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及规避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防和减少输液中微粒污染的方法。方法分析引起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结果临床输液过程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途径,可以制订微粒污染的预防措施。结论静脉输液微粒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是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可引起血管栓塞、静脉炎、过敏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输液大厅应加强相关管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7,(5):694-698
目的:评价细节思维管理法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输液微粒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2月(实施前组)和2015年1-12月(实施后组)由PIVAS配制的临床常用输液的相关资料各1 200份、住院患者各150例,比较强化工作制度、提高人员素质、全程落实实施等细节思维管理实施前后PIVAS不同等级洁净区悬浮粒子及沉降菌数量、配制输液中微粒数量和微粒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细节思维管理法实施后,PIVAS不同等级洁净区悬浮粒子和沉降菌数量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解质类、中药注射剂类、消化系统用药类配制输液中≥10μm及≥25μm的微粒数,抗菌药物类配制输液中≥10μm的微粒数和维生素类配制输液中≥25μm的微粒数均较实施前显著减少,配制输液中橡胶及玻璃污染微粒的数量亦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管阻塞、水肿、静脉炎和热原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思维管理法的实施可提高PIVAS不同等级洁净区的洁净度,减少各类配制输液中的微粒数量,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配制输液的质量,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药物输液配制后不溶性微粒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静脉药物输液在不同洁净条件下配制所产生的不溶性微粒的差异,和已配制输液存放不同时间产生微粒的变化情况。方法:按中国药典不溶性微粒检测法进行测定。结果:同样品输液在不同洁净环境中配制、放置不同时间所产生的微粒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结论:在配置中心洁净操作台配制的输液所产生的微粒数明显少于病房治疗室配制的输液,某些药物配伍后,放置10min产生的微粒数明显多于放置30min后产生的微粒数。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7,(34):4894-4896
目的:为减少成品输液临床退回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IVAS)成品输液的临床退回干预措施进行介绍,比较干预前(2013-2014年)、干预后(2015-2016年)成品输液退回情况,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我院PIVAS通过合理选用注射器,加强配送前成品输液可见性微粒的检查;优化药物的配制顺序,合理安排药物输注顺序;加强药物输注前各环节工作区域的清理,正确使用消毒剂;严格执行静脉输液相关操作,发挥药师作用;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加强团队协作等措施进行干预。干预后成品输液退回数量相比干预前减少41.2%,报损金额减少45.7%,其中可见性微粒、成品输液存放时间过长氧化变色、成品输液漏液、药品连续输注配伍反应、外差错误、打包至病区的药物配制方法不当、输注前消毒剂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的退回相比干预前分别减少25.3%、46.9%、39.4%、77.8%、73.9%、75.0%、100%。结论:对成品输液退回进行干预可减少退回数量,减少药品浪费。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输液是临床救治患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通过药物生产过程、加药过程、环境空气污染进入机体,造成各种危害。通过提高制剂的纯度、建立静脉配制中心、人员管理、用物准备、减少不合理用药、精密过滤输液器的使用,来降低不溶性微利的发生率,以提高临床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输液微粒危害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性及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控制输液微粒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008年7月2008年12月发生6例输液微粒污染的产生原因。结果通过维护空气净化系统,合理选用输液包装和一次性注射器。药剂师注意药物配伍严格审方,配置人员正确的操作以及药物的现配现用,从细节出发能积极有效地控制输液微粒。结论通过有效措施将输液微粒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输液安全。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输液微粒污染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秋香 《海峡药学》2010,22(3):26-27
目的分析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以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微粒污染。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本院实际,分析输液微粒污染的成因。结果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主要有:大输液本身的因素、药物因素、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途径,可制定微粒污染的预防措施。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是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微粒可引起血管栓塞、静脉炎、肺肉芽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等。  相似文献   

8.
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措施,但输液中不容性微粒污染较为严重,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为了减少静脉输液微粒的产生,笔者研究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产生输液微粒的原因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9.
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液反应为临床输液时引起的各种非治疗效应 ,输液反应的发生往往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楚 ,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很多 ,也很复杂 ,它不单纯是药品质量问题 ,而是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探讨、分析输液反应的原因将有助于输液反应的预防、控制及处理。1 原因分析1.1 药物因素1.1.1 微粒异物 研究表明 ,微粒异物注入人体后 ,可引起热原样反应、过敏反应等疾病 ,甚至危及生命。鉴于微粒异物的危害性 ,各国药典对大容量注射剂的微粒数限度都有要求。但对小容量注射剂及粉针剂至今仍没有规定。现今 ,静脉给药时常常是多种药物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微粒来源,提出相应对策,保证用药安全。方法对2013年9-12月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全部静脉用药中出现的微粒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加强药师相关培训、规范操作和合理选用注射器,能有效减少输液中微粒的产生。结论通过有效措施将输液微粒减少到最低限度,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静脉输液中添加药物后其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配制输液提供依据。方法:将添加药物按不同方式组合,加至输液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进行测定。结果: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添加4种水针剂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斗m的微粒数平均值超过25个;在聚氯乙烯输液袋和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添加5种水针剂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μm的微粒数平均值均超过25个,且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25μm的微粒数平均值超过3个;3种粉针剂中,注射用青霉素钠和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在上述2种输液袋中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μm的微粒数平均值均超过25个,其中注射用青霉素钠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所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25μm微粒数平均值超过3个。结论:输液中添加的药品种类越多,微粒污染越严重;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比聚氯乙烯输液袋更易产生微粒。  相似文献   

12.
静脉用药中的微粒污染已逐渐得到重视,其来源以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环境污染为主要方面,其危害性严重,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血小板减少等,可采取安装输液终端滤器、减少联合用药、净化环境空气等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3.
临床输液反应288例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静脉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及相应对策。方法从反应人群结构、药物因素、输液操作因素、输液器材的质量、患者及气侯因素等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输液反应发生与性别因素无关,各年龄段以55岁以上发生率最高;预后情况较好。从用药情况看,联合用药越多,输液反应发生率越高;加入抗生素粉针剂或中草药制剂输液反应发生率高;引发因素以不溶性微粒超标最多,高发因素还包括内毒素阳性、输液器材不合格、输液操作因素等。结论认真执行三查七对,防止差错,药物、液体及器具在配制使用前认真检查。  相似文献   

14.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和异物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黑龙江医药》2009,22(4):542-543
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以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中微粒污染。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分析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临床使用过程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操作因素、输液因素、输液器具、药物因素、pH值、输液溶媒选择等。针对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途径,可制定微粒污染的预防措施。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是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可引起血管栓塞、静脉炎、肺内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其原因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静脉输液不当可引起循环超负荷、血液稀释、病原微生物污染、栓塞、静脉炎、营养物质补充不当及诱发药物过量反应等。患者病情、配制操作、配制程序、伍用药物、输液溶媒及输液速度等因素均是静脉输液应用中应认真对待的问题。静脉输液相关不良反应多,应加强安全注射的教育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各环节进行监测,探讨减少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途径。方法进行输液器质量、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和加入各种针剂与不溶性微粒污染的相关性试验,利用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各样品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不同厂家输液器配制的输液所含不溶性微粒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以及加入各种针剂的不同,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溶性微粒污染(P<0.01)。结论常规静脉输液过程的各环节均有可能导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尽量采用能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尽快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在医院静脉药物配置条件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考察各配置条件(浓度、溶媒、静置时间)对其输液的不溶性微粒影响。方法 根据统计的处方,在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完成输液的配置,并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测定丹参多酚酸盐进入患者体内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 选用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输液在8 h内符合中国药典对不溶性微粒数目的要求;输液中的较小微粒(粒径≥2 μm)数目明显比较大微粒(粒径≥10 μm)的数目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制的高浓度(0.8 g·L-1)输液较低浓度(0.4 g·L-1)输液更易产生较多不溶性微粒。结论 医院在配制丹参多酚酸盐输液时应选用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在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情况下应选择较低的配置浓度(0.4 g·L-1),输液配制完毕后应尽快用完。  相似文献   

18.
173例临床输液热原反应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临床输液热原反应的一般规律,特点和预防对策。方法:收集门诊,病区发生的输液热原反应173例,对相关输液作内毒素,微粒和澄明度检测,并考察配伍药物,病人因素,环境及气候影响。结果:发生热原反应的输液残液,其细菌内毒素和不溶性微粒均显增加,且配伍药物种类,操作是否规范,病人年龄,环境及季节因素等对热原反应的发生均有不同程度影响。结论:输液治疗的规范化操作及配伍药物的合理性是减少输液热原反应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临床输液反应原因的综合分析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输液反应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根据文献报道的输液反应,结合我院临床输液疗法开展的实际情况,考察细菌内毒素、不溶性微粒、配伍用药、环境等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结果发生输液反应的输液残液中,细菌内毒素和不溶性微粒均显著增加,配伍用药、配液与输液的环境、输液的包装材料等已成为引起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结论规范输液疗法的操作及合理配伍用药是预防和减少输液反应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李树立 《临床医药实践》2009,(4Z):1541-154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我市医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结论: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不容忽视,应积极寻找对策,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