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0—2019年云南省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为昭通市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0—2019年度报告的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昭通市2010—2019年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82起,累计发病2 060人,死亡40人;2016年暴发数最多,共12起(14.63%)。7~10月是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发月份,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的发生场所,占63.41%。问题食品主要为野生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39起(47.56%),食用野生菌死亡26人,占死亡人数的65.00%。误食误用是主要的致病环节,引发47起(57.31%)。结论 夏秋季是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发季节,野生菌是主要的致病食品和致病因素。误饮误食是主要致病环节,家庭是主要场所。建议加强食用野生菌的鉴别、加工方法等为主要的内容的食源性疾病健康教育,加强单位、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食堂和农村宴席等重点场所食品安全监管,在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发季节及时发布预警干预等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泉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2021年泉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结果 2017—2021年,泉州市共上报12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758人,住院294人,死亡1人。其中报告最多的是安溪县44起(35.5%),其次是晋江市报告31起(25.0%)。主要发生在4~9月,共91起(占73.4%),报告事件数最多为8月和9月,各占14.5%。引起暴发事件的致病因素主要为:细菌性32.3%、有毒植物及其毒素17.7%、真菌及其毒素(毒蘑菇)14.5%。暴发事件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52.4%,餐饮服务场所36.3%,校园7.3%。结论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致病因子主要为细菌性、有毒植物和毒蘑菇。应加强农村地区毒蘑菇等有毒植物的卫生宣教工作,加强餐饮环节的监管,督促餐饮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2018年自贡市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17—2018年自贡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4起,发病243人,死亡2人,病死率0.82%。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集中在7—9月(47.30%);高发地区是荣县和富顺县,共57起(77.03%);高发人群是20~60岁(64.61%);高发场所是家庭(81.08%);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误食误用(63.51%),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58.11%),主要原因食品是毒蘑菇(45.95%)。结论 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不容忽视,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管理,针对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等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驻马店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驻马店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描述性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16—2022年全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19起,暴露2 363人,发病461人,死亡1人,罹患率为19.51%,病死率为0.25%。7年罹患率在6.41%~68.0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9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98起(82.35%),其中7月41起(34.45%),发病122人(26.46%);驿城区最多,共报告55起(46.22%),发病248人(53.80%)家庭(53.78%)和餐饮服务场所(42.86%)为主要发生场所;40起(33.62%)事件致病食品为熟肉制品和毒蘑菇,误食误用引发的17起(14.29%),致病因子为真菌及其毒素的19起(15.97%);不明因素事件57起(47.90%),不明致病因子事件85起(71.43%)。结论 毒蘑菇中毒和熟肉制品中毒是驻马店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防控重点,需针对性的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5—2021年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事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5—2021年长沙市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21年长沙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87起,发病2 142人,死亡23人。6—9月是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发期,报告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67.96%和57.75%。致病因子查明率73.90%,毒蘑菇中毒是最主要的致病因子,导致的暴发事件数、发病人数、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56.85%、36.74%、53.39%和91.30%。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报告的事件起数、发病人数、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71.32%、43.84%、62.77%和100.00%。结论 2015—2021年长沙市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夏秋季,高发场所为家庭,重点防控的致病因子为毒蘑菇中毒。建议根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特点,在重点月份、重点场所和对主要致病因子加强监测、监管、健康教育和医疗救治等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5年云南省野生菌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野生菌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373起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5年云南省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共报告野生菌中毒事件373起,中毒1 570人,死亡33人,病死率为2.1%;6—8月为报告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的高峰,分别占报告总数的87.8%、86.1%和87.3%;报告起数居前3位的州市为楚雄、保山和文山;农村野生菌中毒危害水平明显高于城镇,事件构成比占74.0%,中毒人数占73.4%,死亡人数占90.9%;家庭是野生菌中毒的高发场所,事件报告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报告数的95.4%、91.1%和90.9%;由于误食误用和加工不当引发中毒的事件分别占44.5%和54.4%,中毒人数分别占48.8%和50.2%,死亡人数分别占78.8%和18.2%。结论野生菌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高发场所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张莉  周亚娟  朱姝  田继贵  李军  郭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893-1896
  目的  对2011—2021年贵州省0~6岁儿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结果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为儿童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支撑依据。  方法  对监测系统中2011—2021年0~6岁儿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以发病率为因变量,以致病因素、居住地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因素分析。  结果  2011—2021年0~6岁儿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报告618起,占报告总体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21.29%。发病1 169人,住院833人,死亡18人,病死率为1.54%;上报事件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5月为报告高峰,共报告159起;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为遵义、铜仁,分别报告169,98起;主要是农村家庭误食误用引起食源性疾病;毒蘑菇及其毒素、有毒植物及其毒素和不明原因是主要致病因素;发病率在不同年份、居住地、致病因素等因素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 444.44,577.82,1 935.15,P值均<0.05)。  结论  0~6岁儿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在贵州省总体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占比较大,病死率较高。要加强对儿童食源性疾病的防控,且农村家庭是重点防控宣教对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烟台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 - 2016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2012 - 2016年,烟台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32起,发病1 282人,以20~59岁人群为主(79.33%,1 017/1 282),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市中心和主要旅游景点区域,高发季节为第三季度,报告起数、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68.10%(158/232)和62.25%(798/1 282),以8月份最高(110/232);饮食服务单位(53.45%,124/232)是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其次是家庭(30.17%,70/232),加工不当与误食误用是主要引发因素(12.93%,30/232),水产品(29.55%,26/88)和自采野生蘑菇(18.18%,16/88)是主要原因食品,主要致病因素是有毒动植物(25/232)和致病微生物(21/232)。结论 烟台市食源性疾病防控形势严峻,特别是夏秋季节容易多发,应针对不同场所、主要因素和致病菌制定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上报的监测数据,计算报告患病率、单起事件累及人数和各类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构成比。结果 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5 806起,累计患病人数266 968人。累计上报事件数和患病人数最多的是西部地区,其中云南省10年间上报的事件数和患病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国的17.70%和15.81%。10年间,毒蘑菇和微生物为我国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中由毒蘑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最多,占29.09%,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患病人数最多,占35.69%,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的致病菌。餐饮服务单位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暴发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占总数的49.31%和70.59%,其中单位食堂和宾馆饭店为主要暴发场所。结论 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事件数、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泉州市9起曼陀罗中毒事件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曼陀罗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泉州市2017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期间曼陀罗中毒事件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2021年泉州共发生9起曼陀罗中毒事件,其中安溪县8起,南安市1起;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发生地区均在农村,暴发场所均为家庭;暴露29人,发病29人,罹患率为100%。发病以20~59岁成年人为主(18人,占62.1%)。9起曼陀罗中毒事件中,中毒食品主要为曼陀罗叶或幼苗(6起),引发事件原因主要为误食误用(7起)。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79.3%),谵妄、幻觉(55.2%)等神经系统症状。结论 曼陀罗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农村地区,应加强对农村地区曼陀罗等有毒植物的宣传教育,减少类似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年江苏省共发生14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2 657例,无死亡。全年各月均有暴发事件发生,第三季度高发,8月份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占24.47%和21.45%);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3市报告数占总数的67.14%;20~5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占71.96%);发生场所主要在宾馆饭店(占37.06%)、单位食堂和农村宴席(各占18.18%);动物类食品是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37.06%);细菌性致病因素是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占63.6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结论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和系统建设,提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6年深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67起,发病682人,死亡2人。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集中在6~7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61.19%,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59.53%,主要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其次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发生7起,发病50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9.25%和19.40%。结论深圳市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亚硝酸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云南省2014年1—12月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云南省2014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按时间、场所、致病因素、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46起,发病3 033人,死亡50人。6—8月为发病高峰,报告起数占全年总数的62.8%;野生蕈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7.8%和58.0%;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发病人数,占总数的33.7%;发病场所以农村家庭的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78.6%、58.5%和86.0%;学校食堂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波及人数最多,平均每起发病33人。结论应加强农村家宴和学校食堂的卫生监管,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野生蕈和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云南省2010—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2016年每月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进行预测。结果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562起,发病16 802人,死亡285人。6—8月为发病高峰,报告起数占全年总数的63.7%;野生蕈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8.1%和59.3%;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发病人数,占总数的41.0%;发病场所以农村家庭的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60.9%、42.0%和64.6%;学校食堂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波及人数最多,平均每起发病28人。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趋势进行预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继续呈上升趋势,中毒高峰为6—8月。结论应加强农村家宴和学校食堂的卫生监管,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野生蕈和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知识宣传教育。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江西省2011—2020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制订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1—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江西省2011—2020年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2起,涉及暴露人数19 858人,累计发病人数882人,住院297人,死亡1人;9月是江西省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高峰期;吉安市、上饶市、南昌市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居前三;中、小学校是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场所。除原因不明事件外,致病微生物及毒素是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素,主要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交叉污染是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引发环节。结论 江西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引起,提示夏秋季应继续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排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因食品交叉污染和存储不当而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近6年来贵州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 - 2016年贵州省上报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 - 2016年全省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486起,发病4 173人,死亡110人,罹患率为18.40%,病死率为2.64%。6 - 9月是发病高峰;农村家庭的报告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主要致病因素为有毒植物和细菌,以野生毒蕈最多;主要引发事件原因为误食误用。结论 夏秋季有毒植物中毒和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我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防控重点,尤其应在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做好提前预警。针对重点人群进行相关食品安全防控知识的宣教,以减少此类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有效地降低发病和死亡,保证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20年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特点,探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6—2019年和2020年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安徽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情况,资料来源于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结果 安徽省2020年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57起,累计发病1 061人。较2016—2019年年均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减少了17.4%、31.2%。2020年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场所,其事件数占比(52.2%)和发病人数占比(23.2%)较前3年均有上升;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占比(39.5%)和发病人数占比(70.8%)较前3年有明显下降。在2020年已查明事件原因中,致病因素主要为毒蘑菇,占已查明原因事件数的46.9%,高发时间为6—9月,事件数和发病人数达到前3年的2倍。引发因素主要为误食误用,占已查明事件数的59.8%。结论 2020年安徽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特点有明显改变,其中事件发生主要场所和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均与前3年不同。  相似文献   

18.
蒋海英 《预防医学论坛》2022,(11):846-849+856
目的 分析2017-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食源性疾病事件流行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事件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7-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报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2021年临沂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585起,发病2 663人,死亡4人,致病因子以不明原因为主(554起、94.70%),发生场所以家庭(345起、58.97%)、餐饮服务场所(197起、33.68%)和校园(37起、6.32%)为主,餐饮服务场所发病人数最多(1 290起、48.44%);死亡病例均发生在家庭,致病因素为农药、亚硝酸盐和毒蘑菇。对比发现,2020年(3.52/10万)和2021年(2.95/10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病率比2019年(6.27/10万)显著下降。结论 家庭是2017-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校园是重要场所,致病因子以不明原因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07 - 2018年常州市食源性疾病爆发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资料。方法 对2007 - 2018年上报于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 - 2018年常州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发病人数965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主要在6 - 8月和9 - 11月,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44.1%(26/59)和27.1%(16/59);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单位及集体食堂,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61.0%(36/59)和32.2%(19/59)。26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食品查明,查明率为44.1%(26/59),其中动物类食品、植物类食品主要的原因食品,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27.2%(16/59)、11.9%(7/59)。在动物类食品和植物类食品中,细菌是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两类食品的81.3%和57.1%。35起暴发事件查明致病因素,查明率为59.3%(35/59),微生物、毒素、化合物分别为50.8%(30/59)、5.1%(3/59)和3.4%(2/5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因子,占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的35.6%(21/59)。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的引发原因是加工不当。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应加强致病微生物所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金华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特点和规律,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导出2011—2015年金华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和致病因素。结果 2011—2015年金华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3起,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1/10万;发生在5—9月的事件数占71.70%;9个县(市、区)均有发生,婺城区报告最多(14起);16~6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78.69%;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事件数占事件总数的45.28%,家庭占26.42%。查明中毒致病病原事件共37起,其中微生物性、植物性、化学性致病因素分别占49.06%、16.98%和3.77%。查明中毒暴露食品事件共35起,其中肉与肉制品、植物类食品引起的中毒事件各12起,均占查明中毒食品的事件的34.29%。结论金华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5—9月,餐饮服务单位为主要事件场所,其次为家庭,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