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扰素α-1b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高病毒载量(血清HBV DNA≥1×107 IU/ml)CHB患者被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干扰素α-1b治疗,观察组采用干扰素α-1b联合ETV治疗,疗程48 w。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2、24、48 w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V DNA不可检出率、HBe Ag阴转率和HBe Ag转换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在治疗第24 w和48 w时,观察组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68.8%和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1%和63.6%(P0.01);在治疗第12 w、24 w和48 w时,观察组血清HBV DNA不可检测率分别为45.8%、72.9%和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4%、31.8%和47.7%(P0.01);在治疗第48 w时,观察组HBe Ag阴转率和HBe Ag转换率分别为67.6%和6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9%和37.1%(P0.05)。结论干扰素α-1b联合ETV治疗血清高病毒载量的CHB患者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α-1b。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逍遥散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逍遥散口服。治疗2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肝功能指标、乙肝病毒标志物变化情况及HBV DNA应答率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在中医证候改善、肝功能恢复、HBeAg和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逍遥散可提高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予以口服恩替卡韦48 w,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48 w。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变化、HBe Ag阴转率、HBe Ag血清转换率及HBV DNA阴转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改善、肝功能指标改善、HBe Ag阴转率、HBe Ag血清转换率及HBV DNA阴转率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能显著促进肝功能恢复,持续抑制病毒复制,疗效优于单用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 Ag阴转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3年1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干扰素α2b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拉米夫定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分别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观察患者肝功能、HBV DNA阴转率和HBe Ag转阴率的变化。结果在治疗6个月时,观察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分别为(45.7±23.8)U/L和(62.3±23.7)U/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8±25.3)U/L和(73.2±25.3)U/L,P0.05];在治疗12个月时,观察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分别为(32.7±19.4)U/L和(46.4±6.3)U/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6±17.3)U/L和(52.8±5.2)U/L,P0.05];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率和HBe Ag阴转率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促进HBe Ag阴转,使用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长期被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ide analogue,NA)完全抑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加用重组干扰素α-2b(recombinant interferon,r IFNα-2b)的疗效.方法HBe Ag阴性CHB患者和HBe Ag阴转CHB患者(口服NA出现HBe Ag转阴CHB患者)共计31例.随机被分为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加用r IFNα-2b 600万U肌注2次/wk,对照组继续口服NA治疗.观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转率、HBs Ag水平变化情况,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HBsAg阴转情况.治疗组发生HBsAg转换4例(4/16,25%),对照组无HBs Ag转换病例;(2)HBs Ag变化情况.治疗前治疗组(1148.5 IU/m L±212.3 IU/m L)、对照组(1146.8 IU/m L±217.6 IU/m L),治疗后治疗组(621.8 IU/m L±282.1 IU/m L)、对照组(1113.6 IU/m L±213.2 IU/m L),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01),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 LT)变化治疗组对照组治疗过程中A LT均未见异常;(4)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流感样"症状发生率100%;治疗组有8例患者发生白细胞下降,经过处理均能完成治疗;对照组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长期被NA完全抑制HBe Ag阴性CHB患者加用r IFNα-2b可以有效提高HBs Ag阴转率,降低HBs Ag滴度,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医用臭氧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及抗肝纤维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例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分别给予医用臭氧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及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观察两组血清HBe Ag定量、HBV-DNA阴转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瞬时肝弹性测定(Fibro Scan)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8、12周HBe Ag定量、血清BFGF水平、Fibro Scan数值逐渐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HBe Ag定量低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BFGF水平、Fibro Scan数值、HBV-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医用臭氧可增强聚乙二醇干扰素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但对其抗肝脏纤维化作用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CHB治疗的新策略。方法收集2009年12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84例CHB患者,称为CIK治疗组,采集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抗CD3单克隆抗体等细胞因子诱导成CIK,分次自体回输,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周患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变化及HBV DNA水平;50例接受恩替卡韦(ETV)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称为ETV治疗组。将两组HBe Ag阳性和HBe Ag阴性患者分组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不良反应和肾功能进行评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随着观察时间延长,CIK治疗组无论是HBe Ag阳性患者还是HBe Ag阴性患者,其ALT水平均降低,其中HBe Ag阳性患者治疗12、24周时与ETV治疗组相比,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3、4.72,P值均0.01);CIK治疗组在不同时间点的HBe 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均高于ETV治疗组,其中治疗24周和48周时两组间的HBe Ag阴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5、4.83,P值均0.05)。无论是HBe Ag阳性还是HBe Ag阴性,在治疗12、24、48周后,CIK治疗组的HBV DNA阴转率均低于ETV组,尤其两组HBe Ag阳性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62、26.89、12.54,P值均0.01),但随着观察时间延长,CIK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逐渐升高。结论 CIK治疗CHB后在48周随访观察期内是安全有效的。虽然与ETV治疗相比,HBV DNA下降水平较低,但治疗后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HBe 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ETV治疗组,提示CIK治疗后可能存在持久的免疫应答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对多种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耐药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2009年8月-2014年2月住院及门诊的对多种NAs耐药的HBe Ag阳性CHB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60例。治疗组患者全部停用NAs,改用PEG-IFNα-2a治疗48周;对照组患者维持原有NAs治疗方案不变,加用PEG-IFNα~(-2)a治疗48周。观察治疗24、48周及停药后24周时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及HBV DNA变化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2组患者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治疗第24、48周及停药后24周时2组的血清HBe Ag阴转率、HBe Ag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以及HBs Ag阴转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G-IFNα-2a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头痛、注射部位炎症、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及抑郁,情况均不严重。结论 PEG-IFNα-2a治疗对多种NAs耐药的CHB安全有效,并可考虑直接换用PEG-IFNα-2a继续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ntecavir,ETV)与干扰素(IFNα-2b)序贯作用对Hep G2.2.15细胞HBV DNA复制的影响。方法将培养Hep G2.2.15细胞分组,单独组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ETV的配制液(1.5μg/ml、5μg/ml、10μg/ml)或IFNα-2b配制液(5 000 IU/ml、10 000 IU/ml、15 000 IU/ml);联合组中联合加入ETV和IFNα-2b配制液;序贯组中先后加入ETV和IFNα-2b序贯配制液。在不同时点,采用MTT法检测Hep G2.2.15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水平,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上清液中HBs Ag与HBe Ag水平。结果随着时间延长,序贯组对Hep G2.2.15的HBV DNA复制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其他两组(P0.05);对HBs Ag与HBe Ag的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强(P0.05)。结论 ETV与IFNα-2b序贯作用于Hep G2.2.15细胞,对Hep G2.2.15细胞HBV DNA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强于单独或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BV前C区1896位点和/或BCP1762、1764位点变异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早期应答的影响。方法选择5例HBV PC1896和/或BCP1762、1764位点发生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和/或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观察患者治疗12周、24周、48周时HBs Ag、HBe Ag、HBV DNA、ALT的变化。结果 5例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和/或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12周、24周均发生了应答。结论 HBV PC1896和/或BCP1762、1764位点发生变异作为亚洲人群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取得早期应答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支持治疗及口服ETV 0.5mg/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复方,1剂/d,分两次口服。疗程均为半年。观察患者常见临床症状出现的频数、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肝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减少,肝功能明显改善、Child-Pugh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复方联合ETV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肝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内科》2015,(4)
目的评估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疗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40例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其中常规治疗组(20例)患者治疗48周,延长治疗组(20例)患者治疗72周。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观察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随访24、48周时两组患者的HBs Ag清除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HBV-DNA阴转及ALT复常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全程中所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随访24、48周时,延长疗程组患者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常规疗程组(P0.05),延长疗程组患者的HBV-DNA阴转率也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延长疗程具有和标准疗程相同的安全性。结论相对于标准疗程,延长治疗疗程使HBe Ag阳性的CHB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维持了相对持久的病毒学应答,延长疗程可能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有希望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国产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血清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纳入血清HBe Ag阳性的CHB患者500例,被分为A组150例,给予国产peg-IFN-α-2b治疗,和B组350例,给予peg-IFN-α-2a治疗。两组均治疗24~48 w。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 w。结果治疗前,A组血清HBV DNA定量为(6.1±0.7) lg cps/ml、谷丙转氨酶(ALT)为(81.1±29.8)u/l、体质指数为(22.1±2.9)、血清HBe Ag定量为(3.1±0.6) lg s/co和HBs A定量为(4.4±0.6) IU/ml,与B组的(6.2±0.67) lg cps/ml、(80.7±27.9) U/L、(21.9±2.9)、(3.1±0.1) lg s/co和(4.4±0.5) IU/ml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24 w结束时,A组血清ALT复常率为64.0%,血清HBV DNA阴转率为60.0%,与B组的66.9%和62.9%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显著性相差(P0.05)。结论应用国产peg-IFN-α-2b治疗血清HBe Ag阳性的CHB患者能获得与peg-IFN-α-2a治疗相似的疗效,但价格便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口服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拉米夫定治疗,疗程4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48周观察患者的肝功能、HBs Ag、HBe Ag、HBV DNA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48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66.7%和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HBe Ag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0.8%和25.6%,高于对照组的10.5%和7.9%(P均0.05);试验组HBV DNA阴转率为71.8%,高于对照组的44.7%(P0.05);试验组HBs Ag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1%和2.6%,对照组为2.6%和0,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具有显著的抗病毒作用,效果优于拉米夫定,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胸腺肽α1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及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转阴率的影响。方法 CHB患者118例随机分组,各59例。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胸腺肽α1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变化,治疗后两组血清HBe Ag转阴率、HBe Ag/乙型肝炎e抗体(HBe Ab)转换率及HBV DNA转阴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ST、AL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HBe Ag转阴率、HBe Ag/HBe Ab转换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腺肽α1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血清HBe Ag转阴率及HBe Ag/HBe Ab转换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分型经不同抗病毒治疗后疗效.方法选择1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不同基因型疗效差异.CHB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 4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聚乙二醇干扰素?-2a治疗,4组均治疗96 wk.比较组间疗效差异.结果1 2 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后H B V DNA均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至治疗96 wk后,HBV DNA平均下降5.13拷贝/m L;至治疗96 wk后,HBV DNA阴转率、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复常率分别达94.17%和76.67%;84例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阳性患者H B e A g阴转率和血清H B e A g转换率分别达27.38%、22.62%;C型和B型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阴转率、血清HBe Ag转换率以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 4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阴转率、血清HBe Ag转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阴转率、血清HBe Ag转换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3组,A、B和D组3组间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阴转率、血清HBe Ag转换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且不受基因型影响,不同抗病毒方案治疗CHB均能取得一定效果,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方案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治疗核苷(酸)类和(或)干扰素经治慢性乙型肝炎降低HBs Ag、HBe Ag定量效果。方法自体血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DC)回输治疗核苷(酸)类和(或)干扰素经治慢性乙型肝炎(CHB)42例,并与348例对照组比较HBs Ag、HBe Ag定量变化情况。结果 DC治疗组与对照组HBs Ag下降显效率分别为28.2%、18.9%;HBe Ag定量下降显效率分别为41%和29.6%,二组HBe Ag下降显效率无显著差异(P=0.31)。结论自体DC回输可以打破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耐受,诱导一定的免疫应答,提高乙型肝炎综合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应答受宿主遗传背景、免疫状态、病毒基因型、病毒载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概述了宿主白细胞介素(IL)28B基因多态性、基线干扰素诱导蛋白10、IL-17A、IL-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病毒载量及基因型、治疗12和24周HBs Ag、HBe Ag血清水平变化为实现HBs Ag、HBe Ag消失及血清学转换、持久病毒学应答的重要预测因素。对近年来关于CHB患者PEG-IFNα治疗应答相关因素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儿的疗效。方法随机入组的来自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31例2~16岁儿童CHB患儿,按年龄分为小龄组(2~6岁,n=17)及大龄组(7~16岁,n=14)。所有患儿均接受PEG-IFNα-2a治疗(首剂104μg/m2,1次/周,逐渐增加剂量至135μg/周),疗程24~72周不等。研究过程中监测ALT、HBV DNA、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s Ag定量水平等指标,比较两年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生化学、病毒学、血清学应答,分析疗效与年龄、疗程及治疗过程中HBs Ag定量水平动态变化的关系及安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小龄组与大龄组各时间点的生化学、病毒学应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24周时小龄组的HBs Ag阴转率明显高于大龄组(41.2%vs 7.1%;χ2=4.644,P<0.05);治疗52及72周时小龄组的HBs Ag定量水平分别为129.22±78.99和51.80±31.54 IU/ml;大龄组患儿52及72周HBs Ag定量水平分别为4677.12±2557.85和1031.37±546.37 IU/ml,与基线相比小龄组患儿52及72周HBs Ag定量水平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大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5、2.23,P值均<0.05)。治疗52周,小龄组与大龄组HBV 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HBs Ag清除率与血清学转换率均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延长治疗至72周的患儿HBV DNA阴转率100%,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为80%,HBs Ag血清学转换率为60%。25例停药随访的患儿均无复发。研究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血象改变、食欲下降。治疗前后身高、体质量与同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小儿CHB而言,PEG-IFNα-2a是可选治疗方案,PEG-IFNα-2a的疗效与患儿年龄和疗程有关。年龄越小,HBs Ag定量水平下降幅度越大,HBs Ag阴转率越高;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治疗过程中HBs Ag定量水平变化具有预测疗效的价值。儿童应用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单独及序贯治疗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四川省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长安分院收治的120例HBe Ag阳性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就诊顺序分成A、B、C3组,各40例。其中A组患者予以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 IFNα-2a)治疗方案,B组患者予以恩替卡韦治疗方案,C组患者予以恩替卡韦序贯Peg IFNα-2a治疗方案。行为期12个月的治疗,比对3组患者随访末次时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清除率、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阳转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差异,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后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分析随访末次3组患者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结果差异。结果 1随访末次时,3组患者除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065、1.250、1.867,P分别为0.799、0.264、0.172)外,C组患者HBe Ag血清学转换率、HBs Ag清除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抗-HBs阳转率及抗-HBe阳转率均为3组最高(P均0.01);其中A组患者上述指标转换率均略高于B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581、0.457、0.208、0.157、0.238,P分别为0.108、0.499、0.648、0.692、0.626);2治疗后,3组患者ALT、TBil及ALB等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0),其中C组肝功能指标为3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降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46、0.143、1.226,P分别为0.235、0.854、0.382);3随访末次时,C组患者Child-Pugh评分为组间最低且A级率为55.0%,显著高于A、B两组(P均0.05);A、B两组Child-Pugh评分及分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结论对HBe Ag阳性CHB患者予以核苷(酸)类似物序贯干扰素方案,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血清HBs Ag水平,促进患者肝功能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