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高危冠心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临床疗效、心功能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4例高危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经桡动脉行PCI术,比较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指标及心功能、并发症。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58±0.68)h、住院时间(5.26±2.13)d,穿刺成功率96.88%(62/64)、手术成功率95.31%(61/64);患者治疗后LVEF(65.17±2.13)%、LVEDD(51.23±7.32)mm、LVESD(50.05±7.64)mm优于治疗前(P0.05);患者术后出现穿刺血肿1例(1.56%),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体循环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高危冠心病的效果更佳,有效改善心功能,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3年5月~2006年5月我院冠心病患者共299例,进行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例.结果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与经股动脉途径相同,手术时间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低于后者.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如无禁忌证PCI手术宜常规采用经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3.
4.
1992年,荷兰医生Kiemenij首次报道了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此后,随着此项技术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及相关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更新,并且以其对穿刺部位损伤小、不必强制绝对卧床、局部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在全国广泛应用于临床冠心病介入诊疗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行桡动脉造影应用于桡动脉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间于我院行TRI的患者230例,将其随机分为行桡动脉造影检查组(观察组115例)和非桡动脉造影组(对照组115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114例,成功率99.13%;对照组手术成功113例,成功率98.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有3例发生血管并发症,对照组有10例,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动脉穿孔以及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前行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造影检查可以将出现相关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有助于指导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动脉入路以及手术器械。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9月-2012年10月的129例CTO患者经桡动脉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不同指引导管成功率、靶病变导丝通过率、PCI治疗即刻成功率、微导管使用有效率、双侧造影有效率、术中及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29例患者人均CTO病变1.2处,人均置入支架1.34个,PCI成功率72.1%;使用微导管的成功率(70.7%)高于未使用(62.9%)者(P<0.05);使用双侧造影成功率(73.3%)高于非双向造影成功率(54.5%)(P<0.05);有1例心包穿孔处理后好转,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3、6、12个月射血分数为分别为(0.48±0.09)、(0.53±0.11)和(0.55±0.10),无死亡病例;未成功开通CTO患者32例,术后有12例3个月后二次手术,有7例行支架治疗,8例因病情复杂行冠脉搭桥手术,5例继续药物治疗。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CTO安全可行,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总结手术体会。方法:50例心绞痛患者在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置入支架97枚,术后即刻血管造影评价,并观察住院及近期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50例病变相关血管血运重建后达TIM I-3血流,残余狭窄<10%,术后4例发生手臂肿胀,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严重并发症,不适症状轻。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我院2001年3月-2005年3月,开展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共122例,现将临床效果及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术或介入治疗的529例患者临床资料作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523例,成功率98.8%;桡动脉插管成功520例,成功率98.3%。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187例,左主干病变3例(1.6%),单支血管病变50例,双支病变56例,三支病变78例。术中发生并发症14例(1.5%)。术后血管损伤并发症42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较少,患者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活动不受限,因此被逐渐掌握和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桡动脉止血装置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桡动脉止血装置TR Band(日本Terumo公司生产)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Allen试验阳性并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0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TR Band组(20例),“8”字绷带包扎组(20例),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分别用桡动脉止血装置TR Band及弹力绷带“8”字包扎止血,比较两种方法的止血效果、止血耗时、患者舒适度、静脉回流情况、压迫侧大拇指血氧饱和度、压迫侧手部、前臂肿胀、青淤现象。结果:TR Band组与“8”字绷带包扎组比较,在止血效果、压迫侧大拇指血氧饱和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止血时间、患者舒适度上TR Band组优于“8”字绷带包扎组(P〈0.05),静脉回流障碍、压迫侧手部、前臂肿胀、青淤现象少于“8”字绷带包扎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应用桡动脉止血装置TR Ban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205-207
[目的]比较微创小切口冠脉旁路移植对比常规正中切口旁路移植的优劣势。[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接受冠脉旁路移植(前降支病变)4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微创组(D组)和常规组(C组),每组各20例,D组实施左前胸小切口非停跳乳内动脉搭前降支,而C组实施正中切口非停跳乳内动脉搭前降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及住院天数等。[结果]D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住院天数短于C组(P<0.05),术后6 h及12 h VAS评分大于C组(P<0.05),术后并发症出血、感染:D组少于C组。[结论]微创小切口旁路移植能够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但术后疼痛加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实施小切口内镜甲状腺手术进行总结。 方法 对 30例甲状腺肿物的患者用超声刀行小切口内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结果 手术成功 2 8例 ,1例中转延长切口 ,1例术中冷冻切片为恶性肿瘤 ,改行颈根治术。手术平均时间 (6 5± 10 .4 ) m in(40~ 12 0 min) ,平均术后 (4± 1.2 ) d(2~ 7d)出院。 结论 小切口内镜手术安全可行 ,且切口隐蔽 ,创伤小 ,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胸骨下段小切口且不横断胸骨,施行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体会。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6月施行胸骨下段小切口且不横断胸骨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共9例(含1例杂交手术)。男8例,女1例;年龄48~91岁,平均(66.8±13.51)岁;均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其中2例合并冠状动脉心肌桥,均采用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于前降支。结果 全组患者无死亡,无并发症,术后均顺利出院,随访时间为1个月~3年,心绞痛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结论 不横断胸骨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围术期合并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14.
微侵袭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和分析内镜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探讨内镜在神经外科临床疾病诊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神经内镜技术和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诊断治疗各种神经外科疾病患者1 300例.其中单纯应用神经内镜手术522例,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260例,内镜引导下锁孔手术79例,内镜引导下经鼻蝶手术治疗鞍区病变434例,其他方法5例.结果脑积水362例全部应用单纯内镜技术,其中三脑室底造瘘190例,辅助分流管放置30例,另有142例复杂性脑积水和不对称性脑积水施行内镜下脑室病理分隔造瘘、透明隔造瘘和炎性脑室治疗,术后94.2%(341/362)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颅内各种囊肿160例,行单纯内镜下摘除和部分摘除及囊肿脑室造瘘82例,92.7%(76/82)的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行内镜锁孔下手术70例,辅助显微神经外科8例,均全部切除囊肿,术后恢复良好.260例颅内肿瘤中252例在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下切除(其中190例为胆脂瘤),8例在单纯内镜下切除,均为脑室内小于2.5 cm的肿瘤,术后87.7%(228/260)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脑室、脑池内囊虫49例,40例在单纯内镜下摘除,9例在内镜下锁孔摘除,手术顺利,术后均改善症状.内镜引导下经鼻蝶手术治疗鞍区病变434例,其中垂体瘤387例,脑脊液漏修补19例,脊索瘤9例,其他19例,88.9%(386/434)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另有5例患者采用导航立体定向配合内镜技术,手术效果良好.2%(26/1 300)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表现为术中出血、感染、重要结构损伤.结论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以往单纯开颅手术带来的创伤,在尽可能保护正常组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去除病变,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Lan Q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6,119(16):1327-133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neuroimag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or devices as well as operative skills,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has been progressing rapidly with great changes in surgical concepts and methods. Based on these changes, anatomic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explore new surgical approaches dealing with anticipated microtrauma. These approaches have made or been making things possible. Keyhole microsurgery has evolved into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modern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相似文献
16.
LAN Qing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6,119(16):1327-133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neuroimag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or devices as well as operative skills,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has been progressing rapidly with great changes in surgical concepts and methods. Based on these changes, anatomic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explore new surgical approaches dealing with anticipated microtrauma. These approaches have made or been making things possible. Keyhole microsurgery has evolved into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modern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相似文献
17.
0 引言 我院自 1997- 0 8/ 1998- 12 ,对先天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应用右胸小切口和心脏不停跳法等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 40例 ,全部获得成功 .1 对象和方法 全组 40 (男 12 ,女 2 8)例 ,年龄 2~ 31岁 ,平均 10 .5岁 .先天性心脏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 14例 ,室间隔缺损 2 2例 ,部分型房室管畸形 1例 ,合并畸形有肺动脉瓣狭窄 ,右室流出道狭窄 ,部分肺静脉畸形引流各 1例 .风湿性心脏病3例 ,均为二尖瓣狭窄 ,其中 2例直视成形 ,1例换瓣 .所有病例均全麻 ,气管插管 ,右乳房下弧形切口 37例 ,右腋下直切口3例 .切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明确耳蜗畸形与耳蜗正常患者经人工耳蜗微创植入后其听力恢复及残余听力保护的情况。
方法 经术前颞骨CT、内耳水成像及听力学检查对患者进行分组纳入,分析38例行微创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资料,耳蜗畸形16例,耳蜗正常22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及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评分以及残余听力保留情况,听力保留标准:125、250、500 Hz平均阈值较术前升高<10 dBHL。
结果 人工耳蜗电极均能顺利植入,术中检测电极阻抗均正常,开机后两组对象人工耳蜗均工作正常,听觉反应良好。16例耳蜗畸形患者术后1个月低频残余听力保留率82%,完全保留率33%,部分保留率49%。22例耳蜗正常患者,低频残余听力保留率100%,完全保留率82%,部分保留率18%。随访6个月、1年听力保留率与1个月时无变化。耳蜗畸形患者术后CAP和SIR值分别为5.7±1.2、3.5±1.0;耳蜗正常患者术后CAP和SIR值分别为6.4±1.1、3.7±0.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耳蜗畸形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言语康复情况、对声音的反应能力与耳蜗正常患者术后无明显的差异。但耳蜗畸形由于结构的影响,耳蜗畸形组低频残余听力的保留率要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本研究耳蜗正常与耳蜗异常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其术后疗效及残余听力的保留情况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为临床诊治该类患者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种微创疗法在复发性三叉神经痛(TN)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7月在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99例复发性TN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微创疗法不同分为A组(32例)、B组(36例)、C组(31例)。A组接受经皮射频热凝术治疗,B组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C组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对比3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缓解程度、负性情绪、睡眠质量及并发症,随访2年,对比3组复发率。结果 B组术中出血量多于A组、C组(P <0.05),C组术中出血量多于A组(P <0.05);B组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长于A组、C组(P <0.05),C组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长于A组(P <0.05)。3组术后1 d、术后1年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术后2年总缓解率高于A组(P <0.05)。A组、B组、C组术前、术后1 d、术后7 d、术后6个月的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焦虑部分评分、HADS抑郁部分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