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研究大鼠肝缺血预处理后残存肝组织再生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动态变化.方法 Sprague-dawley(SD)大鼠肝在缺血冉灌注前行缺血预处理(10 min缺血后10 min再灌注),再灌注期间行70%肝叶切除建立余肝再生模型,用affmetrix RAT CeneArray 1.0 ST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大鼠再生肝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及归类.结果 再生肝组织有差异表达基因1103条,涉及代谢相关基因、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炎症反应相关基因、凋亡相关基因、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细胞因子相关基因、生长因子基因等,差异表达基因显著性的表达趋势有7种.结论 缺血预处理后肝再生的过程是多基因调控的动态变化过程,用基因芯片有助于研究肝再生的机制,为促进肝再生提供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在大鼠移植肝内的表达及其与肝脏再生的关系.方法:建立稳定的冷缺血45 min和10 h 50%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50%肝切除为对照组.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NF-α、IL-6的表达,RT-PCR检测术后2 h TNF-α、IL-6 mRNA的表达,并探讨TNF-α和IL-6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结果:冷缺血10 h肝移植组PCNA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冷缺血45 min组大鼠移植肝内细胞因子TNF-α、IL-6表达明显增加,高于对照组和冷缺血10 h组(P<0.05),持续的时间也延长到移植后24 h以上.结论:与大鼠肝切除后诱导肝再生的机制相似,TNF-α、IL-6等细胞因子在移植后肝脏再生的早期启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短暂冷缺血促进大鼠肝移植后的肝脏再生,较长时间冷缺血降低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IR)注损伤后肝CyclinD1和CyclinE表达的影响,来了解移植肝再生能力和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将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IP)。对照组(OLT)和假手术组(SO)三组;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来检测肝功能;通过免疫组化S-P法来测定移植肝CyclinD1和CyclinE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中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明显升高,CyclinD1和CyclinE的百分含量较低,提示移植肝细胞再生不良;实验组经缺血预处理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氨酶(AST)稍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CyclinD1和CyclinE的百分含量很高,提示移植肝细胞再生活跃。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够启动内源性保护移植肝的相应机制,可促进肝CyclinD1和CyclinE的合成,激发肝细胞的增殖和再生。  相似文献   

4.
肝动脉重建对大鼠部分肝移植后移植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阐明肝动脉重建在大鼠部分肝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SD大鼠96只,POLT组行二袖套法切除左外叶和乳头叶的原位部分肝移植n=24,APOLT组行二袖套法切除左外叶和乳头叶的原位部分肝移植,联合肝动脉重建n=24,分别于术后第1,2,4和7天处死后查肝功能、组织学检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肝增殖活性.结果肝功能ALT、TB第一天即开始明显增高,以后逐渐降低,第四天ALT和TB均高于APOLT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学检查术后可见APOLT组可见更多的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P<0.05);第2天和第4天APOLT组增殖指数分别为(33.81±3.45)%和(35.33±2.52)%较POLT组(23.08±4.66)%和(29.79±1.81)%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该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肝动脉吻合可明显改善大鼠部分肝移植移植肝的功能,减轻移植肝的组织学改变,促进部分移植肝的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 (IP)对肝缺血再灌注 (IR)损伤后早期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5 4只SD大鼠随机分成IR组和IP组。利用肝原位部分IR模型 ,于复灌后 0 ,1,2 ,4h取材 ,制备单细胞悬液 ,应用流式细胞仪 ,以Ki 6 7抗原作为细胞增殖的定量分析方法 ,检测肝IR损伤后早期细胞增殖的变化 ,并观察IP对其影响。 结果 与IR组相比 ,在复灌后 0 ,1h ,IP组肝细胞Ki 6 7表达率明显增高 [(2 8 86± 6 34)vs (19 4 0± 5 35 ) ,(4 6 82± 9 80 )vs (2 2 4 0± 5 0 8) ,P <0 0 5 ],复灌后 2 ,4hIP组肝细胞Ki 6 7表达率变化不显著 [(35 77± 6 87)vs (34 2 1± 6 34) ,(4 2 0 8± 10 75 )vs (4 3 87± 10 77) ,P >0 0 5 ) ]。 结论 IP可促进肝细胞在IR损伤后早期细胞增殖 ,可能是其对IR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冷缺血损伤条件下,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等细胞因子在大鼠部分肝移植后的变化规律与肝脏再生的关系。【方法】 建立Lewis大鼠50%部分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组分为: 冷缺血1 h、8 h和16 h组,每组20只。观察各组的生存率,并在术后90 min、1、2、4和7 d收集标本。检测不同冷缺血时间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检测溴脱氧尿核苷摄取观察肝细胞DNA合成情况。【结果】 共行60例大鼠部分肝脏移植,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是100%。冷缺血1 h、8 h组的部分肝移植物存活率均为100%(> 7 d)。冷缺血16 h后部分肝移植组存活率为20%(> 7 d)。与冷缺血1 h 相比,8 h和16 h的冷缺血损伤诱导大鼠部分肝移植物白介素-6(P<0.05)和肿瘤坏死因子-α(P<0.05)等因子表达增加。与冷缺血1 h相比,冷缺血8 h组的移植肝在移植术后24 h摄取溴脱氧尿核苷明显增多(P<0.05)。冷缺血16 h组的移植肝在移植术后24 h仅有少数溴脱氧尿核苷染色阳性的肝细胞存在。【结论】 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等细胞因子的上调表达在启动和完成部分肝移植后早期肝脏再生的过程中非常重要。轻度(1 h)和中度(8 h)的冷缺血损伤可以启动并完成部分肝移植物移植后的肝脏再生,但重度(16 h)的冷缺血损伤即使在早期启动信号存在的情况下,不能完成移植后的肝脏再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利多卡因(LID)对原位肝移植(OLT)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60只大鼠平均分为维替泊芬(Verteporfin)组、LID高剂量组、LID中剂量组、LID低剂量组、模型组和对照组,除对照组大鼠外的其余大鼠构建OLT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1β和IL-10水平,荧光探针法检测活性氧(ROS),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检测丙二醛(MDA),氮蓝四唑显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肝组织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ippo-YAP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哺乳动物STE20样蛋白激酶(MST1)、磷酸化(p)-MST1、大肿瘤抑制因子1(LATS1)、p-LATS1、Yes相关蛋白(YAP)、p-YAP以...  相似文献   

8.
林建华  洪重  周斌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9(10):753-755,759
目的:观察不同亮氨酸浓度的氨基酸配方对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残肝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18只SD大鼠行70%肝切除术后,经胃造瘘管给予不同亮氨酸浓度的氨基酸配方(1 g/kg),分别为平衡氨基酸、支链氨基酸、亮氨酸,7 d后检测残肝/体质量比、肝细胞Ki-67和PCNA阳性计数。结果:以平衡氨基酸组为对照,亮氨酸组的残肝/体质量比、Ki-67和PCNA阳性计数均有显著增加,且要高于支链氨基酸组(P<0.05);支链氨基酸组的Ki-67和PCNA阳性计数较平衡氨基酸组有显著增加(P<0.05),但残肝/体质量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亮氨酸有利于肝部分切除大鼠残肝的再生,其作用优于支链氨基酸。  相似文献   

9.
IL-6/STAT3与冷保存大鼠部分肝移植肝再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冷保存对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及IL-6/STAT3与其的关系.方法 实验分为Ⅰ组(肝切除组)、Ⅱ组(冷保存1 h部分肝移植组) 和Ⅲ组(冷保存8 h部分肝移植组).观察比较各组术后1、6、12、24、48、72、168 h肝再生率、肝组织TNF-α、IL-6含量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STAT3表达.结果 Ⅰ组、Ⅱ组术后肝再生迅速,至术后第7天时分别接近和超过原来肝脏大小,Ⅲ组术后2~3 d大鼠肝再生率较Ⅰ组、Ⅱ组明显偏低(P<0.05).术后12 h 内Ⅰ组、Ⅱ组肝组织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Ⅲ组(P<0.05).Ⅰ组、Ⅱ组TNF-α、IL-6于术后12 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而Ⅲ组24 h达高峰,此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Ⅰ组、Ⅱ组PCNA表达于术后12~24 h达高峰;Ⅲ组术后12 h内PCNA表达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48 h才达高峰,但至第7天仍有较多表达.Ⅰ组、Ⅱ组术后1 h STAT3表达最多,以后逐渐下降,7 d后表达基本消失.Ⅲ组STAT3 6 h才出现表达,12 h达高峰,7 d时仍有较多表达.结论 长时间冷保存降低了部分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能力,TNF-α、IL-6/STAT3的早期异常可能是长时间冷保存肝再生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肝硬变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再生机理的实验研究Anexperimentalstudyonthemechanismofliverregenerationafterpar┐tialhepatectomyincirrhoticrats陈平韩本立(第三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供肝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未行肝移植术),肝移植组(B组)和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C组),术后检测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肝组织AT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各组肝脏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术后B组血清ALT,AST,LDH活性及供肝组织MDA含量显著高于A组,而C组升高不明显,并且随着缺血预处理次数增加而递减,B组供肝组织中ATP和SOD含量显著低于A组,而C组降低不明显,并且随着缺血预处理 次数增加而接近A组含量,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与B组比较,C组供肝组织细胞结构改变较小,结论:适当的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强对供肝的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减体积肝移植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行50%减体积肝移植,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和IPC组,检测术后2、6、24 h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变化。检测术后24 h肝组织形态学变化、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检测髓性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反映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IPC组术后6、24 h ALT水平显著下降(P〈0.01);组织病理学显示,Control组肝细胞明显空泡样变性伴局部坏死,小叶结构破坏,门脉周围水肿、充血,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而IPC组损伤减轻;与Control组比较,IPC组MDA水平显著下降而SOD含量则明显增加(P〈0.01),肝组织中TNF-α和MPO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IPC明显减轻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再灌注损伤,其机制部分与增强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时间多次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保存120 min,无肝期14 min。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A组,n=6),不做肝脏移植手术;肝移植组(B组,n=12),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后,采用双袖套法行原位肝移植;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C1、C2、C3组,每组12只):将供肝进行缺血预处理后切除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行原位肝移植,根据阻断第一肝门5 min,开放再灌注5 min为1个循环,处理1~3个循环分别命名为C1、C2和C3组。术后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每分钟胆汁量,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Bcl-2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术后B组血清ALT、AST、LDH活性明显高于A组,每分钟胆汁量明显低于A组(P<0.01);C组ALT、AST、LDH活性虽明显高于A组(P<0.01),但比B组明显降低(P<0.05);随着IP次数增加,C1、C2、C3组ALT、AST、LDH活性递减,而每分钟胆汁量逐渐增加。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与B组比较,C组供肝组织细胞结构改变较小,Bcl-2表达增加,凋亡指数降低(P<0.01或P<0.05)。结论:IP对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短时间多次IP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4.
他克莫司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部分肝(65%)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他克莫司大剂量组(0.1 mg·kg-1·d-1)和他克莫司小剂量组(0.05 mg·kg-1·d-1),每组各24只.受体于术前3 d起肌注给药,每天1次,直至术后.观察术后第1、2、3、5天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 LI),速率法检测血清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等指标.结果:肝移植术后的肝细胞有丝分裂的高峰期出现在术后48 h,他克莫司显著提高了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48 h MI及PCNA LI(P<0.05,P<0.01);大剂量实验组术后48 h PCNA LI高于小剂量组(P<0.05);两种剂量组的TB、ALT没有明显改变.结论:他克莫司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再生有促进作用,且该作用有剂量依赖性,同时肝脏毒性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两套管-支架管大鼠肺移植模型,观察缺血预适应对大鼠移植肺组织中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按肺移植受、供体配成10对):对照组应用两套管-支架管法建立大鼠左肺移植模型;缺血预适应组供体大鼠开胸后先阻断左肺动脉和左主支气管5 min,然后开放10 min,造成左肺(移植肺)的缺血预适应;预适应阻断组供体大鼠在缺血预适应后,经肺动脉灌注蛋白激酶C的阻断剂多黏菌素B.分别于移植成功后30 min,自左肺静脉抽取1 mL动脉血即送血气分析,记录氧分压;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力;应用RT-PCR法检测移植肺组织中HSP70 mRNA的表达强度.结果:缺血预适应组的左肺静脉血氧分压、SOD、HSP70 mRNA均高于预适应阻断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能够增强大鼠移植肺组织中HSP70mRNA的表达,提高SOD的活力,对移植肺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制备三袖套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OLT)模型,将其分为OLT对照组和IP组,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中ALT、AST和LDH,用高压液相色谱仪测定移植肝细胞中腺苷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IP后血中ALT、AST和LDH均较OLT组明显降低;肝细胞浊肿、变性,肝窦变窄,红细胞聚集及大量的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附壁,局部小叶结构的破坏变变化也较OLT组为轻;移植肝组织中ATP、ADP和能荷(EC)较OLT组明显升高。结论 IP可以维持肝组织中较高浓度的ATP,这可能是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恢复肝细胞功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基础上,研究不同冷保存时间对移植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冷保存30mim部分肝移植组、冷保存4h部分肝移植组和冷保存10h部分肝移植组,观察各组生存率并分别于术后1、2、4天取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NF-α、IL-6的表达。结果:冷保存30mim部分肝移植组、冷保存4h部分肝移植组和冷保存10h部分肝移植组存活率分别为79%、71%、29%,和其他实验组相比:冷保存10h部分肝移植组PCNA、TNF-α、IL-6表达降低(P〈0.05)。结论: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降低了部分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能力和生存率。冷保存时间影响移植肝TNF-α和IL-6的表达,移植物中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对移植肝肝再生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鼠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体积大鼠肝脏移植后肝的再生性变化。方法:利用大鼠全肝原位移植和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将不同体积的肝移植给体积相同的受体,观察术后移植肝的体积变化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供体肝脏与受体肝脏重量相同,移植术后无明显变化,而供体肝脏小于受体肝脏,移植后迅速生长,7d可接近原受体肝脏的大小。结论:大鼠肝脏移植后再生能力增强,肝脏再生的大小取决于受体肝脏的大小,而与原\供体肝脏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HSP70)在大鼠肝移植供肝缺血预处理中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保护效应.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预处理模型.随机分成3组:未行肝移植对照组(C组)、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组和缺血预处理肝移植(ischemic precondition,IP)组.术后在分析各组供肝组织HSP70表达变化的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供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TP含量,并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肝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与C组相比,LT组HSP70表达量轻度增高,而IP组显著升高(P<0.05).LT组血清ALT、AST活性显著高于C组,肝组织SOD、ATP含量呈相反变化(P<0.05);与LT组相比,IP组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降低,肝组织SOD、ATP含量显著升高(P<0.05).光镜下观察到LT组供肝细胞形态学出现明显损伤性改变,而IP组改变较小.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以诱导大鼠原位移植肝高表达HSP70,后者可能是减轻缺血再灌注对供肝损伤的一个重要保护分子.  相似文献   

20.
去交感神经状态对肝部分切除后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建立去交感神经状态动物模型并探讨去交感神经状态下对肝切除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共90只,用6-OHDA制作去交感神经状态动物模型。其中30只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按Higgins和Anderson方法加以改良,作肝左叶和肝中叶切除(约占全肝的68%)。实验组加做去交感神经模型。术后第7天全部动物经抽血处死,计算相对肝重(HMI)、肝再生率的指数(RLR)和有丝分裂指数(MI)。肝脏DNA合成率用^3H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测得。结果:注射6-OHDA后3-14d,NE含量明显降低。行肝切除后两组大鼠术后7d均无死亡,实验组大鼠HMI、RLR、MI和^3H-TdR DNA掺入量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6-0HDA可明显起到化学性去交感神经的效果。交感神经在存在与否对肝切除后肝再生具有明显影响,去交感神经状态可抑制肝再生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