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伤寒论》用大青龙汤者凡二见,一是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一是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古今注家多认为38条是大青龙汤的主证,39条是其副证,二证均是表寒里热,大青龙汤是解表清里之剂。笔者有不同看法如下:  相似文献   

2.
3.
遵从"以经解经"的解读原则,通过《伤寒论》《金匮要略》前后比较学习,对历代医学众说纷纭的《伤寒论》第39条大青龙汤条文做一诠释。  相似文献   

4.
大青龙汤证是外有寒内有热的“客寒包火”证,虽原文38、39两条均为大青龙汤证,但有着明显区别。38条大青龙汤证是寒在表,热在里,寒在表而头身疼痛,热在里而烦躁不安;39条大青龙汤证由于外寒渐次入里,里热渐次出表,两者交融,互有所减,故其表现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5.
大青龙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龙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第38条和第39条;一是《金匮要略方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第27条。这三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杂病而立,但仔细探究,可以发现,此三条有着深刻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伤寒论》中有关大青龙汤的证候、方药、禁忌证、禁忌证用方等条文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对于理解《伤寒论》中的相关内容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大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不汗出而烦躁”,无汗是寒邪郁于外,烦躁是阳热郁于内。《伤寒论》中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古人应用大青龙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人认为,大青龙汤是一峻剂,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用之不当,最易造成不良后果,这是非常正确的。 笔者曾治一女性患者,素有肺心病史20余年,反复发作咳嗽吐痰,胸闷心悸。近5年来,出现右心衰竭,咳嗽吐痰,胸闷气喘加重。1年前曾因肺性脑病而住院。1月前因感寒而高热不退,持续40余天,T39℃~40℃之间,呈稽留热型。用多种抗生素、激素类高温一直不退。查血常规在正常范围,血沉不快,血培养未发现致病菌。在西医束手无策之时,经熟人延余诊治。查其脉证:病人咳嗽反而不重,  相似文献   

8.
论述大青龙汤适应的病机及其方证内涵。认为其适应病机为表寒兼里热。辨别方证时,应注意郁热或渴,不必囿于烦躁;但寒烦躁当与阴证辨别;汗出不彻,可青龙发汗;伤寒白苔,津存者仍可汗。  相似文献   

9.
四逆散汤证始载于《伤寒论》少阴病篇,是临床上常用的一张方剂。后世医家对经典著作的研究各自从文理、医理的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分析,陈述己见,由于各家学术水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大青龙汤证第38条和第39条“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认识不一,文章通过对《伤寒论》相关条文分析结合历代医家论述,认为麻黄汤证为实人伤寒证,桂枝汤证为虚人中风证,大青龙汤则为实人中风或虚人伤寒而设。对仲景方证的理解应从正邪两个方面考量,既要考虑所受邪气,又要考虑体质状态。  相似文献   

11.
大青龙汤乃伤寒发汗峻剂,公认是用以治疗“不汗出而烦躁”的表寒里热证,如程门雪说:“大青龙汤合麻黄、桂枝、石膏于一方,而佐以姜枣,使不致因石膏之寒而碍汗,一面仍用麻黄、桂枝,不致因石膏之寒而碍表,为外寒束其内热出一主要方法。”笔者认为,这只是其适应证的一个方面,尚有两个方面,易被人们忽视,兹不揣浅陋,予以小议。 1.寒水困遏肌表、郁热于内《伤寒论》38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要略》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讨论了寒水困遏、热郁于内导致四肢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沉重或兼见疼痛的证治。由于寒困水滞,阳气被郁不得发越,则脉由紧变缓;热邪虽郁于内,但时时向外冲击寒水之邪,故身虽重,但乍有轻时。此时可用  相似文献   

12.
先后读了浙江中医杂志1957年5、8、9月号及广东中医1957年6月号、江西中医药今年3月号,关于伤寒论:“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己阴疼,与禹余粮丸”的讨论后,不但提高了我对此条经文的认识,而且启发了如下一点不成熟的体会:首先,我觉得万友生同志的看法是正确的。理由是:①万同志是从整个经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6,(3):508-510
《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原文见于第38条和第39条,原文的描述存在着诸多疑点,例如,前条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后条曰:伤寒,脉浮缓,看似自相矛盾,历代各家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比如,有的医家认为是文字错简,有的医家认为是风寒两伤,还有的医家认为是溢饮,争议了上千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实际上,如果想要弄清楚原文的含义,还得回归到最根本的问题,即何谓伤寒,何谓中风,以及仲景对二者的应用都有哪些,得知其真相,才能解开疑团。  相似文献   

14.
<正>大青龙汤主治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方中石膏清里热,此似乎已成定论。但笔者认为这有悖经文原意,兹略陈管见于后,就正于同道。大青龙汤见于《伤寒论》第38条,原文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该条在记述中提出治禁,并在方后注中又专门说明药后反应及应对措施,这在《伤寒论》中是绝无仅有的。本条之所以  相似文献   

15.
回顾临床运用大青龙汤的经验,心得体会有三:一、立法处方前要有清晰的病因病机认知,即该"里热、烦躁、无汗"是缘由于表寒过甚、皮毛闭塞、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外达;二、要有温热病截断扭转的急诊意识,用药要不失时机,但要中病即止;三、要有坚定的中医辨证立场,千万别受西医"炎症、重症感染"的思维所干预,只要认证准确,就要胸有成竹地走自己的辨证施治思路。用大青龙汤,注重的是"寒邪外束,郁热内聚"的主证和病机特点,临床并非拘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等原文字眼。如是,对流感、肺炎、败血症、风湿热证、脑炎等多种病证,只要病机符合,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高热证10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志华 《光明中医》2007,22(11):F0004-F0004
大青龙汤出于《伤寒论》,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笔者根据方意,自1989年1月到2006年10月,采用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高热证108例,获满意疗效,并以西药治疗同类患者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刘某,女,29岁,农民,1989年8月23日初诊。自述15年来每至夏季即身热、无汗、烦躁不安,不能从事室外劳动,多次服用清热解暑及养阴凉血方药无寸效,天气转凉则自安。刻诊:体温38.2℃,面赤,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身灼热,扪之无汗,溲赤,苔黄,脉滑。《内经》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津液出,汗大泄。”患者暑日当汗出而不汗出,显系腠理闭塞所致。详询病史,患者14岁时因天热汗出冷水洗浴后,即患无汗症至今,即是气  相似文献   

18.
刘松林 《光明中医》2010,25(10):1766-1768
<正>身重是指身体沉重,如负重物的感觉,属于患者自觉症状[1]。临床上此症多与湿邪相关,或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停滞于肌肤、骨节所致,然初习中医者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及症-证-药-量特点。方法:收集74例现代名家的验案,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资料数据表,录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发的方剂数据库分析软件",对大青龙汤临床运用范围、方证、药物及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频次高低,居前5位的病症是发热、喘证、咳嗽、无汗证、感冒;基本证候为烦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应用原方最多的药物是麻黄、石膏、桂枝、杏仁、甘草。常加味的药物是半夏和白芍;麻黄和石膏的用量比例最常见的为1∶5、1∶6和1∶2。  相似文献   

20.
缩阳证应属性医学范围 ,男女都可发生。其发病机理 ,虽与社会文化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有关 ,但主要由肝阳或肾阳衰弱 ,寒侵肝肾之经所引起。进而阐明了本病两个主要证型———肝经寒滞和肾阳虚衰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并举小儿、老人、妇女病例 ,论证了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病理认识的客观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