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联合推拿对颈源性眩晕疗效和双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9-2017-08就诊的11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将55例进行推拿治疗者设为对照组,55例采取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联合推拿者设为联合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双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峰值流速(Vd)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总分为(15.51±4.26)分,显著低于联合组的(18.29±4.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双侧椎动脉Vs、Vd均小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显著低于联合组的9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源性眩晕患者采取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联合推拿治疗,可有效提高其肢体功能、改善双侧椎动脉Vs、Vd的血流情况,从而促进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叶勇 《颈腰痛杂志》2012,(2):125-127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颈椎整脊手法治疗颈型类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试验组采用推拿配合颈椎整脊手法调整,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1个疗程后比较临床疗效、症状、体征积分及颈椎生理曲度。结果 2组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症状、体征积分比较、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拿手法配合颈椎整脊手法治疗颈型类冠心病优于单纯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推拿配合旋提整脊法及辩证牵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骨科门诊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推拿配合旋提整脊法及辩证牵引和推拿配合旋提整脊法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LVA、RAV、B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总分和眩晕症状严重程度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P<0.05)。结论 推拿配合旋提整脊法及辩证牵引可松解颈部肌肉、增加椎间隙、调节寰枢关节关系、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减少颈椎对椎基底动脉及交感神经的压迫刺激,显著缓解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颈椎牵引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6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筛选出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67例、治疗组172例、治疗组269例,分别给予药物治疗、颈椎牵引、颈椎牵引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20 d后观察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1、治疗组2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2的治愈率优于治疗组1(P<0.05),同时治愈时间治疗组2短于治疗组1及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牵引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整骨推拿治疗前后颈椎X线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峥嵘 《颈腰痛杂志》2006,27(5):426-428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个病症,是由于椎动脉压迫或者刺激致使血流障碍而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出现的眩晕,多发于中老年人。颈椎X线摄片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颈椎病的一种诊断手段,随着CT、MRI等检测方法在临床检查中的普及,颈椎X摄片对于临床治疗过程中尤其是整骨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指导价值即治疗适应症选择和治疗预后的指导意义渐被忽视。我们通过对2001年至2005年收治的65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整骨推拿治疗前后的颈椎X线片异常征象对比观察和统计学分析,试图探讨颈椎X线摄片对整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颈臂痛是临床常见病症,其发病机理属多源性,机理复杂,故又称颈一肩一臂疼痛综合症。本文从临床角度针对颈椎节段性不稳所致颈臂痛82例,给予颈背肩胛部软组织压痛点推拿、颈椎颌枕吊带牵引、颈椎牵压整复手法综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太级云手训练对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与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太极云手练习,均干预3周。采用多功能颈椎检测系统(MCU)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价锻炼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左侧屈活动度、右侧屈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太级云手训练有助于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和提高患者的颈部活动度。  相似文献   

8.
针刀松解对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81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针刺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经颅多谱勒超声(TCD)检测结果。结果 2个疗程结束后,针刀组在总有效率与TCD检测指标方面,与针刺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5)。结论针刀松解对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颈性眩晕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8—2021-08诊治的66例颈性眩晕的临床资料,手术组43例采用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手术治疗,非手术组2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颈部疼痛VAS评分、交感神经症状评分、NDI指数,以及治疗后12个月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手术组2例因疗效不满意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非手术组4例因无法耐受颈性眩晕症状而接受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1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手术组4例手术部位出现瘀斑,2例主诉声音沙哑,术后第2周完全康复。其余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手术组治疗后1、3、6、12个月颈部疼痛VAS评分、交感神经症状评分、NDI指数均低于非手术组,手术组治疗后12个月左侧与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大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治疗后12个月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增加总和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减少程度呈正相关(r=0.679,P<0.001)。结论 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佩戴颈托联合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01-2015-06我院收治的10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PLDD术治疗,观察组联合佩戴颈托干预,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两组治疗效果,应用数字评分法(NRS)评定患者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均进行X线检查,测定患者颈椎过伸过屈位角位移(AD)及水平位移(HD)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术后2年观察组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2年,两组眩晕、视物不清、恶心、头痛、颈部疼痛等症状NR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各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术前、术后2年AD、HD均无明显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佩戴颈托联合PLDD治疗颈性眩晕症可改善患者眩晕及伴随症状,促进颈椎功能恢复,提高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推拿结合水针治疗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以正骨推拿手法纠正脊椎错位并辅以水针治疗脊椎失稳从而达到治疗脊椎源性心律失常的目的,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66例药物疗效不佳且伴有颈、胸椎错位的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治疗组,临床观察脊椎错位有五种类型(前后滑脱型、左右旋转型、侧弯侧摆型、倾位仰位型及混合型),在继续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础上,应用正骨推拿手法纠正错位的颈椎或上胸椎,注射水针(10%葡萄糖液+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消除脊椎或椎旁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以及稳定脊柱,巩固疗效.对照组常规口服药物治疗.结果正骨推拿水针治疗组优良率和总有效率(80%,95%)均较对照组(40%,73%)为高,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与脊椎相关的心律失常多由颈椎或上胸椎小关节错位而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常规药物疗效不佳,而应用正骨推拿手法结合水针治疗相关脊椎,恢复植物神经功能,能有效治疗此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军 《中国骨伤》2010,23(2):99-101
目的: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作用及对颈椎动脉痉挛指数和寰枢关节位移指数的影响。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将收治的颈性眩晕16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治疗组男22例,女62例;对照组男24例,女6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对照组使用辨证中药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症状评分、颈椎动脉痉挛指数(RI)、寰枢关节的位移指数(ADI),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有了明显下降,其中治疗组眩晕(2.75±1.01)分,颈肩痛(1.58±0.36)分,头痛(0.39±0.09)分,恶心、呕吐(1.58±1.30)分,耳鸣(0.48±0.32)分,旋颈试验阳性(0.59±0.21)分;对照组眩晕(5.68±2.02)分,颈肩痛(3.12±1.82)分,头痛(1.86±0.65)分,恶心、呕吐(3.25±0.69)分,耳鸣(1.64±0.61)分,旋颈试验阳性(1.79±0.67)分。颈椎动脉痉挛指数、寰枢关节的位移指数有了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颈椎动脉痉挛指数为0.54±0.07,对照组颈椎动脉痉挛指数为0.52±0.13;治疗组寰枢关节的位移指数为2.92±0.82,对照组寰枢关节的位移指数为4.50±1.32。结论:运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够准确纠正单个或多个椎体移位,恢复椎体的正常位置,减少和消除对椎动脉的压迫和刺激,缓解前庭迷路缺血,解除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3.
颈椎前路或后路手术对颈性眩晕症状改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8例颈性眩晕的患者进行前路减压及同种异体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或行后路单开门减压术,对于颈椎不稳的患者加作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66例患者的眩晕消失或明显减轻,优良率达84.7%。结论 前路减压及同种异体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或行后路单开门减压术(颈椎不稳的患者加作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对某些类型的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临床分型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颈性眩晕有效的治疗方法,验证颈性眩晕的临床分型。[方法]将231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上颈性眩晕组及下颈性眩晕组,上颈性眩晕组患者给予格式带牵引+局部封闭治疗,下颈性眩晕组给予颈托固定+红外线理疗+封闭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眩晕药物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颈性眩晕进行临床分型后治疗能明显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从临床方面证实颈性眩晕临床分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头针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15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症,椎动脉缺血综合症,是临床上较常见疾病。笔者在近几年的工作中,运用头针配合推拿治疗此病15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及手法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主要由上颈段颈椎错位引起,尤其是由寰枢关节的紊乱引起的颈性眩晕更多见.临床上对其诊断尚缺乏必要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的系统证据.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以及推拿手法对其干预研究情况的文献资料,对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期有助于提高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调整手法联合脊柱推拿对颈源性肩背痛(cervicogenic Shoulder and Backache,CSB)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CSB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给予颈椎调整手法结合脊柱推拿,对照组给予常规脊柱推拿,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满意度,以及颈椎曲度、CASCS评分、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主要症状积分、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CSB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调整手法联合脊柱推拿可明显改善CSB患者诸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疼痛度,提高颈椎曲度与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椎动脉型颈性眩晕临床上比较常见,尤在成年人中发病率较高,治疗方法很多,但其疗效多不满意.近年来,将180例椎动脉型颈性眩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依据患者就诊顺序按统计学随机分表,每隔两个患者抽出一个分入对照组,其他为试验组,试验组120例运用"三步微调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眩晕停口服治疗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辩证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王洪林,刘凤云颈性眩晕系指椎动脉或颈交感神经受到压迫和刺激,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综合征。临床十分常见,笔者辩证推拿施治52例,收到满意疗效。临床资料本组52例,男18例,女3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4岁;其中<4...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运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不同方法治疗38例老年颈性眩晕,手术组20例采用颈前路切开减压脊拄内固定术;对照组18例采用非手术治疗.结果 38例获随访12~36个月,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手术组:治疗前评分为(13.75±3.34)分,治疗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24.80±1.74)、(24.70±1.42)、(25.70±1.26)分;对照组:治疗前评分为(13.94±3.56)分,治疗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为分别为(19.17±3.22)、(19.50±3.78)、(19.11±3.58)分,两组效据术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前路手术可以较好重建颈椎稳定性,在老年颈性眩晕治疗中较非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