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腮腺肿瘤的CT及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腮腺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0例腮腺肿瘤的CT及MRI的表现。结果:90例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74例(82.2%),恶性肿瘤16例(17.8%)。在CT/MRI上,良性肿瘤大部分表现为位于腮腺浅叶的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信号均匀;而恶性肿瘤,大部分位于腮腺深叶或跨叶,表现为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边缘不清,密度/信号不均匀,侵犯周围组织并伴淋巴结转移。结论:CT和MRI检查均能对腮腺肿瘤进行有效定位,并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腮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CT检查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腮腺肿瘤均经病理学确诊。8例CT平扫,其中4 例加增强,另8例造影后CT扫描并作三维成像。肿瘤按CT表现分三类:Ⅰ 形态规则,边缘清楚;Ⅱ 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Ⅲ 形态不规则,边界无法确定。结果:16例中良性肿瘤9例,恶性7例;浅叶肿瘤9例,深叶4例,复发性肿瘤3 例。Ⅰ类6 例均为良性,病理上包膜完整,无粘连;Ⅱ类7 例中良性3 例,恶性4例,病理上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有粘连;Ⅲ类3例均为恶性,病理上无包膜,邻近结构受侵犯。腮腺造影后CT扫描显示较CT平扫和增强清楚;三维成像可多方位显示,更直观。结论:CT检查有助于腮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腮腺造影后CT扫描优于普通CT,三维成像是一种有益的影像补充。  相似文献   

3.
腮腺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术前对腮腺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准确判断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探讨腮腺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思路及功能MRI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20例,其中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8例。结果:12例良性肿瘤中,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者11例,边界不清者1例;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其中密度均匀者5例,密度不均者3例。8例恶性肿瘤中,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并伴邻近组织器官受侵者7例,边界清楚、形态规则者1例;其中6例行增强扫描,均见不同程度强化,肿瘤密度均匀者1例,密度不均者5例,其中2例中心可见大片低密度坏死;8例恶性肿瘤中,4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面神经受累。结论:CT扫描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腮腺Warthin瘤CT、MRI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腮腺Warthin瘤,其中CT检查8例,MRI检查9例,所有病例均做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影像学表现中病灶数目、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改变,并与病理学对照。结果:17例病人中,男性16例,女性1例,年龄47~76岁,平均66岁,单侧病灶15例,双侧病灶2例,病理学上见25个病灶,影像学上诊断24个病灶,CT误诊1个直径0.5cm的病灶为小淋巴结。病灶大小:最大径0.5~5.6cm,平均直径2.7cm,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融合块,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25个病灶中,21个病灶增强CT可见囊性低密度(11个)和增强MRI呈液性信号区(10个),病理学上可见黏液变性或坏死灶。增强CT显示12个病灶实质区强化CT值平均上升35Hu,增强MRI显示10个病灶呈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CT、MRI所见腮腺肿块主要表现为多灶性囊、实混合性病变,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结合病人年龄、性别和病变影像特点,有助于Warthin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腮腺肿瘤是头颈部常见的肿瘤之一,CTPI作为一种功能成像技术在显示形态学变化的同时亦能反映组织、器官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腮腺肿瘤的早期检出、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价值。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现将CTPI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CT灌注成像在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定量评价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血液动力学特点及其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3例患者共57个病变,其中良性肿瘤35例,恶性肿瘤18例,全部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前行CT灌注检查。采用Philips perfusion功能软件包获取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alve,TDC)及CT灌注参数,包括灌注量、增强峰值(PH)、达峰时间(TTP)、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腮腺良性肿瘤的CT灌注参数的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25%CI 75%(Q1,Q2)]分别为:灌注量73.5(18.7,113.3)ml·100g^-1·min^-1、PH 34.5(17.7,53.1)HU、TTP 20.0(13.6,34.4)S、BV 38.5(29.1,63.3)ml·100g^-1、MTT 7.6(4.5,28.7)s。腮腺恶性肿瘤的CT灌注参数分别为:灌注量135.9(101.4,195.2)ml·100g^-1·min^-1,PH 49.1(32.7,59.4)HU,TTP 12.9(11.3,14.6)s,BV 67.5(52.4,109.5)ml·100g^-1,MTT 6.0(5.1,7.6)s。统计结果显示,CT灌注参数BF、BV、TTP的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在腮腺良恶性肿瘤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PH、及MT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淋巴瘤、其他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的TDC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T灌注扫描技术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骶骨肿瘤CT与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骶骨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 分析 69例骶骨肿瘤的CT和MRI表现 ,包括动脉瘤样骨囊肿(ABC)、骨母细胞瘤、骨肉瘤各 1例 ,骨髓瘤 2例 ,淋巴瘤 3例 ,骨巨细胞瘤 5例 ,脊索瘤 2 3例 ,转移瘤 33例。结果 骨巨细胞瘤位于椎体和前部附件 ,呈溶骨性破坏 ;ABC位于后部附件 ,MRI有液 -液平面 ;骨母细胞瘤和骨肉瘤CT呈骨性密度 ,MRI信号较低 ,后者伴软组织肿块 ;2 2例脊索瘤伴骶前包块 ,1 1 / 1 6例CT上出现钙化 ,9例在T2 WI有条状低信号纤维结构和高信号粘液基质。骨髓瘤 (1例 )、淋巴瘤和转移瘤在T1 WI和T2 WI分别呈略低信号和较高信号 ,1例骨髓瘤在T2 WI呈较高信号。结论 CT和MRI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范围 ,两者结合 ,多数肿瘤可以定性  相似文献   

9.
腮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估CT检查对腮腺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24例腮腺肿瘤CT表现,并同病理所见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双盲阅片评估CT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诊价值。结果:9例良性肿瘤,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者6例,密度不均、部分境界不清3例。15例恶性肿瘤,12例密度不均,边界模糊;3例密度较均,境界清楚。24例肿瘤的CT图像中均未见面神经显示。双盲阅片结果表明:CT对78.9%的腮腺肿块能正确定性(炎症、良或恶性肿瘤),但不能确认其组织学类型。结论:CT能鉴别大多数的良、恶性肿瘤,但不能确定其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腮腺上皮良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腮腺上皮来源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CT及MRI表现。结果:40例腮腺肿瘤多表现为位于腮腺浅叶的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密度、信号较为均匀,呈渐进性或快进快出型强化方式;其中多形性腺瘤23例,腺淋巴瘤12例(3例多发),基底细胞腺瘤4例,嗜酸性粒细胞腺瘤1例。结论:CT和MRI对腮腺上皮良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CT及MRI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腮腺腺淋巴瘤的CT和MRI 的表现.其中男32 例,女3例.年龄19~82岁,平均55岁,50岁以上28例(66.7%).有吸烟史30例(85.8%).平均病程17个月.结果 CT及MRI表现:共发现55个肿瘤(其中单侧单发25 例,单侧多发5例,双侧多发5例),大部分(45/55,81.8%)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方.在CT/MRI上,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 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术前CT 和/或MRI检查,有利于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小脑肿瘤CT与MRI影像学特征,探讨其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小脑半球肿瘤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其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年龄7~61岁,平均年龄34岁。结果:58例中血管母细胞瘤26例,星形细胞瘤15例,髓母细胞瘤4例,室管膜瘤4例,表皮样囊肿2例,蛛网膜囊肿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转移瘤3例。CT与MRI对小脑肿瘤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均为100%,在鉴别诊断中,尤其是囊性病变,MRI优于CT。结论:CT与MRI在小脑肿瘤的鉴别诊断中,二者相辅相成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熊伟  张雪林  张静  张兴华   《放射学实践》2009,24(5):472-475
目的:分析腮腺肿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判别函数在腮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病例资料。对良、恶性肿瘤组间的性别、部位、边界、平扫密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指标行χ^2检验;对年龄、横断面最大径及CT增强幅值等指标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肿瘤最大径、边界、CT增强幅值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指标建立判别函数。结果:良恶性肿瘤间患者年龄、平扫边界、横断面最大径、增强幅值及颈部淋巴结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和肿瘤发生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建立判别函数,对良、恶性肿瘤的判别符合率分别为93.8%和90.0%,整体的判别符合率为92.9%。结论:以肿瘤边界、横断面最大径、增强幅值及颈部淋巴结等四项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对良、恶性腮腺肿瘤的鉴别能力强。  相似文献   

14.
腮腺肿瘤影像学定性诊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影像学检查对腮腺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其临床应用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就影像学检查在腮腺肿瘤诊断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MRI在良、恶性胸膜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良、恶性胸膜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45例胸膜肿瘤患者(良性8例,恶性37例)进行了CT和MRI检查。评估分析良、恶性胸膜肿瘤的CT和MRI形态学特点及其分别在T1WI、T2WI和增强T1WI上的信号特点。结果:在CT图像上,共出现弥漫性胸膜增厚30例(恶性29例,良性1例),纵隔胸膜受累28例(恶性27例,良性1例)、环绕或不规则胸膜增厚23例(恶性22例,良性1例),胸壁或膈肌浸润9例(全部为恶性);在MRI上,共出现弥漫性胸膜增厚32例(恶性31例,良性1例),纵隔胸膜受累29例(恶性27例,良性2例)、环绕或不规则胸膜增厚24例(恶性23例,良性1例),胸壁或膈肌浸润1例(全部为恶性)。根据前述形态学特点,CT与MRI对诊断胸膜恶性肿瘤总的敏感性分别为83.8%和86.5%,总特异性均为62.5%。结论形态学及信号特点,MRI对诊断良、恶性肿瘤病变的敏感性为97.3%,特异性为100%。结论:单纯依据其形态学特点,MRI对胸膜肿瘤的发现与诊断价值与CT相仿。但当MR信号与形态学特点结合时,其对良、恶性胸膜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则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 24例腮腺腺淋巴瘤共发现37个肿瘤(单侧单发13例,单侧多发6例.双侧多发5例),其中30个(81.1%)位于腮腺浅叶和后下象限。肿瘤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囊变区呈类圆形液性密度灶;T1WI呈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低、高混杂信号,囊变区呈明显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根据其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底沟通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与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沟通性肿瘤42例,术前行MR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和/或CT扫描。结果 42例中按肿瘤沟通部位分类:颅眶沟通性肿瘤17例,颅鼻沟通性肿瘤18例,颅鼻眶沟通性肿瘤7例;按肿瘤原发部位分类:来源于鼻眶部肿瘤26例,来源于颅内肿瘤9例,来源于颅底的骨性、膜性及神经性结构的肿瘤7例。38例行手术切除,其中34例CT及MRI所见病灶范围与术中所见一致;另4例因肿瘤广泛累及鼻腔鼻窦、眼眶及颅内,只行活检未做手术切除。结论 CT和MRI能较准确地显示颅底沟通性肿瘤的沟通路径及病变特征,有助于提高颅底沟通性肿瘤的诊断水平,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舌癌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舌癌的CT、MRI表现。方法  2 1例舌癌中 ,7例行CT扫描 ,14例行MR扫描。结果 CT检查 7例中 5例显示肿瘤 ,MRI 14例全部显示肿瘤 ;CT及MRI均清楚显示肿瘤周围直接侵犯 ;CT显示 2例下颌骨破坏 ,MRI未发现破坏 ;MRI平扫及CT增强扫描均可显示颈动脉间隙淋巴结转移。结论 MRI在显示舌癌及转移的软组织病变方面优于CT ,CT是发现骨皮质受侵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9.
黄爱苓  杨扬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0):1306-1308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肾上腺意外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28例肾上腺意外瘤的CT资料和其中21例MRI资料,观察其CT和MRI影像学表现,探索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囊肿6例,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光滑,密度或信号均匀,无强化,CT、MRI均确诊。髓质脂肪瘤8例,含有脂肪密度或信号为其特征性的CT、MRI表现而确诊。无功能皮质腺瘤9例,椭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密度或信号尚均匀,略强化。嗜铬细胞瘤1例,椭圆形,边界清,信号不均匀。神经纤维瘤1例,类圆形结节,边界清晰,密度或信号不均匀,中央大片坏死区,实性部分强化。转移瘤3例,1例瘤体较小者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欠规整,密度或信号均匀;2例瘤体较大,形态不规则,内见坏死,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呈中等边缘强化。结论:CT、MRI对肾上腺意外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有利于肿瘤定性和定位。但对于单侧较小的转移瘤和皮质腺瘤较难鉴别,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分析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CT密度、MRI信号及强化特点。结果:31例患者共43个病灶,单发20例,多发11例;74.4%(32/43)的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95.3%(41/43)的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90.7%(39/43)的病灶边缘清楚;33个病灶呈实性,10个呈囊实性。CT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实性部分呈不同程度强化,CT值增加(42.3±17.1)HU;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CT值增加(25.4±9.8)HU。MRI平扫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呈等、稍低或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多呈明显强化(6个),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其中25个病灶内可见小血管通过或包绕。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有助于术前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