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EB病毒阳性患者的胃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 )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2009年1 月至2015年1 月75例胃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阳性者为病例组,60例EBV 阴性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EB病毒RNA 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Bcl- 2、c-myc 蛋白表达及EBV-EBER 情况,分析EBV 阳性的胃DLBCL 患者的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结果:EBV 阳性组在临床表现、年龄、性别、起源、细胞形态等方面与EBV 阴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Bcl- 2、c-myc 蛋白表达方面,EBV 阳性组与EBV 阴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CHOP 方案治疗下,EBV 阳性组与EBV 阴性组相比,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survival,OS)分别为15.1 个月和31.4 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发生于胃DLBCL 患者中,EB病毒感染对临床表现、瘤细胞的起源、形态、蛋白表达等方面无明显影响;EB病毒阳性的DLBCL 患者并不局限于老年人;R-CHOP 治疗下EB病毒阳性患者的预后比EB病毒阴性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PIM1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Pim1是一种原癌基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PIM1蛋白与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评估53例初治原发性DLBCL患者的PIM1表达,回顾性分析PIM1的表达与化疗反应性和总生存的关系.结果:PIM1蛋白高表达与DLBCL的负性预后相关,且它的表达与非生发中心的表型相关(r=0.404,P=0.003).PIM1蛋白高表达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和化疗完全缓解率均比低表达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2%vs62.1%:29.2%vs 68.9%,P<0.001和P=0.006).PIM1和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的多因素分析表明,PIM1是总生存独立的预后因素(P=0.01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IM1的表达与化疗的完全缓解率呈负相关.结论:在DLBCL患者中,PIM1的高表达可以作为一个临床预后不良标志.  相似文献   

3.
关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国际预后指数IPI,但它仅是一些临床指标的结合,对相当大的一部分患者的预后不能做出准确评估。一些基因及其表达蛋白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Bel-6、Bcl—2、survivin、p53等分子生物学预后指标对指导DLBCL的预后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组织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 dioxygenase,IDO)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存档蜡块63例,其中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组织41例,炎症反应性增生组2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IDO 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组织中 IDO 阳性率为56.1%,明显高于反应性增生炎症组织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1;IDO 表达水平与 Hans 分型、B 症状具有相关性,P =0.000、0.035;IDO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结外受侵数目、IPI、ECOG、LDH 无明显相关,P ﹥0.05;IDO 与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具有相关性,P =0.001;Log - rank 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 IDO 的表达水平、Hans 分型、B 症状及 IPI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9、0.003、0.000、0.030;Cox 多因素生存分析,仅 IDO 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24。结论:IDO 的高表达,可能参与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免疫逃逸相关。IDO 高表达与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疾病进展、疗效及预后不良相关,提示 IDO 可能成为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及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D138的表达及不同免疫分型方法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06例DLBCL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138、CD10、MUM1及bcl-6的表达.基于免疫标记结果,根据4种不同免疫分型方法对106例患者进行分型,比较各亚型患者的预后,分析不同免疫分型方法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06例组织标本中,CD20均为弥漫阳性,CD3均为阴性,CD10的阳性率为21.7%,bcl-6的阳性率为26.4%,MUM1的阳性率为56.6%,CD138的阳性率为15.1%.其中CD10和bcl-6阳性者总生存期长于阴性者(P=0.001,P=0.041),而CD138阳性者总生存期短于阴性者(P=0.00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OG评分、Hans分型、Colomo分型分别为DLBCL患者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影响因素,两种免疫分型方法相对于OS的OR值(0.259和0.255)和PFS的OR值(0.248和0.244)接近.结论 Hans分型和Colomo分型均与DLBCL患者的预后有关,且对预后的影响力相近,CD138的表达对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意义不大.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ssify th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into different prognostic subgroups according to four different detection methods of the expression of CD138,CD10,bcl-6,and MUM1.In particular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CD138 in immunohistochemical profile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rognosis in DLBCL. Methods Immunohistochemical EnVision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CD138,CD10,bcl-6 and MUM1 in 106 cases of DLBCL and reconstructed into four different subtyping algorithms.Algorithm-1,according to the expression of CD10,bcl-6 and MUM1,the cases were assigned to GCB and non-GCB groups.Algorithm-2,according to the expression of CD138,CD10,bcl-6 and MUM1,the cases were assigned to A,B,C,D groups.Algorithm-3,according to the expression of CD10 and MUM1,the cases were assigned to GCB and non-GCB groups.Algorithm-4,according to the expression of CD138,CD10,bcl-6 and MUM1,the cases were assigned to GCB and non-GCB groups.Following up was included as well.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SPSS 13.0 and differences were considered significant at P <0.05. Results CD138,MUM1,CD10 and bcl-6 were positive in 15.1%(16/106),56.6%(60/106),21.7(23/106) and 26.4%(28/106),respectively.The expression of CD10 and bcl-6 was associated with favorable OS(P =0.001 and 0.041,respectively),whereas the expression of CD138 was associated with unfavorable OS(P =0.003).Using multivariat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analysis,algorithm-1 and-4 were almost at the same level for prognosis of OS(OR = 0.259,0.255) and PFS(OR = 0.248,0.244). Conclusions Both Hans's algorithm and Colombo's algorithm including CD138 detec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nosis of DLBCL patients.The two algorithms have similar OR value according to Cox analysis.However,positive expression of CD138 is of minor significance in prediction of the prognosis in DLBCL patients.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中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发病占淋巴瘤的90%以上,而NHL中最常见的亚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 lymphoma,DLBCL)。探讨钙网蛋白(calreticulin)在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2018年收治的143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calreticulin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alreticulin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43例DLBCL患者中,calreticulin阳性表达者92例,阳性表达率为64.3%。Calreticulin阳性组死亡患者的比例(26.1%)明显高于calreticulin阴性组(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1,P=0.020)。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calreticulin阳性表达组较阴性表达组生存期短(χ2=5.285,P=0.022)。结论:DLBCL患者中,calreticulin表达与DLBCL预后密切相关,检测calreticulin的表达可以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Xiang XJ  He YJ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4):298-301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rvivin、caspase-3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997年至2000年间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94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survivin、caspase-3表达情况。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生存分析,并对各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9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survivin和caspase-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1%和76.6%,其表达与国际预后指数(IPI)显著相关(P〈0.05)。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阳性患者的复发率高,survivin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31.3%)明显低于survivin表达阴性患者(64.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urvivin表达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survivin和caspase-3可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预后指标,与IPI结合可在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96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种因素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Kaplan Meier法分析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期,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2、3和5年生存率Ⅰ、Ⅱ期患者为98.8%、91.5%、87.5%、70.3%;Ⅲ期、Ⅳ期患者为62.1%、55.5%、40.1%、23.8%。结论:年龄、乳酸脱氢酶水平、临床分期、身体状况评分是影响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R-DLBCL)接受CHOP为主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2006-2018年间收治137例确诊为WR-DLBCL患者,其中Ⅰ期22例,Ⅱ期115例。全组接受了CHOP类为主方案化疗,其中62例使用了利妥昔单抗,87例接受了累及野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RF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5年OS、PFS、LRRFS分别为78.6%、69.5%、83.2%,综合治疗组分别为87.5%、80.2%、90.9%,单纯化疗组分别为64.2%、53.6%、72.9%。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大肿块、利妥昔单抗、化疗周期及综合治疗是影响OS、PFS因素;乳酸脱氢酶、大肿块、综合治疗是影响LRRFS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综合治疗模式、利妥昔单抗是影响OS因素,LDH、综合治疗模式是影响PFS因素,LDH是影响LRRFS因素。结论 早期WR-BLBCL预后良好,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时代,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方式仍然是早期WR-BLBCL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 EBV 阳性的老年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方法:采用 EBV 编码微小 RNA(EBV encoded miRNA,EBERs)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确定 EBV 感染的老年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6例。结果: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9.2(50~66)岁;疾病分期在Ⅱ期的有3例,Ⅳ期3例;IPI 评分<2分的患者有3例,≥2分的患者3例;有 B 症状的患者3例,无 B 症状的患者3例;ECOG <2分的患者4例,ECOG≥2分的患者2例;LDH 升高的患者3例,LDH 正常的患者3例。生发中心外的患者3例,生发中心内的患者3例;CD30阳性的患者5例,CD30阴性的患者1例。原发于淋巴结外的患者有5例,原发于淋巴结的患者1例。6例患者治疗均采用 CHOP 样方案,其中1例应用 R - CHOP 方案化疗6周期,疾病达 PR,1例应用CHOP 方案化疗6周期,疾病达 CR,2个月后疾病进展,给予放疗及 CHOP 方案化疗2周期效果不佳死亡,1例应用 R - CHOP 方案化疗4周期,疾病完全缓解后应用 R 单药维持治疗,1例应用 R - CHOP 方案化疗4周期疾病达 PR,再次给予 R - CHOPE 方案治疗后疾病快速进展死亡,1例应用 CHOPE 方案化疗5周期后疾病达 PR,1例应用 R - CHOP 方案化疗2周期后放疗疾病进展死亡。上述病例死亡3例,部分缓解2例,完全缓解1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结论:EBV 阳性的老年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病率较低,对治疗的敏感性差,即使疾病达到完全缓解亦很快进展死亡,且常以淋巴结结外侵犯为主,伴有 CD30阳性,本实验由于病例有限,仍需多家中心联合统计,进一步探究治疗 EBV 阳性的老年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案,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R-DLBCL)接受CHOP为主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2006-2018年间收治137例确诊为WR-DLBCL患者,其中Ⅰ期22例,Ⅱ期115例。全组接受了CHOP类为主方案化疗,其中62例使用了利妥昔单抗,87例接受了累及野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RF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5年OS、PFS、LRRFS分别为78.6%、69.5%、83.2%,综合治疗组分别为87.5%、80.2%、90.9%,单纯化疗组分别为64.2%、53.6%、72.9%。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大肿块、利妥昔单抗、化疗周期及综合治疗是影响OS、PFS因素;乳酸脱氢酶、大肿块、综合治疗是影响LRRFS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综合治疗模式、利妥昔单抗是影响OS因素,LDH、综合治疗模式是影响PFS因素,LDH是影响LRRFS因素。结论 早期WR-BLBCL预后良好,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时代,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方式仍然是早期WR-BLBCL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人体后,可长期潜伏于静息记忆性或幼稚B淋巴细胞中。随着免疫系统的衰老,EBV感染者发生EBV相关恶性肿瘤的风险明显增加。非特指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V positive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EBV+DLBCL-NOS)是指发生在无已知免疫缺陷疾病或淋巴瘤病史,且肿瘤细胞核表达EBV编码RNA(EBV encoded RNA,EBER)的大B细胞淋巴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EBV+DLBCL-NOS主要流行于亚洲及拉丁美洲,多数患者年龄超过50岁。临床上,与EBV阴性DLBCL(EBV negative DLBCL,EBV-DLBCL)患者相比,EBV+DLBCL-NOS患者的临床病程更具侵袭性,初诊患者的临床分期多为晚期,且结外受累率可超过80%。老年患者通常较年轻患者的预后更差。尽管包括利妥昔单抗的免疫化疗方案可显著提高EBV-DLBCL患者的预后,EBV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微血管密度、Ki-67标记指数、bcl-6阳性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CD34和Ki-67、bcl-6的表达,通过形态学计量法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结果:1)肿瘤微血管密度与Ki-67标记指数有关(P<0.01),与bcl-6表达阳性率无关;2)Kaplan-Meier分析显示微血管计数≤21.5(×200倍)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好,而微血管计数>21.5(×200倍)预后较差:3)肿瘤细胞Ki-67的标记指数值在28.2%~85.6%之间,中位数59.4%,标记指数>59.4%较≤59.4%者预后差:4)bcl-6表达阳性率在12.4%~90.8%之间,中位数42.0%,阳性率>42.0%较≤42.0%者预后好.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微血管密度计量、Ki-67标记指数和bcl-6阳性率是评价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赵茜  侯健 《肿瘤防治研究》2013,40(6):514-516
0 引言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中最常见的类型,占NHL的30%~40%,它是一类在细胞遗传学、分子学、临床表现及疾病转归方面异质性均明显的疾病,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CHOP化疗使患者的5年OS(over all survival)由45%提高到58%,但是仍有20%~50%的患者治疗失败.近年来我国的DLBCL发病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不同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改变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寻找关键的预后因子成为目前制定个体化方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最近国外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陈佳  刘玲玲 《现代肿瘤医学》2015,(24):3645-3647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4月104例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危险因素。结果:疗效上,总有效率为70.19%,进展为29.81%;在预后进展患者中,临床分期、IPI评分、GCB、LDH、Ki-67是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进展影响因素,同时也是高危影响因素(P均<0.05),而和性别、结外侵犯、bcl-2、bcl-6、B症状、ECOG评分无关(P>0.05)。结论:影响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因素和患者具体疾病情况密切相关,应重视患者实际情况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LK+DL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罕见的亚型, 具有特殊的免疫母细胞或浆母细胞样的形态学特点, 免疫表型独具特征, 细胞遗传学异常, 在儿童和成人都可发生。此病虽然罕见, 但是其临床过程具有侵袭性且预后不良, 因此明确认识该疾病的特点是诊断的关键。ALK+DLBCL对传统化疗方案反应性差, 最近推出的小分子ALK抑制剂可能对这种疾病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18.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根据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类GC型、类ABC型和“其他”型;利用广泛聚类方法将其分为氧化磷酸型、B细胞受体(BCR)-增生型和宿主应答型;通过基因与染色体改变也可以建立判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异质性的模型。对异质性的研究可深化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进一步判断预后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69例口腔颌面部DLBCL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包括形态学复习、免疫表型和EB病毒编码小RNA(EBV—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合临床随访结果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并与同期诊断的40例原发淋巴结DLBCL进行比较。结果69例口腔颌面部DLBC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1岁(4—91岁),男女比例为1.56:1。发病部位以舌根最为常见(19例,27.5%),其次为腮腺、齿龈、腭等。肿瘤细胞多起源于非生发中心B细胞,比例为64.2%(43/67),bcl-2、c—myc及EBV—EBER阳性率分别为66.7%(38/57)、23.4%(11/47)及5.3%(3/57),Ki-67高表达(t〉70%)者占71.0%(49/69)。4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生存时间1—85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年龄I〉65岁、Ki-67高表达者预后差,R-CHOP方案治疗组预后好于CHOP方案及放疗组。与同期诊断为原发淋巴结DLBCL相比,除了肿瘤细胞的起源分组有明显差异外,其余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DLBCL最常见于舌根,多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与淋巴结DLBCL相似。年龄≥65岁和Ki.67高表达是独立的预后不良提示因素。R—CHOP方案治疗组预后好于CHOP方案治疗组。  相似文献   

20.
摘 要: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种罕见的亚型,具有特征性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特点。其临床过程具侵袭性,预后不良,明确认识该疾病是诊断的关键。选择性ALK抑制剂可能是ALK+DLBCL患者潜在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