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膀胱侧入、层次分离法行大子宫全切除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以大子宫、多发性子宫肌瘤入院,无生育要求、无手术禁忌证患者2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膀胱侧入、层次分离法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取常规法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其病例入选条件和肿瘤类型与观察组相似。分析比较两组间的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离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体温和排气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1例膀胱轻度副损伤转开腹手术,有2例术后有慢性腹痛症状。结论膀胱侧入、层次分离法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大子宫、多发性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好、安全可行,较常规法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具有泌尿系统损伤率降低、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离床活动时间短、住院天数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困难子宫全切除术2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困难子宫全切除术的手术要点和临床价值.方法 2005年3月~2009年9月对280例有子宫全切除指征且腹腔镜手术困难的患者,全部施行了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其中大子宫(子宫≥12孕周)180例、阔韧带肌瘤15例、宫颈肌瘤19例、盆腔手术史42例、盆腔内异症并存重度粘连24例.大子宫采用结扎子宫动脉后处理圆韧带和附件;阔韧带肌瘤、颈部肌瘤的患者采取贴近子宫壁处理子宫动脉的上下分支:对于子宫与膀胱、直肠粘连的患者,分别采用膀胱注水、直肠指检的方法帮助辨认解剖层次,紧贴子宫肌层松解粘连.结果 280例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子宫全切除术,手术时间( 161.2±32.5) min,术中出血量(258.8±96.2) 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36.9±11.8)h,术后住院时间(6.1±2.4)d.并发症2例:直肠阴道瘘1例,于3个月后在充分准备下施行直肠和阴道修补术治愈;1例为继发腹腔出血,经输血及止血治疗痊愈.随访223例,除8例在术后有少量阴道出血治愈外,其余病例无并发症.结论 充分术前准备,掌握子宫动脉处理技巧,遵循宁伤子宫勿伤膀胱及直肠的原则,腹腔镜困难子宫全切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例1】女,43岁。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后2个月,下腹不适、隐痛1个月,B超发现右侧盆腔囊性肿物1周入院。两个月前患者以子宫肌瘤在我院行子宫全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渐出现下腹部憋胀、隐痛,于当地卫生院对症治疗无好转,到本院门诊检查,B超示:盆腔囊实相间肿物5cm×4cm×4cm。遂以盆腔肿物收入院。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肿物为粘连包裹,位于盆腔左侧后壁,与直肠及骶前筋膜、膀胱后壁粘连,内容物为黄色渗液及部分小肠,分离、松解粘连肠管,引流包裹渗液,钝锐结合分离粘连带,术中发现手术野创面有尿液渗出,检查证实:误…  相似文献   

4.
阴式手术是利用阴道这一自然腔道进行手术,其对腹部的干扰少、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妇科手术史非常悠久的一种手术方式。但由于操作视野小、手术空间窄、解剖不清、部分操作时在触摸下进行等原因,术中相对容易造成泌尿系统的损伤。今年我们病房里收治了一位病人,因子宫肌腺症要求手术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后择期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术中因盆腔粘连严重,误伤膀胱,故阴式改开腹行全子宫切除并行膀胱修补术,术中输血纠正贫血,术后膀胱冲洗,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病人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现疾病已康复。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7岁.主因子宫次全切除术后2年,发现盆腔实性包块5d入院.患者于2年前因子宫多发肌瘤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1年复查B超提示盆腔未见异常.术后无阴道出血、排液.于5d前睡眠中突感上腹绞痛不适,持续2-3min后转为全腹胀痛,以下腹为重,伴恶心,不发热.  相似文献   

6.
全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施行的一种手术,但对于炎症或子宫内膜异位等所致的盆腔内严重的粘连,传统的全子宫切除,往往操作困难,并易造成膀胱,输尿管,肠管的损伤。为此笔者对全子宫切除术进行改进,并与同期内传统的全子宫切除术进行比较,初步探讨该术式的临床价值。1...  相似文献   

7.
1 病例报告女 ,5 0岁 ,G4 P2 。因月经量增多 1a,B超提示多发性子宫肌瘤于 2 0 0 0 - 0 5 - 2 5收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 ,1a来月经量进行性增多。周期及经期无改变 ,无痛经史。入院后检查 :一般情况好。妇科检查 :子宫如 3 月妊娠大小 ,表现凹凸不平 ,质软、活动尚可 ,双侧附件未扪及明显异常。 2 0 0 0 - 0 6 - 0 6行子宫全切术。术中见腹腔有淡黄色清亮液体 ,约 2 0 0 ml,子宫如孕 3个月大小 ,质软 ,淡红色 ,表面凹凸不平。膀胱子宫腹膜反折下及双侧阔韧带内有成群直径在 0 .5~ 3cm大小不等椭圆形、质软结节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双…  相似文献   

8.
对我院2005-01~2006-02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TAH)比较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妇科2005-01-2006-02收治的各种原因需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其子宫大小不超过孕3个月大小,随机分为LAVH组36例和TAH组36例,两组在手术原因、孕产次、年龄、子宫大小、手术史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经腹腹膜外子宫切除术又称半腹膜外子宫切除术。1961年由日本品川信良首先提倡应用。具有腹腔干扰少,防止或减少盆腹腔内的感染等优点。但该术式技术难度大,易损伤膀胱与腹膜,致膀胱后壁血肿,出血。我院自1992年11月至1995年6月,采用顶式液压分离膀胱腹膜经腹腹膜外全子宫切除,筋膜内全子宫切除共18例,无1例膀胱或腹膜损伤,游离膀胱时间短,出血少,操作简单易行。使此项手术更显优势,故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年龄36~52岁,手术指征功血7例、子宫肌瘤11例、均合并重度贫血,子宫体积正常至孕12 W大小,无粘连。术前纠正贫血达 70 g/L以上。1.2 麻醉方法 硬膜外麻醉1.3 操作方法 患者平卧,留置导尿管,常规消毒,铺巾、术者在患者右侧,作下腹正中或耻联上横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子宫肿瘤手术中膀胱和输尿管损伤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759例因子宫肿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759例患者中608例因子宫良性肿瘤接受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151例因子宫恶性肿瘤行经腹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共发生膀胱或输尿管损伤14例,损伤发生率为1.8%。其中输尿管损伤10例,膀胱损伤4例。分别为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输尿管损伤9例,膀胱损伤1例;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输尿管损伤1例,膀胱损伤3例。10例输尿管损伤均发生在输尿管下段,损伤方式为切断或部分撕裂9例,缝线结扎1例。6例损伤在术中发现,即行输尿管修补或输尿管膀胱吻合术。4例在术后3~16d因出现化学性腹膜炎、阴道流水等表现后确诊,分别在术后7、14、14及21d时再次手术行膀胱输尿管吻合或留置双J管术。1例在术后1周出现腹痛及腹腔积液增多,经膀胱镜留置双侧输尿管导管后保守治疗。随访资料表明10例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近、远期并发症。4例膀胱损伤发生在膀胱后部或底部,均在术中发现并修补,预后良好。结论:子宫肿瘤手术中损伤输尿管下段多见,膀胱损伤主要发生在后壁,术中及时发现损伤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阴式子宫切除术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07-10我院行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手术效果和术后情况。结果:阴式子宫全切术手术方法、术前准备、麻醉方法同其他阴式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腹腔干扰少,术后肠管功能恢复快,减少患者住院费用,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结论:无明显盆腔粘连和排除恶变的子宫全切除术可选择阴式途径,子宫大小并非选择术式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1病例报告女,45岁。下腹部发现肿块伴月经量增多1a入院。妇科检查:宫体前位,增大似妊娠4个月大小,双附件扪不清。B超示:盆腔内可见一13.5cm×9.8cm×15cm的液性暗区,壁光滑,后壁回声增强,子宫显示不清,于液性暗区下方可见形态回声似子宫回声区,大小约5.6cm×4.0cm×5.0cm,嘱患者排空膀胱后再行B超检查,液性暗区大小无改变。双附件显示不清。B超提示:(1)子宫三径和14.6cm;(2)子宫上方囊性占位(来自卵巢囊肿)。手术所见:术中探及子宫增大,似妊娠4个月大小,表面光滑,色泽鲜红,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双侧输卵管,卵巢无异常,用12号针头穿刺入宫腔,…  相似文献   

13.
1病历摘要 男,维族,50岁。因腹胀、停止排气排便7d入院,在外院给予抗炎、灌肠等对症治疗3d,效果欠佳,故转入我院。询问病史,自述于7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无排气、排便,外院灌肠后有少量稀便及气体排出,但腹胀无缓解,病程中无腹痛,无恶心、呕吐,小便正常,饮食入眠差。查体:全腹膨隆,以下腹正中明显,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下腹正中可及一包块,约20cm×30cm大小,无压痛,质韧,活动度差,光滑,边界尚清,听诊未及血管杂音。肝脾肋缘下未及,肝浊音界正常,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肛诊:肛门松紧度适中,未及外痔与肿物,前列腺稍大,质中,光滑,未及结节,无压痛,活动度可,中央沟稍浅。外院腹平片示肠梗阻,入院诊断:完全性肠梗阻,肠肿瘤?急诊行B超检查示:极度尿潴留,前列腺增生。急诊行导尿术,分次引流出黄混尿约1300ml,并留置导尿后,上述腹胀等症状消除。后经行膀胱镜并于手术中证实,患者为轻度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颈挛缩,膀胱巨大憩室。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膀胱颈后唇楔形切除,膀胱憩室切除术。患者于术后2周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先分离膀胱再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方法在降低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副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2001年3月~2008年9月,笔者采用腹腔镜下先打开膀胱反折腹膜充分向下分离膀胱再进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TLH)123例、次全子宫切除术(LSH)364例.结果 TLH组及LSH组子宫大小分别为7.1 cm×6.5 cm×4.0 cm-10.8 cm×9.3 cm×7.6 cm,7.3 cm× 5.4 cm× 4.5 cm-16.4 cm×10.6 cm×9.3 cm;同时合并巧克力囊肿者分别为12例和26例;合并畸胎瘤者分别为8例和28例;有开腹附件手术史者分别为6例和23例;肌瘤剔除史者分别为7例和20例;剖宫产史者分别为12例和43例.全部487例手术均完成十分顺利,无1例副损伤及并发症发生.TLH组手术时间45-128min,平均(71.32±20.25)min,出血量50-235mL,平均(108.24±41.50)mL,术后发热的发生率为11.38%(14/123),术后排气时间11~28 h,平均(22.64±5.23)h.LSH组手术时间39-180.6min.平均(63.28±18.62)min,术中出血30-425mL,平均(65.18ml±27.32)mL.术后发热的发生率9.62%(35/364),术后排气时间12~28 h,平均(21.33±5.16)h.结论 腹腔镜下先打开膀胱反折腹膜充分向下分离膀胱再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方法可有效地避免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电手术对膀胱和输尿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1病历摘要例1:女,65岁。以发热1周,持续性腹痛12h入院。查体:T38.2℃,R25次/min,P108次/min,BP100/70mmHg,全腹压痛,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以下腹为著,心肺无异常。血常规:WBC17.9×10^9/L,N0.82,诊断性腹穿抽出脓性液5ml顺利,腹部立位平片示双膈下少许游离气体存在,入院诊断为上消化道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黄脓液约1000ml,伴恶臭,子宫约10cm×8cm×4cm,宫底后壁有-0.7cm×1.5cm穿孔点。术中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诊断为子宫积脓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术后16d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经会阴盆底超声定量评估子宫全切除术后盆底结构、功能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 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子宫全切除术后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复查的女性患者105例。其中40~49岁37例,50~59岁49例,≥60岁19例;术后≤1年29例,术后>1,≤5年33例,>5,≤10年28例,>10年15例。选取同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且临床未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120名女性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均未行子宫全切术及其他盆底手术。所有研究对象均行盆底超声检查,测量静息及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X)、尿道倾斜角(α)、膀胱尿道后角(β)、直肠壶腹最低点距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D)、膀胱逼尿肌厚度,计算尿道旋转角(Rα)及膀胱颈下降值(BND)。采用t检验比较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超声定量参数;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PFD检出率差异。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比较,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膀胱逼尿肌厚度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P<0.05)。静息状态下,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比较,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β增大,X及D减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2.17、4.93,P均<0.05);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α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大Valsalva状态下,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比较,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α、β、Rα、BND均增大,X、D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7、3.44、3.36、5.06、5.79、5.76,P均<0.05)。105例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PFD检出率为60.0%(63/105),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UI)检出率为33.3%(35/105),盆腔脏器脱垂(POP)检出率为36.2%(38/105)。POP中,膀胱脱垂检出率为18.1%(19/105),直肠脱垂检出率为10.5%(11/105),肠疝检出率为6.7%(7/105)。子宫全切术后1年内发生PFD以SUI为主,检出率为48.3%(14/29);术后10年后发生PFD以POP为主,检出率为80.0%(12/15)。各年龄段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PFD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术后不同时间段PFD检出率可能与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年龄无密切关系。 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能够动态观察子宫全切除术后盆底结构的变化,且可对术后PFD进行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种途径子宫切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近3a接受两种途径子宫切除手术的病例共228例,其中,传统式子宫切除术176例;改良式子宫切除术52例,比较两组的疾病种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发现有否盆腔粘连、术后发热天数及使用抗生素时间、术后贫血情况、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等。结果:比较各指标的差异。结论:全子宫切除术改良式手术优于传统式手术。  相似文献   

18.
常规子宫切除术即筋膜外子宫切除术是最广泛施行的术式 ,此术后患者常有腰骶、下腹坠胀不适等感觉。我们从 2 0 0 2 -0 2~ 2 0 0 3- 0 1对筋膜下子宫 30例行全切术 ,获得满意的效果 ,同时随机取 35例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进行比较 ,报告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筋膜下子宫全切除术 30例 ,年龄 37~ 5 0岁 ;筋膜外子宫全切术者 35例为对照组 ,年龄 38~ 5 5岁 ,两组年龄、病种及子宫大小基本相同。手术适应症为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严重功血保守治疗无效者。1.2 方法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施术。从切口直到推开膀胱、解剖子宫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膀胱功能障碍的风险因素及其干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的3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膀胱功能障碍分为发生组(88例)和未发生组(218例),并进行因素分析。根据因素分析结果探究针对性的干预策略。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娩次数、家庭人均年收入、身体质量指数、术后康复训练、泌尿系统感染、导尿次数和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均是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和泌尿系统感染均是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术后康复训练是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膀胱功能障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参加术后康复训练是其中一种有效的预防方式,临床上可根据上述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宫腔镜电切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腔镜室2006—01-2006—12行官腔镜电切术726例,护理配合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18-72岁,平均(33.92:2.1)岁。其中官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115例,子宫内膜切除术73例,官腔粘连分离术196例,子宫肌瘤切除术158例,宫颈息肉切除术58例,子宫隔切除术91例,其他3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