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恒  王磊 《肿瘤防治杂志》2000,7(6):600-603
目的:探讨p53基因突变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135例大肠癌患者p53基因等5、6、7、8外显子的突变。结果:153例大肠癌患者p53基因的突变率为54.07%,p53基因突变与大肠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年龄均有关。结论p53基因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均有明显的关系。检测p53基因突变既可作为大肠癌的诊断方法。也可作为大肠癌预后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ras癌基因、p53抑癌基因突变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阶段的变化过程。其中癌基因突变激活及抑癌基因失活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 ,K -ras癌基因激活和 p53抑癌基因突变或缺失与大肠癌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分析法同时检测了大肠癌K -ras、p53基因突变 ,旨在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及其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大肠癌的发病机制。1材料与方法50例大肠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均为本院外科于大肠癌根治术中取材 ,同时以病变旁的正常大肠粘…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组织p53,PCNA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志忠  张昌卿 《癌症》1999,18(5):586-587,600
  相似文献   

4.
脑胶质瘤p53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53突变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LSAB免疫组化法对已确诊的48例脑胶质瘤进行p53基因突变以及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48例胶质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41.7%(20/48).在高级别(Ⅲ、Ⅳ级)中p53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级别(Ⅱ级)的肿瘤,分别是63.2%、27.6%(P<0.05).PCR-SSCP检测发现17例(35.4%)呈现p53基因突变,均位于5~8外显子,突变例数依次为7(41.2%)、1(5.9%)、4(23.5%)、5(29.4%).两种方法检测的符合率为89.6%(43/48).p53基因的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大小无关.[结论]胶质瘤中p53突变多在第5~8外显子,p53基因突变在胶质瘤的发生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p53抑癌基因突变与组织类型,Dukes‘分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PCR-SSCP方法对30例大肠癌组织p53基因突变状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30例大肠癌p53基因的突变率为20%(6/30),其中1例在第4外显子,5例在第5外显子,第2、3外显子未检出突变。高分化和中等分化肠癌p53基因突变率均为1/8(12.5%),低分化为3/10(30.0%),未分化为1/4(25.0%);在Dukes分期中的突变率分别为:B2期为1/10(10.0%),C1期为2/12(16.7%),D期为3/8(37.5%)。结果提示p53基因突变与Duckes分期有关,且肠癌的p53基因突变很少发生在第2、3外显子  相似文献   

6.
p53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53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法检测了60例乳腺癌组织中p53基因的5、6、7三个外显子。[结果]对例有异常电泳带,Ⅱ-Ⅳ期乳腺癌中存在着高频率的p53基因突变,Ⅱ期15/25例(60.0%),Ⅲ期14/18例(77.8%),Ⅳ期4/4例(100%)。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的突变率(30/36,83.3%)明显高于腋淋巴结转移阴性者(3/14,21.4%)。〔结论〕p53基因异常可能发生在乳腺癌早期,并持续存在于乳腺癌突变的全过程,在乳腺癌的发生和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人中也有p53基因的突变,提示应密切关注此类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p53基因突变与血清抗体的相关性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清p53-Ab与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ELISA法检测34例大肠癌患者及10例健康人血清p53-Ab,同时运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免疫组化(IHC)分别检测p53第5-8外显子突变及蛋白表达状况,结果;大肠癌中血清p53-Ab阳性率为17.6%(6/34),正常对照组血清阴性,P53基因突变率及蛋白表达率分别为52.9%(18/34)和55.9%(19/34),大肠正常粘膜未见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与p53-Ab存在及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是参与和影响p53蛋白表达的主要因素,P53蛋白表达可诱导p53-Ab产生,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检测血清p53-Ab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及高危人群普查。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p53基因突变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快速银染多了矣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PCR-SSCP)方法检测了30例肝细胞癌(HCC)组织中p53基因变异情况。结果13例癌组织中有异常电带,其中2闰于第5外显子,各有3例位于第6和第7外显子,位于第8显子有5例,p53基因变异的病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均阳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技术能有效检测出基因突变;肝细胞癌中p53基因突变率较高且有多个位点;肝细胞癌p53基因突变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p53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郁宝铭  王灏  郑民华 《肿瘤》1999,19(6):353-355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显示。P53基因突变或缺失及ras基因激活与大肠癌发生及发展有较密切的关系,但同时研究P53及ras基因在大肠癌中表达的报道还较少。本研究联合检测了大肠癌中P53蛋白及P21蛋白的表达,并初步探讨了其临床病理意义及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中抗癌基因p53突变及其临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p53cDNA为探针,检测29例散发性乳腺癌中的p53基因突变。29例乳腺癌中有20例乳腺癌有p53基因杂合性缺失(LOH),缺失率为69%。比较不同分期、肿瘤大小及ER状态的乳腺癌,p53基因缺失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腋淋巴结状态的乳腺癌,p53基因缺失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p53基因突变是乳腺癌进程中的早期事件;p53基因的突变可能预示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大肠癌转移与p53基因突变及染色体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特异合成引物对p53基因 7~ 8外显子进行PCR扩增 ,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SSCP)和银染技术 ,检则 2 2例大肠癌手术标本p53基因的突变 ;用流式细胞仪 (FACS)分析其染色体的倍性。结果 :在有淋巴结转移 10例大肠腺癌中 ,p53基因突变者占 6例 ( 60 % ) ;在无淋巴结转移的 12例大肠腺癌中 ,p53基因突变者占 1例 ( 8 3% )。在有p53基因突变的 7例大肠腺癌中异倍体者 6例 ( 85 7% ) ;无p53基因突变的 15例大肠癌中异倍体者 6例 ( 4 0 % )。在有淋巴结转移的 10例大肠癌中 ,p53基因突变及DNA异倍体共同表达者 5例 ( 50 % ) ;无淋巴结转移的 12例大肠腺癌中p53基因突变及DNA异倍体共同表达者 1例。结论 :大肠癌p53基因突变及DNA异倍体共同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5 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血管形成和临床病理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5 2例脑膜瘤组织中p5 3、第VⅢ因子相关抗原 (FVⅢRAg)的表达情况 ,并结合临床、影像和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p5 3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与患者病情、脑膜瘤病理分级、侵袭性、瘤周水肿显著相关 (P <0 0 5 ) ;p5 3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 (r =0 618,P<0 0 1)。结论 p5 3在肿瘤血管形成、恶性转化和浸润、瘤周水肿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检测脑膜瘤p5 3的表达和MVD对进一步了解脑膜瘤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贲门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ELSIA、PCR-SSCP方法对46例贲门癌组织、配对癌旁黏膜及30例手术残端正常黏膜中端粒酶活性、p53基因突变进行研究。结果贲门癌癌灶、配对癌旁及正常黏膜端粒酶活性表达率分别为82.61%(38/46)、43.48%(20/46)、13.33%(4/30)。p53基因Exon5→8的突变率分别为39.13%(18/46)、14.35%(2/46)、0。上述两组数值癌与非癌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端粒酶-A值癌组1.89±0.41,癌旁1.49±0.43,正常组0.54±0.45,癌与非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酶活性表达组p53基因突变率44.74%(17/38),未表达端粒酶活性组p53基因突变率12.50%(1/8),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贲门癌端粒酶活性表达率及端粒酶-A值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表明端粒酶激活与贲门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贲门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明显高于非癌组织,且端粒酶活性表达组p53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非表达组,提示p53基因突变使其抑癌功能丧失并促发端粒酶活性,导致贲门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p53和p21基因蛋白表达与胃癌侵袭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68例胃癌中癌细胞p53和p21基因蛋白表达与癌细胞侵袭力的关系。结果表明:68例胃癌中有36例p53基因蛋白染色阳性(52.9%),48例p21基因蛋白染色阳性(70.6%);浸润于浆膜层和肌层的癌细胞p53蛋白染色的阳性程度明显高于粘膜层癌细胞(P<0.05);浸润性生长的癌细胞中p53和p21蛋白阳性程度均明显强于膨胀性生长的癌细胞(P<0.05);淋巴结转移病例的癌细胞其p53和p21蛋白染色阳性率(分别为54.3%和73.9%)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分别为50.0%和63.6%)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原发癌p53蛋白阳性强度与转移癌正相关(γ=0.68,P<0.01)。结果提示:p53和p21基因蛋白染色阳性程度较高的胃癌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袭力。  相似文献   

16.
对82例胃癌作了S-P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53癌基因在各型胃癌中的表达以及与其淋巴组织增生之间的关系。结果癌周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癌引流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数量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癌引流区淋巴结癌转移及其分期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53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p53蛋白表达与P 糖蛋白 (P gp)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50例乳腺癌组织中p53蛋白及P gp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为 6 4 % ,P gp阳性表达率为50 % ;p53阳性组的P gp表达率 (6 5.6 % ,2 1/ 32 )显著高于p53阴性组 (2 2 .2 % ,4 / 18) ,(P <0 .0 0 5) ,p53表达与P gp有关。结论 :p53表达可引起多药耐药基因 (MDR1)编码产物P gp表达增高 ,从而使乳腺癌细胞获得多药耐药 (MDR)表型 ;P gp不能作为评判乳腺癌预后和生物学行为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