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病检淋巴结数目与结直肠癌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567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后病检的淋巴结数目分为3个组:≤6枚、7~11枚、≥12枚组,比较各组5年生存率的差别.TNM分期(Ⅰ~Ⅳ期)分别以病检淋巴结数目分为<12枚和≥12枚两组,比较各分期中两组的5年生存率的差别,分析预后相关因素.5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并经Log-rank检验,预后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567例平均病检淋巴结数目为(16.75±9.88)枚,病检淋巴结数目分别为≤6枚,7~11枚,≥12枚时,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各为32.3%(21/65),43.8%(53/121),57.7%(220/381),单因素分析表明,病检淋巴结数目≥12枚的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6枚,7~11枚)(P<0.05).<12枚、≥12枚淋巴结两组在Ⅰ期或Ⅳ期的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别(89.5%vs.89.1%,8.0%vs.18.2%,P>0.05),而≥12枚淋巴结的Ⅱ期和Ⅲ期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12枚(71.1%vs.32.6%,48.8%vs.30.0%,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病检淋巴结数目是Ⅱ、Ⅲ期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病检的淋巴结数目主要通过影响Ⅱ、Ⅲ期的预后与结直肠癌总5年生存率明显相关,是Ⅱ、Ⅲ期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examined lymph nodes and the pro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by TNM stag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examined lymph nodes, 567 patients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who underwent resec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 6,7-11 and ≥ 12,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s of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For each TNM stage ( stage Ⅰ -Ⅳ ) , patients were substratified into two groups basing on the number of examined lymph nodes:<12 group and ≥12 group, the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two groups in each TNM stage were assessed,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stage Ⅱ and Ⅲ stage were analyzed. 5-year survival curves were estimated with the Kaplan-Meier method and compared by the log-rank test. Cox proportional models were used to conduct multivariate analyses of prognostic factors. Results The average number of examined lymph nodes was 16. 75 ±9. 88. With the patients grouped by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 ≤6,7 -11 and ≥12 nodes) ,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32. 3% , 43. 8% , and 57. 7% , the univariabl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of ≥ 12 examined nod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groups (P<0. 0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in the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stage Ⅰ or Ⅳ colorectal cancer (89. 5% vs.89. 1% ,8. 0% vs. 18. 2% , P>0. 05 ) , however, the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stage Ⅱ and Ⅲ colorectal cancer in ≥12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12 group(71. 1% vs. 32. 6% ,48. 8% vs. 30. 0% ,P<0. 05) , multivariabl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examined was an independent factor of prognosis of stage Ⅱ and Ⅲ colorectal cancer. Conclusions The number of examined lymph node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 of TNM stage Ⅱ and Ⅲ colorectal cancer.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新TNM分期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1月至2002年7月诊治的192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 选择根治性手术治疗的Ⅲ期结直肠癌患者192例,分为辅助化疗组和未化疗组.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术后总5年生存率为51.0%.按AJCC第6版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ⅢA期77.8%、ⅢB期57.4%、ⅢC期33.3%,3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9,P<0.01).辅助化疗组125例,未化疗组67例,按新TNM分期分组,ⅢA+ⅢB患者辅助化疗组5年生存率71.4%,未化疗组3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7,P<0.01),而ⅢC患者化疗和未化疗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1%vs.24.0%,χ^2=1.94,P>0.05).新TNM分期对指导不同亚期的Ⅲ期患者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手术方式与预后无关,而新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CEA水平,是否接受化疗等因素与预后相关.Cox多因素分析表明,新TNM分期是反映Ⅲ期结直肠癌预后最主要的独立指标.结论 新TNM分期对估计Ⅲ期结直肠癌的预后更为精确、合理.ⅢC患者不论是否化疗预后均不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对进行根治性切除的99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235例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根治术后全组总体5、10年生存率分别为67.7%和55.8%;术后复发组则分别为43.9%和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复发组患者中,再次行根治性切除者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0.2%和32.7%;而予以姑息手术或保守治疗者则分别为25.8%和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的结直肠癌患者年龄、癌性肠梗阻和腹水、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体分型、侵袭程度及病理分期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而多因素分析则显示,癌性肠梗阻和腹水、肿瘤大体分型及病理分期与术后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结论根治术后结直肠癌患者的复发和转移与癌性肠梗阻和腹水及肿瘤病理分期密切相关;再次手术切除可以提高复发转移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MiR-195与DLL4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探讨二者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95在5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icroRNA相对表达量,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DLL4蛋白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分析二者表达模式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  相似文献   

5.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对结直肠癌标本淋巴结检查没有统一的规范,对直径〈5mm的小淋巴结的检出和转移状况不重视。而传统的淋巴结检查方法,对小淋巴结漏检的可能性极大。多个研究表明:小淋巴结中不仅存在转移,且其占阳性淋巴结总数的50%以上。小淋巴结的检出精确了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分期,有利于术后正确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临床上应改进结直肠癌标本淋巴结检查方法,提高小淋巴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BH3-only蛋白家族中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PUMA)和与bcl-2相互作用的细胞死亡调解因子(BIM)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和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EnVision),检测PUMA和BIM蛋白在30例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腺瘤及14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UMA、BIM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化疗耐药相关蛋白[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的相关性.结果 PUMA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2.4%,低于其在大肠腺瘤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96.7%)(x2=3.93、3.93,P<0.05).BIM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2.7%,明显低于其在大肠腺瘤组织中和正常大肠黏膜的阳性表达率(90.0%和96.7%)(x2 =8.42、13.29,P<0.01).PUMA蛋白与BIM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747,P=0.000).PUMA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x2 =11.87)、浸润深度(x2=11.59)、淋巴结转移(x2=12.82)、TNM分期(x2=33.47)以及P-gp表达(x2=18.30)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以及GST-π表达无关(P>0.05).BIM蛋白的表达与分化程度(x2=16.19)、淋巴结转移(x2=14.95)、TNM分期(x2=52.66)以及P-gp表达(x2 =10.60)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以及GST-π表达无关(P>0.05).PUMA、BIM阳性表达者的术后1、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x2=6.10、27.60,P<0.05).淋巴结转移(RR=0.238)、TNM分期(RR=7.895)、PUMA(RR=1.691)和BIM蛋白的表达(RR =0.440)可作为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指标(P<0.05).结论 PUMA、BIM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明显相关.PUMA和BIM蛋白表达降低的结直肠癌患者病期晚、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青年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青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7月至2001年7月收治的151例小于4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青年组)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与同时期收治的465例65岁及其以上(老年组)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结直肠癌青年组与老年组患者在家族史、肿瘤大小、组织分型、分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肿瘤的病理分期、侵袭程度、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4.6%和53.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青年组和老年组在病理分期和预后方面无差异,因此,年龄不是决定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受体2(SSTR2)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2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SSTR2表达,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SSTR2表达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组121例结直肠标本中SSTR2低表达58例(47.9%),高表达63例(52.1%).接受随访的111例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为70%,其中SSTR2低表达者为53%,明显低于高表达者(83%,P<0.01).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SSTR2表达是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 SSTR2表达有可能成为一项新的生物学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共计599例结直肠痛患者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非糖尿病组(NDM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并作Logistic多因素同归分析;并对直接接受根治手术的402例患者进行预后影响凶素的Cox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共58例(9.7%)罹患糖尿病,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在体质量、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肿瘤组织学分级、浸润、淋巴转移、TNM分期及脉管癌栓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与结直肠癌的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0.05).直接接受根治手术的患者生存分析显示:术后3年的转移复发Kaplan-meier曲线及生存曲线有、无糖尿病的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21、0.90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未提示糖尿病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关(P=0.991).结论 在接受了外科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中,糖尿病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罹患糖尿病并不改变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糖尿病在结直肠癌发展与转归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CD44v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CD44v6表达与大肠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对101例大肠癌存档石蜡组织标本进行重新切片,采用CD44v6鼠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LSAB法)。结果发现CD44v6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组织类型无关;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其它脏器转移和根治术后复发有关;CD44v6表达阳性者术后生存率较表达阴性者低(P<0.01)。结果表明:CD44v6在大肠癌转移和复发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可能成为预测大肠癌转移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鸟苷蛋白(guanylin)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应用RT—PCR和半定量分析方法对20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guanylin基因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7/20)及80%(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4例具有差异表达的结直肠癌标本guanylin表达较正常肠黏膜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uanylin的差异表达与结直肠患者的肿瘤TNM分期相关,而与患者性别、肿瘤大体类型和分化类型无关。结论guanyl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其差异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癌性锚蛋白重复序列(gann ankyrin repeats, Gankyrin)在结直肠癌和正常黏膜组织的表达情况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5例结直肠癌组织、30例癌旁黏膜组织检测Gankyrin蛋白的表达,检测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各组资料的比较均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Gankyri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8.2%,在癌旁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3.3%,其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黏膜组织(χ2=24.109, P<0.01);Gankyrin蛋白在同一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阳性表达高于癌旁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χ2=6.722, P<0.05);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Ganky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χ2=6.139, P<0.05),在TNM分期中,(Ⅲ+Ⅳ)期的癌组织Ganky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阳性表达率(χ2=5.130, P<0.05);Gankyrin蛋白在结直肠癌的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有无浆膜浸润和肿瘤的分化程度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 Gankyri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对判断预后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及其与预后有关的危险因素,提高大肠癌肝转移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04年2月间收治的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106例的临床资料,对15项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与同期收治的无复发性肝转移的大肠癌1052例进行比较。同时对大肠癌肝转移行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和探查性手术的生存状况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肠梗阻、腹水、盆腔结节、腹膜侵犯、浆膜浸润、周围脏器受累以及肿瘤长径、浸润肠壁的周径、浸润深度都与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浸润深度、浆膜浸润、盆腔转移结节和腹水是影响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最重要的因素。根治性切除57例(53.8%),姑息性切除39例(36.8%)和探查性手术后10例(9.4%)平均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0和34.0个月、23.6和18.0个月以及16.5和12.0个月,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5)。手术方式、肿瘤部位和盆腔结节是影响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大肠癌浸润达浆膜、有盆腔转移结节和腹水者可能合并肝转移,根治性切除可以明显提高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术后血路播散的动态追踪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大肠癌血路播散在监测大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使用靶向CK20的RT-PCR技术,对58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微转移癌细胞在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进行了动态检测。结果 术后肿瘤无复发转移的大肠癌患者CK20的阳性率(16.3%)显著低于复发转移者(88.9%)。血路播散有四种情况:①术后CK20检测曾有一度转阴;②CK20检测持续阳性;③CK20在术后才转阳;④CK20术后一直阴性。死亡的6例患者术前CK20检测均为阳性。结论 大肠癌血路播散在术后复发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动态追踪检测大肠癌CK20的变化有助于预测肿瘤的复发转移、术前存在血路播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肺癌预后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诊断方法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 ,对 5 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阴性 (pN0 )的 2 4 2组纵隔淋巴结进行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表达的再检测 ,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病人进行随访 ,应用Ka 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 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别。 结果  16例病人的 2 3组纵隔淋巴结中检测到MUC1基因mRNA表达 ,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常规病理检查的漏诊率为 2 7 6 % (16 /5 8例 )。病人的TNM分期由IA~IIB 期上调为IIIA 期。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组 3年生存率为 4 3 7% ,无转移组的 3年生存率为 73 8%。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应用RT PCR法检测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 ,可以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提高肺癌TNM分期的准确性 ;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与部分pN0 病人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分化类型无关.结论 guanyl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其差异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结肠癌与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根治术后复发的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结直肠癌(结肠癌36例,直肠癌96例)根治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结肠癌与直肠癌复发者其原发肿瘤在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与直肠癌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14.0个月和21.5个月(P=0.028);并分别有16例(44.4%)和65例(67.7%)多部位复发(P=0.014);两组复发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15.6%和24.8%(P=0.026);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肠癌与直肠癌在肿瘤生物学行为上存在着一定差异,直肠癌复发患者预后优于结肠癌复发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同时性、异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策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4-2006年结直肠癌数据库中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有486例患者发生肝转移,其中同时性肝转移191例,异时性肝转移295例,两组5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3%vs.21.5%,P<0.01);全组患者中267例行手术切除,151例行射频消融治疗,68例保守治疗,三种治疗方法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2.1%,10.3%和0,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肝转移类型、术前CEA、原发瘤N分期、分化程度、肠梗阻、腹水、肿瘤直径、治疗策略等因素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类型、术前CEA、腹水、治疗策略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肝转移的不同类型是决定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根治性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保守治疗相比更能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