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黄斑兜带手术(MB)治疗高度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MB治疗的高度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患者57例5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15例15只眼, 年龄(51.80±10.72)岁;女性42例42只眼, 年龄(59.14±11.51 )岁。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合并黄斑脱离(MHMD)21例21只眼,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合并黄斑脱离(FSMD)36例36只眼, 并据此分组。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 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眼均行MB治疗, 对于存在明显的玻璃体黄斑牵拉的患眼, 联合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后1、3、6个月及1、2、3、4年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 观察两组患眼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手术前, MHMD组、FSMD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1.35±0.47、1.17±0.59;手术后4年, 分别为1.02±0.49、0.73±0.55。两组患眼手术前、手...  相似文献   

2.
近视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 高度近视所产生的并发症是导致低视力和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域中严重威胁眼健康的慢性疾病, 高度近视的防控应积极采取三级预防策略, 同时积极采用最新的眼底影像学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加强"近视→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发生机制和演变规律的探究, 建立科学的近视预测模型, 精准开展高度近视眼健康监测和管理, 早期发现和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症, 降低低视力和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或内界膜剥除术(ILMP)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信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高度近视MHRD 67例(67只眼)的临床资料, 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 A组36例, 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 B组31例, 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ILMP。随访6个月, 比较两组的黄斑孔闭合率、视力(logMAR, BCVA)、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及外界膜缺损直径。结果 A组黄斑孔闭合率75.00%(27/36)高于B组的48.39%(15/31)(χ2=5.04, P=0.025);术后两组BCVA均明显提高, 且A组视力0.41±0.09优于B组0.56±0.11(t=6.14, P<0.001);术后, 两组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外界膜层缺损直径均较术前[A组(851.29±75.36)μm、(1 158.65±355.14)μm, B组(849.37±73.94)μm、(1 163.14±349.28)μm]降低, 且A组[(294.28±51.74)μm、(441.67±1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变性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效果及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鹿邑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接受单纯玻璃体切除术(PPV)或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填塞治疗的变性近视MHRD 90例(90眼), 检查患者术后6个月视网膜复位情况、黄斑孔闭合情况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根据术后BCVA较术前恢复情况分为视力不佳组和视力良好组, 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并评估变性近视MHRD患者手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因素。结果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92.22%(83/90);术后黄斑孔呈现不同程度闭合, 闭合率为81.11%(73/90)。视力较术前升高者占72.22%(65/90)。结论 PPV联合内界膜填塞是治疗变性近视MHRD的有效手段。术前PVR分级为D1~D3级、手术方式为单纯PPV及术前低眼压可能是变性近视MHRD患者手术后视力恢复不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黄斑病变是导致病理性近视眼患者不可逆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 其中牵拉性黄斑病变常需要玻璃体手术治疗。牵拉性黄斑病变包括黄斑前膜、黄斑劈裂、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等。建议对Ⅱ型黄斑前膜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 对黄斑劈裂行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离术, 对黄斑裂孔行内界膜瓣填充术, 对难治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兜带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是一种慢性发展性疾病, 术者要准确把握手术时机, 选择合适的术式使患者得到的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遮盖与联合内界膜填塞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安阳市眼科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62例(62眼)。其中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遮盖自体血覆盖33眼为遮盖组,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填塞自体血覆盖29眼为填塞组。术后3个月进行两组效果比较。结果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改善。术前术后视力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2, P=0.219;t=-0.518, P=0.608)。术后两组黄斑孔均闭合且视网膜脱离复发。术后填塞组黄斑中心区厚度大于遮盖组(t=-2.485, P=0.019), 椭圆体带缺失长度小于遮盖组(t=2.230, P=0.033)。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其黄斑孔愈合厚度与椭圆体带缺失长度优于内界膜遮盖, 但是两组闭孔率与术后视力提升效果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病理性近视是以眼轴进行性延长、后巩膜葡萄肿形成为特征, 伴随视网膜脉络膜不可逆性退行性变, 是近视防控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快速进展的早发型病理性近视和近视性牵拉性黄斑病变, 黄斑外加压手术是可行的治疗手法。其可根据手术后是否存在手术顶压嵴分为后巩膜加固手术与黄斑扣带手术, 两者在手术材料、手术方法和适应证上均有不同。在近视患病率飙升的大背景下, 需要不断完善、谨慎推广黄斑外加压手术, 为病理性近视的防控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高度近视是一种全球范围内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疾病, 发病率高, 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同时也是导致患者视力严重损害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提出的新分级方法, 可有效评估患者病情变化, 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除此之外, 内界膜剥除方式的改良、黄斑扣带材料的革新等在传统内外路手术的基础上为MTM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治疗方式如激光后玻璃体牵引松解、酶促玻璃体溶解、后巩膜交联等也开始受到关注, 通过联合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以及玻璃体切除设备的改良, 未来有望为MTM患者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联合眼内填充的单纯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MF)伴黄斑中心凹脱离(F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诊断为单眼伴有FD的MF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除术, 术中清除玻璃体后皮质, 所有患者均未进行眼内填充。根据术中是否剥除内界膜分为内界膜剥除组及内界膜保留组。术后至少随访12个月。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 转换为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表示)、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MF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单因素线性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40例(40只眼)MF伴FD的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12例(30.0%)为男性, 28例(70.0%)为女性;年龄为(56.9±11.7)岁, 眼轴长度为(29.1±1.9)mm。术后12个月, BCVA由基线的1.15±0.58提高至0.73±0.39(t=6.11, P<0.001), CFT由基线的(610.1±207.2)μm下降至(155.9±104.1)μm(t=...  相似文献   

10.
高度近视(HM)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光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显示了HM患眼的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VRIA), 其中较为常见的表现类型主要是玻璃体后脱离和血管旁异常。在HM患眼中, 玻璃体后脱离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且发生年龄相对更早。血管旁异常主要包括血管旁微皱褶、血管旁囊肿、血管旁板层裂孔和血管旁视网膜劈裂, 前两者为早期病变, 后两者为晚期病变。VRIA与HM眼底并发症密切相关, 如近视性黄斑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VRIA可能发展为近视性黄斑视网膜劈裂, 进而形成全层黄斑裂孔, 甚至导致视网膜脱离。因此, HM患眼VRIA的检查和判断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临床眼底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一种进展缓慢, 严重时可影响高度近视者视功能的退行性疾病, 发病机制与后极部视网膜内外层机械性牵引及其自身改变有关。目前使用较广的疾病分期系统有ATN系统、MSS、MTM管理表等。MTM的治疗以手术为主, 包括黄斑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及联合手术。目前争论多集中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本文就此疾病的分期和治疗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 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15例16眼。所有患者均接受PPV, 根据术中黄斑裂孔填塞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人羊膜填塞组7例7眼和内界膜填塞组8例9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测定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激光扫描检眼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眼底情况并判定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人羊膜填塞组6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即复位, 内界膜填塞组所有术眼均实现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初次手术后, 人羊膜填塞组5眼黄斑裂孔闭合, 内界膜填塞组8眼黄斑裂孔闭合, 2个组间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420, 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均优于术前值,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  相似文献   

13.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裂孔(MH)及黄斑部视网膜脱离(MD)等多种病理改变的总称。近年来,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根据外层MRS累及的部位和范围、MTM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以及是否发生MH、MD等提出的新的MTM分级方法, 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 可有效评估病情及预后。MTM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内界膜牵拉及后巩膜葡萄肿产生的垂直及切线方向的牵引力有关。在MTM的自然病程中, 多数MRS的形态和视功能保持稳定, 劈裂的进展与劈裂的严重程度以及外层视网膜微结构的损害有关。处于进展期、视力明显受损的MTM可行手术治疗, 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发生MH和/或MD的MTM可选择黄斑扣带术或联合手术, 对于合并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及玻璃体切割术效果不佳的MTM可选择后巩膜加固术, 以达到解除内外向牵引力、复位视网膜的目的, 手术效果也与多种因素有关。酶促玻璃体溶解、巩膜交联技术等也为治疗MTM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MTM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进行归类总结, 以指导诊疗。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眼底手术领域将迎来越来越多的创新和突破。眼底手术的创新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风险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这其中包括了玻璃体切割系统的创新, 玻璃体切割手术在其他眼病中的创新应用, 眼底手术方式的创新, 技术和理念的创新以及多学科合作等多个方面, 推动了眼底病的不断发展。眼底病医生应高度重视眼底手术的创新应用, 更好地服务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和非PPV (NVS)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于重庆爱尔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11例11只眼, 女性10例10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以及角膜、眼内及全眼像差测量。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 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测量患眼角膜、眼内及全眼像差, 计算晶状体功能失调指数(DLI )。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计算Scheimpflug图像中的晶状体密度。采用OCTA仪对患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 软件自动将黄斑区划分为以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 分别是直径1 mm的中心区, 1~ 3 mm的内环区, 3~6 mm的外环区, 测量黄斑区整体、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血流密度(SVD)和血流灌注(SP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PV联合黄斑前膜(MEM)剥除组(PPV组)和NVS直接...  相似文献   

16.
目前研究认为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 IERM)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越好、症状持续时间越短, 患者将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术前影像学特征如黄斑形态、黄斑中心凹厚度、椭圆体带完整性、光感受器外节长度等对术后视力均有一定预测价值。(国际眼科纵览, 2023,47:138-143)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DEX)治疗重度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病例研究。2018年12月至2021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重度IMEM患者24例2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7例7只眼, 女性17例18只眼;年龄(57~ 84)岁。IMEM分期为3~ 4期。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采用SD-OCT仪测量患眼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将患眼随机分为PPV组、PPV+DEX组, 分别为11、14只眼。均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 PPV。手术中均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剥膜、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完毕时PPV+DEX组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入0.7 mg DEX治疗。手术后1周及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 对比观察两组患眼BCVA、CMT变化。组间BCVA、CMT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手术前比较, 手术后1、3、6个月, PPV+DEX组患眼BCVA明显提高(t=3.974、4.639、4.453), CMT显著降低(t=2.955、3.722、...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黄斑中心凹一个视盘直径范围内, 细胞外液积聚所致的视网膜增厚或硬性渗出沉积, 是损害糖尿病患者视力的主要原因。DME的发病机制是复杂及多因素的, 随着人们对DME认识的不断增长, 产生了新的疗法恢复受DME影响的患者的视力。本文将讨论关于DME的治疗进展, 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糖皮质激素、激光、玻璃体切除术和仍在开发中的新疗法, 如血管粘附蛋白抑制剂、白细胞介素抑制剂、血管生成素拮抗剂及激肽释放酶抑制剂等, 就DME目前治疗方法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黄斑劈裂是高度近视常见的黄斑病变之一.玻璃体后皮质和内界膜的切线和前后方向牵引、视网膜血管牵拉、巩膜扩张被认为是重要发病因素.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是玻璃体手术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黄斑扣带术.治疗时机及治疗手段虽有共识但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手术前后视力及固视性质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IMH患者25例2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手术前后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微视野检查。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 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MP-3微视野计测量患眼黄斑12°视网膜光敏感度(MS)、双变量轮廓椭圆面积(BCEA)。采用OCT仪测量患眼黄斑裂孔最小直径(MIN )、基底直径(BASE);应用Image-proplus 6.0图像处理软件测量优选的视网膜注视点(PRL)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手术后随访1、3个月时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患眼手术前后BCVA、PRL距离黄斑中心凹距离、MS、BCEA、黄斑裂孔形态的变化。手术前后各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手术后3个月BCVA与手术前BCVA、PRL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手术前MIN、BCV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