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范飞能  陈立群 《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589-1589,1683
为进一步加强登革热蚊媒防制、监测工作,文章回顾总结近两年来慈溪市采取蚊媒综合治理和科学防制措施,于2004年有效控制一起登革热爆发疫情和2005年及时控制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经验主要有:①领导重视措施到位,各部门密切协作。②以环境治理为主,消灭蚊子孳生地。③合理辅以使用化学药物灭蚊。④加强常规蚊媒监测。⑤加强宣传,强化蚊防意识,使蚊防工作深入人心。并提出今后工作建议:①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媒介生物应急控制委员会。②保证蚊防经费到位,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③加强监测,科学灭蚊④健康教育应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2.
目的:2005年6月18日,南通市发生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白纹伊蚊是当前的传播媒介,为防止疾病扩散,实施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加强防蚊病房的管理,控制传染源;紧急灭蚊,切断传播途径;加强自身防护,保护易感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加强疫情监测,掌握本地区劳务输出及来华人员动态。结果:疫点范围内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未出现新病例。结论:防制措施得当有效,登革热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摸清我省登革热(DV)感染状况,制定相应的防制措施,进行登革热抗体水平检测和媒介伊蚊的监测;方法ELISA法检测抗体,媒介伊蚊监测采用成蚊捕捉分类,孳生地查蚊蚴;结果发热病人中DV—IgM抗体、DV—IgG抗体、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65%、0.81%、和2.22%,健康人群中DV—IgG抗体阳性率为1.38%,伊蚊孳生地广泛存在,伊蚊在成蚊中的构成比为8.27%;结论我省既存在登革热的现症病人,又存在登革热的既往感染者或隐性感染者,同时伊蚊在我省广泛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条件成熟,很有必要加强宣传教育,大力灭蚊,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和临床医生的诊断水平,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4.
凌峰  屈志强  石健  罗密芳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1):1062-1065
目的 分析总结南宁市江南区2019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应急处置的工作情况,为今后有效地防制登革热提供对策、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南宁市江南区2019年登革热疫情相关数据,评价本次应急处置的工作成效。结果 2019年南宁市江南区登革热疫情严峻,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70例,其中输入病例4例,本地病例366例;感染人数以家务待业和离退休者居多;男女性别比为1∶1.12;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92岁;发病的空间分布呈现高度聚集,福建园街道占本城区本地病例的87.70%。早期伊蚊应急监测布雷图指数和账诱指数合格率偏低,分别为72.17%和62.61%。针对本次疫情特性,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做好精准疫情应急处置,有效压低峰值,迅速控制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结论 本次疫情是由输入性病例导致本地病例社区水平暴发,疫情呈现多点暴发及扩散蔓延态势。需做好疫情研判、预警预测,准确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尽早实施登革热应急处置,精准防控、孳生地处理、健康宣教和病例管理是应急处置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西双版纳州登革热疫情状况,制定有效的防控方案。方法收集全州境内近3年登革热监测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005-2007年间,全州共发现6例登革热输入病例;白纹伊蚊成蚊种群数量较高,幼虫布雷图指数大多超过了20;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水平逐年上升,出境务工或经商的人群数量逐年增加。结论西双版纳州登革热输入病例防控形势严峻,必须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6.
潞西市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书华  番绍虎  雷剑  马丽  李冕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2):155-156,172
目的了解潞西市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状况,并对登革热疫点采取的处置措施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采用ELISA检测抗登革热病毒IgM和IgG抗体,调查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水平,调查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数量及伊蚊幼虫各项指标,采取疫情主动监测、灭蚊喷洒、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处置登革热疫情,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全年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9例,其中:输入性病例15例,当地感染病例4例;检测当地健康人群血清325份,其中:抗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12.31%,抗登革热IgM抗体阳性率4.62%;捕获白纹伊蚊62只,平均人工小时密度为7.75只/人工小时,白纹伊蚊为主要优势蚊种;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和千人指数分别为2.47、2.24、7.75和17.01;疫情处置措施开展后,媒介伊蚊成蚊从处置前的7.75只/人工小时下降为0.72只/人工小时、媒介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从开展前的2.47下降为0.14;当地居民登革热认知率从开展前的0提高到96.92%。结论潞西市边境沿线一带登革热流行状况十分严峻,所采取的疫情处置措施有效,建议今后继续加强疫情主动监测、疫点灭媒喷洒、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宣教等主要疫情处置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查明盈江县及相邻的境外地区登革热疫情流行态势,为控制疫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对境内外开展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和媒介监测,采用ELISA法检测登革热患者血清抗体,并开展防控措施。结果调查及检测疫区人群血清239份,阳性37份,阳性率15.48%,确诊登革热患者37例,其中境内4例,境外33例,采取救治措施后患者全部治愈;伊蚊成蚊密度监测2点次,捕获伊蚊10只,平均每小时捕蚊5只;伊蚊幼虫监测4点次,平均布雷图指数6.19,容器指数4.28,房屋指数4.94,千人指数12.33;针对疫情开展了综合性预防处置措施。结论盈江县相邻的境外登革热疫情态势严峻,并造成了疫情输入,开展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近年湛江市登革热监测结果,为湛江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06年2个监测点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6年间共采集健康人群血标本932份,其中登革热病毒IgG阳性23份、登革热病毒IgM阳性2份;发热病人血标本752份,其中登革热病毒IgG阳性16份、登革热病毒IgM阳性12份;蚊媒标本1025只检测登革病毒,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已取代埃及伊蚊为优势蚊种。结论 湛江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2019年江阴市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蚊媒监控,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江苏省登革热防控技术方案》,对2019年6月11日江阴市报告的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蚊媒应急监测。结果该起疫情共发生1例来自马尔代夫的输入性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检测发现该病例登革热IgM抗体阳性、登革热IgG抗体阴性、PCR核酸检测阴性,其密切接触者各项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用布雷图指数法和双层叠帐法监测蚊媒密度,5个蚊媒监测点的核心区和警戒区的布雷图指数均5,叮咬指数均2,提示伊蚊密度较低,发生本地传播的可能性较小。结论该起疫情的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未发生本地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跨境主要民族社区中登革热暴发疫情处置措施,改进以社区为基础登革热防控。方法 在中国和缅甸分别抽取2017年有登革热暴发疫情傣族、景颇族和佤族社区各一个,采用重点人员深度访谈和参与式直接观察相结合定性研究方法,调查登革热暴发疫情处置、防控干预和管理措施。结果 共完成6个社区的调查,中国景洪市郊曼朵傣族村使用环境治理为主防控措施,对发现积水伊蚊阳性家庭进行经济处罚;缅甸南邓佤族社区实行领导负责制,实行环境治理和化学杀虫剂喷洒灭蚊并重防控措施,对发现有登革热病人和积水伊蚊阳性的社区领导进行惩处和追究行政责任;中国盈江县那邦镇景颇寨和沧源县芒卡镇芒岗佤族村,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万东傣族村和克钦邦第二特区歪咱克钦族村四个社区主要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分配环境治理任务给各家各户,然后定期督促检查。结论 6个社区登革热媒介控制和管理精细程度不同,推荐进一步加强管理,开展行为改变交流,促进以环境综合治理为主媒介控制,遏制登革热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州增城市2006年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在暴发疫情中进行索源调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病例搜索,对该起登革热疫情调查分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布雷图指数(BI)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结果病例刘某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无外出史;索源调查发现的病例黄某及其侄子血清登革热IgM、IgG均阳性,有疫区活动史,发病时间与刘某发病在一个潜伏期内。结论该病例为增城市2006年首例报告登革热确诊的本地感染病例,感染来源为区外输入性;早期被误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是导致本次疫情的重要原因;迅速灭蚊和消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多部门参与、组织专业队及时扑救疫情是迅速控制登革热流行的幸兽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广西登革热疫情面临国内邻省广东、云南等省和国外邻国东南亚的越南等国登革热病例输入的双重压力,防控形势严峻。广西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登革热输入性传播流行风险高。为加强登革热疫情监测防控,防止登革热暴发流行的发生,本文就广西登革热防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汕头市登革热定点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定点监测为汕头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监测点的登革热疫情、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用EPI2002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汕头市无登革热疫情,抗登革热病毒IgG、IgM阳性率低,伊蚊幼虫孳生密度高峰在6、8、9、10月份,低谷在4、7、11月份,孳生情况随着月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变化而变化;孳生场所以农村、暂时性容器为主。结论汕头市有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人群普遍对登革热易感,8~10月是发动爱国卫生运动,清除伊蚊孳生地,预防、控制登革热流行的适当时机。  相似文献   

14.
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广西一直是我国登革热防控工作的前沿哨点,从自治区成立之初即注重蚊媒监测工作。数十年的监测发现,白纹伊蚊已成为广西所能发现的唯一伊蚊蚊种,且在所有发现的蚊媒种类中位于第4顺位。广西伊蚊密度高且高峰持续时间长,人群登革病毒的抵抗力低,一旦有传染源输入则极易引起局部暴发流行。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民的防蚊灭蚊意识,使其自觉自动持续地参与防蚊灭蚊工作,降低蚊媒密度,才是避免登革热传播流行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雷州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原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年共采集血清标本192份,其中在发热病人血标本中检出登革热病毒kM阳性1份,流行后期健康人群血标本中登革热病毒IgG阳性3份。蚊媒标本50只检测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9.61、3.68、9.61、24.85。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为优势蚊种。结论雷州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湛江市2007年登革热监测结果,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监测点的登革热疫情、布雷图指数、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用EPI2002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湛江市暴发2起登革热疫情,发病205例,男97例,女108例;抗登革热病毒IgG阳性率低,伊蚊幼虫孳生密度高峰在9月份,低谷在6-8月份,阳性容器以永久性容器为主。结论湛江市有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人群普遍对登革热易感,8-9月是发动爱国卫生运动,清除伊蚊孳生地,预防、控制登革热流行的适当时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探索适宜的防制对策。方法对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监测、实验室结果及疫情调查处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汕头市2006年报告登革热177例,发病率为18.72/10万。疫情波及1区个8个镇(街道),病例集中在9-10月份,流行期为53d。临床表现以轻型登革热为主。在7份急性期病人的血标本中分离出3株登革Ⅰ型病毒。病例以多点散发流行为主。疫点媒介密度高,传染源未及时发现是造成传播扩散的主要因素;设立定点医院,开展地毯式病例搜索和清理伊蚊孳生地是疫情得到较快控制的主要措施。结论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疫情是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的,病例临床症状轻。以疫情多发区为中心,以周边区为重点,采取加强传染源控制管理和清除蚊媒孳生地及疫点紧急灭蚊等综合措施,是较快扑灭疫情的有效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山市一起登革热局部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中山市2004年一起登革热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登革热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登革热IgM/IgG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C6/36细胞对急性期病人血清进行病毒分离。使用布雷图指数(BⅠ)法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36d,共发病37例,登革热抗体阳性37例,分离到登革Ⅰ型病毒4株。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区城乡结合部,男性16例,女性21例,发病年龄最小6岁,最大63岁,其中10~39岁27例,占72.97%。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67.0,经采取以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结论本次疫情是由I型登革病毒引起,因早期病例误诊,未及时发现传染源,导致疾病传播。快速灭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针对该市的流行因素,今后应继续加强各项控制措施的执行落实,加强可疑病例的监测和杀灭蚊媒的工作,扩大原因不明发热病人血常规监测范围,特别是曾发生疫情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2006年登革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云南省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人群抗体水平、媒介伊蚊种群(包括成幼虫孳生和密度变化)的动态变化、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级医疗、卫生、检疫机构的医务人员对疑似、临床病例进行及时发现和诊断;在流行季节前随机抽取正常人群血清,-20℃保存,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测;在6~10月采用定时、定点调查法,对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的种群、孳生环境、伊蚊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进行监测,每月1次。结果2006年云南省发生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8例;健康人群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8.09%。伊蚊幼虫密度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l)分别在14~98、4.7~73.68之间,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在3.5~34只,人工小时之间。结论云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人群抗体水平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当地人群中可能存在该病毒的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媒介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和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均较高。对登革热传播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应引起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登革热家庭聚集性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采取的防控措施,为今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暴发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首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ELISA和RT-PCR的方法对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分型。结果 2009年8月广州市越秀区发生的一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事件中,该家庭4名成员中有3人同时发病,这3例患者登革热抗体IgM均阳性,其中RT-PCR检测阳性者2例,病毒分型均为登革Ⅲ型。并且,在实验室回顾性检测中发现,家庭聚集性疫情出现前有1例输入性登革病例,病毒分型也为登革Ⅲ型,且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提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关联。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确定该家庭发生了本地感染的登革热聚集性暴发。感染地是三元里大道景苑街居住地;感染来源可能是输入性疫情引起的,输入性疫情与本地疫情之间的这种流行病学关联在广州市还是首次获得。因此,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是由输入性疫情引发的本地疫情的趋势未改变,做好输入性疫情防控是防止疫情扩散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