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女性绝经后出现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骨疾病,以关节疼痛,活动不利,脊柱变形,甚则骨折为其临床特征[1]。最新研究表明[2]:我国骨质疏松总患病率为6.6%~19.3%,平均13%,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西医多采用激素替代治疗、骨吸收抑制剂及骨形成促进剂等治疗,但可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骨坏死等不良事件的  相似文献   

2.
<正>骨量减少是骨骼强度下降,骨密度不正常但尚未达到骨质疏松定义的骨骼状态[1]。骨量减少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痉挛、身长缩短以及驼背,又称为“低骨密度”“骨密度降低”[2],是骨质疏松症的前期阶段,成人骨骼在达峰值骨量水平后,随着年龄增长峰值开始下降,首先表现为骨量减少,缓慢进展形成骨质疏松[3]。有研究表明,17.7%的骨量减少患者会进一步发展为骨质疏松症[4],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是骨微结构破坏和骨小梁丢失,以及骨骼脆弱,  相似文献   

3.
<正>骨质疏松症主要是骨微观结构退化、骨量减少,而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概率明显提高[1]。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多发生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该病常用的方法,但是术后部分患者出现比较明显的腰背部疼痛,从而导致手术效果及患者的术后恢复受到影响[2]。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主要是肾虚血瘀[3]。  相似文献   

4.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进行性关节滑膜炎症和骨侵蚀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归于中医“痹证”“尪痹”范畴,本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1],彭锐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养元通络”[2]的治疗理念,临床中常以药物配合针灸综合施治,中药以自拟四仙逐痹汤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基本方,针灸以“同源点经络刺激疗法”[3]刺激穴位,共同调养脏腑元气,疏通脏腑相关经络,  相似文献   

5.
<正>高催乳素血症为现代临床常见妇科疾病,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甚则闭经,可伴随出现嗜睡、骨质疏松、肥胖及尿崩症临床表现[1],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1]。目前西医以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为主进行治疗[2],其不良反应较为明显且容易反复发作,病情严重者需手术治疗[3],对患者影响较大。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催乳血症引发的月经紊乱疗效确切[4-6],临床应用广泛。本文对近年来在中医“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理论指导下,应用循时调周法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文章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高催乳素血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发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疾病表现以疼痛为主,并可伴有脊柱变形及骨折等[1],有着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2],归属于中医“骨枯”“骨痿”等范畴。在对骨质疏松症诊治过程中,中医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赵文海教授是天池伤科流派第四代传承人、全国名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中医骨伤临床工作近50年,  相似文献   

7.
<正>以低骨量丢失为特征的骨质疏松症已然成为老龄化社会的主要医疗保健问题。全世界每年约发生890万例骨质疏松性骨折[1]。在欧美约1/3~1/2的女性在其一生中会经历骨质疏松性骨折[2]。在全球每年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病例中,20%~25%发生在男性,随着严重骨折(如髋部)在男性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多,男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也将逐渐增高[3]。  相似文献   

8.
<正>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膝关节僵硬、肿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1],属中医“膝痹”“筋痹”“骨痹”“痹证”“痿证”等范畴[2]。邓素玲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识到筋与骨互为一体,筋伤及骨,骨病治筋,“治筋”是“治骨”的基础,并遵循“治未病”思想,融入现代解剖学理论,提出“柔筋利节”法,即采用手法、针刺、中药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膝骨关节炎(KOA),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疾病,通常是关节磨损和关节软骨逐渐丧失的结果[1]。流行病学显示[2]我国症状性KOA(诊断明确,存在膝关节疼痛等症状且需要就诊)的患病率为8.1%,女性高于男性。KOA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膝关节疼痛,僵硬和肿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恶化,最终可能导致残疾。KOA的治疗包括保守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虽然药物可以帮助减缓KOA关节的退行性病变的进展,但目前[3]并没有有确切疗效用于治疗KOA的药物。KOA属中医“痹证”、“骨痹”、“筋痹”、“骨痿”、“筋痿”等范畴,  相似文献   

10.
<正>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UTI)是指尿路感染6个月内发作≥2次,或1年内发作≥3次[1],属中医学“劳淋”范畴,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绝经女性尤为严重[2]。目前,抗菌药物在急性发作期治疗作用显著,而在发作间期的预防功效存在长期使用耐药菌增加且复发率高等问题[3]。中医药对rUTI病因及发病机制多有论述[4,5],部分医家提出分期论治,主张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予以益气养阴、补肾扶正等[6,7]。本文立足rUTI临证以女性为主且以老年为主体的现状[8],结合老年女性生理特点,总结长期临床实践《医学衷中参西录》和《张氏医通·淋》的心得体会,探讨从脾肾论治老年女性rUTI,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开拓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正>急性泪小管炎是眼科少见泪窍疾病,在泪器疾病中的临床发病率仅为2%[1],主要症状为按压时泪小点有脓样物质流出。但因其发病隐匿,容易误诊为结膜炎、泪囊炎、睑腺炎等[2],误诊率高达88%[3]。尽早明确诊断,并予以有效的治疗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泪小管功能[4]。西医主要治疗手段为冲洗、切开、置管等方式[5],但存在破坏泪小点、泪小管反应增生等弊端[6]。该病属中医“漏睛疮”范畴,也称“眦漏症”。本例患者根据中医“内眦属心”理论辨治,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更年期综合征(MPS)多是由于女性绝经前后机体激素水平降低、卵巢功能衰退所致,属临床常见精神障碍病症,临床以潮热、出汗、耳鸣、失眠、外阴瘙痒、头痛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目前临床多通过采用西药治疗,虽能缓解病情,但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病因,整体疗效欠佳[2]。中医认为,MPS属“疲劳”“郁症”等范畴,主要由肾气渐衰、天癸渐绝、肝郁失养、情绪不舒起病,故主张以疏肝益气、补肾滋阴、益气生精之法治疗[3]。地贞颗粒属中成药制剂,其主要由女贞子、  相似文献   

13.
<正>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是老年人急、慢性疼痛的主要病因,其临床症状以胸/腰背部疼痛为主,严重时可能导致残疾[1-2]。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缓解病人疼痛症状,且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目前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首选方法[3-4]。而术后伤椎再塌陷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导致术后再发疼痛、后凸畸形、再次手术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远期疗效[5];如何避免伤椎再塌陷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4.
<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疾病,造成本病的原因是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本病患者椎体生物力学性能明显降低[1]。OP患者在遭受轻微外力情况下容易发生椎体压缩骨折[2]。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只有部分有明确的外伤史,多数患者无明确外伤史的情况下出现临床症状,即表现为疼痛(以起身、躺下、翻身过程为明显)、活动受限、进行性椎体塌陷、后凸畸形等[3]。  相似文献   

15.
<正>桡骨远端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其中大部分患者合并骨质疏松,以往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多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存在骨折愈合延缓、功能障碍等诸多后遗症,因此目前对于此类骨折,内固定手术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选择[1,2]。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具有促进骨折愈合、安全有效等特点[3]。笔者采用内服自拟活血补肾汤治疗30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属于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凝结,发病主要与长时间制动引起深静脉回流障碍或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1]。早期血栓脱落可引发肺动脉栓塞,危及生命[2],并易出现肢体反复浮肿,皮肤变色,甚至形成溃疡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目前西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抗凝、溶栓为主,配合抬高患肢等减轻症状,但效果有限[4-5]。中医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纳入“脉痹”“瘀血流注”“股胀”等范畴,认为病因病机为瘀血、湿热、体虚导致脉络不通,因此治疗需注重活血通络、祛湿化瘀,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本文对自拟中药方利湿逐瘀通脉汤辅助治疗DVT,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呼吸道急性炎症,是小儿常见肺系疾病,占社区获得性肺炎40%以上,以冬春季节多见,患儿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以及气喘等,甚至可导致心肌炎、肾炎以及溶血性贫血等[1-2]。临床治疗多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首选阿奇霉素,但亦存在胃肠道不适及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3],且耐药现象亦较为严重[4]。支原体肺炎多属于祖国医学“咳嗽”“肺炎喘嗽”等范畴,麻杏石甘汤则具有“辛凉宣肺、清肺平喘”之功用[5],本研究通过分析阿奇霉素联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功效,评估麻杏石甘汤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夜啼是指稚子白日如常,天黑则经常哭泣不眠,民间俗称“哭夜郎”,多见于小于6月龄的婴幼儿[1]。若通过喂以母乳辅食、安慰哄劝、更换尿布、调整衣服被子厚薄后,哭闹片刻停止[2],这是生理性啼哭,与疾病无关。小儿夜啼证型有心肝火热、脾气虚寒、食积化热、惊吓4证,其中脾虚寒证是小儿夜啼疾病中的常见证型[3]。  相似文献   

19.
<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一种全身性骨质疾病,是由于绝经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急剧降低,造成其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从而引起骨折的一种原发性骨质疏松。现如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渐严重,受骨质疏松影响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根据2018年全国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率为32.0%。,其中老年女性患病率可高达51.6%[1]。PMOP导致的骨折及骨骼畸形等骨问题会导致患者疼痛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20.
李盾  盛文倩  夏汝森  付于 《中国针灸》2020,(10):1055-1056
<正>臂丛神经损伤为多种外伤性原因所致的一种周围神经损伤,分别表现为上臂丛、下臂丛或全臂丛神经损伤,可伴随其支配的相应皮肤感觉区域的感觉减退或消失[1]。当前,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神经疼痛症状,如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及止痛药物;手术则采用丛外神经移植术以及丛内神经移植术等进行治疗[2]。上述疗法通常收效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付于教授擅长用皮部浅刺法治疗临床各类疾病,收效较好[3-8],本研究中应用皮部浅刺法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