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6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4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分别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哮喘患儿的血清总IgE,并对各数据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28例,阳性率为41.79%;对照组患儿中有6例血清MP-IgM阳性,阳性率为12.24%,两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8,P<0.01);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的EO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5,P<0.01).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存在相关性,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应当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2.
朱香兰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8):3052-305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性,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40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观察组)和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的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比较两组MP-IgM阳性率和MP-IgM阳性及阴性患者的EOS计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P-IgM阳性率明显升高(χ2=69.832,P=0.0093);MP-IgM阳性患儿的EOS显著高于MP-IgM阴性患儿(t=2.671,P=0.0076)。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密切相关,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应常规检测MP-IgM。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324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哮喘组)与1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在入院后7d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咽拭子肺炎支原体-DNA、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结果 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比较,哮喘组阳性率为37.65%,对照组阳性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6岁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最高为46.67%,3~6岁患儿阳性率为27.12%,<3岁患儿阳性率为23.08%,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486.29±242.18)×109,免疫球蛋白E为(650.96±257.84)U/ml,阴性患儿分别(368.52±129.76)×109、(417.42±274.46) 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在哮喘发作时常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感染(Mycoplasma Pneumonia)对哮喘患儿病情急性发作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处于急性期的哮喘患儿50例作为急性期组,选取同期就诊的处于缓解期的哮喘患儿50例作为缓解期组。检测两组哮喘患儿的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antibody,MP-IgM)滴度来测定其阳性率。检测急性期组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和阴性患儿的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计数、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等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检测急性期组患儿的MP-IgM表达与阴性患儿肺功能并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期组患儿的MP-IgM阳性率为62.00%,高于缓解期组患儿的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gM阳性患儿的IL-4、TNF-α、IgE、hs-CRP、EOS计数均高于MP-IgM阴性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阳性患儿MP-IgM阳性的FEV_1、FEV_1%水平均低于阴性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MP-IgM阳性表达与FEV_1、FEV_1%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哮喘急性期患儿的MP-IgM阳性表达与FEV_1、FEV_1%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哮喘患儿病情急性发作有着一定的影响,肺炎支原体感染能够对患儿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并促进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哮喘患儿病情的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5.
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哮喘患儿IL-13、总IgE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3(IL-13)及血清总IgE水平,另设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支气管哮喘组PBMC培养上清液IL-13和血清总IgE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支气管哮喘组又较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在发病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及降钙素原(PCT)检测对儿童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儿科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02例,根据呼吸道感染类型,分为支原体感染组(n=24)、病毒感染组(n=30)、细菌感染组(n=48)。另选同期进行健康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n=45)。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hs-CRP、WBC、PCT水平、阳性率及诊断呼吸道感染的准确性。结果 3组患儿hs-CRP、WBC、PCT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hs-CRP水平细菌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病毒感染组;WBC、PCT水平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儿hs-CRP、WBC、PCT水平均显著下降,且恢复至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hs-CR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患儿WBC、PCT阳性率显著高于支原体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05)。hs-CRP、WBC、PCT联合指标检测诊断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特异性(96.87%)、灵敏度(98.91%)、AUC(0.955)均显著高于单一指标和两两联合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WBC、PCT检测对儿童呼吸道感染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3者联合指标检测诊断准确性更高,可鉴别疾病类型,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现代医院》2015,(6):14-1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相关性,为支气管哮喘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儿54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就诊的单纯上呼吸道感染患儿5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13(IL-13)、免疫球蛋白Ig E以及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 M)的检测。对比两组患儿的MP-Ig M检测阳性率。根据观察组MP-Ig M检测结果分为MP-Ig M阳性组和MP-Ig M阴性组,对比MP-Ig M阳性组、MP-Ig M阴性组和对照组患儿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L-13以及Ig E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MP-Ig M检测的阳性率为75.93%,对照组MP-Ig M检测的阳性率为27.78%,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P-Ig M阳性组、MP-Ig M阴性组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L-13水平和Ig E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MP-Ig M阳性组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为(538.18±41.63)×106/L,IL-13水平为(253.27±40.36)ng/L,Ig E水平为(327.13±56.91)k U/L,均显著高于MPIg M阴性(均p<0.05)。结论哮喘的发病与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有关,临床应加强哮喘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检测,并加强肺炎支原体的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6例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8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血清MP-IgM进行检测;将观察组分为MP-IgM阳性组与阴性组,对两组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MP-IgM阳性率为4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gM阳性组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MP-IgM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及其临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2月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9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及38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根据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率观察组为3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肺炎支原体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复发率,显著高于未感染肺炎支原体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关系密切,并且是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余晖  高晓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175-2176,2178
目的研究儿童哮喘的发生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某院治疗的哮喘患儿145例为哮喘患儿组,选择同期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43例为对照组。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的检测,常规测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检测),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总IgE检测。结果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MP-IgM阳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血清总IgE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7岁的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密切相关,应注意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从而对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潍坊医学院诊治的哮喘患儿临床资料,其中在急性期治疗1周后行肺功能检查的患儿共576例,分为阳性组(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144例,阴性组(哮喘不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者)432例,对两组患儿肺通气功能检查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阴性组与阳性组组间对比肺通气功能各项指标对比,用力肺活量(FVC)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两项指标,阴性组与阳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FEV1、PEF和MMEF 25-75、PEF25、PEF50各值均低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MMEF 25-75下降为主。2)阳性组组内对比根据支原体抗体滴度,将阳性组患儿再次分为高滴度组与低滴度组,将两组肺通气功能检查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肺炎支原体可降低哮喘患儿肺功能,且以加重小气道阻塞性病变为主,因此日后对合并支原体感染的哮喘患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抗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RSV抗体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接受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的婴幼儿患儿120例和对照组100例无相关呼吸道疾病婴幼儿的血清抗肺炎支原体(MP)抗体、抗肺炎衣原体(CP)抗体和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观察组血清抗MP抗体阳性率最高,为35.83%,抗CP抗体阳性率最低,为22.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8,P<0.05;χ2=7.22,P<0.05)。②婴幼儿患儿各年龄段中MP IgM、CP IgM和RSV IgM分布情况,血清MP IgM和CP IgM阳性率在1~3岁组最高,RSVIgM阳性率30天~1岁组中最高。③抗RSV抗体在支气管哮喘中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5.56%,抗MP抗体阳性率在非典型肺炎中最高,为46.27%。④观察组患儿MP抗体、抗CP抗体和抗RSV抗体检测,单项指标的临床诊断实验评价抗MP抗体的敏感性和真实性最高,分别为37.66%和54.00%。结论:抗MP抗体、抗CP抗体和抗RSV抗体的检测是诊断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中重要的参考指标,对病因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玉峰 《职业与健康》2009,25(14):1560-156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关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山东铝业公司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106例为观察组,106例同期就诊、年龄相仿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应用胶体金法测定2组患儿MP-IgM。观察组MP-IgM阳性者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MP-IgM阳性46例,阳性率为43.4%;对照组MP-IgM阳性16例,阳性率为15.1%。MP-IgM阳性阿奇霉素治疗组30例,有效率86.7%;常规治疗组16例,有效率4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P感染与小儿哮喘关系密切,对哮喘发作期患儿要考虑MP感染可能。哮喘并MP感染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变化及血清总IgE水平,以阐明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病人采用回顾性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20例(包括肺炎及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儿30例;正常对照组25例.抗凝静脉血、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ELISA方法检测血清总IgE.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低于支气管哮喘组(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E水平增高,在持续性咳嗽和支气管哮喘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雪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21-1522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1~10月住院的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0例及无喘息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50例,检测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对比两组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并对比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与支原体抗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40例哮喘患儿中,有21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52.5%;而50例对照组患儿中有14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2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支原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论: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李影  乔淑萍  鲍娟  李正茹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2957-2958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5例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采集外周血检测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水平,根据病原学诊断结果将患儿分为细菌组和病毒组,同时随机选取正常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检测结果。结果:细菌组PCT显著增高,与病毒组、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CT对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与CRP、WBC一同作为儿童一般性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白三烯拮抗剂辅助治疗儿童呼吸道支原体感染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发病率高,除引起呼吸道粘膜损伤,尚可作为变应原,引起气道的高反应,导致长程咳嗽,甚至诱发哮喘的发生发展[1]。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可阻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作为变应原刺激呼吸道的炎症反应,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方法选择2006年3月-2008年2月在我院呼吸专科就诊收治入院的7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抗支原体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予以孟鲁司特治疗4d和7d后观察咳嗽情况。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常规应用阿奇霉素抗支原体及对症治疗,辅以孟鲁司特进行治疗后,咳嗽缓解与明显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选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阻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作为变应原刺激呼吸道的炎症反应,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减少粘液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可以缩短咳嗽病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肺炎患儿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DF)的检测结果,探讨hsCRP、WBC及分类在肺炎患儿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将920例肺炎患儿分为细菌组(n=205)、病毒组(n=280)、支原体组(n=435)。10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hsCRP、WBC及分类的不同。结果:细菌组hsCRP、WBC及N%、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毒组、支原体组hsCRP及L%高于对照组(P〈0.05),N%低于对照组(P〈0.05);各感染组组间比较hsCRP、N%及L%的变化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肺炎患儿联合检测hsCRP、WBC及分类可有效鉴别细菌、病毒、支原体感染,进而指导临床早期诊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URI)的长期咳嗽惠儿肺功能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关系。方法收集24例继发于URI的长期咳嗽患儿作为观察组.用视觉模拟法对其咳嗽程度进行评分。并测定其肺功能,检测外周血及诱导痰的嗜酸性粒细胞(EOS)含量:另收集2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①咳嗽症状评分:长期咳嗽组患儿的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肺功能:长期咳嗽组患儿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及1秒率均低于对照组;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显示两组FEV,下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83);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FEV,增加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4h内最高呼气流量波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EOS检测:观察组外周血及痰液EOS计数及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长期咳嗽患儿气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且与肺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