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气压治疗预防老年内科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wells评分达到高度可能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间隙充气加压泵(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对照组采用低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预防。通过比较两组间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AT-Ⅲ)指标数值的差异以及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血栓检出率。结果气压预防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值、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AT-Ⅲ)指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压预防。气压预防组与对照组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血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PC能够预防老年内科患者静脉血栓(DVT),临床预防效果与低分子肝素相当。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人膝关静置换术(TK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及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2000年1月~2004年4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25例,围于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及未用药组(20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两组患者均于术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结果 用药组DVT总发生率为20%,未用药组DVT发生率为6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用药组阳性检出率为20%,未用药组为50%。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对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在围术期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对照组在围术期均未使用低分子肝素;两组患者术后比较彩色多普勒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结果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总发生率为10.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27%(P<0.05);血浆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和含量分别为22.45%、(1.75±0.93)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14%、(2.21±0.88)mg/L(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通过对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能及时准确判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间歇性充气加压泵(IPC)联合足底动静脉泵(AV泵)对预防老年住院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2016年在我院老年内科住院的168例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间歇性充气加压泵观察组(IPC组)、足底动静脉泵观察组(AV组)及间歇性充气加压泵联合足底AV泵试验组(IPC+AV组),每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予以DVT传统常规护理,其余3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加相应方法实施干预,干预终止后,比较各组D-二聚体水平以及DVT发生情况。结果 IPC+AV组、IPC组或AV组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IPC+AV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其余3组(P0. 05); IPC组、AV组以及IPC+AV组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1); IPC+AV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余3组(P0. 01),IPC组与AV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0. 05)。结论 IPC联合AV能有效降低老年卧床病人下肢DVT发生的风险,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老年代谢综合症患者的白介素-6(IL-6),DD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水平,评价IL-6在老年MS线血栓性疾患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以28例老年代谢综合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血管造影等检查将其分为A组(对照组)和B 组(血栓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IL-6,DD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B 组(血栓组)血清中IL-6,DD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对照组),IL-6与DD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在老年代谢综合症患者中,IL-6与DD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等血栓检测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表达水平对辅助诊断血栓性疾患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那屈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早期使用那屈肝素或下肢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DVT的急性sICH患者.那屈肝素组从入院后第4天开始连续10 d皮下注射那屈肝素0.4 ml/d,IPC组使用IPC治疗.入院后第3天、第5天和第14天复查头颅CT评估血肿体积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出血事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DVT.结果 共纳入早期使用那屈肝素或IPC预防DVT的急性sICH患者94例,那屈肝素组41例,IPC组53例.共有14例发生下肢DVT,其中那屈肝素组5例(12.2%),IPC组9例(17.0%),但2组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18,P=0.518).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血肿增大和再出血.结论 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小剂量那屈肝素预防DVT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内科重症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5年12月入院的内科重症卧床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脐周皮下注射12 h 1次,共7 d。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以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出血情况。结果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试验组血小板、凝血功能与对照组无差异,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血情况无明显增加。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显著降低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现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指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接受下肢骨折手术治疗并于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期接受下肢骨折手术治疗且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术前与术后3 d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纤溶活性指标水平,并分析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结果术前及术后3 d,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小板聚集率(PAg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D、TAT均是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指标水平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可通过对患者D-D、TAT水平进行检测,从而为深静脉血栓的预测及防治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骨折并软组织挫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线阵探头对217例下肢骨折并下肢软组织挫伤患者(A组)及481例单纯下肢骨折患者(B组)的双侧下肢深静脉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血栓患者观察血栓部位、范围、血栓回声特征及血流情况.结果 A组下肢DVT 36例(16.6%),B组为38例(8.7%),A组下肢DVT发生率高于B组(P<0.05).A组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2例(5.5%),B组为9例(1.9%),A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B组(P<0.05).A组患者中累及下肢静脉两段及以上者16例(7.4%),B组为12例(2.5%),A组累及两段及以上静脉段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 对于下肢骨折并软组织挫伤患者,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并确诊下肢静脉血栓部位及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136例,将其随机分为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预防组(试验组)和低分子肝素钙预防组(对照组),各68例.两组均于术后6 h开始预防用药,连续用药30 d,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发生DVT及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DVT 发生率为4.4%(3/68),对照组DVT 发生率为3.0%(2/68),两组DVT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出血症状.结论 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的效果与低分子肝素钙相似,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模式间歇性充气挤压泵(IPC)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B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A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IPC中的小腿-足底静脉模式,B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IPC中的小腿-大腿静脉模式;三组患者均连续干预14 d。比较三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下肢DVT发生时间,干预前及干预后7、14 d血清D-二聚体水平,治疗期间皮肤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A组、B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A组、B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时间长于对照组,A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时间长于B组(P0.05)。(3)时间与方法在血清D-二聚体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方法在血清D-二聚体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后7、14 d A组、B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A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低于B组(P0.05)。(4)对照组、A组患者皮肤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A组患者皮肤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IPC中的小腿-大腿静脉模式相比,小腿-足底静脉模式可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及高凝状态,有效预防患者下肢DVT的发生及延长下肢DVT发生时间,减少皮肤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变化,并探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TAGO STA-Compact全自动凝血仪检测65例肺癌(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中的FIB、D-二聚体、AT-Ⅲ。结果观察组血浆FIB与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AT-Ⅲ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血浆FIB、D-二聚体、AT-Ⅲ水平与肺癌患者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AT-Ⅲ活性降低,凝血及纤溶的异常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症状主要是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单侧肢体的突然肿胀.下肢DVT患者局部感觉疼痛,行走时加剧.本文拟观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IPC)与低分子肝素(LM-WH)联合应用对下肢DVT老年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快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快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疑诊为APE的178例患者的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扫描肺血管造影或右心导管选择性肺动脉造影的临床资料、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结果 APE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阳性者59例(96.72%,59/61),非APE患者阳性32例(27.4%,32/1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E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50例(82.0%,50/61),非APE患者DVT 6例(5.0%,6/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78.7%,48/61)APE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阳性合并DVT,两项指标同为阳性时诊断APE的特异性99.1%,阳性预测值98.0%。血浆D-二聚体浓度阳性诊断APE的敏感性96.7%,特异性72.6%,阳性似然比3.54,阴性似然比0.04,阳性预测值64.8%,阴性预测值97.7%。结论血浆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值得作为常规方法为快速诊断及治疗APE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心络胶囊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尾部血栓长度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阿司匹林组、通心络组、每组各12只。灌胃时间1个月,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3组均用角叉菜胶构建尾部血栓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的黑尾长度,抽血查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 通心络组黑尾长度显著减少:AT-Ⅲ活性和D-二聚体含量增加。结论 通心络胶囊有减轻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尾部血栓形成的作用,其机制为AT-Ⅲ依赖性抗凝和增强继发性纤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血栓前分子标记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至2011年所有诊断为OSAHS的580例患者,分为轻度患者为180例,中度为290例,重度为110例,健康对照组为50例;应用ELISA法对上述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人凝血酶原片段F1+2、P-选择素、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血红蛋白(Hb)等检测。结果OSAHS患者组D-二聚体水平和Hb均高于健康组,而且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步升高。轻度组P-选择素、人凝血酶原片段F1+2、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三项指标无明显差异,中度组及重度组均有差异(P〈0.01)。轻度组D-二聚体、Hb、AT-Ⅲ水平与健康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选择素、F1+2与健康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AHS患者血栓前分子标记物高于健康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老年代谢综合症患者的白介素-6(IL-6),DD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水平,评价IL-6在老年MS线血栓性疾患中的诊断意义。方法以28例老年代谢综合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血管造影等检查将其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血栓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IL-6,DD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B组(血栓组)血清中IL-6,DD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对照组),IL-6与DD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在老年代谢综合症患者中,IL-6与DD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等血栓检测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表达水平对辅助诊断血栓性疾患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肝素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普通肝素联合前列腺素E1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方法:下肢DVT患者17例,分为治疗组9例,对照组8例;治疗组由普通肝素联合前列腺素E1及常规治疗,对照组为低分子量肝素及常规治疗。治疗1、7 d后检测下肢血流、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疼痛及肢体肿胀情况。结果:治疗1 d后,2组患者肢体疼痛及肢体肿胀情况较治疗前趋向改善,但所有指标2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 d后,治疗组较对照组下肢血流情况明显改善(P<0.05),纤维蛋白原下降明显(P<0.05)。结论:普通肝素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下肢DVT可能较单一运用低分子肝素效果为佳,且安全性亦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凝血纤溶指标及血脂标志物对老年创伤性股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老年创伤性股骨骨折患者,观察指标包括凝血纤溶指标[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和血脂标志物[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po)AI],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老年创伤性股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临床变量对老年创伤性股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DVT的诊断效能。结果 DVT组PT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APTT水平显著低于非DVT组,TG及LDL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均P<0.05),D-二聚体升高(OR=1.78,P=0.013)、TG升高(OR=1.58,P=0.032)是老年患者创伤性股骨骨折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联合TG曲线下面积为0.72(P=0.002)。结论 血清D-二聚体水平联合血清TG水平对老年患者创伤性股骨骨折并发下肢DVT具有较好的...  相似文献   

20.
D-二聚体对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DVT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由于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42%~57%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DVT),老年患者更多发。2002~2006年,我们对68例老THR卮可疑印DVT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现报告如下,并探讨其对下肢DVT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