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部功能训练联合手法推拿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效果.方法: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手法推拿治疗,观察组加用颈部功能训练.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颈部被动旋转度、侧屈活动度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厚度及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天牖五部分刺法联合推拿手法对小儿早期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12月龄以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天牖五部分刺法治疗。治疗后观察颈部旋转受限、颈部侧屈受限、颅面部不对称、胸锁乳突肌(SCM)肿块、胸锁乳突肌肌肉紧张消退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部被动活动度改善、颅面部对称、胸锁乳突肌肿块消退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43%、77.1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牖五部分刺法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早期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手法,为临床治疗小儿早期先天性肌性斜颈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一指禅推法配合冯氏捏脊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方法回顾30例传统手法治疗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为对照组,重新收集3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进行一指禅推法配合冯氏捏脊探索性治疗,共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变化,通过超声测量治疗前后两次受累胸锁乳突肌厚度变化及双侧胸锁乳突肌厚度差值变化。结果经过2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治愈14例,好转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9/30),对照组治愈4例、好转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77%(23/30),两组治愈及有效例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胸锁乳突肌厚度(9.64±3.39)mm小于对照组(11.06±2.12)mm,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指禅推法配合冯氏捏脊治疗疗效确切,可视化超声作为本病的评价疗效手段优势显著,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肌内效贴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台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CMT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CMT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患儿予以肌内效贴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推拿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差异,观察治疗前后颈部被动旋转度、侧屈活动度的变化情况,记录患侧胸锁乳突肌(SCM)肌肉紧张消退率和治疗天数。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SCM肌肉紧张消退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颈部被动旋转度、侧屈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推拿手法可有效改善CMT患儿的颈部活动度,消除肌肉紧张,缩短治疗时间,比单纯推拿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天牖五部分刺法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天牖五部分刺法治疗。治疗后通过彩超观察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厚度及挛缩长度,从而统计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通过彩超观察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厚度及挛缩长度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4.29%和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牖五部分刺法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早期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6.
范晓典  李江华  董梦薇  王智 《河北中医》2022,(11):1884-1887+1893
目的 观察以伸筋液为介质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予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后剔除2例)以婴儿润肤油为按摩介质,治疗组30例(后剔除1例)以伸筋液为按摩介质。2组均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胸锁乳突肌厚度及肌肉厚度比值,并统计2组优良率。结果 治疗组优良率89.66%(26/29),对照组优良率53.57%(15/28),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治疗组(P<0.05)。2组治疗后胸锁乳突肌厚度及肌肉厚度比值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伸筋液为介质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疗效确切,能缓解胸锁乳突肌局部挛缩,增加颈部活动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揉捏牵转法联合优化推拿手法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muscular torticollis,CMT)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用优化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加用揉捏牵转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耳肩距、健侧颌肩距高于对照组(P<0.05),患侧颌肩距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块厚度、胸锁乳突肌挛缩长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立位、颈部旋转、颈部牵伸等肌电均方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揉捏牵转法联合优化推拿手法治疗CMT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手法推拿联合家庭康复干预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CMT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手法推拿,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家庭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效果、肿块厚度、双侧胸锁乳突肌(SCM)厚度、颈部患侧活动度、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9周两组患儿肿块厚度及SCM厚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干预9周观察组患儿肿块厚度及SCM厚度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9周两组患儿侧屈活动度、旋转活动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干预9周观察组患儿侧屈活动度、旋转活动度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总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MT患儿接受手法推拿联合家庭康复干预可降低其肿块厚度及SCM厚度,提高颈部活动度,增强疗效,利于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按摩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先进行颈肩部手法按摩,然后予以功能训练(颈前屈、后伸、旋转、侧屈,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外旋转),分别在治疗1月、2月、3月后观察胸锁乳突肌长度变化及颈部活动情况。结果:痊愈14例,好转8例,治愈率 63.64%。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前胸锁乳突肌挛缩长度与治疗后不同阶段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不同疗程间胸锁乳突肌挛缩长度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早期颈肩部按摩配合功能训练是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康复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小"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三小"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综合疗效、患侧胸锁乳突肌(SCM)处肿块厚度、体征(颈部活动受限程度、头部歪斜度、SCM硬度、SCM两侧对称情况及面部对称情况)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9.31%(23/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SCM处肿块厚度小于对照组(P<0.01),头部歪斜度、SCM两侧对称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三小"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推拿配合悬吊运动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斜颈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推拿配合悬吊运动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传统推拿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患侧胸锁乳突肌彩超影像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00%;治疗组患儿胸锁乳突肌厚度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配合悬吊运动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毫针点刺治疗小儿硬结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硬结性斜颈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推揉法、拿捏法、理筋法、牵拉法、旋转法等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单纯推拿治疗基础上进行毫针点刺法,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颈部活动度及胸锁乳突肌硬结肿块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刺法对小儿硬结性斜颈的治疗效果确切,且优于单纯推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理学疗法(physical therapy,PT)与传统推拿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2月于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康复门诊就诊的74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年龄20~90天,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牵伸、姿势控制和运动学习等方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诱发患儿主动运动,扩大颈部活动范围,锻炼颈部周围肌群力量;对照组采用传统中医按揉和牵伸被动手法,软化结节,改善颈部活动范围;两组均同时给予环境适应性策略家庭指导。治疗方案为一对一医院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每周连续治疗5日,总疗程12周;采用香港中文大学制定的先天性肌性斜颈疗效评分标准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颈部旋转及侧屈活动度、胸锁乳突肌肿块及肌肉紧张度均显著改善;观察组疗效优良者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结论:理学疗法与传统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均有效;传统推拿以被动方法为主,而理学疗法内容符合ICF框架下活动和参与、个人和环境及运动学习原理,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将60例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儿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在传统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患侧胸锁乳突肌彩色超声波影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30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70%,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包块彩色超声波影像显示,两组包块厚度治疗后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的包块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临床疗效好,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三色散膏摩法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71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使用三色散膏为推拿介质,对照组则使用滑石粉,均治疗1个月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通过测定胸锁乳突肌(SCM)厚度比率、症状体征评分及安全性观察,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2疗程治疗后观察组SCM厚度比率测定、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安全可靠。结论:三色散膏摩法对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疗效明显,三色散膏作为介质临床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一指禅缠法为主与传统方法为主推拿治疗婴幼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单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59例以一指禅缠法为主推拿治疗,对照组141例以传统方法推拿治疗,两组治疗1次/d,20 min/次,15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以二维超声检测胸锁乳突肌形态、大小的改变,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胸锁乳突肌血流的变化,结合患儿头颈歪斜程度和活动度评价总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33例,显效72例,有效4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4.34%;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36例,有效75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85.11%.两组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一指禅缠法为主推拿治疗婴幼儿肌性斜颈较传统方法推拿疗效更明显,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避免因病情迁延不愈而发生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17.
斜颈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疾病,以一侧胸锁乳突肌紧张,纤维化和挛缩引起的肌性斜颈较为多见。轻者可扪及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重者胸锁乳突肌挛缩形成包块,并常伴患侧斜方肌软弱无力,从而使小儿头向患侧歪斜,颜面转向健侧,若不及时纠正,可导致患儿头脸变形,习惯性斜颈或脊柱侧弯等。临床中,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取得满意疗效。1 治疗方法1.1 解痉散结法 具体操作:沿患侧胸锁乳突肌走行方向,采用一指禅推法,要求频率快,动作轻,时间约2min。而后着重按揉胸锁乳突肌紧张挛缩的部位,时间约3min。放松患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针刀治疗小儿肌性斜颈(CMT)的应用效果及预后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确诊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9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每次15 min,1次/d,1疗程/周,共治疗4周;观察组给予针刀松解胸锁乳突肌治疗,1次/周,共治疗4周。观察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胸锁乳突肌肿块厚度及患儿接受治疗时间早晚对治疗程度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愈44人,有效2人,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治愈30人,有效4人,总有效率70.83%,2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差异有显著性(P<0.05)。彩色超声显示观察组及对照组经治疗后胸锁乳突肌肿块直径均较治疗前缩短,观察组肿块缩小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治疗时间越长差异越大,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刀治疗CMT在临床上疗效确定,有更为明显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5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的纤维性挛缩,使小儿头向患侧倾斜,颜面向健侧旋转,下颌指向健侧肩部的一种不对称畸形。本病属中医“筋结”、“筋肿”范畴。本人自1988年以来,以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52例,取得了一  相似文献   

20.
正小儿肌性斜颈特指一侧胸锁乳突肌因纤维性挛缩所致的斜颈。斜颈产生多与分娩时损伤有关,如臀位产和胎位不正,造成颈部胸锁乳突肌受压,动脉管腔栓塞不通,而致肌肉发育不良;或出现水肿、炎症使肌细胞退化,产生纤维变性,最终被结缔组织代替,而造成挛缩。小儿斜颈主要症状:(1)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2)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或出现挛缩、增粗、变硬等变化。(3)患侧胸锁乳突肌上可触及肿块(卵圆形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