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危害视力最大的疾病之一。随着高度近视人群的增加,近年来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玻璃体腔气体填充术、玻璃体切除术、硅油填充术、黄斑裂孔周边激光光凝术、黄斑扣带术、巩膜扣带术、巩膜环扎术、视网膜前膜和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填塞术、内界膜覆盖术等应用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方式进行综述,着重探讨其疗效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黄斑病变是导致病理性近视眼患者不可逆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 其中牵拉性黄斑病变常需要玻璃体手术治疗。牵拉性黄斑病变包括黄斑前膜、黄斑劈裂、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等。建议对Ⅱ型黄斑前膜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 对黄斑劈裂行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离术, 对黄斑裂孔行内界膜瓣填充术, 对难治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兜带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是一种慢性发展性疾病, 术者要准确把握手术时机, 选择合适的术式使患者得到的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再次手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需再次手术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7例17眼,其中11例是第1次经玻璃体切割联合膨胀气体填充后黄斑裂孔未闭合,6例是黄斑裂孔闭合后晚期复发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彻底黄斑前膜剥离,2例行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全部病例联合硅油内填充,11例术后补充氩激光光凝。结果 17例17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全部复位,最终视力较术前提高。随访3—24个月,视网膜复位良好,无1眼复发。结论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中彻底剥离黄斑前膜,剥离视网膜内界膜,硅油填充和激光光凝可有效封闭黄斑裂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未用辅助剂染色情况下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切割及长效气体填充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方法对54例(59眼)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后在未用染色剂的情况下进行内界膜剥除,剥膜范围为3.0~5.0PD,使用长效气体填充,术后面向下体位14d。结果内界膜剥除顺利,术后裂孔闭合率达93.2%,术后随访时间3~22个月,平均8.7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物变形亦有明确改善,部分患者视力提高可达6~7行,无明显远期并发症出现。结论不使用染色剂辅助进行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切割及长效气体填充是黄斑裂孔治疗中确切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无染色剂辅助下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ILMP)及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一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ILMP及硅油填充术的14例(14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后随访1~6个月,观察手术后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及裂孔闭合形式.结果 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4只眼(100%)(其中1只眼为单纯注入C3F8复发后再次手术的).术后视力提高11只眼(78.6%),无变化3只眼.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ILMP及硅油填充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术方式.术中不使用染色剂辅助,减少了视网膜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界膜剥除对周边裂孔合并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5例(15眼)周边裂孔合并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除,长效气体填充。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闭合、视力等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3月。14眼1次手术视网膜复位,一次手术的成功率93.33%,OCT检查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1眼黄斑与脉络膜贴服紧密,黄斑孔完全闭合率86.67%。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发症有一过性高眼压、白内障等。结论内界膜剥除治疗周边裂孔合并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是否能成功的使外伤黄斑孔关闭及提高视力。方法 对1999年7月至2002年8月我院治疗36眼外伤黄斑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进行玻璃体切除、气液交换、自体浓缩血小板封孔及气体填充,28眼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后俯卧位。2眼待气体吸收后因视网膜增殖及下方新裂孔的形成而出现视网膜的脱离即行硅油填充,术后3个月行硅油取出。6眼术中发现视网膜裂孔的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冷凝封闭裂孔。手术距伤后时间为10天~2年。结果 术后黄斑孔全部闭合(100%),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15眼(41.67%)。结论 玻璃体手术治疗外伤黄斑孔具有较高的孔闭合率,良好的视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非内界膜剥除及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的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3月至2018月6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屈光度≥-8.0 DS或眼轴长度≥26.5 mm,MF伴或不伴有中心凹视网膜脱离(FD)、黄斑前膜(ERM)及板层裂孔(LMH)患者23例25眼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非内界膜剥除组11例11眼和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12例14眼。2个组年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均在曲安奈德(TA)染色辅助下剥除玻璃体后皮质。分别比较2个组患者术前和术后BCVA、MF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无内界膜剥离组与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患者术眼术后BCVA(LogMAR)分别为0.47±0.30和0.40±0.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P=0.52)。22眼MF缓解和视网膜复位。无内界膜剥离组10例10眼达到解剖复位的时长为2.5(1.8,9.3)个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中12例12眼为1.0(1.0,3.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5.00,P=0.09)。非内界膜剥除组术后出现黄斑裂孔1眼,占9%;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术后出现黄斑裂孔1眼,占7%;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1眼,占7%。结论MF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均能缓解,术中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MF缓解速度优于无内界膜剥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硅油填充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患者21例22眼纳入研究,其中10眼联合白内障手术.术眼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LogMAR视力、眼压、OCT、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接受23G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者20眼占90.91%;一次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者7眼占31.82%;术眼LogMAR视力由术前的1.95±0.44增加到术后的1.57±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短期低眼压者5眼占22.73%;随访中发生高眼压者8眼占36.36%;并发黄斑前膜1眼占4.55%;并发晶体混浊6眼占27.27%.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行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视网膜复位率较高,但黄斑裂孔闭合率相对较低,无严重并发症,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56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56例,行玻璃体切除。PVRC110眼,C214眼,C332眼,伴周边部裂孔7眼,白孔11眼。手术中彻底清除玻璃体后皮质,或人工玻璃体后脱离剥膜,气液交换使视网膜复位,眼内填充200mL/L C3F845眼,白孔眼内硅油填充。并发周边部裂孔病例后行巩膜外环扎裂孔冷凝。术后给予抗炎降眼压处理。气泡变小裂孔愈合不佳,裂孔周围氪黄激光封闭或再次补充气体。注气俯卧位14d以上。所有患随访3~12mo。结果: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53例,周边裂孔闭合7例。术后视力提高46眼(82.1%),黄斑裂孔术后视力无变化10眼。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C3F8或硅油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收治的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32例32眼,屈光度为-12.00~-20.00(平均-15.78±2.16)D.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4.1±0.4.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采用吲哚菁绿染色并顺利剥除,术毕进行气体填充.术后随访1~9(平均4.5)mo,观察术后视力及黄斑劈裂愈合效果.结果:共30例30眼(94%)患者劈裂腔消失,视力较术前提高,视物变形改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1,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是治疗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有效保存视功能,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内界膜翻转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初步疗效。方法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患者37例(3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成功施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内界膜翻转填塞16只眼(内界膜填塞组),其余21例(22只眼)行常规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内界膜剥除组)。两组患者均行硅油填充。手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眼黄斑裂孔闭合率、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内界膜剥除组,术后3个月视网膜复位者20只眼占90.91%,黄斑裂孔闭合者7只眼占31.82%。内界膜填塞组,术后3个月视网膜复位者16只眼占100%,黄斑裂孔闭合者16只眼占100%;内界膜剥除组术眼Log MAR视力由术前的1.95±0.44增加到术后的1.57±0.46,内界膜填塞组由术前的1.98±0.39增加到术后的1.48±0.33。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P<0.05)。两组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P<0.05)。内界膜剥除组及内界膜填塞组手术后Log MAR视力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4.43,P<0.05)。两组手术后Log 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P>0.05)。结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行内界膜反转填塞手术较单纯内界膜剥除,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网膜复位率均高,但术后两组视力恢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何渊  张文一  王明扬  王军 《眼科》2011,20(4):251-254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辅助下剥除视网膜内界膜的手术方法在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手术中的应用及其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9例41眼,黄斑前膜23例23眼。方法全部患者施行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曲安奈德辅助下制作玻璃体后脱离,确认完全切除残留在黄斑周围的玻璃体后皮质,然后再次注入曲安奈德使之沉积于黄斑周围,利用视网膜镊完整地剥除内界膜,范围约2~3个视盘直径。主要指标视力、OCT结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7.73±7.09)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提高63眼(98.4%),不变1眼。全部患者完整地剥除内界膜,剥除区界限明显。通过OCT证实,全部黄斑裂孔闭合,黄斑前膜未见复发,未发生因剥除内界膜损伤视网膜的并发症。结论在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手术中曲安奈德辅助下可安全完整地剥除内界膜,减少视网膜损伤。  相似文献   

14.
难治性黄斑裂孔是指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和术后俯卧位等方法难以使裂孔闭合且视力预后较差的黄斑裂孔,主要包括大直径、长病程、外伤性、继发性、高度近视性,初次手术后未闭合的黄斑裂孔。目前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扩大内界膜剥除术、黄斑裂孔充填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晶状体前、后囊膜填塞术,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方法,并分析有关因素。方法 对18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光凝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手术。结果 17例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例因玻璃体积血患者放弃治疗。视力提高14例,视力不变2例,视力下降2例。并发症:玻璃体积血1例(未治),视网膜出血1例,眼压升高2例。结论 玻璃体切割、光凝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单纯玻璃体切割、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及黄斑区内界膜剥除4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Ⅱ~Ⅳ期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86只患眼的手术疗效。以上述4种手术方式分组的患眼数分别为7、40、14、25只眼,手术后随诊3~55个月,以手术后裂孔闭合、视力改变及手术并发症等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裂孔闭合判定标准为在检眼镜和(或)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时不能分辨黄斑裂孔缘。远、近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计为视力改善。 结果 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组视力改善者占80.0%,优于其它3种治疗方法(P<0.05);单纯玻璃体切割组裂孔闭合率最低,占42.9%,与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组的裂孔闭合率(87.5%)、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及黄斑区内界膜剥除组的裂孔闭合率(92.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视物变形改善、手术并发症等情况4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有助于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及视力恢复;手术中使用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技术可提高黄斑裂孔的解剖复位率,但视力预后不如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组。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96-198)  相似文献   

17.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介有明显后葡萄肿的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力及解剖学结果.方法 自2001~2006年5例(5只眼)高度近视眼(≥-10D)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施行手术治疗,其中1只眼仅后极部有视网膜脱离,作了玻璃体六氟化硫(SF6)注入,4只眼作了深层玻璃体切除注入SF6或高黏度硅油.结果 最后随访检查发现术眼视网膜全复位的解剖学成功率高,手术后视力也都有进步,并未发现有何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仅1只眼有一过性眼内压增高.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高黏度硅油注入,可以使后葡萄肿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成功地复位,玻璃体内单纯注入膨胀性气体仅适用于治疗后极部存在的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直径为250~400 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为Ⅳ期IMH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裂孔最小直径为250~400 μm的患者45例45眼,随机分为常规内界膜剥除组(常规组)22眼及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保留组)23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常规组剥除后极部包括黄斑区内界膜至血管弓,保留组则保留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300~400 μm直径的内界膜,全气-液交换后无菌空气填充。手术后随访时间为(21.52±5.68)个月,观察术后两组黄斑裂孔闭合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情况。结果 常规组与保留组患者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分别为(337.77±34.54)μm和(324.87±31.95)μm;黄斑裂孔指数分别为0.53±0.09和0.51±0.08,BCVA LogMAR分别为0.95±0.20、1.30±0.2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末次随访时,常规组与保留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95.45%和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9)。常规组、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分别为0.72±0.15、0.49±0.11,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9,P<0.001)。结论 常规内界膜剥除术与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对于治疗直径为250~400 μm Ⅳ期IMH成功率较高,行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的剥除术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要好于常规内界膜剥除术。  相似文献   

19.
内界膜剥除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经过分为4期,对2~4期的特发性黄斑裂孔可行玻璃体手术治疗,手术目的在于解除黄斑中心凹所受的切线方向及前后方向的牵引.视网膜内界膜剥除在一些研究者中被认为是一种效手段,而另一部分研究者则持反对意见.本文就视网膜内界膜剥除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价值、内界膜的病理生理及内界膜染色等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剥除视网膜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1例(21只眼),经常规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气一液交换、应用1/20(气体状态下)或1/9(液体状态下)的吲哚青绿染色、剥除视网膜内界膜、自体浓缩血小板或血清封孔、玻璃体腔填充惰性气体(20%SF6、16%(22F6、16%C3F8)或硅油;术后常规俯卧位及头低位,局部应用抗炎滴眼剂及散瞳剂治疗。结果20例(95.24%)患者黄斑裂孔愈合,视网膜复位。仅一例因颞上方视网膜周边裂孔而导致视网膜脱离复发。随访时间>2个月,20例(95.24%)仍保持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解剖封孔;视力>10.1者13例;主要并发症为晶状体混浊和一过性高眼压。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术中应用吲哚青绿染色、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并尽量切除周边部玻璃体、应用自体浓缩血小板或血清封孔,可有效地提高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