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及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脑内CA患者的CT及MRI资料,重点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68.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MRI对脑实质内CA的检出率优于CT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幕上12例,幕下脑干6例,18例病灶有出血1例;MRI检查T1加权像病灶显示为短T1高信号,周边为轻度低信号影;T2加权像病灶中央呈高低混杂信号影,周边为低信号环;增强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CT平扫为斑片状不规则形高0密度影。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及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诊断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学表现.结果 病变位于颈段脊髓4例,胸段脊髓10例.病灶形态呈条状不规则形或梭形或类圆形.T1WI表现,29例为混杂长T1异常信号影,3例呈等T1异常信号影,2例为短T1异常信号影;T2WI表现,9例呈混杂长T2异常信号,5例呈短T2异常信号,病灶中心可见点状长T2信号影.14例病灶周围均可见“碳墨黑样“低信号环.病灶周围可见轻度水肿带.增强检查病灶可轻度强化. 结论 MR检查是诊断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首选和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MRI对脑静脉血管瘤(VA)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MR诊断为VA患者30例,均行常规MR平扫、增强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并分析其MR表现。结果:30例VA患者中发生于幕下小脑半球12例,额叶11例,顶叶5例,颞叶1例,基底节区1例;并发海绵状血管瘤2例,左侧颞叶及右侧顶叶各1例;合并出血2例,右侧顶叶及右侧小脑半球各1例;MR平扫显示病灶20例,其中T2WI表现为条状血管流空信号者16例,而表现为放射状高信号者4例;MR增强检查显示所有病灶,并且表现为"海蛇头"样强化特征。SWI检查均能清晰显示所有病灶,表现为典型的"海蛇头"样低信号影。结论:VA多发生于患者小脑半球及额顶叶,可并发海绵状血管瘤;SWI较常规MR序列相比可以更好地显示VA,其能取代MR增强检查用于VA患者的诊断和随访。  相似文献   

6.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MRI在诊断本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7例经病理证实,其中10例同时作了增强检查,3例作了MRA。结果:15例发现17个病灶,9个在T1W1上呈等信号,4个为高信号,4个为混杂信号;在T1W1上16个病灶为高信号,仅1个为低信号。9个病灶周围有低信号环,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多无占位征象。结论:MRI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子健  何来昌 《广东医学》2012,33(4):511-512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技术在脑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脑血管畸形患者MRI资料进行回顾研究.其中脑海绵状血管瘤(伴脑静脉发育异常3例、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41例,脑静脉发育异常(伴脑海绵状血管瘤3例)13例,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伴海绵状血管瘤1例)2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所有病例经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MRI(MRA、SWI 等)检查确诊,将SWI图像与常规MR序列比较.结果 41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规MR序列常规扫描发现病灶112个,其中表现为典型血管瘤征象("铁环征")38个;SWI发现162个,其中均匀性低信号病灶128个,低信号中含有混杂信号病灶34个.13例脑静脉发育异常中,8例SWI较常规序列发现更多病灶,均可清晰显示扩张的髓静脉和粗大的引流静脉,而常规序列显示欠佳.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SWI表现以低信号为主,中心点状稍高信号.4例脑动静脉畸形SWI能发现更多的引流静脉,且更易与动脉区分.结论 SWI对脑血管畸形病灶显示清晰、准确,结合其他MR序列可以应用于临床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杜红 《中外医疗》2009,28(26):167-167
目的探讨GRET2^*序列检查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搜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分别进行FRFSE T2WI。FLAIR TIWI.GRET2^*WI扫描,其中2例增强扫描。结果GRET2^*序列显示圆型或类圆形网络状或蜂窝状瘤体病灶29处、FRFSE T2WI和FLAIR T1WI显示病灶16处。结论GRET2^*序列成为MRI检查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总结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技术.方法 回顾分析6年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32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结果 头痛、癫痫发作、局限性神经功能损害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临床表现;CT典型表现为脑实质内类圆形或结节状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灶;MRl特征性表现为T1WI大部分呈等或稍高信号区,T2WI一般为不均匀高信号区,部分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DSA多表现为无特征的乏血管病变.所有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并全切病灶,手术无死亡,效果满意.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敏感的方法,对有症状者行积极的显微外科治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MRI表现,评价各成像序列的诊断价值。②方法23例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9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③结果23例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发生于额叶白质12例,顶叶白质5例,颞叶2例,小脑半球4例;合并出血1例,位于幕下;并发海绵状血管瘤1例。MR平扫显示病灶11例,其中表现为条状流空信号者7例,表现为T2WI放射状高信号者4例;MR增强检查显示所有病灶,表现为"海蛇头"样强化特征。9例行SWI者均能清晰显示病灶,表现为"海蛇头"样低信号影。④结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多发生于幕上额顶叶白质及小脑半球,合并出血少见,可并发海绵状血管瘤。MR平扫难以显示细小病灶,MR增强检查是显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有效方法,SWI对小静脉病变较敏感,能取代MR增强检查用于发育性静脉异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低场强磁共振成像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附1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扫描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低场强磁共振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票 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8~60岁,平均年龄29岁。其中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行增强扫描,3例行MRA,2例行DsA检查,5例经半年以上复查病灶影像无变化。13例中发现18个病灶,5个在T1WI上呈等信号,4个为高信号,9个为混杂信号;在T2WI上18个病灶均为不均匀高信号,于抑水序列(FLAIR)所有病灶均呈高信号,梯度回波序列(T2WI)发现9个病灶有低信号环,多数病灶无灶周水肿及占位征象。结论 低场强磁共振扫描可正确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内毛细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脑内毛细血管瘤的认识.方法 对经MR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毛细血管瘤6例进行总结及分析,分析其MRI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6例脑内毛细血管瘤,分别位于脑桥、延髓、左右小脑半球、右侧颞叶、左侧额叶各1例;3例有亚急性出血,2例呈囊实变,1例为实性,MRI信号均不均匀;增强扫描6例病灶实体部分均显著不均匀强化,境界清楚;5例病灶实体内可见点状及细条状未强化分隔,1例可见"血管网":3例可见引流血管与病灶相连.结论 MRI对脑部毛细血管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脉络膜裂囊肿的MR影像学特征,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其中4例同时行MR增强检查.结果:14例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FLAIR、DWI呈低信号,周围无水肿.4例增强扫描者均无强化.结论:MR对于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腹壁超声、增强MSCT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6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MSCT影像学图像进行分析,并以手术结果为基准,对比经腹壁超声、增强MSCT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以及对不同直径肿瘤的检出率。结果经腹壁超声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正确率为84.12%(53/63),明显低于增强MSCT检查诊断正确率(98.41%,P0.05)。在直径为≥4mm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中,经腹壁超声、增强MSCT检查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4mm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中,增强MSCT检查检出率明显高于经腹壁超声检查(P0.05)。MSCT平扫显示病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58例患者低密度造影病灶,5例患者为更低密度病灶。在三期增强扫描中,病灶均有不同强化程度50例患者病灶为边缘结节状强化,5例患者为均有弥漫性强化,8例为弥漫不均匀强化病灶。结论增强MSCT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价值高于经腹壁超声,有着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45例,对比CT和MRI的表现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MRI可比CT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全部患者行MR T1WI、T2WI序列扫描,11例增强扫描.结果 41例共有52个病灶,均呈结节状或类圆形,1例7个病灶呈散在分布圆点形.38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低混合信号,3个病灶呈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5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信号,此46个病灶T2WI均见黑色低信号环影.6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1例7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脑海绵状血管瘤T1WI、T2WI显示信号多样,但具有特征性.MRI对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影像引导下的手术风险。方法:对16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根据MRI、MRA、MRV检查确诊,分别行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验。结果:16例患者在MRI影像引导下手术,术中累及血管与MRA、MRV表现相似,术后病检报告均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具有特异性,MRI引导手术切除海绵状血管瘤更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MRI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T2WI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DWI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平扫并结合T2*或DWI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蒋弘阳  丁忠祥 《浙江医学》2018,40(4):398-399,404
目的比较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与鞍旁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这2种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36例鞍旁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所有对象行MR增强检查,并根据Elster评分标准进行T2WI信号分级。比较两组患者T2WI信号、瘤体形态、MR动态增强等影像学特征。结果鞍旁脑膜瘤患者T2WI低信号3例,等-稍高信号31例,高信号2例;病灶呈圆球形26例,尖角形(不规则三角形)10例;MR动态增强表现为快速填充的强化35例,渐进性强化1例;观察到脑膜尾征32例,瘤周水肿6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T2WI低信号0例,等-稍高信号7例,高信号17例;病灶呈圆球形6例,哑铃状18例;MR动态增强表现为周围向中心填充的渐进性强化20例,快速填充的均匀强化4例;均未观察到脑膜尾征及瘤周水肿。两组患者信号、瘤体形态、MR动态增强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2WI明显高信号、渐进性动态增强、病灶呈哑铃状、无脑膜尾征及瘤周水肿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CT、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检查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CT检查15例,平扫14例,平扫加增强扫描12例。20例均行MRI检查。结果:本组20例检出21个病灶,其中1例有2个病灶,其余为单发;脑内14个,直径1.0~5.1cm,脑外7个,直径0.5~2.2cm;类圆形14个,不规则结节状5个,分叶状2个;边界清晰19个,不清晰2个。CT检出8个病灶,平扫多数病灶显示为高密度,少有囊变,病灶无占位效应或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可发生钙化且呈斑点状,并位于病灶中心部,病灶强化多为不均匀性增强;MRI检出21个病灶,T1WI呈略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病灶周围可见由出血所致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形成的环状低信号包绕。结论:MRI对病灶的显示较CT优越,CT和MRI结合检查是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