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在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晚期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经病理学初次确诊为CMM晚期的42例患者(男15例、女27例;中位年龄60.0岁)资料。所有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 获取转移灶代谢参数:SUVmax、SUVmean、总肿瘤代谢体积(T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采用ROC曲线分析得出PET代谢参数预测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的最佳界值;将患者分为≥界值和<界值组, 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2组间OS和PFS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出PFS和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42例CMM晚期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6.3个月, 随访期间32例疾病进展, 21例死亡;中位OS为33.1个月。转移灶SUVmax、SUVmean、TMTV、TLG预测PFS/OS的最佳界值分别为4.63/4.77、3.31/3.31、8.22 cm3/22.32 cm3和18.22 g/51.37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性切除术术前^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对患者中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6年8月间北京医院收治的70例行根治性手术且术前1个月内行^18F-FDG PET/CT显像的初诊NSCLC患者资料,其中男35例,女35例,中位年龄64岁.分析患者肺癌原发灶及纵隔或肺门淋巴结的PET/CT影像学征象[原发灶大小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纵隔或肺门高代谢淋巴结(HML) SUVmax及分布类型]并随访.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S)期和无进展生存(PFS)期.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 随访0.9~8.2年.70例患者中,31.4% (22/70)进展,24.3%(17/70)死亡.对于OS期,术前NSCLC原发灶SUVmax≥10与<10者(4.6和7.6年)、原发灶大小>3 cm与≤3 cm者(4.8和7.4年)、纵隔或肺门HML分布于肺癌同侧与位于双侧或无HML者(4.4和7.4年)、纵隔或肺门HML SUVmax≥5.0与<5.0者(3.8和7.3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10.135~ 15.238,均P<0.01);上述组别患者PFS期(3.9和6.7年、3.8和6.6年、3.8和6.4年、3.3和6.3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值:8.410~ 14.600,均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小和SUVmax是预测NSCLC术后OS期及PFS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纵隔或肺门HML分布类型对预测NSCLC的OS期有边际意义(P=0.051).结论 NSCLC根治术术前^18F-FDG PET/CT显像中的原发灶大小和SUVmax对NSCLC术后生存期有重要的预测价值;纵隔或肺门HML分布类型对术后NSCLC的预后可能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治疗前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原发灶与转移灶代谢参数对接受放化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1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06例接受放化疗的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8例、女性8例,年龄(63.9±8.8)岁。临床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灶位置、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治疗方式。以40%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作为阈值,勾画治疗前食管癌原发病灶及转移灶的感兴趣区(ROI),获得相应的食管癌原发灶的SUVmax,原发灶的肿瘤代谢体积(MTVp),原发灶的病灶糖酵解总量(TLGp)和全身病灶的MTV(MTVwb),全身病灶的TLG(TLGwb),转移灶与原发灶SUVmax,MTV,TLG的比值(R-SUVmax、R-MTV、R-TLG)。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预测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期及总生存(OS)期的预后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MTVp、TLGp、MTVwb、TLGwb及R-TLG是影响接受放化疗ESCC患者PFS期和OS期的危险因素(χ2=4.105~27.992,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及R-TLG为ESCC患者PFS期(HR=2.210,95%CI:1.307~3.737,P=0.003;HR=3.118,95%CI:1.414~6.875,P=0.005)及OS期(HR=1.885,95%CI:1.072~3.317,P=0.028;HR=2.584,95%CI:1.186~5.629;P=0.017)的独立预后因素。联合T分期及R-TLG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3组,结果显示,各组患者间PFS期及OS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392、19.857,均P<0.001)。 结论 ESCC患者放化疗前T分期和18F-FDG PET/CT代谢参数R-TLG为PFS期及OS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与其他消化器官神经内分泌肿瘤(NEN) CT特点的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6年12月之间经病理证实的消化系统NEN患者56例(胰腺26例,其他30例)共57个病灶,其中男31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54. 7岁。对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表现包括:病灶的发生部位、最大径、形态、平扫密度、边缘情况、强化程度、强化均匀度、强化曲线类型,同时记录临近结构及血管有无受累、有无腹水、以及腹膜、淋巴结及其他脏器的转移等。分析胰腺与其他消化器官NEN之间上述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差异。结果在胰腺和其他器官NEN之间,患者年龄、病理G分级、平均最大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在各CT表现中,动脉及静脉期强化程度、静脉及延迟期强化均匀度、肿瘤边界、形态、腹膜转移等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0. 05),但肿瘤钙化、平扫密度、动脉期强化均匀度、延迟期强化程度、强化曲线类型、临近结构的浸润、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腹水等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胰腺和其他消化器官的NEN的生物学行为和CT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动静脉期强化程度、静脉及延迟期强化均匀度等一些指标对于两者的鉴别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及临床指标对初诊胃癌患者伴发同时性腹膜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于本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09例初诊胃癌患者,提取患者基本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和记录原发灶的部位、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最大厚度测量值、病灶糖酵解总量(TLG)、代谢体积(MTV)。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伴发腹膜转移组及无腹膜转移组间显像参数及临床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SUVmax、TLG、MTV对胃癌伴同时性腹膜转移的预测能力。结果 109例初诊胃癌患者中,腹膜转移组36例,无腹膜转移组73例,两组间是否伴发腹水(χ2=29.191,P<0.001)、原发灶部位(χ2=15.173,P<0.001)、病理分型(χ2=29.965,P<0.001)、是否伴远处淋巴结转移(χ2=12.27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根治术术前活检是否影响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2014年行根治术的ⅠA期NSCLC患者225例,根据是否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依临床基本特征进行1∶1倾向性匹配分析(PSM),活检组和非活检组分别有47例纳入研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分析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经PSM匹配后两组基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匹配后中位随访时间58.5个月,活检组和非活检组的PFS分别为(64.8±31.4)和(61.2±34.4)个月,两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0,P=0.888),OS分别为(67.9±30.2)、(65.3±31.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根治术术前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不是患者PFS和OS的影响因素。结论ⅠA期NSCLC术前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不影响患者的PFS和OS。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原发灶摄取相对值及代谢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手术和系统淋巴结清扫并经病理确诊的80例NSCLC患者的资料,分为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测量原发灶最大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原发灶SUVmax与纵隔血池SUVmean的比值(SURblood)、原发灶SUVmax与肝脏SUVmean的比值(SURliver),以相对阈值法(40%为阈值)测量肿瘤代谢体积(MTV)及糖酵解总量(TLG),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80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者28例(35.0%),淋巴结未转移者52例(65.0%)。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灶最大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基于胃癌病灶和淋巴结的光谱CT碘浓度(IC)值相关定量参数评估胃腺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病理证实的55例胃腺癌的临床资料及术前光谱CT图像。依据病理结果中所有送检淋巴结中是否有转移淋巴结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病灶组(32例)和淋巴结未转移病灶组(23例)。再以淋巴结为研究对象, 根据病理报告上记录的淋巴结的性质将纳入研究的淋巴结分为转移淋巴结组(25枚)和未转移淋巴结组(27枚)。获取动静脉期胃癌病灶及淋巴结的IC值(ICa和ICp)、标准化IC(nIC)值(nICa和nICp), 计算病灶和淋巴结的动静脉期IC和nIC值的差值?IC和?nIC, 计算淋巴结ICa与ICp的比值动脉增强分数(AEF)。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2组间定量参数的差异, 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 获得各参数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并采用Z检验比较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淋巴结转移病灶组的ICp、nICp、?IC、?nIC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病灶组(P均&l...  相似文献   

9.
韩志江  龚向阳  陈文辉   《放射学实践》2009,24(7):755-758
目的:探讨CT在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进展期胃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和2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病变部位、形态、胃周径浸润范围、病灶最大厚度、坏死形态、病变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浆膜面浸润、其它脏器浸润及腹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胃壁厚度1.0~4.3cm(平均2.0cm),增强后动静脉期较平扫CT值分别提高10和20HU;胃壁完整10例,胃壁环周浸润3例,周围淋巴结肿大(直径〉1.0cm)3例,腹腔少量积液2例。进展期胃癌胃壁厚度0.7~3.7cm(平均1.8cm),增强后动静脉期分别较平扫CT值提高20和40HU;胃壁溃疡17例,胃壁环周浸润3例,周围淋巴结肿大8例,其中2例伴钙化,腹腔大量积液3例、少量积液2例,腹腔脏器转移4例。两组病例均可出现胃周、肾门下腹膜后区淋巴结肿大。结论:CT在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进展期胃癌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胃壁僵硬伴明显强化、浆膜外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钙化、大量腹水及脏器转移等常提示胃癌的诊断;而胃壁增厚但柔软,伴轻度~中度均匀强化有助于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线18F-FDG PET/CT肿瘤代谢参数在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同步放化疗(CCRT)中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10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CCRT的LACC患者180例(年龄:22~76岁)。患者治疗前均接受基线18F-FDG PET/CT检查, 利用42%SUVmax作为固定阈值自动勾画病灶边界, 提取肿瘤代谢参数, 包括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SUVmax和SUVmean。采用ROC曲线分析获得预测无进展生存(PFS)的最佳界值, 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 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PFS进行预后分析。结果中位随访19.1个月, 54例(30.0%, 54/180)患者肿瘤进展。ROC曲线分析示, MTV预测PFS的最佳界值为31.145 ml, AUC为0.641;临床因素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AUC最高(0.589), 其次为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AUC为0.581)。MTV<31.145 ml(n=88)和MTV...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MSCT多参数测量在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TD)中的诊断价值,筛选最佳诊断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且CT上可辨识的结直肠癌旁TD病灶30个及淋巴结转移病灶30个的术前全腹部MSCT图像。测量结直癌旁TD及转移性淋巴结的多项参数值,包括病灶的长径、短径、平均径、长短径比、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比较2组病灶间各项参数值的差异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TD组中病灶的长径、短径、最大径和长短径比分别为(1.29±0.40)、(1.17±0.37)和(1.23±0.39)cm及1.11±0.07,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1.01±0.32)、(0.80±0.34)和(0.91±0.33)cm及1.32±0.22,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D组中病灶的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值和静脉期强化值分别为(29.13±6.82)、(33.67±8.49)和(52.77±9.82)HU,均大于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15.03±3.47)、(18.07±5.64)和(40.67±7.85)HU],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D组中病灶的长径、短径、平均径、长短径比、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值和静脉期强化值诊断T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22,其中以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值和长短径比的诊断效能为佳,其AUC分别为0.965、0.911和0.881,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21和45HU及1.33,相应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6.67%、83.33%和76.67%,特异度分别为100%、93.33%和90.00%。结论:MSCT多参数测量对鉴别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与转移性淋巴结有较大价值,其中以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和长短径比值的诊断效能为佳。  相似文献   

12.
T1期肺癌原发灶18F-FDG摄取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1期肺癌原发灶18F-脱氧葡萄糖(FDG)摄取与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对61例治疗前行全身18F-FDG PET/CT扫描的T1期肺癌患者,确定其临床分期以及原发灶大小(最大径)和18F-FDG摄取值[以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表示],并分为无转移组、仅淋巴结转移组和有远处转移组.分析各组的18F-FDG摄取与原发灶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原发灶大小与SUVmax呈正相关(r=0.466,P<0.05),各组间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UVmax在无转移组(5.05±1.97)与仅淋巴结转移组(7.96±2.98)、远处转移组(8.25±2.93)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2).而仅淋巴结转移组与远处转移组之间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8).肺腺癌、鳞癌的大小(t=1.566,P=0.111)和SUVmax(t:0.478,P=0.6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1期肺癌原发灶18F-FDG摄取可能对预测转移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临床分期Ⅰ期实性肺腺癌患者的生存风险分层构建有效的个体化影像组学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肺叶切除术的127例Ⅰ期实性肺腺癌患者的CT、临床资料,按2∶1比例分成训练队列(n=82)和验证队列(n=45)。使用PyRadiomics软件提取术前CT平扫肺癌全瘤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每个病灶提取1063个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进行特征初筛选,进而利用LightGBM算法构建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判断预测模型的效能;采用K-M分析高危组与低危组的生存曲线。结果 截止随访时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复发或转移患者共22例,复发率17.3%。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队列、验证队列中可以预测有无复发转移,其AUC值分别为0.748、0.703。根据影像组学模型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经Kaplan-Meier曲线单因素生存分析,训练队列、中高风险组的无病生存期显著比低风险组差(P=0.0005);验证队列验证集高风险组的无病生存期亦比低风险组差(P=0.0328)。结论 CT影像组学标签有助于临床分期Ⅰ期实性肺腺癌患者的生存风险分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在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和神经节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和17例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两组患者均行CT平扫、静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结果测量值(最大径、平扫CT值、增强三期CT值)两名观察者测量的结果一致性良好,ICC值均大于0.75。神经节细胞瘤最大径、平扫CT值、增强三期CT值分别为(5.6±2.8)cm、(23±3)HU、(30±3)HU、(34±8)HU、(41±6)HU,椭圆形9例、不规则形8例,15例可见"伪足"征,总体呈轻度渐进式强化。无功能腺瘤最大径、平扫CT值、增强三期CT值分别为(2.4±1.4)cm、(12±7)HU、(37±6)HU、(52±8)HU、(31±6)HU,圆形24例,椭圆形4例,1例"伪足"征,总体呈速升速降式中度强化。神经节细胞瘤最大径、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均大于无功能腺瘤(t=6.2,t=6.6,t=8.2,P0.05),动脉期、门脉期CT值均小于无功能腺瘤(t=4.1,t=10.2,P0.05)。节细胞瘤增强程度小于无功能腺瘤(t=9.9,P0.05)。结论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和神经节细胞瘤的CT征象,对鉴别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和神经节细胞瘤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能谱CT动静脉期的碘含量差值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经病理确诊的胃腺癌病人104例,其中男66例、女38例,平均年龄(58.79±9.10)岁。均于术前1周内进行能谱CT检查。根据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结果将病人分为转移组(64例)和非转移组(40例)。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病人基本资料、肿瘤病理特征及能谱CT参数[肿瘤最大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碘浓度(IC)值和标准化碘浓度(nIC)值以及动静脉期CT差值、IC差值、nIC差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计算能谱CT参数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相应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转移组中肿瘤低分化,T3和T4分期,Bommann Ⅲ、Ⅳ型占比以及肿瘤最大径均高于非转移组(均P<0.05),2组病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Lauren分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移组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IC、nIC以及动静脉期IC差值、nIC差值均高于非转移组(均P<0.05);2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以及动静脉期CT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OR=4.226)、Bommann分型(OR=3.006)、肿瘤最大径(OR=3.722)、静脉期nIC(OR=4.108)、动静脉期IC差值(OR=3.992)、动静脉期nIC差值(OR=4.607)是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均P<0.05)。动静脉期nIC差值的临界值为-0.35时,敏感度(0.933)、特异度(0.837)和AUC(0.918)最高。 结论 胃癌病人术前采用能谱CT检查有利于评估淋巴结转移,其中动静脉期nIC差值对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高于静脉期nI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联合平扫、增强CT影像组学和临床危险因素建立的诺模图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6月经病理诊断为PTC的130例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及CT图像。按7∶3比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91)和测试集(n=39),从每例患者的CT轴位平扫期和增强扫描静脉期的图像中各提取影像组学特征851个;使用递归消除支持向量机(SVM-RFE)最终从CT平扫图像筛选出6个、增强扫描图像筛选出3个与PTC CLNM高度关联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危险因素及影像组学评分,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构建影像组学诺模图。模型的诊断效能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校准曲线进行评估,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决策曲线分析(DCA)进行评估,在测试集中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组学特征,证实原发病灶最大径(≥10 mm)、病灶侵犯甲状腺包膜以及平扫、增强扫描影像组学评分均与PTC发生CLNM具有相关性(P<0.05)。联合CT影像组学评分及临床危险因素构建的诺模图,显示出良好的校准和区分能力,在训练集中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治疗前胃癌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并分析影响胃癌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并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经病理学证实的70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在本院行PET/CT全身显像,显像结果采用半定量分析及视觉分析。不同病理分型、性别、年龄、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脏器转移组间原发灶SUVmax值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原发灶部位组间SUVmax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原发灶最大厚度值与原发灶SUVmax值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66例原发灶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2-fluro-D-deoxy-glucose,18F-FDG)显像阳性,灵敏度94.3%,SUVmax9.6±4.9;PET显像灵敏度肠型胃癌高于非肠型胃癌[3 3/3 3 (1 0 0%) vs2 7/3 1 (8 7.1%)]、非粘液腺癌高于粘液腺癌[5 4/5 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不同EGFR表达状态的特征性增强CT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151例胃癌患者,观察病灶位置、TNM分期、组织病理学特征、脉管神经侵犯及EGFR表达的情况,测量病灶在增强CT上最大层面内强化最明显区域的CT值,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胃癌不同EGFR表达状态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性)或Mann-Whitney U检验(非正态性)比较胃癌不同EGFR表达状态之间的CT参数值差异。结果与EGFR阴性的胃癌相比,EGFR阳性的胃癌多为腺癌(P=0.025)。在增强CT表现中,EGFR阳性的胃癌比EGFR阴性的胃癌呈现更低的延迟期CT值(P=0.022),延迟期增强的CT值(P=0.011)及延迟期增强的斜率(P=0.006)。结论延迟期CT值具有评估胃癌EGFR表达状态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探讨转移淋巴结的CT三期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对7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转移淋巴结的主要CT征象:较小转移淋巴结以实性为主,随直径增大呈环状、囊状改变者增加;强化类型分为实性均匀强化,环带样强化和囊状不强化;强化峰值时间不同,以动脉期达强化峰值者多见。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86.3%,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86.7%。CT三期增强扫描对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高于CT平扫,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T三期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提高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对术前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状况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吴斌  徐大伟  王藩 《武警医学》2016,27(8):819-822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化学消融术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化学消融术治疗28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病灶为肝癌12例,胃癌10例,胰腺癌3例,结肠癌3例(共31个病灶)。采用22G Chiba针穿刺,制备化学消融剂[无水乙醇(18 ml)、聚桂醇(2 ml)、碘化油(2 ml)、洛铂(10 mg)、表阿霉素(10 mg)按9∶1∶1∶3∶3比例制成混悬液],术后1、3、6、12个月复查增强CT,评价肿瘤体积缩小及坏死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随访时间为12个月。结果 28例(31个病灶)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及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VAS评分为(6.3±1.5)分,治疗后1个月VAS评分为(1.3±1.2)分(t=13.773,P<0.05);治疗前病灶最大径为(4.2±0.8)cm,治疗后12个月病灶最大径为(1.7±0.5)cm(t=14.755,P<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化学消融术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是一种效果显著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和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