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仲景安神10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具有安神作用的方剂颇多,大部分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笔者根据其不同作用的方剂,归纳为安神10法,探析如下。1温补心阳安神法仲景用此法治疗心田不足所致的心神不宁证的方剂有《伤寒论》枝枝甘草汤(桂枝、甘草),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修”;桂枝甘草龙骨牡螨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主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技会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蜀漆、牡蛎、龙骨),主治“必惊狂,卧起不安”。上述3方所治之心神…  相似文献   

2.
牛非  姚鹏宇  史颖轩  由世浩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61-163,167
通过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论述惊恐病的医案,明确叶天士治疗惊恐的基本思路.叶天士认为惊恐主要病机是因虚易惊,临床辨证以气逆神乱、脏燥阳浮、心脾两虚、肝肾亏虚、土虚木亢、营热扰心、痰火扰神、阳虚气怯8型为主.据证立法,创立镇惊降逆、镇怯理虚、补益心脾、填补肝肾、通补阳明、清泄营热、祛痰散火、补阳救逆8种治法.以法统方,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甘麦大枣汤、王荆公妙香散、枕中丹、大半夏汤、清营汤、三汁饮、救逆汤及叶氏自拟方地萸龙牡汤等治疗惊恐.  相似文献   

3.
石世强 《河北中医》2007,29(3):236-237
重镇药用于临床,前人开拓了宽广的道路,如《素问》中就有用生铁落治癫狂的记载,张仲景擅用旋覆代赭汤治噫气、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烦躁,皆取龙骨、牡蛎重镇之能。后世所制镇逆止呕、镇肝熄风、镇心安神方中,多用重镇药。清代叶天士,擅用重镇药,如石决明、龙骨、石英、云母、牡  相似文献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原文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用方证对勘解析本证,当属阳邪陷里,郁而不泄,内扰肝胆。胆为中精之府,内寄相火,邪热内扰,相火随之上逆,激化情志变动。盖气火同源,火  相似文献   

5.
<正>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见于《伤寒论》第112条。原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据原文之意,本方治疗因火法迫劫,汗出过多,亡失心阳,导致的惊狂,起卧不安等证。本证“心阳亡失”为病机关键,汗为心液,汗出过多,既耗心液,又损心阳。“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心藏神,心阳亡失,神失其养,必致“惊狂,起卧不安”等心神散越表现。故急温心阳,镇摄固脱为当务之急。方以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急温心阳,龙骨、牡蛎重(?)收涩以安神兼固摄浮越之神气、敛汗以护心液;不用芍药,因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不利于温阳;姜、枣补益中焦而调和营卫,以上诸药配伍合参,丝丝入扣,契合病机,总以固护阳气,扶  相似文献   

6.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下简称桂甘龙牡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相似文献   

7.
此方载于《伤寒论》:“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主之”(第112条)。《类聚方广义》云:“柴胡加龙骨牡蛎治狂症胸腹动甚,惊惧避人,兀坐独语,昼夜不眠,或多猜疑,或欲自死,不安于床者”。又云:“治狂癎,亦当以胸胁苦满,上逆,胸腹动悸等为目的”。《方函口诀》云:“此方为镇坠肝胆郁热之主药,故不但治伤寒胸满烦惊,亦治小儿惊癎,大人癫癎”。  相似文献   

8.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乃《伤寒论》方。《伤寒论》第118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原方有桂枝一两.炙甘草二两.牡蛎二两.龙骨二两组成。是仲师为太阳病因误治而损伤心阳、心神被劫出现烦躁不安等证而设。余在临证中.不囿于因烧针而出现的变证;  相似文献   

9.
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临床主要用于心率失常、失眠、心血管神经症等治疗,运用该方治疗疾病副作用少,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临床上的应用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的方剂简析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下简称桂甘龙牡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方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阳虚所致的烦躁不安、心悸、乏力、心胸憋  相似文献   

10.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党参代)、半夏、龙骨、牡蛎、茯苓、桂枝、大黄、铅丹、大枣、生姜组成。具有和解少阳,扶正达邪,泄热化痰,镇惊安神之功效。原治少阳不和,气火交郁,心神被扰,神不潜藏之往来寒热,胸胁满闷,烦惊谵语,二便不利,身困重不能转侧等征候。《伤寒论》第107条说“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本方,治疗多种疑难杂证,取得较好疗效,今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加龙骨牡蛎汤类方共有4首,如《伤寒论》中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闷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这是伤寒误下,病入少阳,邪气弥漫,烦惊谵语的证治。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下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主之"。  相似文献   

12.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新用邓启源邓裔超(福建省邵武市中医院邵武354000)关键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癫症不寐心悸自汗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伤寒论》118条太阳病篇之处方,该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药用桂枝一两、甘草二两、...  相似文献   

13.
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临床诊疗基础-辨证论治体系。书中所载方药简便廉效,在后世临床中得到广泛使用及验证,被称为"经方"。书中常采用重镇安神的龙骨及牡蛎相须为用治疗神志心理疾患。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伤寒杂病论》所载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加牡蛎龙骨救逆汤等"龙牡剂"的证治规律,进一步理解经方的内涵,便于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4.
郑金枝 《河南中医》2009,29(8):733-734
《伤寒论》辨精神疾病证治用方主要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干姜附子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白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等。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所述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仅得一条,其云“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此汤主之。“以火迫劫”,乃强逼取汗也。“迫劫”一语,虽言其治为逆,然既欲发汗,必有宜汗之证,更合脉浮,知原属表证,故治疗之逆不在发汗,而在火法。“亡阳”为言火逆所致之病理,“惊狂、卧起不安”为该方之主症。然凭此一症不足以投此方,应用此方,又不必皆在火逆之后,故宜详究焉。  相似文献   

16.
宣志红  于峰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8):2147-2148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始见于《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所治疗疾病多与精神情志有关,而由情志所致疾病的症状多较复杂,因此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时出现的症状较柴胡类其他合方类方的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17.
对张仲景《伤寒论》中含龙骨、牡蛎的条文及方药进行分析,总结《伤寒论》中龙骨、牡蛎的使用特点,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揭示张仲景辨证组方中龙骨、牡蛎的配伍特点。张仲景方中配伍牡蛎时多用之除胸胁痞结,方中牡蛎、龙骨合用则解烦躁惊狂,在历代本草之记载及现今医家之经验来看,二药主要功用与仲景基本一致,且对应用范围大有扩展,内、外、妇、儿各科均可随证而用之。  相似文献   

18.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18条,原文澍“火递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是指因误用火疗,损伤正气.又用烧针逼汗.导致心阳受损.心失所养。心神浮越而出现烦躁,采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对症治疗,方中桂枝人心助心阳,甘草补中益气.辛甘合用。阳气乃生.心阳得复。龙骨、牡蛎潜镇安神以止烦躁。前人对该方运用就记载。如《方极》中就有用该方治桂枝甘草汤证而胸腹有动急迫者。作者结合该方具有温补阳气、安神、固。涩这一主要功效,在儿科临床辨证施治中灵活运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取得令人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赵永辉  娄立娟  张拴成 《河北中医》2009,31(7):1074-1075
[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伤寒论》118条)[提要]论心阳虚烦躁的证治。[治法]补益心阳,镇潜安神。[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方义]桂枝、甘草补益心阳,龙骨、牡蛎重镇收涩,潜敛心神以治烦躁。后世医家多从以上观点,但我们以为若囿于此说,当桎梏本方的临证应用,故不揣浅陋,再论之。  相似文献   

20.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由桂枝、炙甘草、龙骨、煅牡蛎四药组成,故名。本方出自《伤寒论》,其第118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历代医家多数认为,本方是治太阳病误火劫津复下、重伤心阳。以致心阳虚损而烦躁惊悸之主方。然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用本方治疗郁怒伤肝、肝胃气逆所敛之顽固性呃逆、呕叶、嗳气等多例,无一不效。兹将典型病例三则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