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季超  魏强华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7):2078-208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PAH)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文献追溯的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SLE患者发生PAH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15年1月。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并提取文献资料,包括第一作者、发表时间、病例收集时间、样本量、研究因素,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依据比值比(OR值)及其95%CI评估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与SLE患者发生PAH的关系。结果 纳入15篇病例对照研究,NOS评分均≥7分,文献总体质量较高。出现雷诺现象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高于未出现雷诺现象者〔OR=3.96,95%CI(2.94,5.34),P<0.05〕。有无皮肤血管炎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高于抗RNP抗体阴性者〔OR=3.32,95%CI(2.37,4.66),P<0.05〕。抗心磷脂(ACL)-IgG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高于抗ACL-IgG抗体阴性者〔OR=3.36,95%CI(2.37,4.76),P<0.05〕。合并浆膜炎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高于无浆膜炎者〔OR=2.63,95%CI(1.50,4.59),P<0.05〕。合并肺间质病变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高于无肺间质病变者〔OR=4.65,95%CI(3.13,6.88),P<0.05〕。结论 雷诺现象、抗RNP抗体阳性、抗ACL-IgG抗体阳性、浆膜炎、肺间质病变是SLE患者发生PAH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SLE-PAH)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对 SLE-PAH的认识.方法 对358例SLE患者进行心脏彩超肺动脉压力检测,将是否合并PAH及肺动脉压力进行分组、分级,比较各组间差异,详细记录全部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①358例患者,无PAH的SLE患者 142 例(39. 7%),有 PAH 的 SLE 患者 216 例(60. 3%),无PAH组与有PAH组及轻度PAH组与中重度PAH组间在年龄、性别、病程、SLEDAI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有 PAH组D-二聚体延长及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于无PAH组,中重度PAH组(n=65)出现心包炎、肺间质病、雷诺现象、高尿酸血症及APTT延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PAH组(n=151)(P<0.05).其中死亡6例,均为重度PAH患者.③Logistic回归分析:D-二聚体延长(OR=1.975 , 95% CI:1.254 ~3. 109,P=0.003)及肾功能异常(OR=1.930, 95% CI: 1.038 ~3. 589,P=0. 038)是发生 PAH 的危险因素,心包炎(OR=2. 517,95% CI: 1. 228 ~ 4. 919, P=0. 007)、肺间质病变(OR=2.645,95% CI: 1.051 ~ 6. 652,P=0. 039)、高尿酸血症(OR=2. 136, 95% CI: 1. 056 ~ 4.322, P=0. 035)、APTT 延长(OR=2. 577,95% CI: 1. 250 ~ 5.313,P=0.010)可能是发展为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结论 SLE-PAH与狼疮的活动性无明显相关性.SLE合并心包炎、肺间质病变、高尿酸血症、D-二聚体及APTT延长应重视对肺动脉高压监测,D-二聚体延长及肾功能异常可能是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77例SLE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为无PAH组(429例)和PAH组(4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LE合并P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肺动脉高压(PH)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SLE患者,按是否并发肺动脉高压分组,对症状、体征及血清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SLE患者中共有7例并发PH,但并发PH的SLE患者没有心肺相关症状。SLE并发PH的患者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显著高于无PH组(P<0.01)。SLE并发PH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无PH的SLE患者(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是SLE患者发生PH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SLE并发PH的患者往往由于症状不明显而延误诊断。血尿酸水平或许可作为预测SLE并发PH的重要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45例为观察组,无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45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感染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性肺炎或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肺透明膜病及湿肺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母亲妊娠高血压以及孕周>42周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吸入性肺炎或胎粪吸入综合征、湿肺、呼吸窘迫综合征、窒息、新生儿败血症、孕母孕周>42周、孕母妊娠高血压及剖宫产均是新生儿发生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针对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可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进行早期预测,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发病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7.
8.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寿娥  陈顺乐 《上海医学》1994,17(5):275-276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肺动脉高压上海市黄浦区红光医院凌寿娥,彭永根上海第二医院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陈顺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发肺动脉高压虽不常见,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也逐渐增多[1]。本文回顾性总结10年来352例确诊SLE患者中发现的10例肺动脉高压,现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影响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疗效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32例肺动脉高压患儿,统计患儿的胎龄、主要合并症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疗效情况.分析患儿胎龄、主要合并症、实验室检查结果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治愈出院74例(56.1%),好转出院22例(16.7%),治疗效果差家长放弃自动出院13例(9.8%),死亡23例(17.4%).早产儿治疗有效率为64.5%,而非早产儿治疗有效率75.2%.其中合并湿肺的患儿治疗有效率最高为95.2%,而合并膈疝、肺发育不良、胎盘异常的患儿治疗有效率均小于20%.结论 早产与新生肺动脉高压无密切关系.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合并有膈疝、肺发育不良、胎盘异常的患儿疗效较差.合并有湿肺的患儿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生率及PAH与SLE其他临床表现、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SLE患者(其中12例合并PAH)的临床表现、抗体谱、生化指标,并对合并PAH及不合并PAH的SLE患者进行了上述指标的比较.结果 SLE伴发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为11.4%,其中PAH组的雷诺现象以及肺间质纤维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无PAH组.结论 SLE合并PAH的并不少见,与雷诺现象及肺间质纤维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以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如皮肤、关节、肾脏、神经系统、心脏、肺部等受累为临床特征。据统计,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病率为70/10万[1],在育龄女性中发病率高达1/1 000[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为1.8%~14.0%,远低于狼疮性肾炎(47.4%)、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受累(54.5%)、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受累(56.1%), 甚至低于神经精神性狼疮(4.8%)[3],但肺动脉高压和疾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4]。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妊娠风险极高,其围产期死亡率高达98/1 000,是造成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的首要内科合并症[5],而多数患者为孕期首次发现,临床处理相对棘手。本文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孕期并发肺动脉高压分娩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Kuang TG  Wang J  Zhai ZG  Guo XH  Wang C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5):1021-1024
目的评价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数据库PubMed(1968年1月至2006年5月),Embase(1980年至2006年),中国期刊网(1994年1月至2006年5月)中,以(pulmonary hypertension)或(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和Sildenafil为英文检索词,并以human,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English加以限制,以“西地那非,肺动脉高压”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以肺动脉高压(PAH)为研究对象、西地那非治疗与安慰剂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并应用RevMan4.2.8软件对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0篇文献,共有4项RCT研究进行了疗效与安全性评价,328例PAH患者入选。根据随机方法、分配隐藏与盲法对纳入研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1项研究为A级,其余均为B级。与安慰剂组比较,西地那非治疗组患者:(1)6min步行距离平均增加55.76m(95%CI为41.26~70.25,P〈0.01);(2)运动时间平均增加221.13s(95%CI为146.13~296.14,P〈0.01);(3)肺动脉收缩压平均下降11.51mmHg(95%CI为1.41~21.60,P=0.03);(4)临床病情恶化率明显改善,其合并比值比(OR)为0.36(95%CI为0.16~0.78,P=0.01);(5)头痛和低血压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西地那非的应用对患者的性欲改变无明显影响。结论西地那非治疗在短期内比较安全,并可以提高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耐力,增加运动时间,降低肺动脉压.缓解临床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重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以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瑞舒伐他汀拮抗肺高血流性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机制。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分流给药组、分流组、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室肥厚指数(RVI)、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WT)、肺小动脉管壁面积百分比(WA)的变化,TUNEL法检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分流给药组较分流组大鼠mPAP、RVI、WT、WA值均有所下降,分流给药组大鼠凋亡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明显增多,而bcl-2蛋白的表达减弱。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明显抑制肺高血流性模型大鼠肺动脉压力升高及肺血管重构,而抑制大鼠肺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促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是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指征的判断及围手术期治疗策略。方法总结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海军总医院收治的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83例,其中室间隔缺损65例,房间隔缺损8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右室双出口3例,主动脉缩窄及主动脉弓离断各1例,给予强心、利尿、选择性扩张肺动脉的药物治疗;选择同期16例患者为对照组,仅给予强心、利尿治疗。监测末梢血氧饱和度变化,以氧饱和度稳定在95%以上为标准,判断手术指征。结果治疗组手术64例(77.1%),围手术期死亡2例,无远期死亡患者。对照组手术5例(31.3%),远期死亡1例。结论通过药物对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诊断性治疗,可以对肺动脉高压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判断手术指征,降低手术死亡率,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何立英  刘静  刘亚敏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5):351-353,F0002
【目的】研究低压低氧致大鼠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和低氧组,每组动物10只。HE染色观察肺血管重构,免疫组化检测肺血管CTGF蛋白表达变化,原位杂交检测CTGFmRNA表达变化。【结果】低氧组大鼠血管壁厚度/直径(WT%)、管壁面积/血管面积(WA%)、CTGF蛋白和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低压低氧导致肺血管重构,CTGF在肺动脉中表达增强,CTGF可能在肺血管重构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赵博  李小婧  马焕  张彩莲 《西部医学》2012,24(9):1740-1741
目的评价法舒地尔、低分子肝素、法舒地尔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动脉高压(PAH)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法舒地尔(法舒地尔组)、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组)、法舒地尔联合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组)治疗,共21天。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及组间肺动脉压力的变化及行6min步行距离(6MWT)检测治疗效果。结果 3组治疗均能降低PAH患者肺血管阻力(P〈0.05),提高心脏射血分数(P〈0.05),增加6MWT,其中联合2种药物较之单一用药更能降低肺动脉压力(P〈0.05),增加6MWT(P〈0.05),疗效进一步加强。结论法舒地尔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治疗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相对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1):165-168
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E)是呼吸系统中常见病、多发病及高病死率的疾病。急性肺栓塞发生时由于栓子阻塞肺动脉或神经体液导致血管痉挛,致使肺血管床面积骤减,引发肺血管阻力增加及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严重者导致右心功能不全,最终发展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cor pulmonale,CCP)。肺动脉高压是APTE发展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关键环节,其中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瓣膜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行机械瓣膜置换术的围术期治疗经验。方法分析瓣膜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70 mmHg)的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41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21例(风心病19例,脱垂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4例(风心病3例,二叶瓣畸形1例),双瓣置换术(MVR+AVR)16例(均为风心病),同时行De Vega三尖瓣成形术2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左房血栓清除术6例。回顾术前治疗措施、术中注意事项、术后治疗方法 ,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恢复情况。结果 41例患者中死亡2例(4.9%),围术期发生肾功能不全2例(4.9%)。术后随访12~66个月,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肺动脉压力术后1周显著下降(91 mmHg±19 mmHg vs 37 mmHg±10 mmHg),3个月后进一步下降至(35±13)mmHg。结论瓣膜置换术可显著降低瓣膜病患者的肺动脉压力,进而改善其心功能。在术前准备周密、手术方案合理、积极预防和处理好术后并发症的前提下,重度肺动脉高压并不显著增加机械瓣膜置换手术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加霉酚酸酯治疗系统性硬化症(SSc)合并肺动脉高压(PHT)的疗效。方法5例SSc合并PHT患者口服大剂量强的松(1mg·kg-1·d-1)及霉酚酸酯(1.5g·d-1)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肺动脉高压的变化。结果5例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内症状明显改善,3个月后肺动脉段突出明显减轻(P<0.01),肺动脉收缩压明显降低(P<0.01),1例于2年后死于严重肺纤维化。结论大剂量强的松加霉酚酸酯是治疗SSc合并PHT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