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面部软组织侧貌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就诊的42例已完成正畸治疗的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男性10例,女性32例,年龄(23.8±6.3)岁,平均矫治时间1.9年],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或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后进行正畸治疗纠正磨牙关系,测量矫治前后硬组织及软组织相关头影测量指标30个,包括上下唇突点、颏唇沟点、软硬组织颏前点及颏顶点的矢状向及垂直向距离、鼻唇角及颏唇角等。对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分析影响上下唇、鼻唇角、颏唇角等面部软组织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30个头影测量指标中18个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上中切牙点矢状向距离[(63.87±7.14)mm]、上唇突点矢状向距离[(77.73±7.60)mm]显著减小(P<0.05)。14对头影测量指标变化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上唇突点矢状向变化量与上中切牙点矢状向变化量强正相关(r=0.649,P<0.01),上唇突点垂直向变化量与上中切牙点垂直向变化量中度正相关(r=0.544,P<0.01),软组织颏顶点矢状向变化量与Y轴角变化量中度负相关(r=0.537,P<0.01)。多元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显示,上唇突点内收量与上中切牙点内收量、平面角增大量以及上中切牙角增大量均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内收量相关性最大(Beta=0.79);上唇突点下移量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上中切牙角减小量、上颌第一磨牙面中点到腭平面距离减小量以及平面角增大量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及平面角增大量的相关性最大(Beta均为0.59);下唇突点下移量与上、下中切牙点下移量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相关性更大(Beta=0.36)。结论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后鼻唇颏关系得到一定改善,切牙的矢状向变化对唇突度的影响最大,且下唇矢状向与垂直向移动与上中切牙的位置关系更密切,牙齿移动对颏部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 患者采用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后颜面软组织侧貌在矢状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选用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骨性安氏Ⅱ类错 患者22 例,男7 例,女15 例,年龄20~30 岁。在术前及术后6~12 个月摄取X线头侧位片, 对16 个软硬组织标志点的变化进行矢状、垂直向的分析。结果:在矢状向上,上唇沟点、上唇缘点、上唇下点后退均大于2 mm( P < 0101) ;与上切牙点后移量之比为0159∶1~0164∶1 ;颏唇沟软、硬组织点前移量之比为0183∶1 ,软组织颏前点与硬组织颏前点前移量之比为0195∶1。在垂直向上,鼻尖点、鼻底点、上唇缘点平均向上移动量均小于1 mm( P > 0105) ;但软组织颏前点、颏唇沟、下唇缘点、下唇上点向上移动量均大于2 mm( P < 0105) ,与相应的硬组织移动量之比为1107∶1~1134∶1。结论: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经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后颜面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在矢状方向,上下颌软组织改变量均小于硬组织;但在垂直方向,下颌软组织的改变却比硬组织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后牙齿移动与唇组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生长发育期女性患者,采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结果 治疗后上下唇的变化与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之间呈现相关性,上切牙的唇向移动和前牙正常覆盖的建立分别与上唇突点的前移和上唇倾角的变化相关(P<0.01;P<0.001);上下中切牙角的变化与下唇突点的后退和下唇倾角的减小呈相关性(P<0.01);同时上下唇厚度的变化与上下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亦有相关性,随着上切牙的前移,上唇厚度代偿性变薄,而下唇厚度则随着下切牙的舌倾而代偿性增厚.结论 软组织侧貌及厚度均与牙齿的位置密切相关;上下唇位置的变化与上下切牙的变化不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采用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后颜面软组织侧貌在矢状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选用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22例,男7例,女15例,年龄20~30岁.在术前及术后6~12个月摄取X线头侧位片,对16个软硬组织标志点的变化进行矢状、垂直向的分析.结果:在矢状向上,上唇沟点、上唇缘点、上唇下点后退均大于2mm(P<0.01);与上切牙点后移量之比为0.59:1~0.64:l;颏唇沟软、硬组织点前移量之比为0.83:1,软组织颏前点与硬组织颏前点前移量之比为0.95:1.在垂直向上,鼻尖点、鼻底点、上唇缘点平均向上移动量均小于1mm(P>0.05);但软组织颏前点、颏唇沟、下唇缘点、下唇上点向上移动量均大于2mm(P<0.05),与相应的硬组织移动量之比为1.07:l~1.34:1.结论: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经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后颜面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在矢状方向,上下颌软组织改变量均小于硬组织;但在垂直方向,下颌软组织的改变却比硬组织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成都地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鼻唇角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引起鼻唇角变化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与疗效分析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例成都地区ANB角大于5°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X线头颅侧位片为样本,测量软硬组织指标共计22项.结果 安氏Ⅱ类1分类错耠畸形患者鼻唇角的测量均值为96.401°±11.265°,与鼻唇角形态相关性强的因素是鼻突度、鼻底平面角、上唇倾角、上唇突角和上唇厚度(P<0.05).结论 影响成都地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鼻唇角形态的主要因素集中在鼻部及上唇软组织,而与上中切牙位置、上下颌骨硬组织形态相关性小.上唇软组织在面部软组织侧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协调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安氏Ⅲ类错矫治后牙齿移动与唇组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Ⅲ类错的生长发育期女性患者,采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结果治疗后上下唇的变化与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之间呈现相关性,上切牙的唇向移动和前牙正常覆盖的建立分别与上唇突点的前移和上唇倾角的变化相关(P<0.01;P<0.001);上下中切牙角的变化与下唇突点的后退和下唇倾角的减小呈相关性(P<0.01);同时上下唇厚度的变化与上下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亦有相关性,随着上切牙的前移,上唇厚度代偿性变薄,而下唇厚度则随着下切牙的舌倾而代偿性增厚。结论软组织侧貌及厚度均与牙齿的位置密切相关;上下唇位置的变化与上下切牙的变化不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双颌前突青少年患者正畸治疗后唇部内收的因素.方法 对满足纳入标准的37例双颌前突青少年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测量治疗前软组织、硬组织、牙体组织项目及治疗后软硬组织变化项目共27项,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后退法)筛选影响唇部变化的敏感因素.结果 治疗后上中切牙颈缘点矢状向变化,治疗前年龄,上唇缘点至E线距离和颏部厚度影响上唇缘点矢状向内收变化,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875;治疗后下中切牙切缘矢状向变化,治疗前下唇缘点至E线距离,下唇紧张度,颏唇角和颏部厚度影响下唇缘点矢状向变化,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887.结论 治疗前生长潜力、骨性、牙性、软组织特点,及治疗后牙性变化影响双颌前突患者唇部内收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采用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后颜面软组织侧貌在矢状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 :选用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 2 2例 ,男 7例 ,女 15例 ,年龄 2 0~30岁。在术前及术后 6~ 12个月摄取X线头侧位片 ,对 16个软硬组织标志点的变化进行矢状、垂直向的分析。结果 :在矢状向上 ,上唇沟点、上唇缘点、上唇下点后退均大于 2mm(P <0 0 1) ;与上切牙点后移量之比为 0 5 9∶1~0 6 4∶1;颏唇沟软、硬组织点前移量之比为 0 83∶1,软组织颏前点与硬组织颏前点前移量之比为 0 95∶1。在垂直向上 ,鼻尖点、鼻底点、上唇缘点平均向上移动量均小于 1mm(P >0 0 5 ) ;但软组织颏前点、颏唇沟、下唇缘点、下唇上点向上移动量均大于 2mm(P <0 0 5 ) ,与相应的硬组织移动量之比为 1 0 7∶1~ 1 34∶1。结论 :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经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后颜面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在矢状方向 ,上下颌软组织改变量均小于硬组织 ;但在垂直方向 ,下颌软组织的改变却比硬组织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改变的差异.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33例,其中上颌拔除2个前磨牙(甲组)18例,双颌拔除4个前磨牙(乙组)15例,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其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两组SNA、SNB、ANB矫治前后的变化无明显差异.乙组上切牙内收与上唇的变化更为显著,颏前点明显前移,下唇凸度明显减小,乙组面型突度变较甲组更为显著.结论上颌单颌拔牙适用于下唇和下切牙凸度小、下颌无拥挤或轻度拥挤的轻中度骨性和牙源性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双颌拔牙适用于中重度拥挤的中度骨性和牙源性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Ⅱ类1分类错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面部软组织侧貌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就诊的42例已完成正畸治疗的Ⅱ类1分类错患者[男性10例,女性32例,年龄(23.8±6.3)岁,平均矫治时间1.9年],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或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后进行正畸治疗纠正磨牙关系,测量矫治前后硬组织及软组织相关头影测量指标30个,包括上下唇突点、颏唇沟点、软硬组织颏前点及颏顶点的矢状向及垂直向距离、鼻唇角及颏唇角等。对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分析影响上下唇、鼻唇角、颏唇角等面部软组织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 30个头影测量指标中18个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上中切牙点矢状向距离[(63.87±7.14) mm]、上唇突点矢状向距离[(77.73±7.60) mm]显著减小(P<0.05)。14对头影测量指标变化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上唇突点矢状向变化量与上中切牙点矢状向变化量强正相关(r=0.64...  相似文献   

11.
口腔正畸学     
骨性二类错[牙合]患者上、下颌骨矢状结构病因机制分析;一种用于正中关系不调安氏Ⅲ类患者的头影测量方法的临床应用;上颌埋伏并与侧切牙易位的尖牙的正畸矫治;快速扩弓后上颌牙列位置三维改变的螺旋CT测量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与先天性下切牙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安氏Ⅱ类错[牙合]是一种常见的错畸形,在我国恒牙期青少年中约占23%。正畸医师以往认为形成Ⅱ类错[牙合]的原因是上下颌牙弓矢状关系不调,上颌牙弓过大或位置靠前,下颌牙弓过小或位置靠后。但实际上安氏Ⅱ类错[牙合]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错[牙合]类型,它包含了颌骨及牙弓的矢状方向、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的三维空间不协调,表现出了复杂的形态学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青春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减数第一双尖牙矫治前后的牙颌面软硬组织X线影像的变化.方法选择14例青春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减数4个第一双尖牙,对矫治前后牙颌面软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结果输入计算机,经过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ANB值、上下切牙的唇倾度、面凸角、上下唇凸点至Ricketts平面的距离减小;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唇凸厚、鼻唇角以及上下唇角增大.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减数4个第一双尖牙,软硬组织变化一致,前牙覆盖正常,磨牙由远中关系变为中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MBT矫治技术内收上颌切牙位置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MBT矫治技术内收前牙时上颌切牙位置 ,支抗磨牙及上唇突度的变化。方法 通过 15例安氏Ⅱ1类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的患者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变化分析。结果 MBT矫治技术能有效控制上颌切牙唇舌向倾斜度和垂直位置 ,上切牙内收后切缘至RL距离减小 5 .37mm ,上中切牙角减小 8.6 8 ,上中切牙切缘至腭平面距离增大 0 .72mm ,上磨牙至RL线距离、腭平面的距离分别增大 1.2 7mm、0 .89mm ,上唇突点至RL线距离减小 2 .0 6mm ,上唇倾角减小 6 .79 。结论 MBT矫治技术为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安氏Ⅱ类1分类错下颌骨的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氏Ⅱ类 1分类 (简写安氏Ⅱ1)错牙合可使用活动矫治器、固定矫治器、正颌外科等方法治疗 ,对治疗后下颌骨的变化 ,各学者众说不一 ,本文对该类错牙合未接受治疗、不同生长发育期接受不同治疗下颌骨的变化、机理作一综述 ,使矫治取得更好疗效。一、安氏Ⅱ1错牙合特点与正常牙合人群相比 ,安氏Ⅱ1患者上颌前突、下颌后缩 ,上前牙前突、伸长 ,前牙深覆牙合 ,上唇厚度减小 ,下唇厚度增加 ,呈上唇部前突、颏部相对后缩的突面型侧貌。我国成人以下颌骨性后缩型为主。二、不作治疗下颌骨的生长在对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乳牙期、替牙期 (第一恒磨牙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改变的差异。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33例,其中上颌拔除2个前磨牙(甲组)18例,双颌拔除4个前磨牙(乙组)15例,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其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 两组SNA、SNB、ANB矫治前后的变化无明显差异。乙组上切牙内收与上唇的变化更为显著,颏前点明显前移,下唇凸度明显减小,乙组面型突度改变较甲组更为显著。结论 上颌单颌拔牙适用于下唇和下切牙凸度小、下颌无拥挤或轻度拥挤的轻中度骨性和牙源性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双颌拔牙适用于中重度拥挤的中度骨性和牙源性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青春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减数第一双尖牙矫治前后的牙颌面软硬组织X线影像的变化。方法 选择 14例青春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减数 4个第一双尖牙 ,对矫治前后牙颌面软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结果输入计算机 ,经过SPSS 10 .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ANB值、上下切牙的唇倾度、面凸角、上下唇凸点至Ricketts平面的距离减小 ;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唇凸厚、鼻唇角以及上下唇角增大。结论 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减数 4个第一双尖牙 ,软硬组织变化一致 ,前牙覆盖正常 ,磨牙由远中关系变为中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采用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上颌基骨宽度的变化以及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22例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采用上颌基托附加菱型分裂簧的改良型Twin-block进行矫治.结果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基骨宽度明显增加,ANB角显著减小.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经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后既可以解决颌骨的矢状不调,还可以改善颌骨的宽度不调,有利于下颌向前方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类错牙合采用不同拔牙矫治设计的患者,其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软组织侧貌进行测量研究,探讨软组织侧貌在矫治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30例采用不同拔牙矫治设计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分为A组: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双尖牙;B组: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输入计算机经过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①A组鼻唇角、上下唇角、下唇角、上唇长度变大,上唇角和上唇突度变小.②B组鼻唇角、上下唇角、下唇基角、下唇角、面角、颏突角、下唇长、面下三分一高变大,上唇角和上唇突度、下唇突度、鼻颏角变小.A、B两组全面高均变大.统计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①安氏Ⅱ类错牙合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的患者,其软硬组织的变化是一致的,其牙型、骨骼型从Ⅱ类变为Ⅰ类,覆盖其上的软组织也发生一致的改变,使面突度明显减小,下颌后缩得到改善,面部软组织侧貌更趋于协调美观.②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双尖牙的患者,其软硬组织的变化在上颌是一致的,而在下颌却不一致,软组织侧貌突度也减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AngleⅡ1错(牙合)病例单颌拔牙矫治前后硬软组织的变化及对面部侧貌的影响.方法对10例AngleⅡ1错(牙合)病例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AngleⅡ1错(牙合)病例矫治后组织改变主要表现为上切牙突度,上唇突度,U1-SN角减小,U1-L1角、鼻唇角增大,上唇厚度增加.结论AngleⅡ1错(牙合)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主要是利用拔牙间隙减小上前牙唇倾度来改善面部侧貌,对面部骨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