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椎基底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椎基底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21例。ISR共22处,椎动脉起始段8处、椎动脉V4段12处、基底动脉2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4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 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5例、大脑中动脉21例、椎动脉颅内段11例、基底动脉12例。先行普通球囊预扩张病变后再行DCB成形术, 术后30、90、180、360 d进行临床随访, 术后180 d行影像学随访。分析技术成功率(定义为球囊扩张治疗后残余狭窄<50%患者所占比例)、围手术期安全性(1个月内所有的卒中、TIA和死亡)、随访卒中复发及再狭窄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狭窄程度由术前80%(75%, 85%)改善为术后即刻20%(15%, 30%), 技术成功率91.8%(45/49), 11例(22.4%, 11/49)因严重限流性血管夹层或非限流性夹层, 术者担心夹层随后进展给予支架植入。3例(6.1%, 3/49)因明显的血管弹性回缩植入支架。围手术期1例(2.0%, 1/49)患者发生症状性脑梗死, 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 ...  相似文献   

3.
4.
5.
6.
目的 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紫杉醇DCB治疗股腘动脉ISR 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平均年龄(72.7±9.8)岁;FontaineⅡB级9例,Ⅲ级8例,Ⅳ级1例;术前CTA证实ISR 3例,完全闭塞15例.所有患者开通病变后先予普通球囊预扩张,再用DCB后扩张,仍有限流性夹层或残余狭窄>50%则植入补救式支架.术后即刻造影评价血管通畅情况,术后第3日测定患肢ABI评估缺血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再狭窄率、临床驱动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3个月内严重临床事件.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开通病变血管,技术成功率100%.2例植入补救式支架.15例完成术后3个月随访,10例复查下肢动脉CTA或超声,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为10%(1/10);临床驱动TLR率为6.67 (1/15).所有患者未发生操作相关严重临床事件.结论 紫杉醇DCB治疗腘股动脉ISR是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3月应用ELA联合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技术成功率、踝肱指数(ABI)、一期通畅率、免于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等指标, 应用Cox回归分析影响一期通畅率和免于TLR率下降的危险因素。结果 82例患者均完成了ELA+DCB治疗, 技术成功率为91.5%, 术后ABI(0.73±0.13)较术前(0.39±0.11)明显提高(t=35.26, P<0.001)。术后24个月的累积一期通畅率和免于TLR率分别为64.1%和76.8%。病变长度>15 cm(HR=2.57, P=0.047)、病变重度钙化(HR=3.26, P=0.021)与一期通畅率的下降相关, 患糖尿病(HR=5.24, P=0.010)、术后单一流出道(HR=4.18, P=0.008)与免于TLR率的下降相关。结论 ELA联合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高, 中期疗效良好。病变长度>15 cm和重度钙化是一期通畅率的...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临床应用40余年, 疗效肯定, 已成为中晚期肝癌重要的治疗手段。为获得更好的效果, 有关TACE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如载药微球TACE(DEB-TACE)和球囊闭塞TACE(B-TACE), 后者是在微球囊导管闭塞供血动脉的情况下输注化疗药物与碘油的混合乳剂, 从而在肝细胞癌肿块中形成致密的碘油乳剂沉积, 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尽管缺乏B-TACE和非B-TACE(常规TACE、DEB-TACE)之间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但B-TACE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对B-TACE治疗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适应证、方法及疗效、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乳糜漏的可行性、安全性、治疗效果, 以及个体化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收治的60例乳糜漏患者临床资料, 包括乳糜胸37例、乳糜腹10例、乳糜尿4例、乳糜胸合并乳糜腹5例、乳糜胸合并心包积液2例、盆腔乳糜性积液2例。所有患者均保守治疗失败。患者均先行淋巴管造影, 而后根据造影结果选择个体化手术方式。术后统计治疗效果和并发症, 并进行随访。结果淋巴造影成功55例, 5例患者乳糜池和胸导管未见显影, 造影成功率91.7%。单纯淋巴管造影23例、胸导管栓塞23例、乳糜池胸导管针刺毁损5例、直接淋巴管栓塞4例、胸导管球囊扩张成形5例。治疗后痊愈39例(65.0%)、有效14例(23.3%)、无效7例(11.7%), 总体有效率88.3%(53/60)。并发症发生率8.3%(5/60), 均为轻症并发症。失访患者4例, 完成随访者56例, 随访时长0.5~30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期间病情复发1例(2.0%, 1/49)、死亡8例。结论介入治疗乳糜漏安全、有效、并发症低。根据淋巴造影结果选择个体化手术方...  相似文献   

10.
随着股腘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病变日益复杂,支架植入适应证变得更加宽泛,而股腘动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风险高的问题亟待解决。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洗脱支架、普通球囊扩张、单纯药物涂层球囊(DCB)等术式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FP-ISR)均未能取得良好的中远期预后。相比而言,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术(ELA)可机械性消蚀斑块,DCB不仅能扩张管径支架,还可利用药物抑制内膜增生,在治疗FP-ISR方面均有独特优势。该文就ELA联合DCB治疗FP-ISR在靶病变血运重建、手术成功率、术后再闭塞率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以突出此联合术式治疗FP-ISR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以单纯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病变段,观察远期靶血管管腔面积,从而证实DCB在ISR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4例符合DCB适应证ISR患者,按照标准流程在充分预扩张基础上予以紫杉醇DCB扩张病变段,不植入支架.术后即刻及术后9个月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测患者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LA)、支架横截面积(SA)和血管内膜增生状况.结果 4例患者单纯紫杉醇DCB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靶血管扩张段无夹层,无明显残余狭窄.术后9个月造影显示所有患者靶血管扩张段管腔通畅,病变段未见明显再狭窄,TIMI血流3级;血管内超声检测显示MLA均较术后即刻显著增加,SA呈增加趋势,内膜增生呈抑制趋势.结论 单纯DCB扩张ISR病变可增加远期管腔面积,避免二次支架植入,降低再次ISR风险,并通过局部释放紫杉醇作用于管壁,抑制内膜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探讨主动脉球囊阻断(ABO)相关的影像学特点, 为提高体表标志法的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7例接受全长主动脉CTA且主动脉结构正常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40例, 女17例;年龄18~70岁[(60.0±9.4)岁]。借助CT工作站, 应用多平面重建、曲率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等技术进行主动脉三维重建, 测量降主动脉及主动脉Ⅰ、Ⅱ、Ⅲ区的长度及各分界处动脉直径、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肾动脉最低处和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体表解剖标志的距离。比较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与至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与至腹腔干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与至肾动脉最低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脐的距离与至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结果 (1)降主动脉的长度为(37.6±2.8)cm, 主动脉Ⅰ、Ⅱ、Ⅲ区的长度分别为(24.7±2.2)cm、(3.4±0.8)cm、(9.4±1.0)cm。左侧锁骨下动脉处的主动脉...  相似文献   

13.
骨盆、髋臼骨折常继发于高能量损伤,损伤后骨折类型复杂多样,其治疗一直是骨科医师的棘手难题,也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学者们对骨盆髋臼的研究从骨折分型、临床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使骨科医师对骨盆、髋臼骨折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在诊治理念、损伤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方案的决策、内固定器材与微创技术的研发等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平,有效降低严重骨盆、髋臼骨折的病死率、缩短治疗周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了我国创伤骨科的整体水平。笔者对骨盆、髋臼骨折治疗理念、分型方法及手术治疗等几个方面的创新进行述评,旨在与骨科同仁分享当前主流治疗理念和创新性手术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药物洗脱球囊(DE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6例支架植入后ISR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紫杉醇DEB组(n=32)和紫杉醇DES组(n=44).收集一般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记录术后1年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病变血运重建、靶血管血运重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DEB组和DES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良好均衡性(P>0.05).ISR发生在前降支较多(DEB组43.75%,DES组47.73%).两组ISR靶血管类型类似(P>0.05).两组裸金属支架(BMS)和DES植入术后ISR类型、ISR病变类型、再狭窄支架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显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重建、靶病变血运重建及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无事件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B治疗BMS或DES植入术后ISR安全可行,疗效不低于DES治疗.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联合TurboHawk定向斑块旋切术(DA)治疗股浅动脉支架内再闭塞的近中期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6例股浅动脉支架内再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9例接受DCB联合DA治疗,17例接受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联合DA治疗。对比两组近中期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平均随访(11.28±1.63)(9~15)个月。DCB+DA组术后6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与POBA+D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7%(18/19)对82.4%(14/17),P>0.05],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高于POBA+DA组[89.5%(17/19)对64.7%(11/17),P=0.029]。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最小管腔直径(ML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DCB+DA组患者MLD显著高于POBA+DA组(P=0.029),远期管腔丢失(LLL)显著低于POBA+DA组(P=0.018)。 结论 DCB联合DA治疗股浅动脉支架内再闭塞具有较好的近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是一种急危重症心血管疾病, 及时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极为重要。影像学在TBAD的诊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但目前我国缺乏TBAD影像诊断临床应用指南。介入治疗已成为TBAD的主要治疗方式, 但在不同分型、分期、分类中的治疗仍缺乏标准。为此,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组织专家共同编写了《中国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指南》, 内容包括概述、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治疗、围手术期管理、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随访管理等, 旨在提高行业对TBAD的认识, 促进我国TBAD的诊疗向更加专业、规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快速大量失血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灌注不足, 是平战时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糖萼(vEG)对维持微循环稳态发挥重要作用。失血性休克严重缺血缺氧可导致vEG损伤、内皮细胞功能受损, 进而加重微循环和脏器功能障碍。因此, 早期防治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可改善微循环功能障碍,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及预后极为重要。目前防治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研究繁多, 但临床尚无基于防治vEG损伤的失血性休克救治方法。笔者就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进一步对防治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患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4位, 病死率居第2位。在临床实践中, 2/3患者已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对于不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但与传统的采用碘化油-化疗药物乳剂进行化疗栓塞的方法相比, 药物洗脱微球的研发和应用, 为TACE治疗增添了一种新的方法。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采用药物洗脱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术(D-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技术要求更高, 病灶应答率更好。因此, 在积累大量临床病例和相关医学数据的基础上, 组织多位肿瘤介入领域专家制定了药物洗脱微球在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共识, 旨在促进药物洗脱微球的合理使用和规范化治疗操作。  相似文献   

19.
乘坐车船等交通工具旅行, 或进行航天、航空、航海等作业, 受到前庭刺激或/和视觉等刺激时, 敏感人群会发生运动病。关于运动发病机制, 广泛接受的是"感觉冲突"学说。但是, 运动病详细的发病机制与个体差异机制仍不很清楚, 防治方面仍有开发高效而无明显不良反应药物等的需求。本文就运动病发病情况、机制与防治等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弥漫性混合型纤维肌发育不良1例。患者因意识障碍13 h入院。CT血管成像检查示双侧颈内动脉至腹主动脉范围内全身大动脉、中动脉管腔弥漫性扩张, 伴多发局限性管腔狭窄及狭窄后瘤样扩张, 动脉瘤形成, 呈典型"串珠样"改变。头颅CT平扫示右侧丘脑片状低密度影, 边界模糊, 考虑为右侧丘脑急性梗死。综合影像学检查考虑为弥漫性混合型纤维肌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