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垂体窝上口形态学特点与垂体腺瘤生长方式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垂体腺瘤病人作为垂体腺瘤组,正常对照组为100例健康人。运用CT扫描观察正常人垂体窝上口与垂体腺瘤病人蝶鞍的解剖特点,并分析垂体窝上口形态学特点对垂体腺瘤生长方式的影响。结果正常对照组垂体窝上口倾斜角为(0.79°±11.69°),垂体腺瘤组为(-1.73°±12.42°)。该夹角在正常人可分为前倾型、水平型、后仰型。肿瘤最长径与垂体窝上口之间的夹角为(91.18°±10.24°)。垂体腺瘤根据蝶鞍形态学分型,囊袋型41例,炒锅型24例,直筒型13例,筛型22例。结论垂体腺瘤基本垂直于垂体窝上口生长,垂体窝上口倾斜角决定垂体腺瘤往鞍上生长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报告一例垂体巨腺瘤病人经蝶窦手术后十周出现视力改善。患者,男,51岁,左眼视力进行性模糊二年,最近发现周围视野缩小。右眼底视神经轻度萎缩,左眼视乳头苍白;右眼颞上视野缺损,左眼颞侧偏盲。CT 扫描证实为垂体腺瘤,向鞍上扩展23mm。经蝶窦行肿瘤次全切除,但鞍上的肿瘤包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型与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垂体后叶MRI高信号影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与16例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的MRI影像资料。结果 45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中,39例可见垂体后叶高信号影,其中位于鞍上24例,鞍内3例,鞍内及鞍上均可见12例;16例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中,15例出现垂体后叶高信号影,其中位于鞍上1例,鞍内14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体积明显大于生长激素型腺瘤体积(P0.05),向鞍上及海绵窦侵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P0.05),而向鞍下侵犯及局限于垂体窝内生长的发生率低于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P0.05)。无功能型与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垂体后叶高信号影的最长径线分别为(8.32±3.37)mm、(5.83±1.64)mm,最短径线分别为(1.67±0.33)mm、(2.23±0.7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激素型与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生长特点不同,其垂体后叶MRI高信号影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术前MRI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06例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计算分析MR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结果本组206例垂体腺瘤中,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96例,肿瘤全切26例,部分切除70例;未侵袭海绵窦110例,肿瘤全切94例,部分切除16例。结论海绵窦未受侵袭的MRI标准:①垂体瘤与海绵窦问存在正常垂体(PPV,100%);②海绵窦内侧静脉丛完整(PPV,100%);③海绵窦内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低于25%(NPV,100%);④肿瘤未侵越颈内动脉的内侧壁(NPV,100%)。海绵窦被侵袭的MRI标准:①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高于45%;②3个或3个以上海绵窦静脉丛消失;③海绵窦外侧静脉丛消失。  相似文献   

5.
溴隐亭,作为多巴胺的长效拮抗剂,能促使小型垂体腺瘤病人异常增高的催乳素及生长激素等内分泌浓度降低,因而已公认为可用于治疗小型垂体腺瘤.对于向鞍上发展的巨型垂体腺瘤的治疗则比较困难:标准的手术疗法常难于使内分泌恢复正常,而且有可能引起垂体功能低下;由于放疗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因肿瘤肿胀而加重症状,故被列为治疗禁忌.针对上述问题,作者选用溴隐亭治疗一组向鞍上扩展的巨型垂体腺瘤并观察其疗效.本组19例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全过程(3~22月)进行了详细的放射学(包括气脑、脑池造影及CT)、临床体征(包括视力、视野、肢端肥大等)及垂体功能(包括血清催乳素、生长激素、皮质激素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RI显示的垂体腺瘤大小以及视交叉高度与患者视力、视野改变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MRI冠状位影像测量肿瘤垂直高度(表示肿瘤大小)和视交叉中央高度,采用德国眼科协会提出视力损害评分(VIS)评估视力、视野改变。结果 垂体腺瘤大小与患者视觉功能损害程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截断点为2.15 cm时,曲线面积为0.782(95%可信区间为0.664~0.900,P<0.01),此时尤登指数取最大值,敏感度为0.824,特异度为0.647。视交叉高度与垂体腺瘤患者视觉功能损害程度的roc曲线显示截断点为1.4 mm时,曲线面积为0.675(95%可信区间为0.540~0.809,P<0.01),尤登指数取最大值,敏感度为0.824,特异度为0.529。肿瘤大小和视交叉高度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视交叉高度(mm)>结论 垂体腺瘤的视力、视野损害与肿瘤大小有一定相关性;术前垂体腺瘤MRI影像学特点可为患者视力视野损害评估提供依据;本研究提示肿瘤大于2.15 cm或视交叉高度小于1.4 mm时,会导致明显视力视野损害,建议手术,以防止患者视力视野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30例催乳素腺瘤,经蝶窦显微外科治疗.直径小于1cm的微腺瘤21例,大于1cm的大腺瘤9例.微腺瘤病人均有闭经、乳溢,平均催乳素水平为161;9例大腺瘤均有闭经,7例乳溢,催乳素水平平均439.蝶鞍体层相29例不正常,1例正常.视野检查皆正常.术前,术后分别作垂体前叶内分泌机能动态检查.早年全部病人都作气脑造影,以后则先作CT扫描,如发现有鞍上扩展者再作气脑造影.明显鞍上扩展(<1cm)者6例.  相似文献   

8.
男性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男性垂体泌乳素(PRL)腺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行手术治疗的男性垂体PRL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6.55岁。血清泌乳素63.5~150000ng/ml,肿瘤最大径4~70mm。本组头痛50例,视力障碍47例,视野缺损41例,性功能障碍59例。根据Knosp分级方法,其中侵袭性腺瘤60例。结果肿瘤全切除56例,次全切除46例。经手术及综合治疗后,PRL水平降至正常15例(14.71%),明显下降21例(20.59%);性功能障碍恢复正常17例,头痛消失或明显改善38例,视力障碍恢复正常或改善39例,视野缺损恢复正常或改善37例。结论男性PRL腺瘤病人具有年龄高、肿瘤大且多呈侵袭性生长及PRL水平高等特点,单纯手术治疗疗效差,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应结合病人具体情况,采用手术、药物及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垂体腺瘤患者的垂体组织在MRI上的信号和方位,分析其与垂体腺瘤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108例,在术前MRI上,依据平面直角坐标系测量垂体与垂体腺瘤的相对位置,将垂体按位置分为侧方型、上方型及侧上方型。术后观察尿崩情况,并于术后1周、术后4~6个月分别复查头颅MRI。结果在术前MRI T1平扫像上显示垂体亮点的86例中,垂体后叶相对于脑桥呈高信号的有53例,其中9例(17.0%)术后发生尿崩症;呈稍高信号的有20例,其中6例(30%)术后发生尿崩症;呈等信号的有13例,其中4例(30.8%)术后发生尿崩症。三组的尿崩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功能型腺瘤的垂体组织多位于侧方(64%),生长激素(GH)型腺瘤患者垂体组织多位于上方(5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08例垂体腺瘤患者中,65例在MRI上观察到垂体组织,部分病例术后垂体的体积恢复不满意,其中侧方型28例中有4例(14.3%),上方型和侧上方型37例中有13例(76.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垂体腺瘤患者MRI上显示的垂体后叶信号强度与术后尿崩发生率呈负相关。生长激素型腺瘤者垂体组织位于肿瘤上方者较多;无功能型垂体腺瘤者,垂体组织位于肿瘤侧方者较多。术前垂体位于肿瘤侧方者,术后垂体组织体积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0.
垂体腺瘤是起源于垂体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属于良性肿瘤,但可侵犯海绵窦、蝶窦和鞍上等毗邻区域。部分垂体腺瘤还表现出多次复发、对常规治疗抵抗等特征。因此,评估垂体腺瘤病人的预后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Ki-67指数是临床上判断垂体腺瘤病人预后的常用指标。然而,Ki-67指数能否体现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和预测复发还存在争论。本综述就Ki-67指数与垂体腺瘤的研究现状和悖论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原发性散发性垂体腺瘤中AIP基因的突变,分析该基因的突变类型、发生率及突变肿瘤特点。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垂体腺瘤76例,对肿瘤组织及病人血液进行DNA提取,并进行PCR扩增及DNA测序分析,对肿瘤的AIP基因突变类型、突变率及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例(6.6%)标本及血液中检测到AIP基因突变,且均出现在年龄小于40岁的侵袭性生长激素型垂体大腺瘤病人。结论垂体腺瘤中AIP基因突变倾向于发生在年轻的侵袭性生长激素型垂体大腺瘤病人中,可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1病历摘要女,35岁;妊娠28周,以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20 d入院。查体视力:左/右0.08/0.08,双眼视野近全盲。鞍区MRI平扫见类圆形等T1、长T2信号影,大小约2.0 cm×1.8 cm,视交叉受压上抬(图1)。血清泌乳素173.49 ng/m L,其余垂体前叶激素水平正常。术前经麻醉科、产科会诊,在全麻下行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术中见鞍内为红褐色陈旧血性液体,瘤壁四周为混杂有含铁血黄素样组织的质地较软的灰白色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垂体腺瘤,生长活跃,泌乳素(+),Ki-67指数4%,P53(+)。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垂体泌乳素腺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儿童及青少年垂体泌乳素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微腺瘤4例,大腺瘤27例,巨大腺瘤5例;侵袭性腺瘤9例,均行经鼻蝶窦入路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32例(88.9%),次全切除4例(11.1%)。随访30例,时间1年,复发5例,其中药物治疗2例,再次手术治疗2例,放疗1例。结论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是儿童及青少年垂体泌乳素瘤的有效治疗方法。肿瘤具有侵袭性生长及复发倾向,术后可继续应用药物治疗,需定期复查垂体MRI及内分泌激素以评估肿瘤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功能垂体大腺瘤经蝶窦入路手术后MRI随访的最佳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内(早期)、术后3月(中期)、术后1年(后期)的MRI资料。观察术后不同时期MRIT1增强前后鞍内容物的变化及判断肿瘤切除的程度。结果术后早期MRI检查显示多数患者鞍区内容物明显减少,其中28例无法判别残余肿瘤,术后3月后鞍区内容物体积减少,MRI冠状位上鞍区内容物体积减少50%以上的11例,减少30-50%的9例,小于30%的8例。有23例于术后3个月后MRI检查确诊鞍区有残余肿瘤。结论无功能垂体大腺瘤经蝶窦入路术后中期复查MRI容易判断肿瘤残余或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垂体腺瘤进行三维影像重建,探讨肿瘤形态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直径大于10mm的垂体腺瘤58例,其中经鼻蝶窦入路手术52例,经翼点入路手术6例;根据患者术前MRI表现,对其向蝶鞍周围扩展的程度进行分级,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肿瘤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及形态分类.结果 所有患者均重建了肿瘤、颈内动脉及脑组织结构.垂体腺瘤三维模型分为鞍内型(13.8%)、鞍上型(20.7%)、鞍下型(17.2%)和分叶型(48.3%).鞍内型腺瘤均为功能型,而鞍上型、鞍下型、分叶型腺瘤中,功能型分别占75%、60%和60.7%.不同形态的肿瘤,其间质地、囊变、鞍底硬脑膜是否存在侵袭,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重建的垂体大腺瘤三维模型,能简单、直观地反映肿瘤与毗邻结构的空间关系,三维模型半数呈分叶状,腺瘤形态与其质地、囊变及侵袭性均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鞍底硬脑膜取检对垂体腺瘤侵袭性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蝶手术中鞍底硬脑膜取检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意义。方法对40例大及巨大垂体腺瘤在经蝶手术中行鞍底硬膜取检.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肿瘤细胞的侵袭,并与术前MRI和术中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三种诊断方法得出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鞍底硬脑膜取检对肿瘤侵袭的检出率要高于术前MRI和术中判断。结论硬脑膜取检诊断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相对客观:结合三种方法判断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垂体瘤MRI影像学特征的研究,结合患者的神经眼科学表现,进一步探讨垂体瘤导致患者视功能障碍的可能原因.方法 将48例垂体瘤患者分为视交叉受压移位和视交叉未受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的差异.以MRI正中矢状位和冠状位肿瘤的相对高度为自变量,患者双眼视力下降值为应变量进行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48例垂体瘤患者中,38例(79%)视交叉受压向上移位,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分别为78%和54%,10例(21%)视交叉未受肿瘤压迫,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分别为60%和30%,两组患者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RI正中矢状位和冠状位肿瘤相对高度平均值分别为2.0±1.2(0.0~5.5)cm和1.7±1.1(0.0~5.0)cm,双眼视力下降值平均0.9±0.6(0.0~1.9),肿瘤的相对高度与患者双眼视力下降值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除视交叉受肿瘤压迫和"窃血"机制外,视交叉供血动脉受累亦可能是垂体瘤患者出现视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62例巨大垂体腺瘤的伽玛刀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从1997年到2003年,有62例巨大垂体腺瘤病人接受伽玛刀治疗,50%等剂量曲线包绕肿瘤体积1/2或2/3,肿瘤基底部周边剂量14~18Gy,中心剂量30~45Gy,视通路控制在10Gy以下。结果伽玛刀治疗后随访平均27个月,临床症状、MRI检查肿瘤大小及形态的改变、内分泌检查相关激素的变化、视力视野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伽玛刀采用体积分割治疗垂体大腺瘤是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功能性垂体腺瘤手术治疗后激素水平和肿瘤体积的变化,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的32例泌乳素瘤和33例生长激素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测定术前、术后1个月的激素水平和肿瘤体积并统计分析。结果泌乳素瘤和生长激素腺瘤病人术后1个月激素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 0.05),术后1个月肿瘤体积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小(P 0.05)。泌乳素瘤和生长激素腺瘤病人中,激素差百分比和肿瘤体积差百分比均呈正相关(r=0.980,P 0.05;r=0.973,P 0.05)。结论功能性垂体腺瘤手术治疗后激素水平变化可以反映肿瘤体积的变化程度,内分泌激素水平的测定可以作为影像学判断肿瘤残余程度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多发性内分泌腺瘤1型相关垂体腺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1型(MEN1)相关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垂体功能与鞍区MRI检查。开颅经翼点入路行肿瘤切除2例,显微镜下经口鼻蝶窦入路行肿瘤切除28例。结果病变均镜下全切除,无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8年,肿瘤复发13例。结论 MEN1相关垂体腺瘤好发于中青年,以泌乳素型和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常见。有甲状旁腺腺瘤或胃泌素瘤等其他内分泌肿瘤的病人,应考虑到合并有垂体腺瘤的可能。MEN1相关垂体腺瘤倾向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