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观察我院胸痛中心认证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救治关键指标的变化。方法采取回顾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式,以我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正式认证时间为划分时间点,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胸痛中心认证前组(206例),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胸痛中心认证后组(284例)。比较胸痛中心认证前后STEMI患者院前救治、院内救治关键指标的变化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胸痛中心认证后组心电图(ECG)远程传输比例[122(43.0%)比62(30.1%),P=0.008]和绕行急诊科或CCU比例[117(41.2%)比64(31.1%),P=0.022]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显著增加,首次医疗接触至完成首份ECG(FMC-to-ECG)[3(2,5)min比5(2,7)min,P<0.001]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to-FMC)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胸痛中心认证后组ECG至确诊时间[(76.3±57.9)min比(92.0±65.8)min,P=0.040]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下降;胸痛中心认证后组进入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76.0(60.0,88.0)min比94.0(78.0,195.0)min,P<0.001]和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96.1±67.3)min比(112.4±84.0)min,P=0.022]均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后组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201(70.8%)比119(57.8%),P=0.003]和FMC-to-B<120 min达标率[180(63.4%)比101(49.0%),P=0.002]均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后组院内死亡率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有下降趋势[11(3.9%)比10(4.9%),P=0.6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前后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我院胸痛中心认证后较认证前显著缩短了STEMI救治时间,尤其是D-to-B时间,有助于提高胸痛中心STEMI患者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时间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根据是否纳入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分为区域协同救治组(160例)和CPC成立前组(92例),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FMC-to-B时间<120 min、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对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区域协同救治组FMC-to-B时间[(112.8±87.0)min比(154.5±64.1)min,P=0.022]、D-to-B时间[(84.5±47.6)min比(136.3±62.4)min,P=0.019]较CPC成立前组显著下降;而FMC-to-B时间<120 min达标率(69.6%比48.4%,P<0.001)和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82.7%比36.5%,P<0.001)较CPC成立前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区域协同救治组患者LVEF[(58.7±3.5)%比(53.0±4.2)%,P=0.040]大于CPC成立前组,而MACE发生率(6.0%比12.7%,P=0.044)较CPC成立前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有效缩短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减少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晋城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前1 a收治的73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胸痛中心建设后8个月收治的95例STEMI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PPCI治疗,比较两组进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T)。 结果对照组D-to-B时间为(122.24±36.05)min,观察组为(73.15±22.38)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为21.92%(16/73),观察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为8.42%(8/95),两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6-MWT为(398.15±63.11)m,观察组为(486.02±56.30)m,两组术后6个月6-MW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胸痛中心建设应用于STEMI患者治疗中,可明显缩短D-to-B时间,减少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治,策略是迅速、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迅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获益显著.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的策略也不断更新.本文拟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的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以及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STEMI的3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确诊患者作为胸痛中心成立前的对照组(A组,102例),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确诊患者作为胸痛中心成立初期的观察组(B组,144例),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确诊患者作为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后的观察组(C组,152例)。比较三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FMC-to-ECG)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心肌肌钙蛋白I报告时间(从抽血到获取报告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院前心电图传输比例、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院内死亡率。对病程1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胸痛中心成立后D-to-B时间、心肌肌钙蛋白I报告时间、FMC-to-ECG时间中位数呈下降趋势,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MC-to-B时间中位数明显下降,达到质控标准,但仅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三组导管室激活时间均在30 min以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院前心电图传输比例逐年增加,从32.43%上升至95.78%,但仅C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此外,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后院内死亡率及出院后1年总MACCE发生率均较前显著降低,其中C组的死亡率较B组显著下降[1.97%(3/152)比9.03%(13/144),P<0.0167],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C组总MACCE发生率较A组[2.63%(4/152)比10.78%(11/102),P<0.0167]、B组[2.63%(4/152)比8.33%(12/144),P<0.0167]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三组患者院内恶性心律失常、院内心力衰竭、院内出血以及出院后1年心原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再发心肌梗死、卒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比例逐年递增,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诊PCI亚组分析中发现,三组患者院内并发症及出院后1年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75岁是STEMI患者PCI术后1年全因死亡率(OR 6.116,95%CI 1.794~20.842,P=0.004)及出院后1年MACCE发生(OR 4.987,95%CI 1.759~14.138,P=0.003)的危险因素。发生症状到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5 h也是PCI患者出院后1年MACCE发生的危险因素(OR 4.957,95%CI 1.064~23.093,P=0.041)。结论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可提高STEMI患者的院内救治效率,增加急诊PCI比例,降低院内病死率及出院后1年总MACCE发生率,但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尚未降低SO-to-FMC时间、院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出院后1年死亡率,因而减少院前延误及转诊时间、加强患者胸痛急救意识是胸痛中心持续改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诊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2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71例来诊时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间窗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诊介入治疗组);53例来诊时已超出急诊介入治疗时间窗,常规保守治疗7~10天后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  相似文献   

7.
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实施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应只是为获得TIMI 3级血流,而应是良好的心肌灌注。可通过上游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调脂药,个体化正确使用血栓抽吸装置,必要时延迟支架植入等手段,优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东宝  华琦  刘志  王珊  金尉英 《心脏杂志》2009,21(5):696-698
目的: 探讨性别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 164例STEMI患者急诊PCI后,观察其临床及冠脉介入治疗特征和院内全因死亡率。结果: 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并发糖尿病的比例较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高,梗死相关血管介入治疗前TIMI Ⅲ级血流的比例较高,而吸烟率和入院时的舒张压明显较低。但两组的梗死相关血管内血栓发生率、PCI后TIMI Ⅲ级血流的比例及院内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性别对STEMI患者急诊PCI近期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收集2003年4月至2009年3月因STEMI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pPCI治疗的患者743例。比较男性患者(558例)和女性患者(185例)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预后情况。多因素回归分析1年后亡的预测因素。结果与男性组患者相比,女性组患者年龄更大,更多患者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更多患者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再灌注时间更长,女性组患者入院心功能更差(P<0.05),女性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高于男性组(P<0.05);女性患者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的使用率低于男性组。女性组患者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病不良事件(MACE)明显高于男性组(P<0.05),pPCI术后1年女性组MACE发生及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多支病变、再灌注治疗延迟、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的使用率为影响接受pPCI治疗STEMI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性别、高血压和入院时心功能未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论接受pPCI治疗的STEMI女性患者近期及1年的预后比男性患者差,穿刺部位并发症多。这与女性患者高龄、合并症多、心功能差、再灌注治疗延迟、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的使用率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75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状况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425例≥75岁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治疗方式分为急诊PCI组112例、择期PCI组80例和保守治疗组233例。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住院期间治疗方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每1~3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预后,随访至2019年12月。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策略选择的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各组生存率差异。结果 ≥75岁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急诊PCI的比例分别为31.5%(134/425)和26.4%(112/4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OR=0.841,95%CI 0.792~0.893;P<0.001)和心功能Killip≥Ⅱ级(OR=0.440,95%CI 0.238~0.814;P<0.01)是影响急诊PCI的独立因素;年龄(OR=1.259,95%CI 1.129~1.405;P<0.001)、肌酐清除率(OR=0.972,95%CI 0.952~0.993;P<0.01)和心功能Killip≥Ⅱ级(OR=2.958,95%CI 1.420~6.163;P<0.01)是影响择期PCI的独立因素。急诊PCI、择期PCI和保守治疗组院内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3.4%(15/112)、3.8%(3/80)和18.9%(44/233),保守治疗组全因病死率显著高于择期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择期PCI组心室颤动的比例显著低于急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80)和8.9%(10/112);P<0.05]。中位随访时间31(12,53)个月,保守治疗组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急诊PCI组和择期PCI组[44.6%(104/233)和71.4%(80/112),78.8%(63/80);均P<0.05]。结论 ≥75岁STEMI患者急诊PCI治疗比例较低,发病至就诊时间、高龄、心肾功能不全与患者治疗策略选择相关。接受PCI治疗的患者近期和远期存活率显著高于药物保守治疗者。  相似文献   

11.
袁杰林  梁艺  张景昌  黄学成  韦炜  潘波 《内科》2023,(6):513-517
目的 观察医联体模式下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181例接受PPCI治疗的A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非120急救中心转运的患者为对照组(n=139),医联体单位和120急救中心转运的患者为观察组(n=42)。比较两组患者CPC质控指标和近期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发病至首份心电图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发病至(本院)医院大门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D2B)时间和治疗后3个月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均短/低于对照组,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D2B达标率均长/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住院死亡率、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医联体模式下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可强化院前急救,缩短D2B时间,提升D2B达标率,提高对ASTEMI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救治效率,降低治疗后3个月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院内死亡原因。方法连续入选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STEMI行直接PCI院内死亡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总计1314例STEMI患者进行直接PCI治疗,住院期间死亡44例,病死率3.3%;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5.3±4.6)h;43.8%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其中1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33例患者植入支架44枚,平均每例患者植入支架(1.1±0.8)枚。主要死亡原因为心源性休克56.8%,其次为心脏破裂占20.5%,15.9%死于血管并发症(包括无复流、支架内血栓、冠状动脉穿孔、夹层)。结论 STEMI患者直接PCI院内死亡原因依次为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紧急转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模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外院行静脉溶栓后经绿色通道直接送至我院心导管室行紧急PCI术,观察转运途中的安全性、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术后即刻疗效及出院后短期随访效果。结果:溶栓后立即转诊至我院并紧急PCI的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CI术,住院期间未见再发缺血事件,也未见明显出血并发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短期随访未见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具备抢救设备及医护人员陪同的条件下,外院STEMI患者溶栓后立即转诊实施紧急PCI术是安全的,且对患者有益,手术时间应在溶栓3h之后,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术后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医院溶栓后区域转运PCI模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胸痛中心由基层非PCI医院转来且发病时间<24 h的STEMI患者,根据再灌注治疗策略将患者分为溶栓后区域转运PCI组(n=96)和直接PCI组(n=206),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资料相关指标、主要出血事件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溶栓后区域转运PCI组术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0级比例较低,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和基层转运至PCI医院时间有所延长,但症状发作至再灌注治疗时间和患者支架置入比例显著下降,且患者术后LVEF改善显著优于直接PCI组患者[(53.50±7.24)vs.(57.65±8.50),P=0.032];两组住院期间MACCE[9(4.37%)vs. 8(8.69%),P=0.175]和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2(0.98%)vs. 4(4.35%),P=0.076]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首诊于非PCI医院的STEMI患者,溶栓后区域转运PCI模式在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入住该院确诊为STEMI死并行急诊PCI的3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再灌注时间2 h患者即刻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3级患者比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比例、ST回落≥50%患者比例高于2~6 h的患者,出血或血肿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2~6 h患者(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即刻血流TIMI 3级患者比例、LVEF≥50%患者比例、ST回落≥50%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采用急诊PCI治疗时,采用早期灌注及应用替罗非班均可改善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发现,急诊PCI治疗STEMI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史、既往心肌梗死史、TIMI血流分级、吸烟史、再灌注时间、并发心源性休克及并发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安阳市中医院心内科行PCI的STEMI患者1228例.按照糖代谢水平,将入选患者分为正常糖代谢组(HbA1c≤5.6%,n=415)、糖尿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调查老年人营养风险指数(GNRI)是否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死亡率相关。方法连续选取309例进行PCI的STEMI患者入组,将GNRI评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将GNRI≥94或94的患者分别被分配为0或1的GNRI评分组。结果在309例STEMI患者中,24例(7.74%)在医院死亡,15例(4.83%)在长期随访期间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19.5(3~36)月]。与GNRI 0组患者相比,GNRI 1组患者有更显著的在院死亡率(16.7%比4.4%,P0.001)和长期随访死亡率(23.8%比8.4%,P0.001)。GNRI(HR 2.039,95%CI 1.038~4.004,P=0.039)是接受PCI的STEMI患者死亡率的显著独立预测因子。此外,与GNRI 0组患者相比,GNRI 1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显著降低(76.2%比91.6%,log-rank P0.001)。结论 GNRI对于接受PCI的STEMI患者风险分层可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入院空腹三酰甘油(FTG)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就诊于我院的1 125例PCI术后STEMI患者,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18个月,收集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根据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49例)与存活组(994例),比较两组各临床指标差异,采用COX多因素分析心源性死亡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年龄、住院天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Killip分级、尿素氮(BUN)、肌酐(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FTG、空腹血糖(FBG)在死亡组与生存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就诊年龄与FTG水平是STEMI患者18个月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不同FTG水平患者间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无显著差异。结论:FTG水平与就诊年龄是急性STEMI患者18个月心源性死亡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来心血内科就诊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405例,根据NLR水平将患者分为高NLR组(NLR≥3.40)和低NLR组(NLR<3.40),平均随访12.2(中位数)个月,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NLR组患者的年龄(P=0.078)、血糖水平(P<0.01)、白细胞(WBC)计数(P<0.01)、尿素氮(BUN)水平(P=0.005)高于低NLR组,左心射血分数(LVEF)水平(P=0.002)低于NLR组;住院期间急性心力衰竭(P=0.017)及心室颤动(P=0.027)的发生率显著大于低NLR组;在院外,全因死亡率(P=0.037)、非致死性心肌梗死(P=0.020)、支架内狭窄(P=0.022)、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显著大于低NLR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血脂异常、LVEF和NLR为患者住院期间及院外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ROC曲线下面积为0.649,(95%CI 0.540~0.759)。结论 NLR是STEMI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及其远期预后的一个较好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