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痹与虚劳作为中医内科两个独立病证,后世医家多将其分而述之,各成体系。然张仲景将其合篇论述,实有深意所在。本文通过对古籍文献中血痹虚劳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与归纳,认为维系血痹、虚劳之要者,莫如营卫,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血痹虚劳之营卫观”,实乃参悟本篇诸方之钥窍,并进一步提出“血痹于外,为虚劳发病之始肇;血干于内,发为虚劳之终端”的观点,认为是血痹虚劳合篇论述之实质,借此管窥仲师血痹虚劳经旨心法所在,以期更好地指导并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古人以风、寒、湿三气外袭为发生痹症的主要原因。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又“五脏生成篇”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又“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云:“血痹者,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巢元方“血痹候”云:“血痹者,由体  相似文献   

3.
"脏虚络痹"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提出“脏虚络痹”的病机理论,并用于指导慢性病和老年病的辨证论治。认为“脏虚络痹”是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基本病机,在“脏虚络痹”中,五脏虚衰为本,络脉痹阻为标,脏虚有气血阴阳之分和体用性之别;络痹有气络血络、体络脏络之别和络实致络痹、络虚致络痹之异;脏虚与络痹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主张以“补脏通络”作为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基本治则,补脏要辨气血阴阳而治,并宜体用性并调;通络有祛邪与扶正之别,用药宜流通活泼而忌阴凝呆滞。  相似文献   

4.
浅谈血痹     
狄玉敏 《河北中医》1988,(1):F0003-F0003
一血痹的成因血痹是祖国医学中痹证的一种。有关血痹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如在《九针篇》中就曾谈到“邪入于阴,则为血痹”。关于血痹的成因,《金匮、血痹虚劳篇》指出:“……”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由于肾阳不足而致骨弱,脾阴有余则肌肤盛,重因疲劳,阳气外泄,肌肤不固而汗易出,如卧时辗转动摇,感受微风,阳不能卫,阴不能固,  相似文献   

5.
“针引阳气”为治疗“血痹”的原则,是采用针法振奋、鼓舞、推动卫阳之气,激发人体正气以抵御外邪的一种方法。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属于“血痹”范畴,其轻症病在营卫,可卧针浅刺,针引阳气,通阳行痹治之,取穴以四肢局部腧穴为主;而CIPN重症,患者多素体虚弱,为“不荣则痹”合并“不通则痹”,治疗当益气扶阳、固本培元,同时兼取四肢局部腧穴以畅通经脉、和营通痹,临床可结合艾灸、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学所论之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新陈代谢病的痛风 ,以症状辨之 ,在祖国医学则统于痹门、风门中论及。痹症极为复杂 ,其法甚多 ,含义亦广 ,诸如风寒湿所致之周身及关节疼痛 ,肌肤麻木 ,均以痹症言之。《素问·痹论篇》之“风寒湿之气杂至 ,合而为痹”。又云“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以痹症之证候而言分为行痹 (痛处行而不定 ) ,痛痹 (掣痛苦楚 ) ,着痹 (定而不移 )。以邪侵部位之深浅 ,而分别之 ,则有骨痹 ,筋痹 ,脉痹 ,肌痹 ,皮痹等。以病因辨之则有 ,风痹、湿痹、寒痹、热痹、血痹等…  相似文献   

7.
血痹是由于气血不足,外感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阻所致的以肢体局部麻痹或轻微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本病与西医学末梢神经炎、周围神经麻痹或损伤、肌肉及软组织劳损等疾病相类似。1 血痹沿革“血痹”一词,始见于《内经》。《灵枢·九针》曰:“邪入于阴,则为血痹。”说明血痹的病因是有“邪”,病位为入“阴”。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之意。举凡邪气侵袭,造成人体各部位气血运行不畅、闭阻不通者,皆可称为痹证。对此,《素问·痹论》篇论述较详。其中包括风寒湿三气各有偏盛的行痹、痛痹、着痹,有合于四时的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相似文献   

8.
读了白小红同志的文章,对我们帮助很大,但反复研究,我们仍有如下看法与之商讨。一、拙作所指的“痹症”是根据《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也。”很明显这里所指的痹症就相当于现代称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肌纤维炎。而不是泛指所有的“痹症”。因为《内经》还有什么肺痹、肝痹之说;《金匮》还有血痹之称。后者医家所称的痹症基本上都  相似文献   

9.
地黄为临床习用之药。鲜者功擅清热凉血,干者滋阴凉血,熟地黄为补血滋阴之佳品。然用其“除痹、通血脉、化瘀滞”则少有报道。地黄,《本经》有:“通血脉、除痹。生者尤良”。《别录》言:“破恶血,通血脉。”等论述。现举李老重用生地验案二则,以窥其运用之经验。  相似文献   

10.
1 引阳行血法 本法适用于正虚邪微之瘀血轻症,用药多属甘温,意在引阳以行血。《血痹虚劳病》篇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因血痹病机在于阴阳气血俱不足,复感邪风,致阳气痹阻,阴血凝滞,即《内经》所谓“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故取黄芪、桂技以通阳气,活血脉,芍药行血破滞。血痹病位在表,故重用生姜以宣散走表,配大枣以补中和营,使气行血畅而痹除。  相似文献   

11.
黄芪桂枝五物汤原载于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关于血痹,《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活人书》  相似文献   

12.
活血化瘀话生地301900天津市蓟县中医院王学荣‘生地,味甘苦性寒。医者临床常用其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却鲜有人用其活血化瘀之效。其实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生地“逐血痹”之记载。痹者,闻也。血痹,即瘀血阻闭,经络不通。逐血痹,乃活血化瘀、开通闭塞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的学习及前人相关文献的复习,领悟到“虚”为虚劳致病之因,“血分”是虚劳病位之所在,“血分竭乏”是虚劳病机之关键,“通补血分”为虚劳病之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的“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简称“血痹虚劳篇”),从“血痹日久,虚劳成积”的角度探讨肝硬化的中医病机演变及“扶正化瘀”的论治思路。肝硬化的中医药诊疗目前绝大部分基于“积聚”“臌胀”的病机认识以及活血化瘀法等角度,并且临床诊疗工作中的理论性总结尚有欠缺。对“血痹成劳,肝劳生积”的中医理论进行阐述,认为“血痹日久,虚劳成积”是肝硬化中医药治疗的基本病机;“血痹日久,瘀热以行”当为肝硬化黄疸的中医病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对肝硬化的中医药临床分阶段论治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匾要略讲义·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第一条曰:“问日:血痹病从何得之?师回: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造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井“释义”云:“脉微为阳微,涩为血滞,紧为外受风寒。由于受邪较浅,所以紧脉只出现于寸口和关上。血痹既然是血行不畅之因,实则由于阳气痹阻,所以用针刺法以引动阳气,阳气行则邪去,邪去则脉和而不紧,如此则血痹可愈。”笔者体会到有不当之处,试加讨论,以就正于同道。首先,若按教材断句…  相似文献   

16.
名老中医李裕蕃重用生地的经验张宗益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066000)地黄为临床常用之药。鲜者功擅清热凉血,干者滋阴凉血;熟地黄为补血滋阴之佳品。然用其:“除痹,通血脉、化瘀滞”则少有报导。关于地黄一药,《本经》有:逐血痹,除痹。生者尤良。”《别录...  相似文献   

17.
桔梗汤治血痹证案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玲 《河南中医》2001,21(4):8-8
桔梗汤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曰 :“咳而胸满振寒 ,脉数、咽干、不渴 ,时时出浊唾腥臭 ,久久吐脓如米粥者 ,为肺痈 ,桔梗汤主之 ,亦治血痹。”观古今之人用桔梗汤治疗肺痈常见 ,而用之治疗血痹证却少见记载。探讨桔梗汤“亦治血痹”的理论依据和临床价值 ,很难说对血痹证的治疗不是一种裨益何为血痹 ?巢元方氏《诸病源候论》曰 :“血痹者 ,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 ,邪入于血而痹 ,故为血痹。”由于邪气侵入人体闭阻血脉的部位不同 ,可有不同的见症。由于心主血 ,肺主气 ,朝会百脉 ,所以血痹证又与心…  相似文献   

18.
老年痹证多属虚痹或血痹范畴,乃本虚或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应以“虚则补之”之法。笔者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治疗本病,屡获良效。兹报道如下: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汉张仲景所创,主治血痹身体不仁、肢体疼痛等症,功能益气温经,和营通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篇》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方中黄芪温阳益气,桂枝温经通络,芍药和营缓痛,为三味主药。笔者治老年痹证,常  相似文献   

19.
乌头治疗痹证的临床应用和中毒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头为治痹之要药,需经炮制而用,量小不效,量大易中毒,因此本文就其临床应用、用量和中毒防治结合我们实践体会讨论如下。一、文献回顾乌头使用于临床历代医书均有论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十节:“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普济本事方》:“治痹,乌灵丸。川乌粥法治寒湿痹麻木不仁。《医学启源》:“川乌,疗风痹半身不遂,引经药也。”《珍珠囊》:“去寒湿风痹,血痹。”《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本经疏证》:“乌头为治阳痹阴逆之要剂矣。”张寿颐:“乌头  相似文献   

20.
<正> 旋覆花汤治妇人半产漏下见于《金匮·妇人杂病篇》,曰:“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方以旋覆花、葱、新绛三味组成。此条历来视为悬案,尤在泾渭该汤“殊与虚寒之旨不和”,《医宗金鉴》断其“必是错简”,中医院校统编教材则将此条作为存疑,附列篇末。余以为此条理法方药贯通一气,并无相悖之处。理由如次: 一、半产漏下有瘀血:该汤在《金匮·血痹虚劳篇》中复出,以其证属虚寒相搏,故将其归入虚劳之中。血之畅通,须阳之温煦,气之鼓荡。今证属虚寒,则血凝涩而为瘀血,故仲景将虚劳与血痹合为一篇,寓意深矣。诚如张锡纯所云:“虚劳者必血痹,而血痹之甚未有不虚劳者”。妇人半产漏下既属虚劳,则挟有瘀血当属无疑。二、旋覆花汤旨在活血通脉:该汤复见于《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篇》以治肝着。何谓肝着?尤氏曰:“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故名肝着。”既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