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温针灸联合体外冲击波和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卒中后患者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 将114例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3组均在临床治疗基础上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A组38例联合温针灸治疗,对照B组38例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38例采用温针灸、体外冲击波治疗。3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神经递质[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水平,并统计3组疗效。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92.11%(35/38),对照A组总有效率71.05%(27/38),对照B组总有效率68.42%(26/38),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3组治疗后上肢、下肢、整体M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A、B组(P<0.05)。3组治疗后ADL、FM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3组治疗后Gly、GABA水平均较本组...  相似文献   

2.
肢体痉挛是卒中后常见功能障碍之一,其临床表现为反射亢进、肌力降低、运动控制与协调功能障碍,出现典型上肢屈曲及下肢伸直痉挛模式,易疲劳,重者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也是影响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卒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发病年龄也出现低龄化现象。2012-07—2013-07,我们采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30例,并与口服巴氯芬片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四肢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取阳明经穴位,毫针刺法;试验组取拮抗肌侧穴位,采用针上加灸的治疗方法,同时结合Bobath康复技术.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四肢大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肱指数(ABI)变化情况.结果 试验组在缓解肢体痉挛、改善运动功能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健肢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肢PWV降低,ABI上升(p<0.05);对照组患肢治疗前后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能够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改善运动功能,加速四肢动脉血流状态,较单纯针刺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采用电针配合温针灸治疗贲门痉挛患者24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4例患者均为江西省广丰县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内科住院患者,其中男9例,女15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6岁,平均4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5年。1.2诊断标准按照张希全等[1]的评分标准分级。24例患者中,1级14例,2级7例,3级2例,4级1例。  相似文献   

5.
卒中后交感神经异常,大脑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失衡,是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以此为基础,本研究总结了传统耳穴疗法和经耳迷走神经刺激技术对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探索了两种耳穴疗法在治疗卒中肢体功能障碍中对脑功能区及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机制,通过研究耳穴疗法治疗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神经传导-中枢调节-执行的网络机制,提出了“耳穴-脑干-基底核-神经递质-皮层网络-肢体”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后肢体出现痉挛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本文综述了近十几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研究进展,旨在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其研究机制,并包含笔者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Zucker糖尿病肥胖(ZDF)大鼠血浆褪黑素(MLT含量及肝脏、骨骼肌、胰腺胰岛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taVNS的降糖机制。方法:30只ZDF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组(taVNS组)、假taVNS组,每组10只,另以10只同种系雄性Zucker瘦型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ZDF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taVNS组使用HANS-100A型电针仪刺激大鼠双侧耳甲腔,假taVNS组刺激部位与taVNS组相同,但不通电。以上干预均每日1次,30 min/次,连续6周。每周测量1次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MLT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脏、骨骼肌、胰腺组织中胰岛素受体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升高(P<0.01),血浆MLT含量降低(P<0.01),胰腺组织中胰岛素受体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taVNS组大鼠FBG降低(P<0.05,P<0.01),血浆MLT含量升高(P<0.01),肝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了解其对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治疗作用和相关性。方法将90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基础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和疗效判定。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善作用明显,其总有效率优于药物治疗,是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基于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的温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0例缺血性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基于王居易经络诊察法,选取治疗经脉的手足同名经之原穴及合穴进行温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感觉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感觉功能评分和MBI评分均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基于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的温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可以提升临床疗效,提高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医耳针疗法、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和解剖学而研发的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NS,taVNS)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典型代表。taVNS无需手术,费用较低,几乎没有不良反应,并能保证与传统VNS有相近的功效。taVNS以自主神经功能调节为核心,开拓了外周神经-脑网络-机体功能整体调节的新原理,已在癫痫和抑郁症的治疗上取得了突破。taVNS的其他适应症有:意识障碍、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等。taVNS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必将造福更广泛的患者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温针灸翳风穴为主配合头针治疗卒中后面瘫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卒中后面瘫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翳风穴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HB评分、SIS评分和安全性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经过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者HB评分显著升高,治疗8周后HB评分显著高于治疗4周后(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H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者SIS评分显著升高,治疗8周后SI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4周后(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S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口眼斜、恶风发热、面部感觉异常、口渴心烦等症状进行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并且治疗降低程度较大(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翳风穴为主配合头针治疗卒中后面瘫,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蒙医温针疗法对赫依偏盛型失眠症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和日间疲乏状态的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单盲、对照研究。选取80例赫依偏盛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除外脱落及剔除病例,治疗组39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取顶会穴、赫依穴及心穴行蒙医温针治疗。对照组于顶会穴、赫依穴及心穴的左上30°夹角各一寸处行蒙医温针治疗。治疗前后及8周随访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应用疲劳量表(FS-14)评估患者日间疲乏程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睡眠质量、日间功能及PSQI总分和SF-14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PSQI各因子评分及PSQI总分、SF-14总分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随访时睡眠质量、日间功能、PSQI总分、SF-14总分、躯体疲劳评分及脑力疲劳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蒙医温针疗法可安全有效改善赫依偏盛型失眠症患者的夜间睡眠质量及日间疲劳状况,且效果平稳持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化痰通络汤联合椎针通督循经疗法对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5例中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2例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康复训练,治疗组4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化痰通络汤联合椎针通督循经疗法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是受到全球广泛关注的重点精神类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胆碱能系统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aVNS)是基于中医的针灸耳穴理论和现代神经调控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方法,可取得和传统颈部迷走神经刺激相似的疗效。临床研究表明taVNS抗抑郁作用显著,但内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拟从炎性反应、神经可塑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轴和脑区活动四个方面展开,探讨胆碱能系统参与taVNS抗抑郁的可能作用机制,以优化taVNS抗抑郁的临床应用,同时为taVNS治疗与胆碱能系统相关的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其位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之首,为患者家庭乃至全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中风后肢体痉挛作为其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是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的临床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来相关文献的检索,从病因病机、中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等方面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对未来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治疗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调神舒筋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采用调神舒筋针法治疗,用改良Ashworth(MAS)量表和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为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总有效率达90.0%;CSI量表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舒筋针法可以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76例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两组均行神经内科常规康复法及温针灸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湿热敷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5天后.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0天后,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0天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联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气虚血瘀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7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气虚血瘀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穴位埋线及运动疗法治疗。2组均治疗6周, 随访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估肘关节痉挛程度, 偏瘫手功能分级评定量表评估偏瘫手功能, 简化Fugl-Meyer量表评估肢体运动能力, 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活动能力, 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肘关节痉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Z=2.29, P=0.022), 偏瘫手功能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Z=2.081, P=0.038);治疗后, 观察组Fugl-Meyer量表上肢、下肢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7.17、7.40、11.39, P值均<0.001), 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肢软气短、面色萎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7.82、12.87、12.55、7.95, P值均<0.001)。观察组随访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浮针疗法结合振动刺激对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并分析对中医证候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106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53)及对照组(n=53)。对照组给予振动刺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浮针疗法,分析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偏身麻木、言语不清或不语、活动不遂、口舌歪斜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水平、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疗法结合振动刺激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疗效较佳,可显著改善中医证候、营养状态,减轻神经功能受损,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背俞穴温针灸治疗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及早发性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背俞穴温针灸,治疗前后用Barthel指数、NIHSS量表和HAMD量表评估,并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及抑郁状态功能均有明显改善,NIHSS评分、HAMD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M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背俞穴温针灸能较好改善PSD患者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