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后囊混浊是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功能的常见并发症。本文对正常及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训,观察体外培养的晶体上皮细胞的生物学以及组织学变化。应用5-氟脲嘧啶,高三尖杉酯碱及骆驼蓬碱对组织培养的晶体上皮细胞进行药物抑制试验。结果显示人类晶体上皮细胞在体外生存能力有限,体外的生存能力与供体的年龄成负相关。高三尖杉酯碱及骆驼蓬喊可有效地抑制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繁殖,同时根据培养的晶体上皮细胞生长特性的观察,作者建议使用边缘光滑的撕囊术,以降低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研究进展右江民族医学院附院眼科马文豪(百色533000)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居首位的致盲性眼病,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当今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但保留的晶体后囊很容易发生混浊,造成后发性白内障,导致视力再度下降[1]。随着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普遍...  相似文献   

3.
后囊混浊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往往导致患者视力重复下降。本文对167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的34眼后囊混浊作临床观察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1995~1998年施行的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167眼,男性104眼,女性63眼,年龄18~82岁。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21眼,外伤性白内障27眼,并发性白内障12眼,合并糖尿病性白内障7眼。在术后3~12月复查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及检眼镜检查。1.2 后囊混浊分级标准 按Odrich评分法记录后囊混浊情况,即0级:后囊无混浊;1级:后囊轻度…  相似文献   

4.
5.
王秋霞  林静 《新疆医学》2003,33(4):30-31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rerior capsule ca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摘除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18%~50%,是影响术后视力重建的主要原因。我院采用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复明效果满意,随访观察6个月~2年,部分患者并发后囊膜混浊,视力恢复欠佳,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收集1998年~2000年巴州医院行白内障  相似文献   

6.
后囊混浊是白内障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引起手术后远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因患者年龄、手术方式、是否伴有其他眼病与人工晶状体材料、类型、随访时间及后囊混浊诊断标准不同而报道不一.后囊混浊发病影响因素较多且复杂,其中手术时对囊膜处理方式的不同对后囊混浊也有较大影响.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临床预防后囊混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在防治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中的作用。方法:对2l例于手术前和术中发现后囊混浊,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行工期后囊环形撕囊。结果:术后全部术眼均获得视轴透明区。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工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一种防治后囊混浊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8.
9.
后囊膜混浊的防治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毅倩 《上海医学》1995,18(9):553-556,521
  相似文献   

10.
晶状体上皮细胞清除预防后囊混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晶状体上皮细胞清除的方法预防后囊混浊。方法:应用新西兰白兔10只,将20眼随机分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胰蛋白酶组。晶状体囊袋内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皮质,保留完整囊袋,胰蛋白酶组间囊袋内注入2.5g/L胰蛋白酶保留1min,冲洗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最后撕去前囊。对照组将胰蛋白酶换为平衡盐水,其他方法相同,术后观察后囊混浊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周,胰蛋白酶处理组8眼晶状体囊保持透明,后囊无混浊,2 眼轻度混浊。对照组10眼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囊混浊。两组后囊混浊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有显差异(P<0.01)。结论:应用胰蛋白酶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可以显预防后囊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谌金金  王平 《海南医学》2014,(22):3355-3358
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药理学方面研究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取得了不少的进展。本文就药物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作用机制和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囊膜混浊(PCO)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目前包括光动力治疗在内的许多防治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都不能安全而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光催化是近年来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大量研究证明二氧化钛(TiO2)光催化剂能有效地杀灭多种肿瘤细胞。笔者综述了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和杀伤肿瘤细胞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提出TiO2光催化剂防治PCO的可能性,同时指出其研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后发性白内障及其防治研究白内障是致盲的最主要病症。手术摘出混浊晶体并行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约有20%~50%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导致晶体后囊膜混浊(PCO)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3例(87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其中35眼保持后囊膜完整、19眼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33眼行PCCC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AV)。51眼I期植入人工晶体(IOL)。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30眼(34.48%)发生PCO,其中后囊完整组19眼(54.29%)、PCCC组5眼(26.32%)、PCCC+AV组6眼(18.18%)。PCO的形成与术中未行PCCC+AV(P<0.01)、手术年龄小于1岁(P<0.05)及I期植入IOL(P<0.05)有关。结论:手术年龄越小、I期植入IOL及保持后囊完整是PCO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透明角膜切口插管灌注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行后囊膜切开治疗后发性白内障(PCO)的疗效.方法 对23例(27眼)行角膜切口插管灌注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行后囊膜切开治疗的PCO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6~18个月.结果 后发性白内障切开成功率为100%,全部术眼后囊膜均形成3.0~6.0 mm的圆形透明区;术后能配合视力检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术后随访无切口渗漏、人工晶体损伤或再次发生PCO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插管灌注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行后囊膜切开治疗PCO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云波  钱进  陈海龙 《中国医刊》2008,43(7):36-38
目的评价儿童人工晶状体眼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特征和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7例(249眼)3~12岁儿童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121眼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硬性人工晶状体(A组),128眼植入Acrysof折叠式人工晶状体(B组),术后随访12~84个月,观察比较两组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率以及激光术后视力情况。结果儿童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A组为92.6%,B组为32.9%;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率A组为92.6%,B组为26.6%,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146眼经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脱盲率为100%,脱残率90.7%。结论对于3~12岁儿童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使用Acrysof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明显降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率;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是儿童人工晶状体眼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任孝伟 《吉林医学》2007,28(9):1068-1071
目的:探讨兔眼晶状体皮质吸出术后不同时期MMP-2、MMP-9的变化,推断其在后发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的白色家兔42只,随机分成实验组(35只)及对照组(7只)。实验组肌肉注射氯胺酮15mg/kg进行麻醉,由专人行双眼透明晶状体皮质吸出术。术后1%阿托品眼膏散瞳双眼,分别于术后1周、1、2、3、5个月各处死7只兔;对照组不做处理,直接处死。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检测MMP-2、MMP-9,冷冻标本用Zymography方法进行MMP-2、MMP-9活性测定。结果:①兔眼后发性白内障形成情况:术后不同时期裂隙灯下观察可见术后前3d前房内炎症反应明显,虹膜充血;术后1周可见前囊截缘出现白色环状混浊,但后囊尚透明;术后2周后囊呈薄纱状;1个月出现线条状混浊,2~3个月成条索状混浊,术后5个月后囊明显混浊。②免疫组化结果:对照组晶体上皮细胞胞浆及细胞间质中没有明显的MMP-2、MMP-9表达,实验组MMP-2于术后1~3个月表达增强。③Zymography凝胶检查:对照组可检测到极低的MMP-2、MMP-9活性(呈淡条带);实验组MMP-2活性明显强于对照组,MMP-9无明显差异。④活性分析:对照组MMP-2活性为(0.75±0.10),实验组分别为(3.68±0.12)、(5.18±0.11)、(5.62±0.11)、(6.58±0.11)和(1.19±0.10);实验组MMP-9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正常兔晶体囊膜中有MMP-2、MMP-9活性;术后2~3个月囊膜中MMP-2活性增强;术后2~3个月,囊膜中MMP-9无变化;MMP-2与MMP-9比较,前者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病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8.
雷帕霉素抑制兔眼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抑制兔眼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2只,24眼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RAPA 7.5、15和30?ng/ml组,4组均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术;实验组灌注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RAPA。术后不同时间裂隙灯观察兔眼角膜、房水及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情况;3个月后处死动物,分别对4组兔眼行组织病理学及电镜检查。结果:术后12周,RAPA15?ng/ml组和30?ng/ml组后囊混浊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各组术后裂隙灯下角膜混浊度无明显差异。结论:浓度为15~30?ng/ml的RAPA灌注液可有效抑制兔眼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且对角膜无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及形态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对32例(32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分别于术前0.5h,术后1d、1周、1个月与3个月测定术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边形细胞比例;同时选取32例、32眼(Phaco+IOL后,后囊混浊未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作为对照组。记录并分析两组内皮细胞变化趋势。诘果两组术后随访期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六边形细胞的比例下降程度实验组大于对照组。结论一定能量范围的Nd:YAG激光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无明显影响,而对内皮细胞的正常形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裴澄  孙乃学 《医学争鸣》2008,29(17):1569-1572
目的:研究环孢素A微球(CsA-MS)抑制兔眼晶体后囊膜混浊的安全有效浓度.方法:将16只兔眼随机分为高、中、低浓度组和空白对照组,高、中、低组含CsA浓度分别为:3,2,1g/L.均行囊外晶体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术,术毕实验组囊袋内注入含不同浓度CsA-MS的混恳液0.1 mL,对照组注入0.1 mL混悬液含空白微球(MS)0.2 mg,术后按时检查前房反应并测最眼压和房水CsA浓度.2 mo后摘取术眼行角膜及后囊膜组织病理学及电镜形态学检查.结果:术后第1 wk房水中CsA浓度开始增高,2 wk时达到高峰,以后缓慢释放,持续作用1 mo余;裂隙灯观察实验高、中、低浓度组均可抑制后囊膜混浊,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和电镜观察,实验组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均不同程度受到抑制,呈浓度依赖型,高浓度组抑制后囊膜混浊作用最强,但对角膜内皮细胞有损害,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对组织无明显毒性.结论:CsA-MS浓度1,2 g/L在实验期内是抑制兔眼后囊膜混浊的安全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