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伴肝性脑病(HE)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住院的106例ACLF伴H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好转组(n=15)和恶化组(n=91),将两组患者的单因素指标:年龄、性别、实验室指标[TBil、Alb、ALT、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E分期及并发症[持续性低钠血症、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HRS)、腹水、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血浆置换进行χ2检验或t检验,再将有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ALT、PTA、HE分期、HR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0.043、0.000、0.003);性别、年龄、持续低钠血症、消化道出血、感染、SBP、腹水、TBil、Alb、AST、血浆置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TA、HRS、HE分期对ACLF伴HE患者的预后有意义,回归系数分别为-0.097、2.279、1.873,P值分别为0.025、0.007、0.000,优势比(OR值)分别为0.908、6.510、9.764。结论 HE分期、HRS、PTA是ACLF伴HE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TA越低、HE分期越高,出现HRS时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196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98例肝硬化未伴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AT-Ⅲ、D-D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比较观察组不同出血程度患者血AT-Ⅲ、D-D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AT-Ⅲ、D-D水平与出血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AT-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1.28±7.67)%vs(35.62±8.34)%],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23±0.96)mg/L vs(3.68±0.87)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41、4.775,P均<0.001)。校正Child-Pugh分级、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后血AT-Ⅲ(OR=0.411,95%CI:0.207~0.816,P=0.021)和D-D水平(OR=3.768,95%CI:1.821~7....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集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了解患者短期及长期的预后.方法 将220例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集患者分为出血组(21例)和对照组(19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特点、近期及远期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220例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为9.5%.消化道出血史是消化道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而服用他汀类药物是消化道出血的保护因素(95%可信区间:0.13 ~0.50,P<0.01).出血组和对照组患者30天死亡率分别是8.3%和0%,1年死亡率分别是20.8%和0%(P<0.01).结论 消化道出血史是服用阿司匹林患者消化道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是其保护因素.与对照组比较,出血组患者的短期及长期死亡率均明显升高.有消化道出血史的患者采用抗血小板疗法时应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并发肝性脑病(H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因肝硬化EVB治疗过程中并发HE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未并发HE的113例EVB患者为对照组。对HE患者进行评估分期,分组检验各主要指标,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HE患者入院时凝血酶原时间(PT)、肝功能主要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入院后活动性再出血比例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活动性再出血、胆碱酯酶(CHE)、γ-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是EVB患者并发HE的独立危险因素,活动性再出血、GGT与其呈正相关性,而与CHE呈负相关性;活动性再出血、CHE<2.5 kU/L的EVB患者发生3~4期HE的风险为分别为无活动性再出血、CHE≥2.5 kU/L患者的12.684倍和3.629倍。[结论]EVB患者入院时CHE检测、入院后短时间内活动性再出血对EVB患者并发HE可能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尤其是CHE。  相似文献   

5.
张昕  吕丹  刘丹阳 《肝脏》2022,27(1):47-50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s bleeding,EGVB)继发缺血性肝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8月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102例EGV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缺血性肝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辅助检查结果、临床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多因素分析EGVB后继发缺血性肝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02例EGVB患者中,14例伴有缺血性肝炎(转氨酶升高>10倍正常值上限)纳入观察组,余88例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死亡5例,是对照组的4.46倍。观察组ALT、AST峰值多出现在入院第2日,依次为791.00(555.25,1657.5)U/L、2541.50(1480.50,4594.00)U/L。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ALT、AST、γ-GGT、LDH、TBil、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脾长、脾门静脉、门脉主干内径、门静脉血栓、死亡、合并肝性脑病、合并脓毒症、Child-Pugh评分、腹腔积液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伴有肝癌(P<0.01)、白细胞计数(P=0.014)、γ-GGT(P=0.025)、Child-Pugh分级(P=0.050)与EGVB后出现缺血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伴有肝癌、白细胞计数、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是EGVB合并缺血性肝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肝癌伴肝硬化病人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我院收治的86例老年肝癌伴肝硬化病人的病例资料,按照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为观察组(n=40),无上消化道出血为对照组(n=46)。对2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包括性别、年龄、BMI、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病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Hb、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癌类型、伴门静脉癌栓、门静脉内径、腹水程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并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伴门静脉癌栓、腹水程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PT、门静脉内径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Hb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肝癌伴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较多,PT、Hb、Child-Pugh分级、门静脉癌栓、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变化均与肝癌伴肝硬化病人上消化道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因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V)首次出血就诊于包头医学院二附院并采用内镜下治疗的患者资料,依据术后6周内是否再出血分再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肝功能、血常规、凝血、门静脉血栓、门静脉异常分流等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探讨内镜治疗EV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1)入组患者共450例,治疗后6周内出血27例,止血成功率94%;(2)单因素分析AST、GGT、TBIL、ALB、PTA、TG、肝功能、Child-Pugh分级、EV程度、门静脉血栓、门静脉异常分流在出血和未出血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T等是影响EV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ALB、门静脉异常分流是影响EV术后再出血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AST、GGT、PTA、TG、肝功能Child-Pugh分级、EV程度、门静脉血栓是影响EV术再出血的危险因素;ALB、门静脉异常分流是影响EV术后早期再出血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出血组30例,未出血组60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实验室及超声学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能预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非创伤性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出尿素氮(BUN),肌酐(Cr)、脾静脉内径(SVD)、胆囊壁的厚度(GBWT)与消化道出血显著相关(P0.05);经过多元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BUN、GBWT是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白球蛋白比值(A/G)、BUN、Cr、SVD、GBWT等5个指标建立一个预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评分系统,绘制ROC曲线,取临界点曲线8.5时,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5%、95.6%。结论:BUN、GBWT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本评分系统可用于初步筛查乙型肝炎肝硬化出血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住入院的432例肝硬化患者,初次治疗后出血停止的325例为对照组(即出血停止组),再出血的107例为研究组(即再出血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和相关检查资料。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并进行多个样本率间的多重比较。应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性别、吸烟、血红蛋白、白细胞、ALT、AST、脾脏厚度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相对值(OR=0.976,P=0.034)、白细胞计数(OR=1.173,P=0.007)、门静脉宽度(OR=7.530,P=0.001)和血红蛋白(OR=1.015,P=0.013)与出血具有相关性。结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门静脉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并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取2015-01/2016-12医院收治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并急性系膜静脉血栓患者60例,设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收治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并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与肝硬化病程、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白细胞、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并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与糖尿病、脾切除史、硬化剂治疗史、血红蛋白、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显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并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与糖尿病、脾切除史、硬化剂治疗史、血红蛋白、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并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较多,应根据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处理,降低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可以评估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临床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572例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及704例未发生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间存在差异性的指标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在肝功能分级状况(P0.05)、血清白蛋白(t=5.05,P=0.000)、凝血酶原时间(t=-2.80,P=0.005)、门静脉内径(t=-2.28,P=0.006)、脾脏厚度(t=-2.73,P=0.006)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OR=0.944,P=0.000)、凝血酶原时间(OR=1.067,P=0.007)、门静脉内径(OR=3.423,P=0.007)、脾脏厚度(OR=1.276,P=0.007)与出血存在相关性,进一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白蛋白(OR=0.936,P=0.000)、门静脉内径(OR=4.098,P=0.013)、脾脏厚度(OR=1.275,P=0.007)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白蛋白、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是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改善白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可以评估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临床指标.方法 回顾性总结286例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及352例未发生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2组间存在差异性的指标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2组在肝功能分级状况(P<0.05)、白蛋白(t=5.05,P=0.000)、凝血酶原时间(t=-2.80,P=0.005)、门静脉内径(t=-2.28,P=0.006)、脾厚度(t=-2.73,P=0.006)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OR=0.944,P=0.000)、凝血酶原时间(OR=1.067,P=0.007)、门静脉内径(OR=3.423,P=0.007)、脾厚度(OR=1.276,P=0.007)与出血存在相关性,进一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白蛋白(OR=0.936,P=0.000)、门静脉内径(OR=4.098,P=0.013)、脾厚度(OR=1.275,P=0.000)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白蛋白、门静脉内径、脾厚度是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改善白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肝性脑病(HE)患者8周病死率情况,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18家医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综合治疗,纳入所有0周合并HE的患者125例。观察2组8周病死率情况。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logrank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8周病死率分别为27.5%、50.0%(χ~2=5.630,P=0.018),8周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1.2 d、28.4 d,累积生存概率分别为60.4%、32.5%(χ~2=6.187,P=0.013);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是HBV-ACLF合并HE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风险比(HR)=0.424,P=0.018,95%可信区间(95%CI):0.208~0.864],高TBil(HR=1.063,P=0.042,95%CI:1.002~1.128)、低PTA(HR=0.942,P=0.044,95%CI:0.890~0.998)、ACLF分期晚期(HR=2.737,P=0.009,95%CI:1.287~5.818)、合并消化道出血(HR=5.291,P=0.003,95%CI:1.736~16.126)是8周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医药治疗可显著降低HBV-ACLF合并HE患者的8周病死率,提高8周生存概率,延长生存时间。TBil、PTA、疾病分期、消化道出血是该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描述临床实践中肝硬化患者首次出血预防现状,评价主动干预对患者出血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单中心、回顾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肝硬化伴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按有无进行出血一级预防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析未干预原因,比较两组出血率和死亡率。结果研究纳入95例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0例(52. 6%)和45例(47. 4%),中位随访时间为15. 97和15. 49个月,干预组较对照组的出血率明显减少(4. 4%vs 30. 0%,P=0. 001)。合并胃静脉曲张(P=0. 055,HR=4. 282,95%CI:0. 971~18. 891)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干预组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4. 4%vs 22. 0%,P=0. 011)。结论肝硬化高危食管静脉曲张患者首次出血的一级预防率较低,合并胃静脉曲张是首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主动干预减少首次出血与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酸化肠道治疗前后肝硬化伴消化道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氨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柳州第四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50例肝硬化患者,将单纯性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和便秘即消化道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酸化肠道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2%(23/25)明显比对照组76%(19/25)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氨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lb、Urea、Crea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ALT、ALT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8%(2/25)均明显比对照组20%(5/25)低(P0.05)。结论肝硬化伴消化道功能障碍患者酸化肠道治疗能够促进血氨水平的有效降低,从而对肝性脑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影响肝性脊髓病(HM)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H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12例好转者和79例恶化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肝病病程,Child-Pugh分级,饮酒史,有无门体静脉分流手术、脾切除术史,肝硬化并发症(腹水、胸水、上消化道出血、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实验室指标(TBil、Alb、ALT、AST、CHE、WBC、PLT、PTA、BLA)等,并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PTA、CHE、Child-Pugh分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好转组比较,恶化组具有更低的PTA值和CHE值以及更高的Child-Pugh分级(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变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HE、Child-Pugh分级影响HM患者的预后(P0.05),Child-Pugh分级越高,预后越差(OR=32.825);CHE值越小,预后越差(OR=0.243)。结论 CHE、Child-Pugh分级是H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HE越低、Child-Pugh分级越高,HM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分期护理对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浚县人民医院内科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115例,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分组,即单号58例(对照组)和双号57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分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综合疗效,评价入院时和出院时焦虑和抑郁程度。结果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为91.2%(52/57),高于对照组的77.6%(45/58)(χ2=4.052,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335、4.268,P0.01)。结论分期护理能够提高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有效改善焦虑和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18.
陈慧园  陈苒  刘波  石雪梅  原霞  郭清江  张琼 《肝脏》2023,(11):1296-1300
目的 探究血栓弹力图参数(TEG)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意义。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以及同期20例行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将健康体检人群纳为对照组,根据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是否合并消化道出血为依据,将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出血组(n=20)和未出血组(n=20)。根据是否应用血凝酶将出血组分为治疗组(n=10)和非治疗组(n=10)。比较出血组、未出血组与对照组的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以及TEG检验结果,比较消化道出血患者血凝酶治疗组与非治疗组TEG参数,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TEG对指导血凝酶用药的影响因素。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血组和非出血组血小板计数(PL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出血组分别为(67.1±33.2)×109/L、(1.4±0.4)g/L;未出血组分别为(84.2±29.4)×109/L、(1.9±0.5)g/L],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分别为(190.6±47.3)×109/L、(2.9±0.5)g/L,P&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联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评分(NFS)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30例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合并EGV分为A组(肝硬化未合并EGV,n=65)与B组(肝硬化合并EGV,n=65),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ALT、AST水平及NFS评分,比较EGV严重程度不同的肝硬化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及NFS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肝硬化合并EGV血清ALT、AST水平及NF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清ALT、AST联合NFS评分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效能。结果:B组患者NFS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EGV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及NF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与AST呈正相关(P0.05),ALT与NFS呈负相关(P0.05),AST与NFS呈负相关(P0.05);ALT、AST、NFS为肝硬化EGV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LT、AST、NFS联合对该类肝硬化患者EGV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P0.05)。结论:血清ALT、AST联合NFS与肝硬化患者EGV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EGV出血的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35例,依据是否并发肝性脑病,分为病例组(并发肝性脑病组)93例,对照组(没有并发肝性脑病组)142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在WBC、PLT、ALT、ALB、TBIL、BUN、Scr、Na+、AM、PT、肝功能CTP评分、腹水、感染方面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氨增加(OR=1.237,P=0.042)、肝功能CTP评分增加(OR=1.328,P=0.027)、血肌酐增加(OR=2.427,P=0.039)、腹水增多(OR=1.546,P=0.034)是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更高的血氨、更高的肝功能CTP评分、更高的血肌酐、更多的腹水是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