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度近视是一种全球范围内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疾病, 发病率高, 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同时也是导致患者视力严重损害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提出的新分级方法, 可有效评估患者病情变化, 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除此之外, 内界膜剥除方式的改良、黄斑扣带材料的革新等在传统内外路手术的基础上为MTM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治疗方式如激光后玻璃体牵引松解、酶促玻璃体溶解、后巩膜交联等也开始受到关注, 通过联合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以及玻璃体切除设备的改良, 未来有望为MTM患者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裂孔(MH)及黄斑部视网膜脱离(MD)等多种病理改变的总称。近年来,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根据外层MRS累及的部位和范围、MTM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以及是否发生MH、MD等提出的新的MTM分级方法, 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 可有效评估病情及预后。MTM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内界膜牵拉及后巩膜葡萄肿产生的垂直及切线方向的牵引力有关。在MTM的自然病程中, 多数MRS的形态和视功能保持稳定, 劈裂的进展与劈裂的严重程度以及外层视网膜微结构的损害有关。处于进展期、视力明显受损的MTM可行手术治疗, 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发生MH和/或MD的MTM可选择黄斑扣带术或联合手术, 对于合并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及玻璃体切割术效果不佳的MTM可选择后巩膜加固术, 以达到解除内外向牵引力、复位视网膜的目的, 手术效果也与多种因素有关。酶促玻璃体溶解、巩膜交联技术等也为治疗MTM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MTM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进行归类总结, 以指导诊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视网膜突起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眼底病中心检查确诊的视网膜突起患者22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9例9只眼, 女性13例13只眼。均行超广角眼底成像、SD-OCT检查。采用配有55°广角镜头的SD-OCT仪观察病灶形态、颜色、大小、位置。结果 22只眼共计视网膜突起病灶26个, 均呈孤立、灰白色、类囊性、突起样表现。SD-OCT检查发现, 所有病灶均呈中强反射的局部突起, 高出周围视网膜平面。其中, 22个病灶(84.62%, 22/26)内存在多个或单个不规则弱反射囊腔;4个病灶(15.38%, 4/26)内未见明显弱反射囊腔。23个病灶(88.46%, 23/26)顶部存在玻璃体皮质浓缩条索状中强反射改变牵拉视网膜;8个病灶(30.77%, 8/26)存在局部视网膜裂孔;6个病灶(23.08%, 6/26)存在视网膜浅脱离。结论视网膜突起病灶在SD-OCT中均呈中强反射的局部突起, 高出周围视网膜平面;大部分病灶内存在多个或单个不规则弱反射囊腔, 病灶顶部存在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分析学龄期儿童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和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2022年5~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学龄期儿童182名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95名, 女性87名;年龄6~12岁;等效球镜度(SE)+0.50~-6.00 D。根据右眼SE将受检者分为正视眼组(+0.50≤SE<-0.50 D)、低度近视眼组(-0.50≤SE<-3.00 D)、中度近视眼组(-3.00≤SE≤-6.00 D), 分别为54、71、57例。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右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 分别为直径1 mm的中心凹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测量黄斑区6 mm范围内不同分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VP)、深层毛细血管丛(DVP)血流密度和视网膜厚度。单因素线性回归、多重线性回归、平滑曲线拟合、阈值效应分析黄斑不同分区SVP、DVP、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相关性。结果正视眼组、低度近视眼组、中度近视眼组受检眼中心凹区、内环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分析白内障摘出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状态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行白内障摘出联合小梁切除术的AACG患者30例(30只眼)。随访1个月, 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分析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区厚度、黄斑区节细胞层复合体平均厚度、黄斑区节细胞层复合体最小厚度及黄斑体积的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1 d, 1周及1个月:黄斑区上方视网膜血管密度依次为(64.08±6.27)%、(52.81±7.02)%、(58.09±6.64)%及(63.93±5.73)%, 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77, P<0.001)。黄斑区下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血管密度术前与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黄斑中心区厚度依次为(246.68±19.32)μm、(205.42±7.80)μm、(219.08±19.72)μm及(244.14±19.31)μ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1, P<0.001)。黄斑区节细胞层复合体平均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PM)黄斑和视盘区血流密度(VD)变化及其与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6~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患者171例17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72例, 女性99例;年龄(35.0±10.8)岁。将患者分为PM组、高度近视(HM)组、非HM组, 分别为51例51只眼、70例70只眼、50例50只眼。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患眼黄斑和视盘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分区将黄斑、视盘区中心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视盘中心为中心的2个同心圆, 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 1~3 mm的旁中心区;旁中心区分别有2条放射线将其分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区。测量患眼黄斑和视盘的中心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VD。对比观察PM组、HM组、非HM组患眼VD情况。三组患眼之间VD比较采用方差分析;VD与AL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PM组患眼黄斑旁中心区SCP、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分析恒定性外斜视(XT)和间歇性外斜视(IXT)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及厚度特征。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患者72例(144眼), 其中XT 25例(50眼)作为XT组、IXT 22例(44眼)作为IXT组, 正常对照组25例(50眼)。通过OCTA测量黄斑区3 mm×3 mm范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内外层视网膜厚度。各参数组内(研究眼和对侧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方差分析, 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密度和厚度各参数之间以及与斜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XT组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10, P=0.047;t=-2.28, P=0.032), 旁中心凹上方和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26, P=0.033;t=-2.43, P=0.023);IXT组两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总体比较发现研究眼总SC...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颞上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患眼脉络膜厚度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颞上BRVO-ME患者30例30只眼(BRVO-ME组)和同期健康志愿者14名28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增强深部成像技术测量受检眼黄斑区脉络膜厚度。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组分区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脉络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 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 1~3 mm的内环区, 3~6 mm的外环区;内环区和外环区分别划分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 并分别记作S3、I3、N3、T3和S6、I6、N6、T6, 共计9个区。观察两组受检眼不同区域脉络膜厚度的分布特点。两组间黄斑不同分区脉络膜厚度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对照组、BRVO-ME组受检眼中心区、S3、T3、I3、N3、S6、T6、I6、N6脉络膜厚度分别为(214.11±56.04)、(207.89±57.92)、(214.07±54.82)、(207.14±61.54)、(180.18±53.53)、(...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分析单侧儿童葡萄膜炎(PU)患眼及对侧健康眼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侧炎症安静期PU患者21例21只眼(PU组)纳入研究。将PU患者未受累对侧眼作为对侧眼组;选取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名21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受检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 测量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管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采用设备自带软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 直径分别为1.0、1.5、3.0 mm环形区域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CCD), 分别记录为CCD-1.0、CCD-1.5、CCD-3.0。三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若三组数据方差不齐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CCD的潜在相关因素。结果与对侧眼组、NC组比较, PU组SCP(H=-13.857、-25.500, P=0.043、P<0.001)、DCP...  相似文献   

10.
棉绒斑(cotton wool spots), 一种视网膜浅表的缺血性体征, 曾被称为"软性视网膜渗出"、"轴浆流阻塞"。近年在教科书将其定义为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阻塞导致的神经纤维层缺血性梗死, 归属于视网膜动脉阻塞范畴。看似一目了然的一个浅表体征, 却经历了百年的认知过程, 迄今对其出现的背景、性质和预示的意义仍存在争议。尤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 棉绒斑属于"哨兵病变"(sentinel lesions), 或许无关乎DR的严重程度与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分析高度近视(HM)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结构特征及有诊断效力的视盘参数指标。方法横断面研究。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OAG、HM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共68名11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POAG患者21例39只眼, 并依据是否合并HM分为H+P组(9例18只眼)和非H+P组(12例21只眼)。HM患者26例37只眼作为HM组;健康志愿者21名38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受试者中, 男性31名51只眼, 女性37名63只眼;年龄(36.93±12.60)岁。受试者均行屈光度、视野检查以及角膜中央厚度(CCT)、眼轴长度(AL)测量。四组患者年龄(F=8.333 )、性别构成比(χ2=0.863)、CCT (F=1.425)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 (F=69.956 )、屈光度(F=37.711 )、视野指数(VFI)(F=43.254)、视野平均缺损(MD)(F=49.793)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受试眼视盘倾斜参数、盘沿参数...  相似文献   

12.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高分辨率、非接触的活体生物组织结构成像技术, 目前已广泛运用于眼科领域尤其是眼底疾病的检查。尽管OCT检查已在我国大部分基层医院普及,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仅将其作为定性诊断工具, 缺乏对OCT图像的深度挖掘和解析。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以规范的信息化管理为基础, 建立较全面的OCT数据库, 进一步对OCT图像进行原始图像处理、病变分析、人工智能开发等, 有助于提升临床医生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认识水平, 同时也能辅助眼科医师作出更适合的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缺血指数(ISI)定量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图像中不同区域视网膜缺血情况, 并分析其与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 纳入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初诊为DR的患者79例79眼, 其中男44例44眼, 女35例35眼;年龄31~73岁, 平均(55.95±8.80)岁, 所有患者均行UWFA检查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根据黄斑区OCT图像将患者分为DME组37眼和无DME组42眼。将UWFA检查中期图像分为后极部、中周部、远周部并计算各区域内ISI。应用OCT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计算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DME组视网膜各区域ISI与CMT的相关性。结果所有DR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中周部、远周部ISI分别为2.460(0.603, 5.640)%、2.670(1.062, 9.574)%、1.382(0.245, 4.378)%和0.000(0.000, 1.262)%, 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07, ...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拟诊的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苏北人民医院眼科检查并拟诊的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且抗结核治疗(ATT)有效患者15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5例, 女性10例;双眼、单眼受累分别为7、8例;年龄(49.3±11.1)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7只眼。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 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全身结核相关检查包括胸部CT、血清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等结核相关检查。所有患者行全身ATT。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患眼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治疗前后BCVA比较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所有患眼视网膜血管纡曲扩张, 其中伴血管白鞘3只眼;视网膜散在出血点5只眼, 其中沿血管走行3只眼。病变主要分布于视网膜中周部及周边部, 部分累及后极部。单纯视网膜血管炎12只眼(54.5%, 12/22);视网膜血管炎合并脉络膜炎10只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他莫昔芬视网膜病变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唐山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他莫昔芬视网膜病变患者4例8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为女性, 双眼患病;年龄(59.5±4.6)岁。乳腺癌切除手术后连续口服他莫昔芬20 mg/d, 其中口服时间5、7、≥10年分别为1、1、2例。患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眼底自身荧光(AF)检查。观察患眼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结果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区视网膜黄白色点状结晶样物质沉积。眼底AF检查, 黄斑区均可见斑片样强AF。FFA检查, 晚期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OCT检查, 黄斑区神经上皮层间均可见点状强反射, 其中神经上皮层间空腔形成、椭圆体带(EZ)中断、外板层裂孔形成分别为4、5、3只眼;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厚度降低7只眼。OCTA检查, 拱环周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减低, 其中视网膜小静脉扩张2只眼;深层毛细血管丛(DCP)毛细血管扩张。结论他莫昔芬视网膜病变黄斑区可见黄白色点状结晶样物质沉积;神经上皮层间...  相似文献   

16.
16岁女性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生双眼视力急剧下降伴眼前黑影5 d。进行眼部检查评估, 相干光层析成像术的结构平面成像显示指向黄斑中心凹的低反射楔形病灶, B扫描图像可见视网膜外核层及光感受器层的局限性高反射条带, 椭圆体带不连续。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 诊断为双眼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范围内, 病理性近视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病理性近视与高度近视有明显差异。高度近视是指高度近视性屈光不正, 而病理性近视是指眼底存在典型的并发症(相当于或比弥漫性脉络膜萎缩更严重的后巩膜葡萄肿或近视性黄斑病变)。病理性近视通常发生在高度近视眼, 但其并发症, 特别是后巩膜葡萄肿, 也可能发生在非高度近视眼中。由于近年来眼科成像技术的进展, 客观和准确地诊断病理性近视已成为可能。特别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发现了一些新的病变, 如圆顶状黄斑和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广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已能成功地显示大葡萄肿的整个范围。针对并发症的新疗法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 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近视性黄斑新生血管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近视, 特别是儿童近视, 在世界范围内呈快速增长趋势。在近视增加的同时, 高度近视的患病率也在增加。然而, 尚不清楚病理性近视是否会随着近视发病率的增加而增加。此外, 还不清楚的是导致病理性近视的基因是否与一般近视相同, 或者病理性近视是否与其他近视在基因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近视在我国青少年间十分普遍, 流行率80%~90%, 而高度近视流行率为10%~20%。这意味着我国青少年的视力健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值得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近视的预防和控制领域备受瞩目, 当下取得的全新成就或进展也随之成为行业焦点。本研究着重回顾了2017至2022年关于近视防控的文献资料, 对当前最前沿的青少年近视防控途径及思路进行了整理归纳, 包括角膜塑形(OK)镜、多焦点眼镜、阿托品及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等, 并对以上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近视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 高度近视所产生的并发症是导致低视力和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域中严重威胁眼健康的慢性疾病, 高度近视的防控应积极采取三级预防策略, 同时积极采用最新的眼底影像学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加强"近视→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发生机制和演变规律的探究, 建立科学的近视预测模型, 精准开展高度近视眼健康监测和管理, 早期发现和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症, 降低低视力和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患眼行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后黄斑区形态及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20年8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的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500 μm范围之内的cCSC14例(14只眼)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使用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覆盖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治疗。观察治疗前, 治疗后2周, 1和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视网膜下液(SRF)高度、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SRVD)、深层血流密度(DRVD)、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和环绕FAZ区域300 μm范围内的血流密度(FD-300)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周, 1和3个月BCVA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周SRF高度[158.50(73.00, 263.50)μm]、1个月[91.50(33.50, 261.00)μm]、3个月[0.00(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