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胃癌原发灶及癌旁胃壁外脂肪组织的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T1~2与T3~4期胃癌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 回顾性收集2011年12月到2019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465例胃癌患者, 根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T1~2期(150例)及T3~4期(315例)。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326例)和测试集(139例), 训练集中T1~2期104例、T3~4期222例, 测试集中T1~2期46例、T3~4期93例。选择术前1周内静脉期增强CT图像勾画胃癌原发灶及癌旁胃壁外脂肪组织为感兴趣区(ROI), 采用Pyradiomics软件提取ROI的影像组学特征, 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筛选与T分期相关的特征, 建立胃癌原发灶和胃壁外脂肪组织影像组学模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训练集中T1~2与T3~4期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 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建立临床模型。联合2个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模型构建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 并生成列线图。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模型鉴别胃癌T1~2与T3~4期的效能, 用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胃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CT的影像组学预测早期急性胰腺炎(AP)进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1年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109例根据新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诊断为AP的患者, 根据随诊结果分为进展组(40例)和非进展组(69例)。所有患者初次发病1周内行腹部平扫及增强CT扫描。采用计算机完全随机方法将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77例, 进展组28例, 非进展组49例)和验证集(32例, 进展组12例, 非进展组20例)。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上, 对胰腺实质全部层面沿胰腺边缘手动勾画感兴趣区并进行三维融合, 采用AK软件提取纹理特征, 使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分析对纹理特征降维, 建立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和4个序列联合的影像组学标签。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联合临床特征和CT特征建立临床模型, 联合临床、CT特征和影像组学标签建立综合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预测早期AP进展的效能, 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训练集中,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边缘是AP进展的独...  相似文献   

3.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 预后较差, 准确地诊断及分期对胃癌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放射性核素显像如PET/CT或PET/MR可以在分子或细胞水平对肿瘤进行显像, 在胃癌的诊断、分期、再分期和疗效评估方面提供重要的信息。由于传统的正电子核素示踪剂18F-FDG在胃癌的应用中存在一些局限性, 多种新型分子探针逐渐被开发并应用于胃癌诊断中。笔者就PET/CT分子影像探针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1例肺部少见肿瘤的多模态影像表现。患者女, 54岁, 因右侧阵发性背痛就诊。胸部CT发现右肺主支气管闭塞伴右肺不张, 考虑为肺癌可能;颅脑MR提示鞍区占位, 右侧额叶小转移瘤可能;SPECT/CT全身骨显像及MR提示右侧肱骨、左侧股骨转移。最后支气管镜活体组织检查病理结合免疫组化诊断为右肺肌上皮癌。  相似文献   

5.
18F-FDG PET/CT是诊断淋巴瘤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其在淋巴瘤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估、预后预测及临床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像组学是一种利用复杂的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医学图像中提取定量信息来表征肿瘤异质性的技术。18F-FDG PET/CT影像组学方法已应用于量化肿瘤内异质性, 在淋巴瘤的研究颇具潜力和价值。该文就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在淋巴瘤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pSPN)侵袭性行为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pSPN患者的CT图像, 其中侵袭性23例、非侵袭性59例。分别在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CT图像上逐层勾画感兴趣区(ROI)获得三维ROI, 每个ROI提取1 316个组学特征。将数据集经随机分层抽样法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 在训练集中采用200%样本合成过采样技术(SMOTE)算法进行过采样, 生成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平衡数据用于建立训练模型, 将构建的模型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不同模型的预测性能, 并通过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值, 采用连续净重分类改善度(NRI)和综合区分改善度(IDI)评估不同模型对分类效能的改善能力。结果经过特征筛选, 保留2、6、3个特征分别构建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模型, 基于单独期相与联合时相模型共建立7个模型, 除平扫模型外, 其他模型预测pSPN侵袭性的AUC均>0.800。单期相中动脉期模型具有最优的鉴别效能, 在SM...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国家对医疗机构建设和医疗行业发展的不断投入, 对医疗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使得国产医疗设备得到创新发展及推广应用。同时核医学普及率及临床需求的逐渐提高, 使国产核医学设备数量大幅增加, 在PET/CT、PET/MR及SPECT/CT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创新及发展。笔者就目前国产核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情况及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线CT对晚期转移性胃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上海瑞金医院85例伴有腹膜或肝脏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收集患者临床因素, 包括体力状况(PS)评分、病灶部位、肿瘤指标;收集影像学因素, 包括原发灶最长径、最大截面积及CT值、病灶强化是否均匀、CT血管壁外侵犯评分(ctEMVI)、转移淋巴结最大短径、胃周淋巴结是否融合及坏死、有无融合的大块淋巴结、肝脏转移灶最大截面积及CT值、腹膜转移CT评分、腹膜转移结节最大直径。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指标的组间预后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用于确定PFS和OS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原发灶最大截面积、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和延迟期CT比值高、低风险组患者的PFS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原发灶最大截面积高、低风险组患者的PFS和OS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 原发灶最大截面积、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延迟期CT比值及转移淋巴结最大短径是PF...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鼻腔鼻窦平滑肌肉瘤(LMS)的临床资料及CT、MRI图像特征。女4例、男2例, 年龄范围8~74岁。3例鼻腔LMS均位于鼻腔中后部或后鼻孔区, 病灶边缘光滑, 膨胀性生长, 向后突入鼻咽腔并堵塞对侧后鼻孔区。3例鼻窦LMS病灶中位于上颌窦1例、筛窦1例、后组鼻窦1例, 均伴鼻外结构的侵犯。CT示鼻窦LMS骨质吸收破坏更显著。MRI T2WI示鼻腔LMS呈稍高或高信号, 鼻窦LMS呈等信号, 增强后鼻腔LMS较明显强化, 鼻窦LMS显著强化。5例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为(0.91±0.25)×10-3 mm2/s。1例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平台型。鼻腔LMS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而鼻窦LMS易与其他恶性肿瘤混淆, 确诊需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夹层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血管急症之一, CT血管成像(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将基于CTA图像的人工智能应用于主动脉夹层, 有助于快速辅助诊断、评估疗效和预测术后风险等。影像人工智能最核心的部分是数据的标注, 为了规范主动脉夹层CTA影像数据的标注, 促进人工智能更好地落地临床,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及国内心血管影像专家编写了主动脉夹层CTA标注专家共识, 从主动脉夹层的定义和分型, 标注数据来源和储存要求, 标注平台、工具和方式的选择, 标注人员资质、培训和考核, 标注后数据的质控, 标注方法和内容, 标注流程等各个方面达成共识, 为建设规范化的主动脉夹层CTA影像标注数据库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指导和质量保障, 为主动脉夹层人工智能影像模型的构建、验证、优化及推广等提供研究基础, 从而推动主动脉夹层人工智能影像真正落地临床应用, 最终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CT图像影像组学联合深度学习方法预测肝细胞癌(HCC)首次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的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影像及临床信息。共纳入265例患者, 于初次TACE后1~2个月, 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mRECIST)评估病灶术后改变, 分为有反应组(175例)和无反应组(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按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212例, 有反应组140例、无反应组72例)和测试集(53例, 有反应组35例、无反应组1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变量, 构建临床模型。从术前CT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 经降维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深度学习方法, 建立3种残差神经网络(ResNet)模型(ResNet18、ResNet50和ResNet101), 并对其效能进行比较和集成, 取最佳模型为深度学习模型。应用logistic回归将3个模型两两联合, 建立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在测试集中评价模型区分TACE后有反应与无反应的效能。结果在测...  相似文献   

12.
该文报道1例鳃裂囊肿癌变的影像学表现。患者男, 55岁, 偶然发现颈部无痛性包块1年。CT示右侧颈部下颌角与舌骨间、胸锁乳突肌前缘类圆形囊实性肿块, 囊壁厚薄不均, 可见分隔, 增强后实性成分及分隔强化。病理诊断为鳃裂囊肿癌变。术后2个月复查MRI示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交织状血管瘤(AH)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男4例、女4例, 年龄21~80(53±22)岁。7例患者为偶然发现, 1例患者肾癌术后随访中发现。8例均为单发病灶, 5例发生于泌尿生殖器官, 其余3例分别位于输尿管旁、肾周间隙及胰腺旁。6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 7例边界清楚, 8例CT图像上均未见包膜, 6例呈囊实性。病灶最大径1.7~10.8(3.5±3.0)cm。实性部分平扫CT值27~56(41±10)HU, 增强表现为边缘向中央缓慢填充强化, 5例病灶内可见类似于血管样的条状强化结构。8例患者随访8~30(19±8)个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腹部AH病灶内类似于血管样结构的强化可能为相对特征性的CT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急重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快速安全的检查和及时的诊断至关重要, CT检查对提升创伤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创伤性急重症CT检查技术共识总结了创伤性急重症CT检查的基本原则、急重症患者身体各部位的检查技术以及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等内容, 旨在规范创伤性急重症患者的CT检查方案, 更好地服务于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1例右下胸壁Castleman病患者的CT及MRI表现。患者男, 34岁, 因CT体检发现右下胸壁肿块入院。CT表现为右下胸壁胸膜外间隙孤立性软组织肿块, 内见斑点及分支样钙化, 增强扫描呈富血供强化, 并可见腹主动脉分支供血。MRI表现为T1WI相对胸壁软组织呈等、略高信号, 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 边缘见迂曲流空血管, 弥散轻度受限, 增强模式同CT, 内见裂隙状低信号区延迟强化。病理诊断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能谱CT碘基值(IC)参数术前预测胃癌脉管侵犯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至1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胃镜证实为胃腺癌并行手术切除的266例患者, 根据术后病理分为有脉管侵犯组(150例)和无脉管侵犯组(116例)。于术前1周内行能谱CT增强动脉期(AP)、静脉期(VP)和延迟期(DP)扫描。基于能谱CT碘图测量增强各期胃癌病灶的IC, 并计算标化IC(nIC)。测量肿瘤厚度。收集患者临床病理信息, 包括有无溃疡、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分化程度、Lauren分型、神经侵犯、阳性淋巴结数目和阳性淋巴结比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间计量资料的差异, 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分类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建立联合参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IC参数和联合参数预测脉管侵犯的效能, 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有脉管侵犯组与无脉管侵犯组间肿瘤厚度、有无溃疡、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分化程度、阳性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比例、Lauren分型和神经侵...  相似文献   

17.
CT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 儿童生长速度快, 细胞分裂旺盛, X线会对儿童造成更严重的电离辐射损伤, 如何在保证CT诊断的同时减少辐射剂量是儿童影像学的重点问题之一, 但是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儿童CT辐射剂量标准。为进一步规范儿童CT检查辐射剂量使用方法, 在满足临床诊断的同时减少儿童所受的电离辐射损伤,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影像学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学组牵头组织国内相关专家, 结合国内外专家共识和参考文献, 经多次讨论, 对儿童头颅平扫、鼻窦平扫、颞部平扫、颈部平扫、胸部平扫、腹部平扫、头颅增强、胸部增强、腹部增强的辐射剂量标准达成共识, 旨在规范儿童CT检查的辐射剂量, 更好地为儿童的健康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高, 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CT为代表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是冠心病"防诊治康"的重要手段。由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对冠心病CT检查的临床适应证、禁忌证、限度、检查前准备、CT扫描方案、图像后处理技术、CT诊断及标准化报告等内容达成共识, 旨在推动我国各层级医院规范和高质量地应用冠状动脉CT技术, 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冠心病的诊疗实践。  相似文献   

19.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早期诊断困难, 初次治疗后容易复发, 预后较差, 其诊疗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影像学在卵巢癌的诊疗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已经成为卵巢癌诊疗中极具潜力的非侵入性显像手段。PET/CT在卵巢癌的诊断、分期、治疗疗效、预后及复发的评估中应用广泛;PET/MRI因其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较低的辐射剂量, 在卵巢癌诊疗中表现出较大的优势;SPECT/CT也因多种新型放射性示踪剂的研发而在卵巢癌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就PET/CT、PET/MRI及SPECT/CT在卵巢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进一步提高分子影像技术在卵巢癌诊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是较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但手术成功率低、风险高、并发症多。术前全面评估病变特征, 对手术难易程度进行分级, 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主要方法。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能够提供血管走行、斑块形态和特征、钙化信息等, 有助于预测高危病变及识别病变特征, 进而制定血运重建策略和预测手术成功率等。笔者就CCTA在CTO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旨在提高对CCTA评价CTO的认识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