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集实验室感染久留米株日本血吸虫60天的病免肝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的雌雄成虫,充分洗涤后,置于3%戊二醛pH7.4磷酸缓冲液中,在4C下固定2小时,然后以磷酸缓冲液洗涤并以2%四氧化锇继续固定2小时。经各种浓度的酒精脱水,再经一系列成基乙酸乙醇混合液处理,然后移入戊基乙酸中,再将虫体置于二氧化碳临界点干燥器中干燥,用金碳镀膜,在JSM-U3扫描电镜下  相似文献   

2.
作者比较了美洲钩虫和猫钩虫(Ancylostoma tubaeforme)的第3期幼虫在钻入皮肤前后的食道腺的超微结构。用美洲钩虫、猫钩虫的阳性粪便培养出第3期幼虫,幼虫在体外钻透兔的皮肤。实验将幼虫食道末端以前的头部放在戊二醛内固定2小时,然后成批地排在1%离子琼脂内,用0.3M磷酸缓冲液(pH7.2)清洗,再放在Millonig氏四氧化锇磷酸缓冲液固定1小时。经一系列浓度的丙酮脱水,再在50%丙酮-Araldite环氧树脂内浸泡12小时,随后置于20℃纯树脂内24小时,并不断揽动,再将标本埋于新鲜Araldite的模子中,在60℃下经聚合过程12小时后,将标本制成横  相似文献   

3.
用灌注法从实验室感染鼠收集曼氏血吸虫成虫(PR-1株)。灌注液用含0.1%葡萄糖和0.5%水解乳蛋白的欧氏平衡盐溶液(EBSS)。灌注后立即将虫体移到冰槽内盛有新鲜EBSS的小指管内。将合抱成虫和灌注后分开的雌、雄虫分3批分别立即固定,在4℃,5%CO_2条件下温浴半小时、1小时后固定,冰冻切片。固定液为10%中性福尔马林缓冲液(NBF)。处死实验鼠,取出内脏置于NBF固定半小时后,将含虫体的肠系膜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以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曼氏血吸虫尾蚴抗原制剂的抗原成分作组织学上的定位。自感染曼氏血吸虫毛蚴的扁卷螺取得肝胰部分,切成10毫米的小片,一部分以2%磷酸戊二醛(0.1M、pH7.4)在4℃中固定3小时,漂洗、脱水后通过氧化丙烯包埋在环氧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本题的研究中设计了如下实验: 用脱鞘的犬钩虫感染性幼虫制成3种抗原:(1)在室温下(20℃),将幼虫置于pH 7.2的磷酸缓冲液(PBS)中;(2)幼虫放置液氮罐内24小时后,在37℃下迅速融化,加入0℃的PBS后,分别在0℃和20℃PBS中测试;(3)幼虫置于含20mM的叠氮化合物的PBS中1小时后,在室温下直接试验、另一部分幼虫用PBS洗涤3次除去叠氮物后在20 C PBS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的虫卵孵化、毛蚴和尾蚴的作用。将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小鼠粪便内的虫卵用沉淀法进行分离,并放在有光刺激和27℃的条件下孵出毛蚴,然后将毛蚴和从感染的扁卷螺内逸出的尾蚴培育在含有吡喹酮的药液中。实验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实验用雌性 CFI/W74株小鼠,在感染后7天或8周解剖动物,计数童虫和成虫数,与对照组相比较来评价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用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报道较多 ,其用药剂量及疗程不尽一致。现将 3例用吡喹酮治疗后不同时间 ,脑内猪囊尾蚴囊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及实验方法1 临床资料口服吡喹酮 12 .5 mg/ kg· d,3d后改服 2 5 m g/ kg· d,每日量分 3次口服 ,连服 17d为 1个疗程。 3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后第 6 d,1个疗程后第 4d,2个疗程后第 91d,在右颞肌下开窗做颅内减压术 ,术中取出猪囊尾蚴 ,经生理盐水冲洗后 ,将囊用 2 .5 %戊二醛磷酸缓冲液 4℃固定。治疗前未服用其它抗囊虫药物。2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将囊从 2 .5 %的戊二醛磷酸缓冲液中取…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白头翁总皂苷(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el saponins,PRS)对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尾蚴的杀灭效果,为白头翁总皂苷作为抗血吸虫新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尾蚴腹部贴片法感染ICR小鼠,感染后42 d的鼠肝脏经研磨、过筛获得虫卵,毛蚴由虫卵孵化,尾蚴由阳性感染钉螺光照逸出,采用0、1、2、3、4、5、6、7、8 μg/ml 的PRS药液分别于不同时间作用虫卵、毛蚴、尾蚴。结果 不同浓度PRS及对照药物吡喹酮(PZQ)对日本血吸虫虫卵作用24 h的孵化结果显示,PRS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略优于PZQ,尤其在4 μg/ml浓度时,日本血吸虫虫卵对PRS的作用更敏感。1、2、3、4、5、6、7、8 μg/ml 的PRS药液作用于毛蚴30 min后,毛蚴死亡率分别为13.47%、26.05%、60.99%、90.84%、100%、100%、100%、100%。作用于尾蚴30 min后,尾蚴的死亡率分别为5.32%、18.81%、44.7%、76.87%、98.28%、100%、100%、100%。毛蚴、尾蚴的死亡率对PRS的作用时间和浓度有一定依赖性。 结论 体外实验显示PRS对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尾蚴均有杀伤作用,有望成为新的抗血吸虫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的发育过程。方法用毛蚴重感染钉螺后在不同时间对钉螺进行解剖,检出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用鲍氏液固定,卡红染色,中性树胶封片。结果1~24h的母胞蚴体内可见神经环,2d后消失。母胞蚴体内的胚细胞增多聚集成胚球,一个胚球发育为一个子胞蚴。子胞蚴体内形成不同发育期的胚球,胚球发育成尾蚴。结论观察到毛蚴进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各个阶段的母胞蚴和子胞蚴,以及形成尾蚴和尾蚴从子胞蚴中逸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为了确定在各种螺蛳的浸出液中是否有对毛蚴的制动作用,以及了解制动作用的物质的性质,进行了下述实验。试验所用螺蛳为对各种血吸虫易感和非易感的不同种、株阴性螺蛳共23种,所用血吸虫毛蚴共5种。对毛蚴的制动试验方法是将含有10~20只运动活泼的毛蚴的悬液放在有0.1毫升螺蛳组织浸出液的凹玻片中,用玻片盖好,放在26℃下,30分钟及、1、2、4和/或8小时用立体显微镜观察结果。通过预备实验表明用5%螺蛳组织浸出液,对照组用0.035M浓度的盐水,接触2小时进行实验最好。  相似文献   

11.
在血吸虫尾蚴染色标本的制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使尾蚴集中固定的方法,常出现尾蚴流失、断尾或变形。本文采用粘贴剂方法,将活尾蚴直接挑取,粘在载玻片上,然后置福尔马林液内固定、染色,直到脱水、封片,全过程中尾蚴不易流失或变形,给操作带来方便。材料和方法1 组织粘贴剂载玻片的制备 将病理组织切片用组织粘贴剂[批号:90232、美国产品]均匀涂布于载玻片上备用。2 尾蚴的粘贴与固定 用大头针挑取尾蚴,置上述载玻片上,待干后,56℃烘片10min,使尾蚴紧贴于载玻片上,置5%福尔马林液中固定1h,水洗10min除去福尔马林,备染色。3 染色步骤 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各种化合物对曼氏血吸虫尾蚴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在去氯自来水中的尾蚴平均寿命是10.5小时。在蒸馏水中如增加氯化钠浓度可延长尾蚴的寿命,在0.01M浓度时能延长到10小时;但更高的盐浓度则缩短寿命。在最适宜的氯化钠含量(0.01M)时,若加入0.003M~0.03M浓度的葡萄糖,平均寿命可延长到13~14小时。用Tris-HCl缓冲液(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观察了pH和离子浓度的作用。随着pH从6.4升到9.0,尾蚴的寿命从3.5小时延长到25小时。在一定的pH时,0.01M优于0.001M的Tris缓冲液。pH9.0时,0.01M Tris缓冲液中的尾蚴平均寿命最长,  相似文献   

13.
作者描述了S. intercalatum、S. leiper、S. margrebowiei 3种非洲血吸虫在室外(与野外环境相似)逸放尾蚴的模式,用埃及血吸虫作对照。采用实验室饲养约6周年龄的螺蛳,每只螺蛳接种5只新鲜毛蚴。各种血吸虫分别每隔2小时收集一次尾蚴。实验观察在两个季节进行,1974年10~11月连续观察120小时,1975年2月又观察2次,每次120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主要流行区现场分离株虫卵、毛蚴和尾蚴阶段对吡喹酮的敏感性,为建立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技术提供基础。方法分别从中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云南6省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虫卵,建立日本血吸虫现场分离虫株;采用实验室已有的3株曼氏血吸虫株为对照。将各虫株虫卵分别孵育于5×10-6、10-6、5×10-7、l0-7mol/L吡喹酮溶液中24 h后移至清水孵化,观察虫卵的孵化率。将各虫株毛蚴分别暴露于5×10-6、   10-6、5×10-7、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0、1、5 min后观察比较毛蚴的运动及形态学变化。将各虫株尾蚴分别暴露于 10-5、6×10-7,4×10-7、10-7 moI/L吡喹酮溶液中,0、20、40、60、80、100 min后,解剖镜下观察尾蚴的泳动、收缩和断尾率的变化。并将结果与曼氏血吸虫株进行比较。结果 经10-6,5×10-7、10-7 mol/L吡喹酮溶液中24 h后,日本血吸虫虫卵的孵化率分别为0. 52%、11. 90%和49.15%,曼氏血吸虫分别为4.17%、31. 37%和92. 53%。当暴露于10-6 mol/L 吡喹酮1 min后,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变形率为100.00%,曼氏血吸虫为55. 73%;当分别暴露于5×10-7、10-7mol/L吡喹酮5 min后,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变形率为96. 82%和21. 80%,曼氏血吸虫毛蚴为21. 80%和0。当暴露于10-5 mol/L吡喹酮中40 min,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断尾率为96. 75%,曼氏血吸虫为28. 30%;暴露于4×10-7mol/L吡喹酮中100 min,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断尾率为95. 82%,曼氏血吸虫为11. 40%;当暴露于l0-7mol/L吡喹酮中80 min,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断尾率为29. 65%,曼氏血吸虫尾蚴为0。结论 日本血吸虫各现场分离株间在虫卵、毛蚴和尾蚴阶段财吡喹酮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但均明显高于曼氏血吸虫。研究提示,将毛蚴移人5×l0-7mol/L吡喹酮溶液中1 min,镜下观察其变形率,可作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观察指标,可用于现场判断病人化疗失败的原因是否是由于吡喹酮不敏感株产生所引起。将尾蚴移入 4×10-7 mol/L吡喹酮溶液中80~100 min,镜下观察其断尾率,可用于螺体内虫株吡喹酮敏感性监测。  相似文献   

15.
将日本血吸虫4个不同地域株(菲律宾,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的成虫,均自各病鼠血管内移出,置于含有10%马血清的F-12培养基内,然后在生理盐水漂洗1分钟,转入含有2%戊二醛pH7.2的溴砷基酸盐缓冲液内至少1小时,固定后再以生理盐水洗3次,每次10分钟,再入1%四氧化锇pH7.2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日本棘隙吸虫生活史,包括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以及成虫各期的发育。虫卵置27~32℃室温孵育,8d 后毛蚴发育成熟并孵出。毛蚴感染纹沼螺后60d,在螺体内找到发育成熟的尾蚴,然后将尾蚴感染小鳉鱼,在鱼鳃获得囊蚴再感染鸽子、金黄色地鼠和幼犬,20d 后解剖获得完全成熟的虫体。  相似文献   

17.
日本血吸虫尾蚴扫描电镜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血吸虫尾蚴采自湖北沔阳县自然感染的阳性钉螺,于逸蚴2小时内,置4℃冰箱内固定于4%戊二醛2~4小时,经系列乙醇脱水后置临界点干燥器内干燥,转置旋转喷金仪喷金,最后送入JEM-25 S型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尾蚴长164.4μm,宽32.89μm;体部94.38×32.89μm,尾干长50.05μm,宽度按尾干基部、中部及尾端依次为17.16、12.87、10.01μm。尾叉为  相似文献   

18.
血吸虫毛蚴孵化操作法是对含有血吸虫虫卵的沉淀物加去氯自来水 ,置于有 15 W灯光照明的 2 5 - 30℃温箱中 2- 6 h后才能观察结果。这种方法所耗时间长 ,不能及时满足学生实验操作及观察 ,为此 ,我们对血吸虫毛蚴孵化法作了如下改进。将已感染血吸虫的兔子肝脏取出 ,用捣碎机 (2 0 0 0 r/min)捣碎 ,将肝脏碎末用 1.2 %的食盐水进行自然沉淀 ,直到沉淀水全清为止 ,倾去上清液 ,将沉淀物盛入 5 0 0 ml量杯中 ,在 4℃冰箱内放置备用。学生实验时 ,用恒温水浴箱把自来水加热到 30℃后 ,把水倒入 5 0 0 ml洁净的三角烧瓶的容量之 2 / 3处 ,用吸…  相似文献   

19.
以螺宿主或血吸虫幼虫为目标的血吸虫病防制措施,可从较多地了解毛蚴和尾蚴怎样发现和钻进宿主的复杂情况而得到提高。以往的研究证实了哺乳动物皮肤产生的化学物质能引起曼氏血吸虫尾蚴入侵反应。其他的研究提示了氨基酸和其他化合物是对毛蚴的吸引物质,但未说明此种物质是由螺体产生的。本文作者用曼氏血吸虫及扁卷螺Biomphalaria glabrata为材料进行了试验。“有螺水”的制备是将100只扁卷螺放在500毫升泉水中2~3小时,使螺在此期间排  相似文献   

20.
作者取波多黎各株曼氏血吸虫尾蚴,分别用机械法获得童虫、尾静脉注射法获得肺内的虫体或感染法获得成虫。从感染8周小鼠肝脏分离虫卵,经孵化收集毛蚴。将童虫经脱胆酸盐提取后的产物,免疫BALB/c鼠,取脾脏,进行细胞融合和克隆化培养,上清液用于实验。童虫培养于不含蛋氨酸的培养液中,加入[~(35)S]蛋氨酸于37℃、7%CO_2培养16小时,然后用脱胆酸盐处理。经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分析鉴定。将所有毛蚴、童虫、肺内的虫体和成虫抗原用去垢剂处理,以~(135)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