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肝移植术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腹腔间隙综合征(ACS)的诊治体会。方法 采用膀胱内压检测法间接测量腹内压(IAP),监测术后心、肺、肾功能。术后IAP大于20mmHg,同时有一项或多项器官功能受损诊断为ACS。合理补液,采用腹腔内重新置管引流、腹腔穿刺、肌松药等非开腹减压方法以治疗ACS。结果 9例ACS患者中,6例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其中4例表现为少尿或无尿;6例出现低氧血症,机械通气时间延长;4例心率明显增快,其中3例并发心衰。除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外,7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腹胀显著减轻,心肺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肝移植术后加强对ACS的重视、术后早期IAP的严密监测以及尽早的非开腹减压治疗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临床经验.方法:临床观察18例ACS患者,临床诊断一旦明确,基础支持治疗的同时,立即行腹腔减压术或减压性剖腹探查术,术后适时减张缝合或正规关腹.结果:死亡6例,存活12例,死亡率33.3%,其中1例由于切口过小致ACS未能得到缓解.结论:腹腔减压术是治疗ACS的关键,是最根本措施,同时不能忽视全身的基础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3.
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压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升高所引起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多发于腹部创伤及腹腔大手术后[1].肝移植是术后最容易并发ACS的手术之一,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治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ACS发病隐匿,诊断主要靠IAP监测,我们尝试对术后患者运用低顺应性毛细测压方法,并将结果与膀胱内压法[2]进行比较,以评价其有效性和准确性.资料与方法1.一般情况:本组共23例患者,选自我院2009年2至10月实施的肝移植手术患者.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35~61岁,中位年龄41岁.23例患者中,15例原发病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8例为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4.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的诊治经验。方法结合SAP病史,复苏液体量已足够时,在腹膨胀、腹壁紧张后出现心肺肾功能不全即可诊断ACS,膀胱测压作诊断辅助。诊断确立后及时开腹减压引流,3升静脉营养袋暂时性关腹。结果21例(23例次)。ACS患者中,行开腹减压术18例次,死亡3例(16.7%),未手术5例次,死亡4例(80%),总死亡率33.3%(7/21);7例死亡中,4例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诊断ACS5h内手术者无死亡;正规关腹多在开腹减压术后3~5d进行,最迟1例为术后8d;6例迟发性Acs均由腹腔腹膜后感染性坏死引起。结论SAP患者在SIRS和感染期均可发生ACS,并在病理基础上有其特殊性;及时诊断ACS和开腹充分减压,3升静脉营养袋暂时性关腹是治疗ACS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危重烧伤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临床诊治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危重烧伤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ACS)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2001年1月—2005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12例特重度烧伤合并ACS的患者,其中3例予以非手术治疗(胃肠减压、肛管排气),4例行腹壁减张,5例开腹减压。统计、分析本组患者的治疗结果。予以腹壁减张或开腹减压术者,监测其术后24 h尿量、膀胱内压、中心静脉压、动脉收缩压、动脉血氧分压(PaO2),并与术前比较。结果本组患者病死率为41.7%,9例手术患者死亡3例。多数患者术前24 h尿量偏少,膀胱内压、中心静脉压、动脉收缩压和PaO2表现异常,手术患者术后各项指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结论危重烧伤合并ACS的患者及时给予腹壁减张和开腹减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腹内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同时伴有器官功能障碍定义为腹腔间隔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腹内压的变化对机体生理影响范围很广泛,包括肺、心血管、肾、腹腔内器官、骨骼肌肉、皮肤黏膜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基础疾病合并ACS有着很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肝移植术(liver transplantation)后因腹腔内的广泛渗血、血肿形成、大量渗液积聚以及肠管的充血与水肿,容易造成IAH。由于临床征象繁多,肝移植术后的IAH的发生呈隐匿性,不易发现,IAH对移植手术后患者的影响尚未引起重视,常导致病情的延误及处理的延迟。肝移植术后腹内压监测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和国外尚少,现从IAH以及ACS的发生发展、腹内压监测,肝移植术后IAH及ACS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AP)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FAP 25例,其中FAP并发ACS 18例.回顾性比较了该18例患者早期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18例FAP并发ACS患者中,7例接受非手术治疗,死亡率42.9%;早期手术治疗11例,死亡率27.3%,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FAP并发ACS患者及时充分腹腔减压,能够改善各脏器功能及其血液循环.腹腔减压以手术引流的减压效果更为确定有效,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严重创伤后并发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两年半时间内严重创伤后并发ACS病人的临床资料,10例行开腹减压者入组;1例为电击伤致腹壁裂开、腹腔脏器外露,腹壁裂口处组织呈焦痂、挛缩状态,外露小肠肿胀明显,还纳后强行关腹势必会形成腹腔内高压状态,因此亦行腹腔临时关闭,故入组一并讨论。结果:11例均行腹腔开放减压,1例术后死于酸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病人二期行关腹或皮瓣移植术后出院。结论:腹部严重创伤合并ACS的病人伤情危重、复杂,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开腹减压是抢救的关键,遵循损伤控制原则和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的急症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的诊断和急症处理。方法对我院2000年10月~2004年10月收治的13例SAP并发AC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3例ACS患者,9例(69.2%)发生在SAP急性反应期(即早发性ACS)。3例(23.1%)发生在SAP感染期(即迟发性ACS),1例(7.7%)发生在SAP急性反应期和感染期(即混合性ACS)。9例早发性ACS中。1例(7.7%)行短时血液滤过。2例(15.4%)行左、右下腹部小切El灌洗引流术,3例(23.1%)行腹腔镜灌洗引流术。3例(23.1%)行开腹减压术;3例(23.1%)迟发性ACS均行开腹减压术;1例(7.7%)混合性ACS早期行腹腔镜灌洗引流术,后期行开腹减压术。治愈7例(53.8%),死亡6例(46.2%)。结论ACS是SAP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极高。早期、及时的诊断与根据不同ACS类型采取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是改善ACS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经腹腔入路与腹膜后入路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肾囊肿行腹腔镜手术的入路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为50例肾囊肿患者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腹腔入路20例(腹腔组,2例合并胆囊结石,同期行胆囊切除术),腹膜后入路30例(腹膜后组,3例合并同侧输尿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的发病特点,总结ACS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7例ACS患者临床资料,男10例,女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8例,腹部创伤2例,腹腔感染3例(包括车祸致十二指肠破裂1例,车祸致创伤性急性胰腺炎1例,多囊肝开窗引流并发胆汁性腹膜炎1例),腹腔内出血1例,结肠癌及直肠癌并发急性低位肠梗阻3例。结果:17例中7例采用非手术治疗,10例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腹腔开放减压处理。15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外科重症患者中ACS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的腹腔减压措施及多器官功能的支持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腹腔室隔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腹腔室隔综合征 (ACS)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5例ACS病例 ,皆以其临床特征得出诊断 ;ACS一旦确诊 ,立即开腹减压 ,用 3升静脉营养输液袋暂时性关腹。结果 例 1经上腹正中切口开腹减压 ,减压不够 ,再发ACS死亡 ;后 4例作剑突至耻骨联合大切口开腹减压 ,其中 1例术后 12小时呕吐误吸死亡 ,3例治疗出院。死亡率 40 % (2 / 5 )。结论 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和全身变化是发现ACS的关键 ;ACS一旦确诊应及时开腹减压 ,唯有作剑突至耻骨联合正中大切口开腹才能充分减压 ,用 3升静脉营养输液袋暂时性关腹是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的紧急处理与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2年间经治的ACS6例的临床资料。6例中4例行急诊腹腔减压并治疗原发疾病。另2例行保守治疗。结果 行急诊手术的4例均获救治,各例经腹腔减压后各种紊乱的生理指标即时恢复正常;保守治疗的2例均死亡。结论 急诊行腹腔减压是治疗ACS的唯一的有效方法。针对各种可以导致腹内压异常升高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预防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经腹腔镜灌洗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灌洗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伴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应用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对23例SAP的ACS病人行胃结肠韧带切开,胰腺被膜切开减压,吸尽胰周渗液及清除坏死组织,并置多管腹腔引流、灌洗。结果除1例SAP病人因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死亡外,其余22例均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腹腔镜灌洗引流治疗SAP的ACS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可以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腹腔内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施行的638例同种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腹腔内出血的诊治经过.结果 638例肝移植患者共发生术后腹腔内出血53例,发生率为8.3%(53/638).53例患者分别根据出血的原因、部位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其中对31例考虑为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创面或肝周渗血而仅行非手术治疗,另22例为外科因素所致的术后活动性腹腔内出血,在应用止血药物、输血和积极扩充血容量等抗休克治疗无效后则中转二次探查止血手术.53例腹腔内出血患者死亡12例,死亡原因主要是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41例治愈且无并发症发生.与腹腔内出血相关的病死率为22.6%(12/53).结论 OLT术后可能出现不同部位的腹腔内出血,死亡率较高;临床上须掌握术后腹腔内出血的常见原因,一旦发生则应及时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了12例创伤后腹腔间室综合征严重腹腔高压病人实施腹腔开放减压术,术中使用三升袋暂时关闭腹腔,联合应用维斯第(VSD)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有效减轻腹腔压力,持续吸走大量渗出的水分,避免过多更换敷料,减少感染机会,减轻患者痛苦及恐惧心理,为病人顺利进入下一治疗环节创造条件。本组患者10例痊愈,1例因凝血功能衰竭,持续出血死亡;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三升袋联合维斯第在创伤后ACS腹腔减压术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室隔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室隔综合征临床治疗资料。结果腹腔置管或开腹减压引流组13例死亡4例,3例穿刺引流减压不充分,腹腔室隔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s,ACS)持续进展,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死亡,1例开腹减压延迟关腹术后低蛋白血症,合并腹腔感染死亡;未引流减压组4例中3例并发MODS,2周内死亡。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基础治疗的同时不能忽略腹腔内压的监测,一旦腹腔室隔综合征确诊应及时行腹腔减压。  相似文献   

18.
依达拉奉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应用的价值。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58例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组30例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依达拉奉,术前30min静脉滴注(30mg),术后连续使用6d(30mg/次,2次/d);对照组28例,未应用依达拉奉。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spinresonance,ESR)检测患者术前30min、减压后30min脑脊液自由基含量;术前及术后1d、1周、3个月采用JO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观察术后症状反跳发生率。结果:脑脊液自由基含量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减压后30min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治疗组JO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症状反跳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能降低脑脊液自由基浓度,减少术后症状反跳,提高术后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术后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OLT)诱发腹内高压(IAH)的影响因素,为防治OLT术后腹腔室隔综合征(AC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2年9月至2006年9月共88例OLT患者进行腹内压监测,将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OLT患者中出现IAH 28例,发生率31.81%;是否出现IAH的患者在术中补液量、术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手术并发症、肠道功能延迟恢复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T易诱发IAH;补液量大、手术并发症、肠道功能延迟恢复等是OLT诱发IAH的最常见危险因素,减少各种危险因素有利于预防OLT并发AC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脾脏体积及侧支循环状态对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方 法 选取2005年4月至2013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的74例患者,肝移植术前、后均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根据肝移植术后脾脏体积的变化将74例患者分为3组:体积缩小至接近正常范围组(A组),体积缩小仍超出正常范围组(B组)和体积增大组(C组)。同时选取2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统计3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脾脏形态及脾静脉、门静脉直径变化的数据,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记录3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A组18例(24%),B组39例(53%)和C组17例(23%)。A组、B组术后侧支循环得到明显缓解,C组术后侧支循环不但未见缓解,反而较前加重。A组6例(33%)患者肝移植术后出现轻度血管并发症,1例(6%)患者肝移植术后出现轻度缺血性胆管炎。B组17例(44%)患者肝移植术后出现轻度血管并发症,6例(15%)患者出现轻度缺血性胆管炎。C组17例(100%)患者肝移植术后出现严重血管并发症,同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胆道并发症,5例患者肝门区发现肉芽组织形成。结论 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肝移植术后严重的血管并发症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其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