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栓塞的致密程度。方法对26例30个动脉瘤进行了栓塞治疗,其中27个动脉瘤使用水凝胶弹簧圈栓塞。23例为破裂出血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1例。动脉瘤最大径3.7~18mm,平均(8.6±3.6)mm。结果完全致密栓塞21个,瘤颈残瘤5个,部分栓塞1个。栓塞密度为19%~154%,平均(67.6±32.3)%。暂时性对侧肢体轻偏瘫2例,脑室引流术致严重血管痉挛及颅内感染死亡1例。结论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栓塞的致密程度,但是否可减少栓塞后动脉瘤复发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在“中等”颈宽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初步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58例颅内动脉瘤,瘤颈/瘤体为0.5 ~1.0,采用单侧股动脉穿刺入路,应用1个四相Y形阀通过指引导管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根据瘤体形态,两管头端的深浅和位置进行合适的调整,通过微导管先后、同时或交替地将弹簧圈填塞入动脉瘤,始终有一弹簧圈起稳定作用暂不解脱,待致密填塞动脉瘤后,解脱全部弹簧圈.结果 58例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的病例,即时50例致密栓塞,8例大部分(>95%)栓塞.临床随访,缺血并发症2例,其中死亡1例.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对于某些“中等”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比较Matrix与裸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囊性动脉瘤173个,其中裸圈栓塞92个,Matrix栓塞81个。回顾性分析两种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后即刻造影结果、栓塞密度、造影随访结果等。结果Matrix组与裸圈组的完全栓塞率分别为56.8%和82.6%(P=0.001),平均栓塞密度分别为(22.0±8.8)%和(25.4±9.1)%(P=0.015)。随访1~32个月,平均913个月;随访结束时,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分别为54.1%和79.4%(P=0.024),而再通率分别为21.6%和17.6%(P=0.674)。结论裸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短期疗效优于Matrix,但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5.
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目的总结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1998年2月至1998年8月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56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病例13例。术前Hunt氏分级;7例为Ⅳ级,14例为Ⅲ级,35例为Ⅰ-Ⅱ级。采用美国BostonScientificCo.的GDC进行栓塞治疗。结果56例栓塞后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有2例前交通动脉瘤栓塞后出现一过性偏瘫,经内科治疗1周,症状、体征消失。56例中44例造影证实为完全闭塞,有8例为大部分闭塞。本组由于治疗时间均在半年内,无随访资料。结论GDC栓塞治疗动脉瘤,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有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14例,90%以上栓塞4例,90%以下栓塞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血栓形成1例,血管痉挛2例,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球囊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其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急诊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52例。结果成功栓塞52例55个颅内动脉瘤。51例痊愈,1例死亡。完全栓塞(>95%)32个,大部分栓塞(80%-95%)20个,部分栓塞(<79%)3个。并发动脉瘤破裂2例,其中1例痊愈,1例死亡。并发脑梗塞3例,局部溶栓后,遗留轻偏瘫和单瘫。2例弹簧圈末端遗留于动脉瘤外,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3例复发再次栓塞后痊愈。结论此方法是目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急诊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52例。结果成功栓塞52例共计55个颅内动脉瘤。51例痊愈,1例死亡。完全栓塞(>95%)栓塞32个,大部分栓塞(80%~95%)20个,部分栓塞(<80%)3个。并发动脉瘤破裂2例,其中1例痊愈,1例死亡。并发脑梗死3例,局部溶栓后,遗留轻偏瘫和单瘫。2例弹簧圈末端遗留于动脉瘤外,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3例复发再次栓塞后治愈。结论早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总结支架结合弹簧圈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梭形等复杂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支架结合可脱弹簧圈治疗41例44个颅内宽颈、梭形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支架结合弹簧圈完成栓塞40个动脉瘤(其中1例采用"Y"型双支架),动脉瘤100%栓塞23个,95%栓塞11个,90%栓塞5个,80%栓塞1个;4个微小动脉瘤单纯植入支架未填塞瘤体。死亡2例,1例死于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脑干出血,1例单纯放置支架术后13d死于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随访3~18个月无再出血及脑梗死,7例失访;24例26个动脉瘤术后3~18个月接受血管造影,与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相比,影像学无变化者14个,7个瘤颈残留者已不显影,1个100%栓塞者瘤颈少许显影,1个90%栓塞者瘤颈显影稍有增大;3个单纯放置支架未填塞动脉瘤腔的动脉瘤中2个不显影,1个体积有所缩小。结论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有较好的疗效,但应警惕抗血小板药物所致的风险,特别对于未能有效填塞瘤腔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析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12例颅内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支架包括Neuroform 4枚和Enterprise 8枚.结果 12枚支架均成功释放,所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其中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瘤颈残留1例,瘤体显影2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9例,3~4分2例,5分1例.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造影11例,其中动脉瘤获致密栓塞8例,均未见复发;瘤颈残留1例,术后6~12个月复查示瘤颈显影明显减淡;瘤体显影2例,术后12个月复查示瘤腔消失.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栓塞致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Matrix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共80个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Matrix栓塞治疗。根据治疗结果分析栓塞程度、瘤颈宽度、动脉瘤直径、支架辅助与动脉瘤再生长率的关系。结果动脉瘤致密栓塞47个(58.8%),瘤颈残留24个(30.0%),瘤体残留9个(11.3%)。手术相关并发症7例(9.7%),死亡2例。64例随访6~48个月,无再出血及新增神经功能缺损。38例42个动脉瘤术后6~24个月接受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稳定26个(61.9%),进一步栓塞5个(11.9%),再生长11个(26.2%);2个(4.8%)瘤体残留者复发需再次治疗。统计学分析显示:动脉瘤栓塞越致密,再生长率越低(P<0.05),术后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体颈比、是否使用支架辅助栓塞与再生长率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随访显示Matrix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和稳定,有必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后MRA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栓塞后3个月同期进行了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的37例41个动脉瘤,两者时间间隔在3d以内,以DSA为标准,观察有无瘤颈残留以及弹簧圈内有无血流残留.结果 41个动脉瘤中,DSA发现有29个完全闭塞,9个可见瘤颈残留,3个动脉瘤内有对比剂.MRA见31个动脉瘤完全闭塞,8个可见瘤颈残留,2个可见瘤内存在血流.本组中假阴性2例,无假阳性.结论 MRA是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的一种无创、可靠、快速的影像学随访方法,有助于监测动脉瘤颈残留和弹簧圈内血流残留.  相似文献   

14.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以改善病人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1年10月至2002年9月共收治未破裂颅内动脉瘤58例,全部病人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可分为三类(1)症状性动脉瘤32例;(2)偶然性动脉瘤7例;(3)多发性动脉瘤中未破裂的动脉瘤19例.采用手术夹闭、血管内治疗或观察三种方式处理.结果手术夹闭治疗20例,出院时优良者14例(70.0%);血管内治疗28例,出院时优良者26例(92.9%);二组病人治疗优良率经x2检验(P>0.05),无明显差异.随访观察处理11例,无变化10例,再出血1例.结论医生应根据UIAs的自然病程,揣度手术或介入的难度和自身能力来确定选择观察、手术或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复发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1997~2004年间行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复发的18例动脉瘤患者(前循环动脉瘤13例,后循环动脉瘤5例1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其中15例患者行再次血管内介入治疗,4例宽颈动脉瘤辅以颅内支架,3例行手术夹闭.结果 1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均栓塞良好.3例手术完全夹闭.术后1例死亡,2例偏瘫,15例恢复满意.结论 针对不同情况的复发性动脉瘤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分别进行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或联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17.
小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小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栓塞的技术要点与疗效。方法对45例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或Trufill DCS Orbit微型三维填塞型水解铂金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45个动脉瘤中41个瘤腔100%闭塞,3个95%闭塞,1个90%闭塞。术后44例临床痊愈,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29例,Ⅱ级11例,Ⅲ级3例,Ⅳ级1例,Ⅴ级1例;全组死亡率2.2%。栓塞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6例。术后随访3-69个月均无再出血及复发。结论对小型颅内动脉瘤采用GDC或Truffill DCS Orbit微型三维填塞型水解铂金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根据小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进行栓塞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锁眼"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改进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以最小的创伤来取得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最佳疗效。方法 根据颅内动脉瘤所在位置,精确设计“锁路”手术入路,以2cm左右直径的骨窗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等手术。32例手术中,眶上额下经眉弓入路28例,翼点入路1例,乳突后入路2例,额部中线旁入路1例。结果 32例患35个动脉瘤,行32次“锁眼”显微手术,共33个动脉瘤行夹闭术,其中3例为多发性动脉瘤,予一次手术夹闭,另行动脉瘤孤立术,包裹术各1例。所有手术无术后感染,出血及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锁眼”手术创伤小,疗效佳,外观影响少,费用节省,是动脉瘤有瘤和理想的显微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9.
摘要 背景:以往多采用电解脱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但电解脱弹簧圈解脱时间较长,解脱区质地硬,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利于微小动脉瘤的栓塞。 目的:观察水解脱弹簧圈填塞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效果。 方法:经头颅CT检查确认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有脑叶出血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证实为颅内动脉瘤,采用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结果与结论:经过治疗,患者破裂动脉瘤致密栓塞,填塞达99%,出血得到控制。提示水解脱弹簧圈的超柔软性及对瘤体壁的顺应性,操作方便,提高了动脉瘤的致密性栓塞的可能性,减少并发症的可能,应该为目前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较好的栓塞方法。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水解脱弹簧圈;介入治疗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4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型带纤毛弹簧罔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3月至9月共收治4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3个动脉瘤),均用新型带纤毛弹簧罔栓塞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随访情况,随访时间6~12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或CT脑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脑血管成像,了解颅内动脉瘤复发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41例患者中死亡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复发1例,脑积水2例;改良Rankin评分量表评级为0级9例,1级19例,2级7例,3级3例,4级1例,5级和6级各1例. 结论 新型带纤毛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对小动脉瘤(<5 mm)有相对优势,对载瘤动脉闭塞有一定优势;但对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等较细载瘤动脉,因纤毛的致栓作用可能会造成脑梗死,因此封闭瘤颈时应用此罔要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