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指导思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考试,它既是对社会自学者进行的高等教育学历考试,又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与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开设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既能检验历年来自学成才和跟师学徒的中医人员的水平,又能促  相似文献   

2.
一、指导思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考试,它既是对社会自学者进行的高等教育学历考试,又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与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开设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既能检验历年来自学成才和跟师学徒的中医人员的水平,又能促进改善现有中医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现有中医人员的业务水平,是解决目前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加速造就和选拔高级中医人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 我省开展的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工作,既是对现职人员自学中医进行的学历考试,又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在自学成才这条艰辛的路途上,中医界的许多同志发奋苦读,勇于进取,坚持业余自学,力争成才,确属有志之举,这是普及祖国医学,光大中医事业的希望。但是自学者能否学有所成,固然关键在于本人,但还需要领导的关心,家庭的支持和众人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前言本大纲是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关于编写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几点意见》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卫生部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编写的,是具体指导个人自学、社会助学与进行考试命题、编写自学指导书和教材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前言本大纲是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关于编写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几点意见》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卫生部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编写的。是具体指导个人自学、社会助学与进行考试命题、编写自学指导书和教材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对社会自学者进行的学历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试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能否正确反映学生知识水平,是衡量自成学才标准关键的一  相似文献   

7.
前言本大纲是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关于编写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几点意见》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卫生部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编写的。是具体指导个人自学、社会助学与进行考试命题、编写自学指导书和教材的依据。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中药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已在全国推行,这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提高工作。我国的广大在职中医人员为提高业务素质,寻找各种途径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而目前开考的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给他们创造了有利的学习机会与条件。目前,报考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的考生人数之多是空前的。最近,辽宁省自学考试办公室遵照国家自学考试委员会的要求,安排了1990年下半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的报考工作。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的报考对象,继续贯彻以培养在职中医人员为主的原则,即具有中医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年以上(含三年)的在职中医人员,名老中医(药)人员在职的子女,已开业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本刊编辑部近日从有关部门获悉,去年12月2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出了“关于加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开考10年来,对提高在职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近几年突,有些地方参加自学考试中医专业的非在职从业人员的人数,特别是城镇社会青年增长较快;有些地方临床实习难以保证,临床实习考核环节管理相对薄弱。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中医行业的实际需要,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  相似文献   

10.
1989年8月5日,我获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专科段的毕业证书。3年来,征程漫漫,是主考学校辽宁中医学院的老师、主管中医自考的有关部门辛勤培育,使我得到了知识的琼浆玉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果说,这几年有些体会的话,那就是恒心、力量、拼搏。一、立下恒心,坚持不懈 1985年年末,辽宁省做为开展中医自学考试的试点之一,开始了中医自学考试。喜讯传来,我立即在当地报了名。实践已经证明: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是造就和选拔中医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在职中医人员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提高中医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改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对参加自学考试者认定是否达到高等教育学历水平的考试。为了培养和选拔卫生事业所需要的中医师,壮大中医队伍.提高中医队伍的素质,1985年辽宁省开考了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现已考九科。目前,广大考生正满怀信心,积极迎接新课程的考试。辽宁省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的主考学校——辽宁中医学院,认真执行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批准的“辽宁省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计划”,  相似文献   

12.
经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及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批准,上海市将于1992年10月起开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的本科段考试。中医专业本科段自学考试的报考对象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在改革开放后新型的教育制度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当前规模最大的一种开放性、社会化的教育形式.中医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中医自考),是高教自学考试的一部分,十几年来,它为提高中医队伍的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日益受到社会的欢迎.回顾中医自考走过的历程,有喜悦,也有困惑,但我们坚信,发展是硬道理.  相似文献   

14.
最近,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卫生部印发了“五省(市)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座淡会纪要”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计划”,规定了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的学历层次、报考对象、考试课程及考试方法等。关于报考对象,原则上先内后外,即先在中医队伍内开考,以提高现有中医人员的素质。报考对象为: 1.具有中医士及中医士以上技术职称,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年(含三年)以上的在职中医人员。 2.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列为继承对象的名老中医(药)人员,或具有中医副主任医(药)  相似文献   

15.
前言本大纲是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关于编写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几点意见》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卫生部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编写的。是具体指导个  相似文献   

16.
《中药学》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药物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被列为中医专业大专及本科自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为帮助参加中医自学考试者自学并顺利通过自学考试,笔者根据多年来辅导自学考生、考试命题、试卷评分的体会,就《中药学》自学的重点内容、自学方法、常见题型、失误分析等略谈浅薄之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自学考试园地”同读者见面了。这个专栏,将及时地向您传递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的有关考试信息,介绍中医专业的各科考试大纲。我们期望“自学考试园地”这个专栏,能成为您的知音,帮助您做好复习,以便迎接中医专业的自学考试。本期刊载的“《中医诊断学》考试大纲(草稿)”和“《方剂学》考试大纲(草稿)”,是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卫生部公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制定的,供读者复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92年11月10日至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简称“全国考委”)联合在济南召开了全国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工作会议。这是继1988年11月天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试点工作总结会议之后的又一规模较大、内容重要的会议。来自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  相似文献   

19.
经省教委批准,1989年我省开始举行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报考对象:1、具有中医士以上技术职称,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年以上的中医人员。2、省定名老中医(药)师或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药)师以上职称人员的在职子女(具有高中文化程度)。3、开业三年以上并取得开业执照的中医人员及乡村医生。考试科目:必考科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医古文、方剂学、哲学、中医内科  相似文献   

20.
信息窗     
三市二省举办中医自学考试高等教育是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座谈会,最近在成都召开。拟于一九八五年在北京、上海、天津市,四川、辽宁省举行高等中医自学考试试点。待总结经验后,逐步在全国各地铺开。关于申请参加高等中医自学考试的对象。会议认为,在没有全面铺开之前,目前暂定在在职中级中医人员,已经批准开业的(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副教授、中医副研究员)的子女中报考。这次中医自学考试,分为必考课和选考课。必考课包括:公共统考课、专业基础课、临床课。大专自学考试的必考课可定为:《哲学》、《古文》、《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