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ATG)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的疗效。方法 :应用武汉生物制品所生产的猪 ATG治疗 SAA 41例。结果 :有效率 43.9% (18/ 41) ,治愈缓解率 36 .6 % (15 / 41)。副作用 :有超敏反应、血清病样反应和出血倾向。结论 :ATG治疗 SAA是一个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报告环孢霉素A(CS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32例,讨论其临床价值及疗效相关因素。临床资料对象:我院1991年1月~1997年6月期间住院病人,男20例,女12例,年龄6~59岁,中位年龄31.8岁。按1987年全国再障学术会议诊断标准确诊。发病至就诊时间1个月~10年。其中慢性再障(CAA)25例,急性再障(SAAI)4例,单纯红再障(PRCA)3例。方法:(1)除3例PRCA外,均在原雄激素治疗基础上应用CSA(Sandoz公司产品)。22例静脉滴注,4~6mg·kg-1·d-1,10天为一疗程,间隔2周重复一疗程,见效者改口服,3~4mg·kg-1·d-1,…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4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临床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10年间确诊的41例再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再障患者中慢性再障的治疗有效率为80%,重型再障为42.9%。慢性再障中单用雄激素治疗有效率76.9%,CSA和雄激素联合应用的有效率为83.3%;重型再障中单用雄激素治疗有效率为25%,CSA和雄激素联合应用的有效率为50%。院内死亡5例中,3例死于脑出血。结论雄激素是治疗慢性再障的主要药物,雄激素和CSA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单用雄激素治疗重型再障效果不佳,目前主张用CSA、ATG治疗,或CSA、ATG、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造血细胞因子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国产环孢霉素A加康力龙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ADRs of cyclosporin A in treatment of aplastic anemia. METHODS10
cases of aplastic anemia were treated with cyclosporin A in combination with stanozolo.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was 80% and no severe side-effects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Domestic
cyclosporin A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reatment of aplastic anemia.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CSA)免疫抑制对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27例VSAA患者进行研究,观察使用ATG联合CSA免疫抑制治疗的过程中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27例患者中21例有效,有效率为77.78%;采用ATG-CSA联合治疗的过程中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和血清病,但未出现被迫停药的情况;3例因治疗后发生败血症死亡;经过为期1~2年的随访,生存率为88.89%;在随访过程中未有复发情况.结论: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采用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CSA)免疫抑制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不良反应较少且可控,是临床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联合方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33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观察其疗效。方法应用环孢霉素A(CsA)、十一酸睾丸酮(安特尔)、复方皂矾丸三联药物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对三联药物治疗欠佳及无效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在三联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粒细胞.巨噬细胞激落刺激因子(GM-CSF),即五药联用。结果多种药物联合方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其疗效满意,无明显的副作用,是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环孢霉素A康力龙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CsA加雄激素治疗CAA的疗效.方法36例CAA患者给予CsA 3~6mg/(kg·d)康力龙6~12mg/d,疗程2~6个月.结果基本治愈7例,缓解11例,明显进步10例,总有效率77.8%.结论CsA联合康力龙可以作为免疫介导CAA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毒副作用、并发症,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8年7月于采用ATG联合CsA治疗的32例SA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联合免疫抑制治疗,所有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于ATG治疗后迅速下降,出现过敏反应11例(34.4%)、血清病9例(28.1%)、肝功能异常21例(65.6%),并有1例出现远期并发症,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样病态造血。结论ATG联合CsA治疗仍是SAA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血清病、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是其的主要不良反应,但及时给予激素、抗过敏及积极支持治疗可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进一步提高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称慢再障 )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环孢菌素 A、十一酸睾酮、再障生血片联合方案治疗 2 4例慢再障 (观察组 )。并以左旋米唑联合方案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 79.1% ,对照组总有效率 5 6 .1%。观察组方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5 )。观察组未出现严重毒副反应。结论 :环孢菌素 A联合方案是治疗慢再障的一种较为有效、安全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在使用ATG行强化免疫抑制治疗重型再障的过程中引起垂体功能减退的原因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临床医师总结 1 例应用ATG引起垂体功能减退的诊治过程及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查阅。结果 ATG可以引起垂体功能减退,应引起临床注意。结论 在临床诊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要特别注意潜在的并发症,从而降低治疗风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发病率较高,多见于青年,治疗效果较差。近年来,我们研究发现再障与免疫损伤有密切关系。我们对成人再障患者做了IgG、IgA和IgM的测定,现将测定结果与再障之间关系做一分析。 1 对象与方法:①对象:25例再障患者诊断标准按1989年《全国再障专题座谈会修订的再障诊断和分型标准》。男17例、女8例,年龄14岁~38岁,均为原发性再障。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以牙龈、鼻、皮肤粘膜出血及阴道流血为主,感染,倦怠;气短22例,25例均无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数(100~150)×10~(12)/L15例,(150—200)×10~(12)/L1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ATG-F)联合环孢菌素A(CSA)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者40例,其中重型再障(SAA)22例,极重型再障(VSAA)8例,依赖输血型非重型再障(NSAA)10例.采用ATG-F联合环孢菌素A的免疫抑制疗法.观察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疗效和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CD3+和CD4+的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D8+细胞比例显著下降,CD4+/ CD8+比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发现,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2.5%(SAA+VSAA组为70.0%、NSAA组为80.0%),总生存率为85.0%,且SAA+VSAA组和NSAA组的各项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严重程度、性别、年龄与疗效无相关性,病程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幅度与疗效有相关性(P<0.05).病程≤6个月的患儿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病程>6个月者(P<0.05),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幅度>2×109·L-1的患儿有效率显著高于≤2×109·L-1者(P<0.05).结论 ATG-F与CSA联合使用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可改善T细胞功能异常,提高疗效,且早期治疗效果更优,同时提示两组药物联合使用时需对药物剂量进行个体化研究,保证免疫抑制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正确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妊娠合并再障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中妊娠前患病7例,妊娠后患病6例,妊娠后病情均加重。3例合并子痫前期重度或重度妊高征。1例自然分娩,7例择期剖宫产,其中1例因术中切口渗血行子宫全切术,全部病例无感染,无产妇、新生儿死亡。结论:妊娠合并再障患者在严密监护下能够耐受妊娠与分娩,但因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的几率增加,更应严密观察支持对症治疗,分娩方式不过分强调阴道分娩,在充分准备基础上剖宫产相对可能更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FK506)替代治疗环孢素A(CsA)不耐受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CsA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非重型AA患者39例。按血药浓度75:1的比例将CsA替换为FK506,维持血药浓度在4~6μg/L。治疗后,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A(CsA无效换用FK506有效)、B(CsA有效换用FK506仍有效)、C(CsA无效换用FK506仍无效) 3组。结果 替换治疗后三组患者CsA和FK506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换FK506后,共有24例患者获得血液改善,有效率为61.54%。治疗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均显著改善(P<0.05),但是A、B组无显著差异(P>0.05)。 替换FK506治疗后,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和齿龈增生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FK506替代治疗CsA不耐受的非重型AA可显著改善血液学指标及CsA继发的肾功能损伤的不反应。FK506可作为CsA的一个替代方案用于AA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环孢素A与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环孢素A联合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3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及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环孢素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及CD4及CD8水平进行分析,经χ^2检验,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100%,93.8%。经χ^2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孢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氯吡格雷相关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例66岁男性患者因心肌梗死入院,并立即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术后当日规律口服氯吡格雷75 mg,1次/d;阿司匹林首剂量300 mg,之后100 mg,1次/d;氟伐他汀20 mg,1次/d;福辛普利钠10 mg,1次/d。1个月后,患者出现寒战、高热。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1×109/L,中性粒细胞0.03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037×109/L,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13 g/L,血小板119×109/L。骨髓穿刺及活检示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对症治疗,血常规各项水平继续下降。入院第44天血常规检查:白细胞2.6×109/L,中性粒细胞0.36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954×109/L,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13 g/L,血小板84×109/L。立即停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改用华法林2.5 mg,1次/d口服,西洛他唑100 mg,2次/d口服,其他药物继续服用。随后血常规检查示全血细胞计数下降至最低值后逐渐上升。再行2次骨髓穿刺检查,结果示骨髓象逐渐恢复。入院第102天血常规检查:白细胞5.8×109/L,中性粒细胞0.55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3.202×109/L,红细胞4.2×1012/L,血红蛋白140 g/L,血小板170×109/L。再次加用氯吡咯雷50 mg,1次/d;阿司匹林100 mg,1次/d。1周后血常规检查示全血细胞计数明显下降,2周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3.4×109/L,中性粒细胞0.349,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187×109/L,红细胞4.0×1012/L,血红蛋白133 g/L,血小板176×109/L。随后,仅停用氯吡咯雷,改为西洛他唑100 mg,3次/d口服。1周后血象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全血中环孢素A谷浓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3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55例血药浓度,按治疗方案分4组,A组:环孢素A+雄激素+造血细胞生长因子;B组:环孢素A+雄激素+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大剂量甲泼尼龙;C组:环孢素A+雄激素+造血细胞生长因子+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D组:环孢素A+雄激素+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大剂量甲泼尼龙+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分析环孢素A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及合并用药之间的关系。结果 18例环孢素A浓度值<83.15μmol·L-1,治疗有效率46%;23例浓度值在83.15~166.30μmol·L-1范围内,治疗有效率58%;14例浓度值在166.30~332.61μmol·L-1范围内,治疗有效率75%;合并用药情况复杂,对环孢素A浓度的影响结果亦复杂。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环孢素A最佳稳态治疗窗为166.30~332.61μmol·L-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分析环孢素A(Cs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7例NSAA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7例患者单用司坦唑醇治疗,观察组20例患者在司坦唑醇治疗同时口服CsA,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4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40.0%,对照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35.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NSAA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轻微、可逆,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外周全血细胞减少的骨髓衰竭综合征。感染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妥协状态与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免疫妥协状态不同,其导致的感染也有所不同。长期粒细胞减少是发生侵袭性真菌病和细菌感染的最大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能明显提高生存率,粒细胞减少期间的支持治疗可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最常见的致病菌为曲霉菌属、假丝酵母菌属、接合菌属和镰刀菌属。合并细菌感染的致病菌包括:革兰阳性菌如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梭状芽胞杆菌、微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杆菌、沙门菌、脆弱拟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亲水性气单胞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合并病毒感染相对少见,但可出现疱疹病毒科、社区获得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和甲型、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