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经盆底四维超声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PF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建档的初产妇自然分娩60例(分为A组)与选择性剖宫产60例(分为B组),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未孕健康者60例(分为C组)作为对照组,三组均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进行检查、测量、评估,然后诊断PFD发生率。结果子宫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宫颈下移距离、BSD、BND、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旋转角度与PFD发生率,自然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 BND、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旋转角度、PFD发生率、肛提肌裂孔最大面积及肛提肌厚度自然分娩组与选择性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结论自然分娩产更能影响女性产后PFD的发生,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可作为产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PFD的有效方法,以防重度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就诊的104例分娩后女性和100例健康志愿者为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再按照不同分娩方式分为经阴道分娩组(36例)和剖宫产分娩组(68例),分析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各项数据,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女性产后6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各项数据。结果分娩后女性产后漏尿发生率与膀胱脱垂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经阴道分娩女性漏尿发生率与膀胱脱垂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分娩女性(P0.05)。结论分娩对盆底组织的功能影响显著,尤其是对于经阴道分娩女性;对于分娩后女性应及时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及时发现盆底结构损伤,并尽早进行产后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女性盆底功能受不同分娩方式影响的评估.方法 选取初产妇176例和未育女性85例,初产妇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经阴道顺产分娩的89例产妇纳入观察1组,选择性进行剖宫产分娩的87例产妇纳入观察2组.未育女性85例纳入对照组,受检者均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其中初产妇于产后6周检查,详细记录受检者Val...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盆底超声参数在不同分娩方式女性盆底结构和功能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分娩的4919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将其分为剖宫产组(1913例)和阴道分娩组(3006例),另选择100例未生育健康女性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经阴道三维盆底超声检查,比较各组间盆底超声参数差异。结果静息、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前后径、内外径、膀胱后角在对照组、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逐渐升高,各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移动度在对照组、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逐渐升高,各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阴道分娩较剖宫产对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更大,经阴道三维超声可清晰观察女性盆底结构和功能变化,为临床盆底结构和功能异常或障碍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产后早期盆底结构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分娩的180例初产妇为观察对象,其中阴道分娩130例、剖宫产50例。均于产后6~8周时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另选取50例未生育的健康体检女性为对照组,行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观察该组产妇及对照组在盆底平静状态和压力状态下的图像特征,包括肛提肌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等指标。结果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的差异均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的左右两侧耻骨直肠肌厚度的差异均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的膀胱颈移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够为产后盆底功能诊断提供解剖学和功能信息,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后期恢复的评价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0例盆底器官脱垂(POP)患者,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顺产组(n=79)与剖宫产组(n=41),所有患者均于盆底康复治疗前后接受常规MRI扫描、DTI扫描和超声检查,比较DTI和超声检查结果,分析DTI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 DTI检查的灵敏度、阴性预测率和准确率均高于超声检查(P 0. 05);顺产组患者的宫颈下降距离、膀胱颈下降距离和肛管直肠连接下降距离均大于剖宫产组,肛提肌和闭孔内肌各向异性分数(FA)小于剖宫产组(P 0. 05);行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的子宫颈下降、膀胱颈下降和肛管直肠连接下降水平均低于康复前,肛提肌FA值高于康复前(P 0. 05)。结论 DTI诊断盆底功能损伤的灵敏度、阴性预测率和准确率均高于超声检查,可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影响,FA值可作为早期诊断产后盆底损伤和评价后期恢复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诊断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本院接受自然分娩、剖宫产术及未孕女性采用三维容积或腔内探头进行检查,经会阴对盆底肌肉及盆腔器官位置、结构进行观察和评估,对比三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三组受检者之间比较,在尿道旋转、静息状态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膀胱下降、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宫颈下降、尿道漏斗、直肠膨出等指标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进行两组间比较发现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旋转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在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低于未孕组,Valsalva动作时,未孕组膀胱下降均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的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合剖宫产组,未孕组Valsalva宫颈下降数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Valsalva动作时,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漏斗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而自然分娩组的直肠膨出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器官结构及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经会阴超声能有效诊断盆底功能功能性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检查选择性剖宫产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方法选取118例选择性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在其产后6周经会阴超声检查,记录其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 118例初产妇中,发生盆底功能障碍25例,其发生率为21.19%。对照组经会阴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且两组均未检出压力性尿失禁的病例。研究组经会阴超声检查发现产妇直肠膨出2例,阴道前壁脱垂3例,膀胱颈活动度增加17例,子宫脱垂3例。两组产妇经会阴超声检查在膀胱颈活动度上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而两组在直肠膨出、阴道前壁脱垂及子宫脱垂诊出情况上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研究组膀胱颈移动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大,且研究组在静息状态下、Valsalva动作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大。结论产后早期行经会阴超声检查能早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本院接受自然分娩、剖宫产术及未孕女性采用三维容积或腔内探头进行检查,经会阴对盆底肌肉及盆腔器官位置、结构进行观察和评估,对比三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三组受检者之间比较,在尿道旋转、静息状态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膀胱下降、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宫颈下降、尿道漏斗、直肠膨出等指标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组间比较发现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旋转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在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低于未孕组,Valsalva动作时,未孕组膀胱下降均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的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Valsalva宫颈下降数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Valsalva动作时,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漏斗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而自然分娩组的直肠膨出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器官结构及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经会阴超声能有效诊断盆底功能功能性障碍性疾病,反应出患者的损伤情况,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阶段剖宫产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设置:择期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第二产程剖宫产组及对照组(未生育)四组分别通过尿垫试验和体格检查,了解有无SUI及POP情况,再进行经会阴超声检查,测量静息至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移动度(bladder neck dow n distance ,BND )、子宫颈外口移动度(the cervix down distance ,CD)、直肠壶腹移动度(the rectal ampulla down distance ,RAD)、提肛肌裂孔直径差值(the differences of levator hiatal diameter ,LHD-d)及横径差值(the differences of levator hiatal lateral diameter ,LHLR-d),四组之间进行对比,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阶段剖宫产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阴道分娩组和第二产程剖宫产组SUI发生率相近,而两组与择期剖宫产组比较,发生率均显著增大。阴道分娩组、第二产程剖宫产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各指标除第二产程剖宫产组RAD以外均显著增大;阴道分娩组、第二产程剖宫产组与择期剖宫产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组与第二产程剖宫产组比较,除RAD以外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第二产程剖宫产与阴道分娩SUI发病率相近,而择期剖宫产能降低产后SUI发生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应尽量避免第二产程剖宫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经会阴超声评价肌电刺激盆底治疗的疗效,为产后盆底康复提供指导。资料与方法 选择进行产后盆底康复的31例产妇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30例非妊娠年轻女性作为对照组,研究组进行盆底肌电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5次后及治疗10次后,采用经会阴超声于安静状态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时)分别测量患者的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Dr、Ds)、膀胱颈角度(θr、θs)、膀胱颈旋转角度(θ),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研究组Dr及Ds均小于对照组(P<0.05),θr、θs及θ均大于对照组(P<0.05);2在肌电治疗前、治疗5次后及治疗10次后Dr、Ds依次增大(P<0.05),θr依次减小(P<0.05)。结论 自然分娩会对盆底功能造成损伤,肌电刺激盆底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有较好的疗效,经会阴超声检查能够客观地评估肌电刺激盆底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盆底三维超声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损伤和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纳入本次实验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产后40例正常产妇纳入本次实验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产后接受盆底康复治疗,2组均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检查,统计并比较2组盆底功能(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以及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结果观察组康复治疗前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均大于对照组,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后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均小于治疗前,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均大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后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实施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盆底功能损伤情况,并可作为评价盆底康复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经会阴超声评价二次自然分娩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前腔室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产后42 d复查的二次自然分娩和初次自然分娩产妇各50例。采用经会阴超声观察所有产妇盆底前腔室结构,分别记录和计算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BSD)、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UR)和膀胱尿道后角(PUA),以及尿道内口漏斗化、膀胱膨出情况。采用组间配对t检验比较2组BND、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下BSD、PUA、UR。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尿道内口漏斗化、膀胱重度膨出发生率。结果:二次自然分娩组产妇BND、Valsalva动作下BSD、PUA、UR均较初次自然分娩组增大[(30.85±7.01)mm vs.(25.54±7.66)mm,(14.82±4.78)mm vs.(9.08±7.96)mm,(144.22±15.16)° vs.(136.06±14.61)°,(65.72±18.10)° vs.(50.39±24.04)°](均P<0.05)。二次自然分娩组膀胱重度膨出发生率高于初次自然分娩组[56.0%(28/50) vs.32.0%(16/50)](χ2=5.844,P=0.016),二次自然分娩组与初次自然分娩组尿道内口漏斗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10/50) vs.4.0%(2/50),χ2=6.061,P=0.014]。结论:二次自然分娩对盆底前腔室结构的近期影响较初次自然分娩明显,对盆底疾病患者的咨询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产后女性前腔室结构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产后前腔室盆底功能障碍(PFD)预防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本院分娩且产后42天进行盆底超声检查的产妇376例,盆底超声检查指标包括静息状态下及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位置、膀胱颈移动度、尿道后角,尿道漏斗形成情况等,分析产妇分娩年龄、孕次、产次、体重指数(BMI)、新生儿重量及生产方式与上述超声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 产妇生产年龄对前腔室PFD相关参数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次及产次对女性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位置及移动度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产妇BMI对静息状态膀胱颈位置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重量对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活动度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对绝大部分前腔室功能指标影响显著(均P<0.05),阴道分娩较剖宫产对前腔室功能的影响更大。结论 经会阴盆底超声可动态监测女性前腔室结构,多孕产次、高BMI及新生儿重量和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更要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分析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取2013年5月~2013年12月妇产科收治的1021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妇科常规检查,确认其是否存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并通过自制调查问卷收集产妇孕产期一般情况,询问产妇是否在孕期以及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症状,整理各项研究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初次妊娠分娩女性相比,多次妊娠分娩女性具有更高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产程正常产妇相比,第二产程延长产妇具有更高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后女性而言,其第二产程延长以及分娩次数均会对疾病发生率产生显著影响,但新生儿出生体重以及孕期体重增加过量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检测产后女性盆底的形态结构,为产后尿失禁的诊治提供影像学证据。方法:选取3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行三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在静息和缩肛状态下盆底的形态结构参数,分析上述参数与尿失禁的相关性。结果:340例中,尿失禁65例,发生率为19.12%;在发生会阴裂伤及尿道内口未关闭产妇中,尿失禁的发生率均明显上升(均P<0.001);尿失禁产妇分娩的婴儿体质量明显高于无尿失禁产妇(P<0.001);尿失禁产妇Valsalva-尿道倾斜角明显低于无尿失禁产妇(P<0.001)。结论:经会阴超声检查可观察女性产后盆底结构的变化,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监测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临床实践中,应将有会阴裂伤、尿道口未关闭的产妇作为重点观察对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动态观察便秘产妇的肛提肌裂孔解剖形态及功能改变。方法 选取2014-01至2016-12在妇产科定期行产后复查的女性120例(产后组),其中有便秘症状48例(便秘产妇),无便秘症状72例(无便秘产妇),同期选取未育的无便秘症状健康妇女100例(对照组)。所有妇女均进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观察并测量、比较各组妇女的盆底形态结构及特征,测量各组妇女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和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周长及耻骨直肠肌厚度。结果 产后妇女盆底组织结构疏松,对照组妇女肛提肌裂孔结构完整紧凑。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产后组妇女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周长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妇女(P<0.05)。产后组便秘产妇在各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周长均明显大于非便秘产妇(P<0.05);在缩肛动作时,便秘产妇的耻骨直肠肌厚度明显薄于非便秘产妇(t=2.41,P<0.05),其余状态下的耻骨直肠肌厚度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妇女盆底解剖结构发生重塑,经会阴三维超声能有效观察产后女性尤其便秘产妇盆底解剖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多参数评估压力性尿失禁(SUI)盆底功能价值。方法选择产后SUI在我科行盆底康复的35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35例产后非SUI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经会阴超声于安静状态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时)分别测量盆膈裂孔面积(Sr、Ss)、耻骨直肠肌厚度(Dr、Ds)、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Lr、Ls),进行组间指标相互比较。结果 1)SUI组治疗前Dr、Ds、Sr和Ss均大于非USI组(P0.05);而Lr及Ls小于对照组(P0.05);2)与治疗前相比,SUI组治疗后,Dr、Ds、Sr和Ss均逐渐缩小,而Lr、Ls逐渐增大(P0.05),并接近产后非USI组。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对SUI盆底功能损伤和疗效判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阴道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产妇盆底结构改变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3月—2016年4月间于我院产科进行产后盆底复查的经阴道分娩初产妇44例,包括尿失禁组19例,正常组25例和对照组17例。受试者均行盆腔静、动态MRI检查。由2名放射科医师测量及评估受试者静息期和力排期盆底结构改变情况,指标包括肛提肌裂隙面积(LHA)、H线、M线、膀胱颈至耻骨尾骨线(PCL)距离(B-PCL)、宫颈至PCL的距离(U-PCL)、膀胱尿道后角(RVA)、尿道前倾角(AUA)、提肛板角(LPA)、尿道高度(D)、膀胱颈至耻骨长轴中线的距离(S)和膀胱漏斗存在与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名医师各指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各测量指标差异,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检验。采用卡方检验比较3组间膀胱漏斗出现比例差异。结果力排期,尿失禁组LHA、H线、M线、RVA、AUA均大于正常组和对照组(均P0.05),尿失禁组LPA大于对照组(P0.05),B-PCL、U-PCL、D、S小于正常组和对照组(均P0.05),而正常组与对照组各测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息期,尿失禁组LHA、RVA大于对照组,B-PCL、D小于对照组(均P0.05)。尿失禁组存在膀胱漏斗比例为78.95%(15/19),正常组为4%(1/25),对照组为0(0/1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2,P0.001)。结论经阴道分娩产后尿失禁者盆底结构改变显著,提示不同程度的肛提肌功能减低、尿道活动度增加、尿道内口闭合完整性差、尿道扩约肌能力不足等病理状态,MRI能够综合评估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动态观察盆底结构恢复或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再妊娠的分娩方式及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剖宫产后再妊娠孕妇,根据分娩方式,随机分为阴道分娩组与再次剖宫产组,对两组产妇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80例剖宫产后再妊娠孕妇,经阴道试产56例,试产成功40例,占71.4例,其余40例患者行再次剖宫产。再次剖腹产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高于阴道分娩组,住院天数多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显著( P<0.05);再次剖腹产组的产后产妇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剖宫产后再妊娠产妇选择分娩方式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在满足阴道分娩适应证情况下,采取阴道试产安全、有效,是一种可行性较高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