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7例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G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激发排尿技术等膀胱功能训练。对膀胱功能训练前后残余尿量进行比较。结果27例患者进行1~4个月的膀胱功能训练,残余尿较前明显减少(P<0.01),其中24例患者已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停止间歇性导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肾积水和肾功能损害。结论正确的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排尿功能,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间歇清洁导尿配合膀胱训练对截瘫患者排尿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对38例截瘫患者进行间歇性清洁导尿及膀胱训练,观察间歇导尿前后患者排尿功能的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间歇清洁导尿及膀胱训练,22例患者形成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12例患者经间歇导尿残余尿量少于80 mL,4例膀胱充盈后经下腹部叩击、加压、屏气等方法可自行排尿。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盂积水等并发症。结论应用间歇清洁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改善截瘫患者排尿功能,能减少尿路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CII)患者痉挛型膀胱康复护理方法及其临床效菜。方法:52例SCI患者通过综合康复措施:心理护理,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膀胱训练,间歇清洁导尿及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等相结合,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疗效。结果:45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有6例病人需长期间断清洁导尿,1例伴有尿失禁,需配合使用假性导尿。结论:科学的康复护理可避免长期留置导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付丽萍 《光明中医》2010,25(10):1863-1864
观察间歇性导尿配合针灸及膀胱功能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例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配合针灸及膀胱功能训练,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和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后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治疗前,而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实验室2项指标均明显减少。结论应用间歇导尿配合针灸及膀胱功能训练可以使神经源性膀胱近似于生理状态,减少尿路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选择间歇导尿术、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8周干预,观察组膀胱容量测定、最大排尿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术能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预防尿路感染,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联合电针穴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1年2月12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常规组(30例,常规康复训练)、导尿组(30例,间歇性导尿)、电针组(30例,电针穴位)、联合组(30例,导尿联合电针穴位),观察膀胱容量及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联合组治疗后,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排尿量高于常规组、导尿组、电针组,膀胱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低于常规组、导尿组、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导尿联合电针穴位治疗脊髓损伤具有明显效果,可改善膀胱功能,促进排尿功能改善,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中风排尿障碍患者早期膀胱功能训练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将40例中风排尿障碍的住院患者,根据接受康复训练的时间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病情稳定即开始行膀胱功能训练,而对照组则单纯行导尿或自行排尿,无系统的训练。结果:观察组经过早期膀胱功能训练,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尿失禁、尿路感染等发病率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结论:中风致排尿障碍患者早期实施膀胱功能训练,可明显促进膀胱排尿功能的提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行膀胱训练的效果。方法: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两组均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加用膀胱训练。结果:观察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多于对照组(P<0.05),最大尿流速率快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泌尿症状困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训练能够有效改善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减轻泌尿症状困扰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术的护理效果.方法:37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行间歇性导尿4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WBC.结果:治疗4周后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残余尿量及尿WBC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可以维持脊髓损伤患者膀胱近似于生理状态,减少尿路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间歇导尿配合温箱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间歇导尿配合温箱灸的疗效。方法对6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通过间歇导尿配合温箱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定期检测残余尿量、尿常规等项目。结果50例患者自行排尿,治愈率为71.7%,总有效率达87.5%。结论间歇导尿配合温箱灸可以明显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对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护理的经验。方法:对79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的患者进行排尿功能康复护理,急性期注重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慢性期施以膀胱功能训练配合间歇性导尿的导尿方式。结果:79例患者中有75例于出院前能自主完成排尿过程。结论:采取适当、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帮助大部分脊髓损伤患者建立正常的排尿反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合埋线疗法对糖尿病性膀胱病患者的护理疗效。方法:将65例2型糖尿病性膀胱病患者按入院号单双分类,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试验组在膀胱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合埋线疗法。疗程为两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试验组的显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膀胱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合埋线疗法可以促进糖尿病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恢复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几种方法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治疗对50例糖尿病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结果接受间隙性导尿加按摩治疗有效的患者共22例。膀胱残余尿50ml改为留置导尿者11例,在4周内能自行排尿且膀胱残余尿50ml者9例。结论积极控制血糖、间隙性导尿或留置导尿加按摩训练治疗对大多数糖尿病膀胱功能障碍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脊髓损伤患者行无菌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功能训练,观察效果。结果:26例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恢复自主排尿。结论:间导歇尿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中药热敷护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霞 《山西中医》2009,25(2):61-62
目的:观察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护理中中药热敷的效果。方法:选符合诊断标准的该病患者115例,随机分为两组。热敷组在综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庵包热敷小腹,进行膀胱排尿功能训练;对照纽仅在综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单纯进行膀胱排尿功能训练,疗程为3周。结果:热敷组痊愈54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95%CI=88.3%~99.6%);对照组痊愈27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1.8%(95%CI=68.5%-90.7%);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3.7837,P〈0.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护理中采用中药热敷的效果优于单纯进行膀胱排尿功能训练,其收益为OR=0.16(95%CI=0.03~0.74),NNT=7(95%CI=3.8—27.3)。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间歇性导尿对中风后排尿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排尿障碍患者用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留置导尿管理及中医针灸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灸配合间歇性导尿,对两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尿常规白细胞阳性例数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尿常规白细胞阳性例数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艾灸配合间歇性导尿能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减少因排尿障碍引起的并发症,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刘艳丽  于甲锋  郭园丽 《新中医》2020,52(23):141-144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与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2 例。2 组患者均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并接受间歇性导尿术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加予电针与艾灸,2 组均治疗 6 周。每天护理人员和患者一起记录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残余尿量、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记录膀胱安全容量、膀胱内压和残余尿量等指标值,进行尿常规检查;比较 2 组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2 组每天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每天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观察组每天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排尿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每天最大排尿量多于对照组(P<0.01)。2 组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残余尿量值及膀胱内压均低于对照组 (P<0.01)。2 组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 (P<0.01),观察组膀胱安全容量多于对照组 (P< 0.01)。结论:在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联合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可明显改善膀胱神经功能,促进膀胱正常容量和可控制性排尿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促进膀胱达到平衡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使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方法:全组32例脊髓损伤患者,实验组采用间歇性导尿术、Crede手法按摩等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纽单纯采用留置导尿术。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进行尿路感染率比较;监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①实验组、对照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6.25%(1例)和37.5%(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膀胱容量测定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实验组少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以使脊髓损伤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从而使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接近正常,间歇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较长期留置尿管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体会。方法: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保持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予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计划饮水,配合下腹部中药局部热敷及点穴疗法。比较2组平均排尿频率、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泌尿感染情况、导尿持续时间及临床有效率。结果:2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时,平均排尿频数、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月时,2组此3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泌尿系感染观察组4例(9.52%),对照组17例(4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30,P=0.001)。观察组导尿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6.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促进不完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突发电刺激结合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引起排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常规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治疗,治疗组同时进行突发电刺激治疗,比较2组患者完成残余尿量小于100 mL所需时间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缩短治疗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突发电刺激结合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在缩短脊髓损伤后引起的排尿障碍的治疗时间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