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吲哚布芬与华法林在心源性脑栓塞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脑栓塞患者二级预防治疗组采用吲哚布芬,对照组采用华法林治疗。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脑栓塞复发率分别为15%和10%,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标准差分别为45.3和50.6,对照组和治疗组的INR标准差分别为0.5和0.03,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出血率分别为25%和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吲哚布芬在心源性脑栓塞二级预防中的作用与华法差异林无统计学意义,对凝血功能和INR无明显影响,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和INR,皮肤、内脏和脑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从而在治疗的安全性、依从性方面优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低强度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于笔者所在医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37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及对照组。低强度组66例,对照组71例,所有患者均服用抗凝药华法林,低强度组使其INR值控制在1.5~2.0之间,对照组使其INR值控制在2.0~3.0之间。随访1年,观察用药期间脑栓塞及全身出血情况。结果低强度组治疗期间脑栓塞发生率为7.6%,对照组发生率为4.2%,略低于低强度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两组相近,分别为4.5%和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华法林和标准强度华法林对于非瓣膜性房颤的治疗差异不显著,对于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要注重其个体差异性,理想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值是要为每一例患者制定个性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喻文琴 《江西医药》2011,46(10):912-914
目的对比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老年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60例)和阿司匹林对照组(50例),全部患者治疗前均查PT、NT、FIB、凝血酶原活动度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片,治疗组给予口服华法林,维持INR2.0-2.5,随访2年,对比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病率的影响。结果阿司匹林对照组与华法林治疗组脑栓塞的发病率分别为16%、1.6%,阿司匹林组脑栓塞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华法林组(P〈0.05),两组出血率相比分别为6%和8.3%,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小剂量华法林更能有效降低老年患者脑卒中的发生,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将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作为观察组,并与华法林低抗凝强度组比较,患者治疗期间INR变化情况和治疗效果以及血栓栓塞情况和发生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稳定INR所需时间以及INR增高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栓塞发生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在预防低危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效果与华法林相似,对于担心华法林对患者INR影响剧烈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比较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s)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共120例,接受达比加群酯治疗者60例,设为观察组,接受华法林治疗者6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对比各组在治疗后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活动度(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及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颅外出血、下肢静脉栓塞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达比加群酯组PT低于华法林组,PLT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达比加群酯组PT%、APTT、TT、DD低于华法林组;INR、FIB、FDP、MPV高于华法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达比加群酯组出血性卒中、下肢静脉栓塞、颅外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下肢静脉栓塞、颅外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达比加群酯组缺血性卒中、TIA事件高于华法林组缺血性卒中、TIA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在治疗非瓣膜性房颤中的抗凝效果优于华法林,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华法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性房颤应用华法林预防脑栓塞的疗效。方法 96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分为华法林组58例,对照组38例,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随访3年。结果华法林组脑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华法林可降低持续性房颤患者脑栓塞发生率,但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华法林目前仍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及预防脑栓塞的主要药物。欧美指南建议75岁以下房颤患者对血栓栓塞事件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控制在2.0~3.0,75岁以上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增加,INR应控制在1.6—2.6。亚洲人群华法林肝脏代谢酶活性与西方人群存在明显差异,且相关临床研究显示中等抗凝强度仍能取得与高抗凝强度相同的临床结局,因此华法林剂量应调低。国内初步研究显示,华法林抗凝治疗将INR控制在1.7-2.5范围内是安全有效的,其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疗效明显优于阿司匹林,但仍需进一步大量临床试验及循证医学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防治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43例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的临床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患者的用药情况。结果 143例患者中有房颤共110例,占76.9%,其中非瓣膜性房颤76例,占房颤病人的69.1%:院内死亡37例,占有25.9%;口服过华法林的仅2例(1.4%),口服过抗血小板药的46例(32.2%);住院期间无一例服华法林,有服抗血小板药物52例;生存出院的病人无一例服华法林,服抗血小板药物37例。结论 目前我们对口服华法林抗凝进行房颤和/或心瓣膜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脑卒中尚缺乏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调节剂量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分别运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比较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两年内我院接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79例,随机分配至调节剂量华法林小组(初始剂量2.5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和阿司匹林小组(100mg/d)。常规门诊随访。记录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脑栓塞的观察数据表明,华法林组明显少于阿司匹林组,P<0.05;在死亡和脑出血方面,两个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可显著降低脑栓塞的发生率,但出血反应方面,要高于阿司匹林组,多数出血反应发生在INR>3或INR<2时。  相似文献   

10.
左磊  梁霫月 《中国医药》2014,(7):950-952
目的分析比较瓣膜性心房颤动和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使用情况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状况。方法收集969例住院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瓣膜性心房颤动和非瓣膜性整体的心房颤动2组,分析2组华法林使用率和达标率的差异及应用华法林患者的INR达标水平。结果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61例中使用华法林者93例,占57.8%;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08例中使用华法林者214例,占26.5%。93例使用华法林的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INR值在2.0~3.0者21例,占22.6%;214例使用华法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INR值在2~3者38例,占17.8%。2组患者华法林的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R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华法林的307例心房颤动患者的达标率INR在2.0~3.0者59例,占19.2%;INR<2.0者230例,占74.9%;INR>3.0者为18例,占5.9%。结论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使用率低且使用华法林后INR的达标率低。  相似文献   

11.
《抗感染药学》2016,(2):468-469
目的:评价华法林对风湿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00例,根据临床诊断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非风湿性房颤组和风湿性房颤组,每组50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给予患者口服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血栓栓塞年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INR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性房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6.00%,明显高于非风湿性房颤组为8.00%(P<0.05);两组患者的血栓栓塞年的发生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房颤组患者华法林起始用量偏小,INR值为1.8~2.6;非风湿性房颤组患者华法林的用量偏大,INR值为1.9~2.8;风湿性房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风湿性房颤组;治疗期间应注意控制华法林的剂量,以避免意外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丁振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496-497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的最佳药物,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观察组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每日予华法林1次,起始剂量3.0mg,连服3d,根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的剂量,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100~300mg/d。观察和比较两组出现血栓栓塞和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1例血管栓塞,对照组出现8例血栓栓塞,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3例,对照组不良反应10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能够明显减低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患者的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楼颂羔  过向群 《海峡药学》2022,(11):116-118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随访干预模式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0例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为随机的对照组,一组为临床药师干预组,进行出院宣教并定期电话随访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国际标准化值(INR)达标情况、服用依从性、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每月INR达标率、稳定达标率及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比例则相反。(P=0.016)。结论 临床药师随访干预可提高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达标率和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分析,依据其治疗方式分组,其中40例接受华法林治疗(对照组),另40例接受达比加群酯治疗(研究组),观察比较治疗状况。结果研究组出血率为2.50%、卒中率为2.50%、血栓栓塞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17.50%、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凝血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PLT、FIB、PT、抗凝血酶Ⅲ高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分析后得知,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其疗效与华法林一致,但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和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科住院的接受达比加群酯或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09例,根据使用抗凝药物不同,分为达比加群酯组65例和华法林组44例,监测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存在危险因素多、伴随疾病多、需要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比例高的特点。达比加群酯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3.06%,华法林组6.8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抗栓效果相当,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管理的成效。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被心血管科收治,且明确诊断为非瓣膜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1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临床药师管理的干预组86例和传统抗凝管理的对照组94例,进行抗凝管理的评价分析。结果患者首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干预组为89.5%,对照组为86.2%,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末次INR达标率分别为68.6%和52.1%,人均达标次数分别为9.97±3.02和6.05±4.02,治疗窗内时间(TTR)分别为(68.47±11.66)%和(55.82±17.60)%,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发生栓塞事件分别有11例与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的出血事件分别为4例与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INR≥5的例数为3例,对照组12例,P<0.05。干预组依从性低的患者比例为0,依从性高的患者比例为52.32%;对照组依从性低的患者比例为9.57%,依从性高的患者比例为26.60%。干预组患者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提高后期INR达标率、达标次数及TTR,改善患者依从性,有助于提升华法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口服华法林抗栓的剂量疗效和安全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东人服华法林剂量及疗效、风险。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机械瓣膜组和非机械瓣膜房颤组,服华法林以INR比值1.8-2.5范围为依据进行药量升降调节,寻求最佳剂量最小风险。结果两组患者使用华法林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获得华法林维持量及出血率亦无统计学意义,在INR比值1.8-2.5范围内高龄患者出血率无明显增加。结论在INR比值1.8-2.5范围内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剂量疗效安全可靠,即使有出血均是小量的,患者多能自行处理或请医生对症处理,均可安全度过,无脑部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建立临床药师参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药学实践路径,以促进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借鉴国内外药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实际,建立了临床药师参与非瓣膜性房颤(NVAF)抗凝治疗过程的药学实践路径。选择41例NVAF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记录华法林使用情况、INR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等。结果干预组在华法林的使用率和INR达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栓塞事件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干预组4例,对照组2例。结论建立和实施药学实践路径,有利于规范NVAF患者华法林的临床治疗,提高抗凝疗效,降低出血及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药师主导管理模式对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华法林标准化抗凝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采用华法林标准化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56)。两组均采用华法林标准化抗凝治疗,对照组由临床医师主导抗凝管理,观察组由临床药师主导抗凝管理并提供全面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服药依从性、INR达标率及抗凝知识知晓程度。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服药依从性和INR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对于抗凝知识的掌握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药师主导管理模式对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华法林标准化抗凝治疗效果有积极促进作用,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INR达标率,增加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华法林不同抗凝强度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安全性,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3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强度分为中强度组:华法林中等强度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控制在2.0<INR≤3.0;低强度组:华法林低等强度抗凝,INR控制在1.6≤INR≤2.0,记录2组患者治疗和随访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栓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OC曲线法分析INR诊断抗凝出血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强度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分别为6.70%,3.45%和1.72%,与低强度组的8.33%,4.17%和4.1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强度组华法林用量(3.13±0.45)mg·d-1,INR值2.61±0.32,出血发生率为24.14%;低强度组华法林用量(2.63±0.32)mg·d-1,INR值 1.84±0.30,出血发生率为9.72%。采用INR诊断患者出血风险,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0.791~0.924),INR的cut-off值2.85,该值下判断出血敏感性为81.1%,特异性为6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病史、INR、治疗窗内时间、卒中危险评分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中、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均有较好的抗凝效果,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伴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应尽早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严密监测INR,INR值控制在1.6≤INR≤2.0,降低和避免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