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辅助性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好转并继续院外抗结核治疗,3例患者转院进一步进行治疗,3例患者放弃继续治疗,1例患者由于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在综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基础上,早期诊断和有效地抗结核药物联合激素应用是其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液循环侵入到脑内,或经其他途经播散至脑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早期诊断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据文献报道发病5d开始抗结核治疗病死率仅为6.2%,10d开始抗结核治疗病死率为29.2%,20d开始抗结核治疗患者全部死亡。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误诊率平均31.6%。早期诊断的仅为10%,晚期病例预后差,留后遗症,及早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我们通过对1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其临床特点为循证依据,探讨此患者的护理特点及重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28例,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联合运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治愈率达92.8%.结论结核性脑膜炎为一种神经系统结核病中的重症结核病,早期诊治十分重要,临床医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7年2月-2012年2月笔者所在防治所收治的51例结核性脑膜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及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5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要症状,脑脊液改变以压力、白细胞、蛋白升高,葡萄糖、氯化物降低为主。96.08%合并颅外结核。头颅CT或MRI检查异常51例。经正规抗结核治疗,恢复良好33例,恢复不理想18例,死亡2例。结论: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头颅CT或MRI检查、是否合并颅外结核感染及正规抗结核治疗是否有效,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可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点进行观察,包括入院时体征与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同时给予患者实施抗结核治疗,统计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 63例患者入院后体征以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实验室检查显示脑脊液改变,具体以脑脊液压力、蛋白升高等有关;影像学检查显示50例患者影像表现异常,以低密度病灶、脑梗死、脑积水为主;实施抗结核治疗后,63例患者治愈48例,好转12例,无效3例。结论针对结核性脑膜炎,结合临床症状、脑脊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可诊断,诊断后早期予以患者抗结核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5):461-463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及时诊治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尤其是细胞学动态变化资料。结果:3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多亚急性起病,以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中度升高,葡萄糖、氯化物中度减低,脑脊液细胞学细胞数多中度升高,早期为混合细胞反应,嗜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较慢,可稳定在1个月以上,正规抗结核治疗后多数好转,发病2周内接受抗结核治疗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其他患者。结论:对于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早期确诊困难的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对于其鉴别诊断和治疗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游建友 《中外医疗》2012,31(31):58+60-58,60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症状、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该院收治的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大都呈现出慢性或者亚急性起病,经过正规抗结核治疗,临床治愈为48例,好转为18例,12例没有好转,自动出院或者转院进行治疗,2例死亡。结论患者的脑脊液特点以及头颅CT或者MRI检查作为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一个重要的指标,早期诊断以及科学合理治疗可以有效增强结核性脑膜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朱雅娟 《中外医疗》2009,27(9):30-30
目的分析210例结核性脑膜炎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1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常规抗结核基础上,通过腰椎穿刺鞘内注药糖皮质激素降颅内压,扩张脑血管,营养脑细胞及对症支持治疗分析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效果转归。结果早期结核性脑膜炎全部好转,中期结核性脑膜炎好转135例,死亡5例,晚期结核性脑膜炎好转14例,死亡12例,失踪1例。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致残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即使是达到晚期,也有50%的好转率,临床医生也不能轻易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9.
刘绍权 《当代医学》2014,(25):65-65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措施,总结经验以提高自身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河南省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资料。结果 60例患者中40例痊愈,6例遗留不同程度肢体后遗症,2例视觉及听觉障碍,癫痫3例,死亡6例,3例自动离院;不良反应经抗结核药物减量或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 早期诊断并给予及时合理的临床治疗,能够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卢家桀  唐红  雷秉钧 《西部医学》2005,17(4):302-303
目的总结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9月收治的7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78例患者中临床治愈59例,好转12例,死亡或自动出院7例。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手段较多,但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早期、联合、足量、长期、分阶段抗结核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结核性脑膜炎40例CT、MRI影像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40例结核性脑膜炎的头颅CT或MRI进行研究,并结合临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中,早期7例,中期17例,晚期16例。影像学表现为:脑池及脑膜异常、脑积水、结核瘤、脑梗死和脑膜钙化等。正规合理的抗结核治疗后,有效33例(82.5%),无效6例(15.0%),病死1例(2.5%)。结论: CT或MRI能较清楚地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的多种病理改变,具有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有助于TBM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沈春明  赵刚 《实用全科医学》2011,9(3):401-401,468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中的价值及合理应用的方法,以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缩短病程,减少不良转归的发生。方法回顾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近5年来的结核性脑膜炎病例,选择其中随访满12个月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0例,对全部患者入院时病情,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使用的剂量、疗程,患者病情恢复及临床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10例患者确诊后即给予四联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完成整个抗结核疗程12个月,全部患者没有死亡,大部分恢复良好,仅有2例患者轻度残疾。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正规化疗是关键,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早期、合理的应用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3.
杨芳 《中国现代医生》2013,(25):131-132
目的探讨11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1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依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给予患者抗结核、激素、脱水、促进脑细胞技能代谢药等有针对性的治疗。结果治疗后,116例患者中有66例患者痊愈,占总数的56.9%;50例患者好转,占总数的43.1%,所有患者均没有后遗症,达到了100.0%的治疗有效率。结论依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给予患者抗结核、激素、脱水、促进脑细胞技能代谢药等有针对性的治疗能够显著提升对患者的治愈率及其治疗的总有效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抗原(ESAT-6),探讨其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3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37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脑脊液单核ESAT-6抗原,同时进行脑脊液抗酸染色、结核抗体和腺苷脱氨酶(ADA)检测,然后比较各种方法的阳性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脑脊液ESAT-6(免疫优势抗原)抗原的阳性率较其它检测方法的阳性率显著增高(P〈0.01),其ESAT-6抗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脑脊液抗酸染色、结核抗体和ADA检测。结论检测脑脊液单核细胞内ESAT-6抗原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31例成人结核性脑膜炎进行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转归的分析,并对大剂量异烟肼药物并用其他抗结核药物及鞘内应用澈素+异烟肼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方案进行了讨论及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异烟肼、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6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脑脊液置换术及异烟肼50mg和地塞米松5mg鞘内注射,每周2次,共20~24次。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脑脊液指标恢复时间及患者预后。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63%(P<0.01);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脑脊液指标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38%(P<0.01)。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异烟肼及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可显著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脑脊液指标恢复时间,提高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刘国超  刘柳丹 《吉林医学》2013,34(21):4202-4203
目的:探讨研究结核性脑膜脑炎合并低钠血症的病因并对其进行诊断治疗分析。方法:选择患有结核性脑膜脑炎合并低钠血症的患者31例,分为轻中度组(A组)和重度组(B组),A组15例,B组16例。两组均取抗痨方案规范治疗,A组轻中度者,限水<500 ml,依据血钠监测值,取50~250 ml 3%高渗盐水临床静脉滴注,血钠在3~7 d后呈正常恢复;B组重度者,先采取有效措施使循环功能、呼吸改善,取3%高渗盐水250~1 000 ml在心功能条件许可下持续补充,血钠浓度水平升高后,剂量适当减少,调整为1 000~2 500 ml生理盐水应用。结果: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改善率明显低于A组,而死亡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钠血症是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分析患者的发病因和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结核性脑膜炎病例的统计和分析,提高对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认识,为临床诊治结核性脑膜炎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2003年1月~2011年12月临床诊断的172例“结核性脑膜炎”病例和633例疑似病例的临床资料,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检验后,用非条件logistic模型进行多元分析。结果多因素结果筛选出头痛发热、脑积水或脑梗死、脑脊液压力升高、糖和氯化物同时降低、腺苷脱氨酶(ADA)升高是结核性脑膜炎确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由于临床症状、脑脊液及影像学表现等不典型,极易误诊.应针对其重点表现因素进行诊断,一旦确诊应尽早给予抗结核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邓长国  李曦 《四川医学》2013,(12):1847-1850
目的 分析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58例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核性脑膜炎在藏族及农村儿童发病率高,发病季节以春、夏多见.以发热、颅内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81.03%患儿合并有肺结核,痰及脑脊液查抗酸杆菌阳性率低,头颅MRI是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有效方法.早期诊断、规律化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结论加强对农村贫困藏族人口进行结核病防治科普知识的宣传,做到早就诊.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到早诊断.规律抗痨配合综合治疗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对该院所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做回顾分析。结果在该组的82例患者中,有72例好转出院,7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结论对结脑高度重视,若有疑诊现象,必须在早期、规律、全程、联合、适量抗痨药物的同时,采用激素治疗,其为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