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的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2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经健侧股动脉途径穿刺置管,选择股骨头供血动脉给予中西医药物融通,将扩张血管、溶栓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直接注入坏死股骨头的供血动脉。观察前后DSA改变及随访治疗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 结果26例患者介入治疗后局部血供状况明显改善,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不同程度缓解和恢复。 结论介入插管融通中西医结合药物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DSA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DSA对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18例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前后股外、内旋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造影技术有关问题,着重介绍了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结果:本组资料经介入治疗后患侧血管DSA较治疗前明显改变者占61.1%,可见股外、内旋动脉分支增多、增粗、头上、下支明显延长至股骨头区,明显改善了血供情况,无明显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成正比。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明显改善血液供应,减轻疼痛症状,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骨髓水肿的介入治疗及其疗效观察。方法选择临床症状突出,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的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骨髓水肿的患者20例,24髋,经对侧股动脉插管,分别超选择至患侧旋股内、外动脉,闭孔动脉开口,造影确定导管位置后,灌注溶栓剂、解痉剂及血管扩张剂等。结果①经2次或3次介入灌注术后与灌注前造影片对比,股骨头颈部血管增多、增粗、股骨头染色变深16例22髋,2例2髋改变不明显。②本组20例中有19例患者疼痛消失、明显减轻或缓解,总有效率占95%。③24个髋关节介入治疗前后活动范围均有不同程度改善。④16髋介入治疗后MRI对比,骨髓水肿明显减轻。结论介入灌注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骨髓水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 对2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将溶栓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直接注入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结果 20例病人在治疗后髋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和改善。随访X线平片可见股骨头明显修复。血管造影及DSA显示股骨头区血管数目基本达到正常。结论 通过介入治疗股骨头血性坏死,是一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8例37个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Seld ing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高选择性股骨头供血动脉的检查及药物灌注。结果介入治疗后疼痛缓解或消失率达97.3%,X线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新生骨生成。显示治疗后动脉血流增快,静脉血流情况改善。结论介入治疗能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技术,对3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造影后分别缓慢注入溶栓药物及血管扩张药物。结果 35例患者在治疗后髋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关节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有效率达97.14%,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区血管增多、增粗,分布延长,X—线平片随访股骨头骨质明显修复。结论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新技术,特别对Ⅰ—Ⅱ期患者治疗价值更高,对Ⅲ—Ⅳ期患者可减轻疼痛,延缓病程进展,推迟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导管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价。方法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30例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患儿,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超选择行患侧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分别采用尿激酶4~5千U、低分子右旋糖酐40 ml作局部灌注,再行造影,观察治疗后的影像学变化。21例需行第二次治疗。治疗结束后评定治疗效果,并行股骨头X线平片或CT、MR随访评估疗效。结果 DSA显示治疗后所有患者股骨头区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增加,股骨头染色增强;24例患髋疼痛症状明显减轻,跛行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80%,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影像学检查发现病侧股骨头塌陷变凸、死骨吸收、新骨形成。结论患儿骨质生长处于旺盛期,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疗效肯定的方法,关节功能及股骨头形态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选择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2例(54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插管,将导管插入患侧髂内动脉,造影观察股骨头区血供情况,随后在髂内动脉注入溶栓药物、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及自体干细胞悬液,治疗后随访观察临床症状变化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治疗后6个月,28例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不适得到缓解或消失,6例行髂内动脉造影显示股骨头区供血血管增粗,分支增多;2例X线片复查坏死骨质有不同程度新骨形成及修复。结论通过髂内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技术。对3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进行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造影后分别缓慢注入溶拴药物及血管扩张药物。结果 35例患在治疗后髋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关节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有效率达97.14%,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区血管增多,增粗,分布延长,X一线平片随访股骨头骨质明显修复。结论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坯 煞费苦心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新技术,特别对Ⅰ-Ⅱ期患治疗价值更高,对Ⅲ-Ⅳ期患可减轻疼痛,延缓病程进展。推迟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股骨头坏死的DSA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DSA诊断与介入治疗对特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1例(57个髋)特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全部行DSA检查并介入治疗。结果:其中54个髋部疼痛与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缓解与改善,X线平片显示21个髋的病变无继续进展,其中12个髋第一次介入治疗后5-7天DSA减影提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结论:DSA与介入治疗是诊断并治疗特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理想方法。同时为以后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中的特殊方法:导丝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介绍一种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的新方法———导丝成形术。方法2003-01—2005-12间共有24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患者(375髋)在我院接受了介入治疗,其中26例患者接受了特殊的介入治疗方法———导丝成形术(均为单侧接受此方法治疗,共26髋)。我们对这26例患者导丝成形术治疗前后的DSA影像表现的变化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用此方法治疗成功的患者髋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均有明显的减轻和改善,DSA显示治疗后闭塞中断和/或严重狭窄的血管再通,血供得到不同程度恢复,远端分支血管计数增加。结论导丝成形术对于ANFH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短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杨军  白晓东  闫君  邢更彦 《武警医学》2022,33(6):528-532
 目的 探讨精准微创治疗部队官兵创伤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FH)的有效性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 选取2014-02至2018-04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共77例(93髋)ANFH患者,均为部队官兵。随机分为单纯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治疗组(对照组)46髋,导向器镜下精准钻孔减压联合ESWT治疗组(联合治疗组)47髋,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的3、6个月及最终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和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主观疼痛和髋关节功能评估,并对两组股骨头塌陷及生存时间情况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记录。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72个月,两组治疗前髋关节主观疼痛及功能评价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髋关节主观疼痛及功能比较,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优良率(85.11%)、股骨头塌陷及生存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8, P=0.016)。结论 导向器镜下精准钻孔减压联合ESWT较单纯ESWT治疗,对部队官兵ARCO Ⅰ-ⅢA期ANFH髋关节功能和延缓股骨头塌陷疗效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13.
储玉山  曹建民  黄健  朱小庆   《放射学实践》2011,26(11):1211-1215
目的:通过对股骨头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DSA,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153例(194髋)ANFH行股骨头供血动脉超选择性血管造影.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分期Ⅰ期22髋,Ⅱ期98髋,Ⅲ期74髋.根据血管造影表现,在其供血动脉内注罂粟碱30 mg、尿激酶5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壮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选择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并经介入治疗的78例113个缺血坏死股骨头的血管造影资料与45例46个正常股骨头血管造影资料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变异28例(35.9%),51支血管,其中髂内动脉壁支变异17支(33.3%),旋股内侧动脉变异29支(56.9%),旋股外侧动脉4支(7.8%),旋股内外侧动脉共干1支(2.0%)。对照组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异常5例5支,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变异可能是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一个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髋部动脉灌注术治疗ANFH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随访研究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并经髋部动脉灌注术治疗的100例(129髋)ANFH病人1-4年,按Ficat分期,0期0髋,Ⅰ期33髋,Ⅱ期68髋,Ⅲ期23髋,Ⅳ期5髋,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髋关节功能及影像学改变。结果:经髋部动脉灌注治疗后1-4年的Ⅰ、Ⅱ期患者疼痛及生活能力较前改善(P<0.05),Ⅱ期患者关节活动度及行走距离较前改善(P<0.05);Ⅰ、Ⅱ期患者治疗后DSA显示血管增多,部分血管再通,实质期染色变化;MRI显示骨髓水肿信号及关节积液减少,骨坏死范围及坏死骨缩小;X线平片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Ⅲ、Ⅳ期患者治疗后1-3年临床症状、髋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评价疗效不理想。结论:经髋部动脉灌注术治疗ANFH对Ⅰ、Ⅱ期患者有较好的中远期疗效,对Ⅲ、Ⅳ期患者中远期疗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动脉内留置导管持续灌注药物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vNFH)的疗效及优点。方法 :对 3 7例AvNFH患者 (病变股骨头 43个 ) ,采用Seldinger′s穿刺术以 5FCobra导管超选择性置导管于旋股内、外侧动脉及闭孔动脉造影 ,灌注药物后 ,留置导管 ,连续 3d再灌注溶栓药物。结果 :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 ,疼痛缓解率为 96.6% ,关节功能改善率为 93 .0 %。对 3 7例患者随访 12个月。关节功能改善的总优良率为 83 .7%。介入治疗AvNFH的总有效率为 97.7%。治疗后定期复查 ,X线平片、CT、MRI显示坏死骨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修复及新骨形成。结论 :动脉内留置导管持续灌注药物治疗AvNFH的方法可靠 ,近期疗效显著 ,能缩短治疗周期 ,是一种新的有价值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药联合髋关节注射自体BMSCs治疗中晚期ANFH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髋关节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中晚期ANFH患者(FicatⅢ~Ⅳ期),其中研究组30例(44髋),给予髋关节注射自体BMSCs悬液10 ml,BMSCs数量约为2×(107~108)个;对照组30例(45髋)患者,给予髋关节注射玻璃酸钠注射剂25 mg/髋。治疗1次为1个疗程。同时两组患者均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服用宁亚功主任自拟方药。治疗6个月后观察患者双髋关节X片及髋关节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为86.36%高于对照组的75.55%(P〈0.05);髋关节评分研究组的(56.614±15.072)分高于对照组的(46.000±10.039)分(P〈0.01)。结论中药联合髋关节注射自体BMSCs治疗中晚期ANFH,能够促进坏死区骨修复,缓解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