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游咏 《中国卒中杂志》2010,5(8):666-671
功能性经颅多普勒超声(function transcranial doppler,fTCD)在完成感觉、运动和认知任务时,能通过检测颅内大血管血液流速(blood flow velocity,BFV)的变化来显示脑的活动。fTCD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及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tomography,SPECT)等神经影像学检查比较具有更高的时问分辨性,能更好的反映事件相关性脑血流变化的动态模式。  相似文献   

2.
经颅多普勒超声十年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Rune Aaslid在1982年发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以来,已经历了28年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超声学和神经病学专家华扬教授和黄一宁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将此项诊断技术引入中国,也已近20年.TCD的临床价值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它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已被写入美国和欧洲的脑卒中指南,对脑血流微栓子信号的识别也列入欧洲脑卒中指南,对脑动脉自动调节功能研究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国际医学杂志.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经颅多普勒超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经颅多普勒是研究智能活动时双侧大脑半球的不同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的技术,不同认知任 务的完成可以诱导双侧大脑半球血流速度的不同增加,通过分析比较双侧半球事件相关血流速度改变的差异,可 以无创性的评估高级认知功能的偏侧优势,如语言优势半球的评估或空间感知优势半球的评估,其可靠性被Wada 试验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所印证。此外,作为一种新的高级神经功能的检查方法,被应用于脑的基本功能和 某些疾病发病机制等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92年以来运用经颅多普勒技术(TCD)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的患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特征以及判断脑膜炎患病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对儿童偏头痛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无创诊断儿童偏头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04例偏头痛患儿头痛发作期和发作间期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观察颅内主要大动脉如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基底动脉(VBA)的平均血流速度,并与60名正常健康儿童的TCD进行比较.结果 偏头痛发作期脑血流速度变化多样,表现为双侧或单侧颅内主要大动脉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速度不对称.间歇期TCD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流速度增快.检出异常率为92.3%.结论 不论处于发作期或间歇期,TCD均可检测到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由此可判断脑血管功能状态,为偏头痛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并有助于偏头痛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40例偏头痛患者脑循环检测所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仪(TCDL),对40例典型和普通型偏头痛患者的颅内主要大动脉进行检测,并与50名健康受试者的TCD相比较,结果发现40例中异常15例,占37.5%。血流速增高11例,血流速度降低4例,血流速度正常25例,对偏头痛血管机能状态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自RuneAaslid在1982年发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以来,已经历了28年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超声学和神经病学专家华扬教授和黄一宁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将此项诊断技术引入中国,也已近20年。TCD的临床价值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它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已被写入美国和欧洲的脑卒中指南,对脑血流微栓子信号的识别也列人欧洲脑卒中指南,  相似文献   

8.
高山 《中国卒中杂志》2010,5(8):598-607
在2008年《北京协和医院第七届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学习班》上,我利用晚上的两个半小时,给学员宣渎了在学习班开班之前用了一个周末和数个晚上写成的《如何规范TCD诊断报告》,原本这些话主要是针对TCD操作者讲的,但这次参加学习班近200名的学员中超过半数是神经科临床医生,大家一直静静地非常专注地听我宣读,晚上9点多,当我带着大家读完以后,  相似文献   

9.
宋扬  高山 《中国卒中杂志》2006,1(2):153-156
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对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转归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溶栓治疗的问题包括低再通率和出血并发症。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已表明,超声能促进溶栓,而持续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能在床旁无创并安全地进行,它能增加t-PA诱导的动脉再通而不会增加出血风险。这种联合治疗为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再通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检查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前循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评价,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107例50~85岁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后2周内完成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TCD检查。分别记录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CCA/EICA)不同回声斑块、斑块大小以及动脉狭窄程度;前循环颅内血管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内动脉虹吸段(SCA)、颈内动脉末段(TICA)、大脑中动脉M1段(MCA-M1)、大脑前动脉A1段(ACA-A1)狭窄程度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不同回声斑块检出率;前循环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中动脉M1段及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和阴性侧比较,不同回声斑块大小及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为40%~50%、>50%~70%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两侧狭窄血管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狭窄程度达>70%~90%和>90%时,CT/MRI阳性侧检出率均大于阴性侧(P<0.05)。前循环颅内血管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与阴性侧之间不同回声斑块大小及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虹吸段或颈内动脉末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CT/MRI阳性侧大于阴性侧(P<0.05);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发生率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70%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阳性检出率均大于阴性侧(P<0.05);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血管两侧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程度基本相同,根据斑块回声和溃疡形成与否不能确定动脉-动脉栓塞的"责任斑块";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提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70%,以及TCD提示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末段、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50%者,与同侧脑卒中的发生明显相关,二者联合应用有助于确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责任动脉"。  相似文献   

11.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自发明以来即飞速发展,由于其具有便捷、价廉、无创、可靠、可床旁操作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最重要的临床应用“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方面已成为非常有效和可靠的首选诊断方法。TCD现已成为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观察不可或缺的手段。此外, TCD在判断侧支循环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动静脉畸形、颅内压增高、脑死亡和微栓子监测等方面也有着很高的诊断价值。 近些年来,TCD仪器功能不断的发展,应用领域不断的拓宽,它的应用和研究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如TCD发泡试验对心脏右向左分流的检测、TCD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的增强、脑实质超声在神经系统变性病中的诊断价值、TCD对脑血管调节功能的评估等等。TCD技术的临床诊断应用方面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本次的专题论坛就TCD较新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做相关内容的介绍。希望这些内容能对神经科及超声科医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13.
正目前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规范操作TCD及CDUS,影响了准确性,从而消弱了血管超声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进而导致临床医生对TCD及CDUS的结果存在怀  相似文献   

14.
徐晓彤  马宁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2):1237-1242
正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是一种无创的超声检查技术,可以对脑血流动力学进行实时监测。自1982年RuneAaslid[1]及其同事将其应用于临床以来,TCD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最初的脑动脉狭窄诊断、脑血管  相似文献   

15.
【摘要】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中老年人缺血性卒中的一个常见重要原因,可以导致患
者残疾,甚至死亡。目前临床上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标准术式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在CEA术前筛查、术中监测
及术后评估均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拟对TCD在CEA围术期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was described in 1982 by Rune Aaslid and introduced in Brazil in 1992 by Roberto Hirsh in the University of S?o Paulo. Since the acquisition of TCD by Neurology Division of Hospital de Clínicas of Universidade Federal do Paraná (HC-UFPR) in 2001, the knowledge about TCD clinical utility has been increasing for diagnosis, follow-up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escribe the current TCD indications and medical specialties indicators in our hospital. Although guidelines as 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establish values for TCD study with methods specificity and sensibility, we realize that the utility in our center depends on our efforts to show methods beneficial in various clinical setting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scranial Doppler,TCD)术中监测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术中的脑血流变化和微栓子出现的规律。方法 应用TCD监测18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CEA中各期的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artery,MCA)的脑血流和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MES)。记录CEA各期MCA收缩期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搏动指数(pulsitility index,PI)及微栓子的数量。结果 (1)术中1例患者出现左眼动脉颞上支栓塞,其余患者无并发症。(2)释放期和缝合期MCA的PSV及PI较基线期明显升高(P <0.01)。44.4%(8/18)的患者阻断后PSV下降>60%。术中,77.8%(14/18)的患者采取了分流措施。释放颈内动脉后33.3%(6/18)的患者PSV升高100%以上。(3)100%的患者于手术中监测到MES。患者的总MES为11~150个,平均60±42个。栓子主要集中于分流期和释放期。结论 TCD作为一项无创、实时的监测工具能够广泛应用于CEA术中监测,及时地发现围手术期的各种血流变化及MES的产生,有效预测围手术期的卒中发生,优化术中操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成像(TCI)无创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CI探测已确诊或根据临床症状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120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结果与DSA比较,TCI总检出率为71%,直径0.5-1.0cm的动脉瘤,TCI检出率为82%;直径〉1.0cm的动脉瘤,TCI检出率为100%。结论TCI对较大颅内动脉瘤,尤其对直径〉1.0cm动脉瘤的探测有其特征性表现;对较小颅内动脉瘤(直径〈0.5cm)探测,TCI无诊断价值,但可提供颅内血流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表现,评价其在颅内巨大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DFI观察已确诊或根据临床症状怀疑为颅内巨大动脉瘤的21例患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DFI检出率为100%,且能实时动态了解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体内血流特征及载瘤动脉血流速度。结论CDFI对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诊断有其特征性表现,术前行压颈试验了解颅内侧支循环情况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明确的指导意义,CDFI还可作为术后评价疗效和随访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In the management of craniosynostosis, there is a need for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reatment methods and outcome. Radiology and pressure studies are well documented, but so far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cerebral blood flow changes and their possible relevance. This paper reports our initial experience using 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to calculate the cerebrovascular resistance and cerebral blood velocities in the major basal vessel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for craniosynostosis. Ten patients were studied using the Scimed 2-MHz probe through the temporal and frontal windows of the skull.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under standard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surgery. Preliminary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non-invasive technique may be helpful in predicting and assessing the outcome following surgery for craniosynost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