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应用抗凝治疗处理各类血栓性疾病的病例已日益增多。特别是普通肝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肝素应用过量,则会造成出血并发症;若用量不足,则达不到治疗的预期效果。因此,应用肝素抗凝治疗时,应选择适当的指标作为实验室监测,以指导和调整临床合理用药,使应用肝素既能达到防治血栓形成,又不至于引起出血并发症的目的。本文采用APTT、TT、AT、AT∶Ag和AT∶A及普通肝素浓度测定等指标对临床应用肝素者进行检测。现将结果与各指标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准化普通肝素(UFH)治疗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患者中的应用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60例AMI溶栓患者,通过阿替普酶100mg溶栓治疗后行UFH抗凝48h,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采用标准化肝素治疗方案;B组采用常规经验用药。结果:A组首次测量达标比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75s明显高于B组,P<0.01,两组均未见出血并发症患者;A组维持在治疗范围内的时间明显长于,P<0.01。结论:AMI溶栓患者可安全有效应用UFH标准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肝素于 1916年Mclean最早发现[1] ,在心外科上应用是195 5年。自Gibbon以后 ,此药便成为体外循环中必不可少的抗凝药物 ,然而对肝素的不敏感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疾病。本院自 196 3年开展体外循环以来 ,仅遇一例 (1998- 10 -0 6 ) ,现报告如下。1 病历介绍患者女 ,41岁 ,因活动后心悸、气促四年 ,加重 4个月而入院。查体 :心界不大 ,心率 85次 /min ,律齐 ,第一心音亢进 ,闻及开瓣音 ,心尖部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术前检查 :心脏B超示 :左右室正常 ,左房增大 ,内径为 44mm ,二尖瓣口面积为 0 .9cm2 ,无返流 ,未见钙化点 …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侵袭性和转移性已成为肿瘤致死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要实现侵袭和转移,必须完成2个关键步骤:(1)突破由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构成的屏障;(2)形成新生血管.研究证明,缺少血供的肿瘤其直径一般只能维持在1~2 mm以内,由此可见抑制血管的生成可抑制肿瘤转移,从而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和预后[1-4].早在1971年Folkman[5]提出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Folkman的观点认为肿瘤的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当肿瘤的体积达到2~3 mm以上时就必须依赖新生血管为其继续增殖提供必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目前,以血管为靶点治疗肿瘤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病人分为两组即低分子肝素组及普通肝素组。结果 在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左心衰、出血、近期死亡率等方面低分子肝素明显低于普通肝素。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 (LMWH)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②方法 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MWH 50 0U ,1次 / 1 2h ,腹部皮下注射 ,疗程为 1周。观察疼痛缓解 ,心电图改善及心肌酶恢复情况。③结果 缓解疼痛的疗效和血WBC、心肌酶CK恢复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5) ;心电图及心肌酶CKMB恢复情况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但观察组恢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④结论 LMWH对于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及恢复心肌酶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方法对我科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加强用药前后的护理,观察药效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效果显著,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给予合理有效的护理,效果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疗效。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病人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67.46岁。低分子肝素40mg皮下注射,一日二次,连用10天。结果;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为72.5%。低分子肝素具有疗效明显、半衰期长、出血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的优点。结论: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脏内科急症。近年来,其患病人数及发病率均在不断增加。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随着溶栓治疗的广泛应用与开展,已使心肌梗死的急性期病死率明显降低。近年来,我们对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进行了早期溶栓并抗凝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子肝素钙和普通肝素钙在治疗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时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2月被重庆市南川区宏仁医院收治的48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低分子肝素钙和普通肝素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相对于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用普通肝素的治疗效果更好。结论普通肝素治疗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肝素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的患者6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实验组于溶栓前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静推,随后两组均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入100mL0.9%氯化钠溶液中,于30min内静脉输注溶栓。结果两组CK、CK—N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治疗水平。实验组总有效率84.85%高于对照组72.7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尿激酶联用低分子肝素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安全有效,应用较方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巴曲抗栓酶与肝素治疗急性心梗过程中对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48例急性心梗患随机分成2组,巴曲抗栓酶组25例(男20例,女5例)用巴曲抗栓酶10BU加入5%葡萄糖液250ML稀释后于2小时内点完。对照组23例(男19例,女4例)用肝素钙10000U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以12-16滴/分的速度静点。每天1次,疗程3天。每天用药前及用药后4小时抽血查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凝血时间(ACT)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巴曲抗栓酶组显降低FIB,对PLT、PT、APTT及ACT影响不大。肝素组显延长PT、APTT及ACT,对FIB影响不明显。结论:巴曲抗栓酶能显降低FIB,使用方便、安全,有强大的抗凝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和降纤酶联合应用对未溶栓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9例无尿激酶溶栓适应证的AMI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和降纤酶。结果胸痛缓解率和ST段改善有效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治疗后心功能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用药期间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和降纤酶联合应用改善AMI病人的心功能和ST段等指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心肌存活状态的差异。方法应用SPECT对63例Q波MI患者行常规99mTc-MIBI心肌显像(静息显像),隔日舌下含服NTG(1.0mg)后5分钟静注99mTc-MIBI,再行心肌显像(介入显像),其中4例患者行冠脉搭桥术(CABG),3例于CABG术后3月再行心肌显像。结果静息显像中239个节段灌注异常,NTG介入后有97个节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改善率为40.59%,静息显像平均得分为9.65±4.31,介入显像平均得分为7.75±4.66,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例CABG术前检测有改善的6个节段,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AMI组与OMI组1月-6月组,6月-3年组相比较,存活心肌的检出率分别为43.10%,42.80%,35.15%,虽呈逐渐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G介入99mTc-MIBI心肌显像可明显提高存活心肌的检出率,且该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OMI患者亦有存活心肌,也可从血运重建中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的性别差异。方法依据121例AMI静脉溶栓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比较男性、女性的溶栓效果、溶栓适应证相关条件及溶栓获益。结果与男性血管再通率(52.6%)比较,女性血管再通率(75.0%)较高(P<0.05),再闭塞率和4周病死率稍低(P<0.05)。结论AMI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女性优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溶栓适应证的范围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降脂药物的现状,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β受体阻滞剂对于AMI早期及其预后的重要意义和他汀类降脂药物对于AMI患调脂治疗的重要意义。【方法】分析从200—2002年226例因AMI入院的患出院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物和抗血小板、硝酸酯类药物的情况,血清胆固醇水平。【结果】从2000—2002年AMI患服用β受体阻滞剂无明显改变,使用率较低,平均为37.6%。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血清胆固醇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达标率逐年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对于AMI及其预后具有多种有益效应,应加强其应用力度,在临床中应注重血清胆固醇的达标率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急性心肌梗塞 (AMI)静脉溶栓疗法的应用前景。方法 :对本院近 4年入院的AMI患者 1 2 5例 ,选择符合溶栓条件、发病≤ 1 2h的AMI患者 70例 ,应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总结冠脉再通、不良反应情况 ,并回顾性选择发病≤ 1 2h的AMI患者 6 4例为对照组 ,对两组入院 4周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死亡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溶栓治疗组的冠脉再通率、不良反应与国内报道相似 ,而病死率、心脏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能进行溶栓病例占同期住院AMI患者 5 6 .0 %。结论 :基层医院开展AMI静脉溶栓疗法 ,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能溶栓病例与国内报道比较 ,入选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红蛋白对心肌梗死型冠心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用ELISA法测定156例冠心病患者的肌红蛋白浓度,对其中66例心肌梗死型冠心病急性期入院患者,42例在冠脉再灌注前与再通治疗后进行比较;另观察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疼痛发作期和间歇期肌红蛋白含量及50例运动试验受试对象的结果。结果: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在起病后1.5 h肌红蛋白升高,42例在冠脉再通后(46.7±17.3)min出现升高峰值,平均为(889.9±47.3)μg/L,比再灌注前升高65.5%,肌红蛋白异常升高持续(37.3±6.8)h,另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疼痛发作期和间歇期肌红蛋白分别为(56.3±21.6)μg/L和(41.6±12.3)μg/L,自身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运动试验受试对象:运动前后分别为(33.7±12.4)μg/L和(46.3±21.3)μg/L。该两组与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组入院肌红蛋白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型冠心病肌红蛋白诊断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4%,阳性预测值为89.2%,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肌红蛋白是心肌梗死型冠心病急性期诊断很敏感且较特异的生化指标,有助于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病年龄的规律及其危险因素,及早预防。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期间所有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病年龄有年青化趋势,男女性别和城乡之间有显著差异,男性多于女性,城市多于农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结论:高血压是中青年人群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有效的防治高血压,是减少中青年人群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最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