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在大鼠移植肝内的表达及其与肝脏再生的关系.方法:建立稳定的冷缺血45 min和10 h 50%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50%肝切除为对照组.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NF-α、IL-6的表达,RT-PCR检测术后2 h TNF-α、IL-6 mRNA的表达,并探讨TNF-α和IL-6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结果:冷缺血10 h肝移植组PCNA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冷缺血45 min组大鼠移植肝内细胞因子TNF-α、IL-6表达明显增加,高于对照组和冷缺血10 h组(P<0.05),持续的时间也延长到移植后24 h以上.结论:与大鼠肝切除后诱导肝再生的机制相似,TNF-α、IL-6等细胞因子在移植后肝脏再生的早期启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短暂冷缺血促进大鼠肝移植后的肝脏再生,较长时间冷缺血降低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  相似文献   

2.
IL-6/STAT3与冷保存大鼠部分肝移植肝再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冷保存对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及IL-6/STAT3与其的关系.方法 实验分为Ⅰ组(肝切除组)、Ⅱ组(冷保存1 h部分肝移植组) 和Ⅲ组(冷保存8 h部分肝移植组).观察比较各组术后1、6、12、24、48、72、168 h肝再生率、肝组织TNF-α、IL-6含量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STAT3表达.结果 Ⅰ组、Ⅱ组术后肝再生迅速,至术后第7天时分别接近和超过原来肝脏大小,Ⅲ组术后2~3 d大鼠肝再生率较Ⅰ组、Ⅱ组明显偏低(P<0.05).术后12 h 内Ⅰ组、Ⅱ组肝组织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Ⅲ组(P<0.05).Ⅰ组、Ⅱ组TNF-α、IL-6于术后12 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而Ⅲ组24 h达高峰,此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Ⅰ组、Ⅱ组PCNA表达于术后12~24 h达高峰;Ⅲ组术后12 h内PCNA表达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48 h才达高峰,但至第7天仍有较多表达.Ⅰ组、Ⅱ组术后1 h STAT3表达最多,以后逐渐下降,7 d后表达基本消失.Ⅲ组STAT3 6 h才出现表达,12 h达高峰,7 d时仍有较多表达.结论 长时间冷保存降低了部分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能力,TNF-α、IL-6/STAT3的早期异常可能是长时间冷保存肝再生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基础上,研究不同冷保存时间对移植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冷保存30mim部分肝移植组、冷保存4h部分肝移植组和冷保存10h部分肝移植组,观察各组生存率并分别于术后1、2、4天取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NF-α、IL-6的表达。结果:冷保存30mim部分肝移植组、冷保存4h部分肝移植组和冷保存10h部分肝移植组存活率分别为79%、71%、29%,和其他实验组相比:冷保存10h部分肝移植组PCNA、TNF-α、IL-6表达降低(P〈0.05)。结论: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降低了部分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能力和生存率。冷保存时间影响移植肝TNF-α和IL-6的表达,移植物中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对移植肝肝再生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后IL-6/STAT3信号通路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晟光  农卡特  廖维甲  覃理灵  王莉 《重庆医学》2011,40(22):2188-2190,2180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在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后残肝再生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法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正常大鼠为对照组。对照组及肝硬化组均行70%肝切除后,于不同的时间点收集残肝组织及血液标本,检测血清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活性STAT3蛋白表达。结果肝切除后24 h,肝硬化组大鼠有丝分裂细胞数及PCNA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肝切除后的前12 h,肝硬化组大鼠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2 h,对照组残肝组织的活性STAT3蛋白远远高于肝硬化组。结论肝硬化肝切除术后早期IL-6的低表达导致STAT3蛋白活化不足是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残肝再生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冷缺血损伤后大鼠移植肝内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冷缺血损伤条件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在大鼠移植肝内的变化规律与肝脏再生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冷缺血1h组、冷缺血16h组、假手术对照组。观察各组的生存率,并在术后0、1、2、4、16、24、48、72h收集标本。检测TNF-α、IL-6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摄取溴脱氧尿核苷情况。对冷缺血1h组和冷缺血16h组在移植后48h溴脱氧尿核苷染色阳性的肝细胞计数进行分析。【结果】冷缺血损伤1h、16h肝移植组和假手术组存活率均为100%(〉14d)。与冷缺血1h相比,冷缺血16h组大鼠移植肝内TNF-α、IL-6等细胞因子表达明显增加,持续的时间也延长到移植后24h以上。移植术后48h溴脱氧尿核苷染色阳性的肝细胞计数也明显增多(P〈0.05)。【结论】重度冷缺血损伤启动大鼠肝移植后的肝脏再生,修复组织损伤。与大鼠肝切除后诱导肝再生的机制相似,TNF-α、IL-6等细胞因子在移植后肝脏再生的早期启动过程中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冷缺血损伤后大鼠移植肝内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冷缺血损伤条件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在大鼠移植肝内的变化规律与肝脏再生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冷缺血1h组、冷缺血16h组、假手术对照组。观察各组的生存率,并在术后0、1、2、4、16、24、48、72h收集标本,检测TNF-α、IL-6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摄取溴脱氧尿核苷情况。对冷缺血1h组和冷缺血16h组在移植后48h溴脱氧尿核苷染色阳性的肝细胞计数进行分析。【结果】冷缺血损伤1h、16h肝移植组和假手术组存活率均为100%(>14d)。与冷缺血1h相比,冷缺血16h组大鼠移植肝内TNF-α、IL-6等细胞因子表达明显增加,持续的时间也延长到移植后24h以上。移植术后48h溴脱氧尿核苷染色阳性的肝细胞计数也明显增多(P<0.05)。【结论】重度冷缺血损伤启动大鼠肝移植后的肝脏再生,修复组织损伤。与大鼠肝切除后诱导肝再生的机制相似,TNF-α、IL-6等细胞因子在移植后肝脏再生的早期启动过程中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C)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组织氧化还原因子-1(Redox factor-1,Kef-1)蛋白表达及术后肝脏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100只Lewis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50%移植组(PLT组)和假手术组(SO组),分别于移植后0.5、2、6和24 h取材,通过Western免疫杂交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图像分析定量检测移植后各时间点Ref-1蛋白表达变化,同时结合血清学和组织病理学分析Ref-1表达变化的意义.结果 IPC可使减体积肝移植后早期肝实质细胞中Ref-1蛋白表达增高.与PLT组相比,IPC组早期Ref-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病理学分析显示PLT组术后24h可见到门脉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肝窦扩张明显,肝组织损伤较重;而IPC组则损伤较轻.术后6和24 h血清ALT值分别为PLT组(1186.65±142.31)u/L;(1498.91±126.79)u/L;IPC组(799.61±125.97)u/L;(659.27±135.68)u/L.与PLT组相比,IPC组术后6和24h血清ALT值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IPC可减轻减体积肝移植后早期肝脏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促进Ref-1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预处理对大鼠70%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残肝再生和TNF-α/IL-6/STAT-3信号通路的
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 大鼠120 只,体质量230~280 g,随机分为单纯肝切除组(PH)、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组
(PHIR)和乌司他丁组(UTI),40只/组。PH组不阻断残肝血流;PHIR组阻断血流30 min后恢复灌注;UTI组于缺血前5 min经尾
静脉给予UTI 50 000 U/kg。再灌注后1、6、12、24、48 h取各组大鼠残肝组织,测定残肝再生度、PCNA阳性率,TNF-α、IL-6水平,
STAT-3、CyclinD1、Cdk4mRNA表达及CyclinD1、Cdk4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UTI组24 h 和48 h 肝再生度和PCNA阳性率较
PHIR组显著升高(P<0.05);UTI组早期TNF-α、IL-6水平较PHIR组显著降低(P<0.05),但再灌注晚期IL-6水显著高于PHIR组
(P<0.05);UTI组24 h 和48 h STAT-3、CyclinD1、Cdk4 mRNA表达及CyclinD1 和Cdk4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PHIR组(P<
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肝大部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残肝的再生具有促进作用,其机制与激活IL-6/STAT-3信号通路,
促使肝细胞CyclinDl-Cdk4复合物合成,促进肝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减体积肝移植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行50%减体积肝移植,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和IPC组,检测术后2、6、24 h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变化。检测术后24 h肝组织形态学变化、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检测髓性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反映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IPC组术后6、24 h ALT水平显著下降(P〈0.01);组织病理学显示,Control组肝细胞明显空泡样变性伴局部坏死,小叶结构破坏,门脉周围水肿、充血,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而IPC组损伤减轻;与Control组比较,IPC组MDA水平显著下降而SOD含量则明显增加(P〈0.01),肝组织中TNF-α和MPO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IPC明显减轻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再灌注损伤,其机制部分与增强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TNF-α,IL-1的表达及银杏叶提取物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Kamadas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EGb组).观察移植肝再灌注后2 h、6 h和24 h肝组织中TNF-α、IL-1含量及血清ALT、AST活性和肝组织学变化及银杏叶提取物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清ALT、AST含量,肝组织TNF-α、IL-1活性明显升高(P<0.01),肝细胞形态学发生异常变化.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均明显减轻,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TNF-α、IL-1是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q,HIRI)的重要发病因素,银杏叶提取物可通过降低TNF-α、IL-1,减轻HIRI.对供肝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5例经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患者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由血浆置换和猪肝细胞生物人工肝构成。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急性重型3例和亚急性重型2例)各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1次,时间约10一12小时,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6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3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患者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养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显著升高(P<0.01和P<0.05)。2例患者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日和21日,存活率为60%。结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能是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并作为判断患者能否自然恢复或必须进行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脂肪肝对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脂肪肝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009名各类人员做空腹腹部B超、肘静脉血肝功能检验、胸部X片等检查。结果:脂肪肝的发病率为35.5%,不同程度脂肪肝伴有肝功能异常者42名,占脂肪肝患者的2.9%,但基本排除由脂肪肝引起。结论:因营养过剩引起的脂肪肝一般不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脂肪肝的真正危害性并非其对肝脏本身的影响,而在于引起脂肪肝的原因——肥胖、高脂血症、嗜酒等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探讨培养人肝细胞与肝非实质细胞用于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及其对暴发性肝衰竭进行支持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首先将由简易体外两步灌流法分离获取的肝细胞,肝非实质细胞进行限制贴壁条件下的混合培养。然后置空心纤维型生物反应器和辅助循环系统组成的EBLSS,对无肝模型犬进行人工肝支持结果:分离所得成活率高达94%以上的肝细胞,肝非实质细胞经定时反复旋转振荡后形成多细胞球形聚集体,浮航天工业部工保持良好的形态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绕肝提拉法在前正中入路进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中的技巧和效果。方法:收集17例肝尾 叶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细胞型肝癌13例,胆管细胞型肝癌3例和结肠癌术后肝尾叶转移1例,采用绕肝提拉法的 前正中入路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绕肝提拉法经前正中入路进行全肝尾叶切除术, 手术时间166~427(211.5 ±20.1) min,术中失血372~1 208(472.7±83.6) mL,无手术死亡。全组术后1,3,5 年生存率分别 为76.5%,52.9%和23.5%。结论:绕肝提拉法适用于前正中入路进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5.
了解肝纤维化的历史。从形态学、生化学、细胞学、免疫学和基因水平全面认识肝纤维化,并研究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鲍克志 《河北医学》2003,9(9):790-791
目的:探讨孤立性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方法:归纳八年来28例左肝内胆管结石行左肝叶、肝段及左半肝切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18例结石局限于左肝外叶,行左肝外叶切除 胆管T管引流术或胆管空肠R-Y吻合术,10例结石局限于左半肝且伴左半肝胆管严重狭窄、肝脓肿行左半肝切除 胆管T管引流术。随访1~7年,左外肝叶切除18例,术后4例结石复发,行胆道镜1~3次取石;而行左半肝切除者无一例复发。整组病例无死亡。结论:行左肝叶、肝段、左半肝切除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方式,且安全可靠,近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两种体外肝脏获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探讨体外肝脏灌流(ECLP)的灌注终止条件.方法 实验动物均为健康普通长白猪,体重在20~30 kg之间.受体均为正常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5)供体肝脏原位冷灌注,取下肝脏后4℃保存液保存;实验组(n=7)供体肝脏阻断血供后迅速切取,连接ECLP开始灌注.观察体外肝脏一般情况、灌注时间、冷/热缺血时间、胆汁生成量、耗氧率和病理变化等指标.结果 对照组的体外肝脏平均灌注时间为(3.7±0.4)h,而实验组的平均灌注时间为(5.8±0.4)h,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体外肝脏的胆汁生成量随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耗氧率在灌流开始后先逐渐升高,在体外肝脏灌注末期急剧下降;两组在这两个指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切取获得的体外肝脏要优于冷切取获得的体外肝脏,胆汁生成量和体外肝脏耗氧率是体外肝脏灌注的终止条件简便而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实验性家兔非酒精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发脂肪肝的方法建立家兔非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并于高脂饲料喂养2、4、8周末,以及停止高脂饲料喂养(用平衡饲料继续喂养)12、16周末分别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家兔,经心脏灌流后取肝脏组织行HE染色、VG苦味酸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LSEC)窗孔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的LSEC扁平,远侧胞质呈薄片状,有许多窗孔,内皮下缺乏基底膜(BM);高脂饲料喂养2周末,部分肝窦内皮细胞远侧胞质窗孔数减少,内皮下尚未见基底膜形成;4周末,窗孔数减少或消失,内皮下已开始有不完全的基底膜形成,同时有功能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形成;8周末进一步加重,内皮下已有完整的BM形成。停止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肝组织内胶原纤维仍大量沉积,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有所减轻,内皮下基底膜成不连续状。16周末,仍可见胶原柬,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明显减轻。结论随着高脂饲料的喂养LSEC的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逐渐发生,严重时可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肝纤维化;去除病因后这种肝纤维化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9.
阎丽  柳婧美  乔伟  宋健  王群英  钟慧闽 《医学争鸣》2007,28(13):1181-1182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肝硬化基础上大鼠肝癌模型的方法.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按60 mL/L CCl4和100 mL/L食用白酒的方法诱导肝癌模型.观察两组大鼠不同时期质量变化,死亡率,肝假小叶形成率及肝癌结节发生率.结果:诱导16 wk后,对照组大鼠质量明显增加,无死亡,无肝硬化,无肝癌形成.实验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质量增长缓慢,2 wk后假小叶形成率90%,继续诱导4 wk后癌结节形成率40%.实验过程中大鼠的死亡率为10%.结论:CCl4和食用白酒可成功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延长诱导时间可产生一定数量的肝癌模型.  相似文献   

20.
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生化指标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特异性的鉴别指标.以指导临床诊断。方法:对38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151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清酶、血脂、尿酸、血糖、红细胞压积等指标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酒精性脂肪肝组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ST/ALT02)、γ-谷氨酰转肽酶(GGT)、尿酸(UA)异常的百分数分别为73.7%、34.2%、47.4%、60.5%。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分别为27.8%、14.6%、20.5%、35.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ST、AST/ALT(≥2)、GGT、UA等指标可能是鉴别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效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