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暑病,在温病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吴氏《温病条辨》中暑病内容有22条,列方29首,兹就有关内容作如下讨论。病机特性暑病之特点主要是暑必兼湿,因天之暑热一动,地之湿浊蒸腾,人在气交之中,邪自口鼻吸入,痹阻气分,输化失常,湿热搏结,暑病遂成。吴氏谓:“伏  相似文献   

2.
中医一般所谓的暑症,其所包括范围甚广,广义言之,凡属夏季之一切热性病,均可以包括在暑症范围之中,素问热病论谓:“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署。”王綸明医杂著谓:“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痢……乃因暑而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吴鞠通温病条辨谓:“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景岳全书谓:“暑本夏月之热病,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温病、翟乱吐泻,腹痛泻  相似文献   

3.
暑病为临床常见的季节性疾病,尤其是我国南方夏季炎热,多湿气候持续时间长,更由于近几年空调器广泛普遍地使用,暑病的阴暑发生表现突出,故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治疗阴暑临床体会加以探讨。1病因病机暑病作为季节性疾病有其特点。《景岳全书·暑证》说:“暑本夏月之热病,然有因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此其病有不同,而总由于暑,故其病则有阴阳二证,曰阴暑,曰阳暑”;“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食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寒乍热,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  相似文献   

4.
暑温署温是发于夏季的急性热病。临床以突然发病、身热、痉厥、津液易伤,传变迅速为特征。《素问》简名为“暑”或叫“伤暑”。署亦名“喝”。《金匮》以痉湿喝同论。小儿肌肤脆嫩,神气最怯,不奈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尤易罹惠,且易见窍闭动风,气阴欲脱的危候。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雷少逸《时病论》谓:“暑邪袭人。有伤暑、冒暑、中暑之分,且有暑风、暑温、暑咳、暑瘵之异”。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概括了暑的发病与证候特征。  相似文献   

5.
暑邪产生于夏暑季节,属六淫邪气中致病较为复杂的一种,既有火热炽盛的特性,又有兼夹湿、寒、痰等邪气的复杂性。所致暑病在病机上有元气亏虚、阴津受损、脾虚生湿、肺热咳血、心火扰神、热盛动风等多样性;病证属性上有阴阳之分;发病特点有外邪直中及邪气伏藏的不同。暑邪致病,病性多样,病变范围广泛。  相似文献   

6.
三、暍病(一)概说1.病名:暍病亦称中暍或中热。是夏日伤暑所致气阴两伤之证,与现今中暑概念不同。2.病因病机:暑为六淫之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致热证。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本病即因夏感暑热,气阴两伤所致。3.主证:发热,汗出、烦渴、少气、溺  相似文献   

7.
<正> 一、病因上焦篇1条(注文):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提示:暑温性质与成因。讨论:《内经》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揭示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本病因炎夏季节,邪郁肌腠,化热化火;或因暑热先受,因热贪凉,复感外邪而发。凡体虚元亏,或劳倦过度,尤易感发,内在之虚与时令之湿,每互为因果。二、证状上焦篇22条: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  相似文献   

8.
夏季由于饮食、环境及体内调节等失调,或因汗出过多伤及津、气等,易引起暑病、中暑、阴暑等。本次主要介绍针灸治疗中暑后遗症的方法。 中暑后遗症主要是因患者体质、初期治疗不彻底等因素所致,现代医学尚未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耐暑热之人多有慢性疾病或因服用药物等而致体内郁热或痰凝,因而治疗时对其体质及既往病史的诊察尤为重  相似文献   

9.
读者园地     
暑病杂谈暑病的病名甚繁,如中暍、暑温、伤暑、伏暑、暑厥、暑风、暑湿、疰夏、暑瘵、暑痨、暑秽、暑疟暑痫,暑泻、阴暑、阳暑,等等,可说是名目繁多。笔者以为病名虽多,若以病机归纳,不外乎是三者,即暑温、暑湿、伤暑感冒。至于其治法,张凤逵《伤暑全书》谓:“暑病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  相似文献   

10.
暑温是夏季受暑热邪气而发生的急性热病。本病初起即见卫、气同病,甚或即见高热、烦渴、汗出等症为特征。暑邪热变迅速,最易伤津耗气是其特点。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脊髓灰质炎(麻痹前  相似文献   

11.
丛柏艳 《河北中医》2011,33(7):1015-1016
风、寒、暑、湿、燥、火统称六淫。暑是夏季的主气,暑邪是夏季常见的致病邪气,夏天感受暑热邪气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均称为暑病。暑为阳邪,暑性升散,故暑病之性炎热,易伤津耗气扰神,多兼夹湿为其特点,治暑病应根据病因和病证特点,结合患者体质强弱、  相似文献   

12.
2000年夏季,兰州出现了持续10天以上的高温天气,每天最高气温在36~39°C之间。门诊以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泻,不思饮食等症为主诉前来就诊者占50%以上。我在跟师学习期间,见廖志峰老师应用中药辨证治疗这类病症,效如桴鼓。现将体会浅述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指正。1病机认识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如《素问·热论篇》所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因暑季除气候炎热外,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温症状外…  相似文献   

13.
暑症,是指因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类病症。暑性炎热而升散,故本症多见热象,且易耗气伤津。暑多挟湿,故常与湿邪相混成病。主要临床表现有伤暑:感热,5T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  相似文献   

14.
小儿御邪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外邪,且发病以外感热病居多,故夏季小儿易患暑病,因暑多挟湿,空调、风扇的广泛使用,汗当泄而不得泄,以致卫阳被遏,寒袭肌表,故小儿暑病初起更易见暑湿内蕴,寒邪束表的暑湿感冒.  相似文献   

15.
苦寒解毒是温病营血分证重要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热毒病邪乃致营血分证之主因一般地说,温病在卫、气分,风热、暑热、湿热及燥热毒邪,除了“热毒”共性外,又分别有风、暑、湿、燥的不同特性。邪入营血后,风、暑、湿、燥等病邪特性已消失,而转变为“热毒”。如何廉臣所指的风热入营血后化为热毒,致使“发斑发疹”等营血分症状。张景岳指出:“暑毒伤人多令人吐血衄血”,此为“火毒刑肺也”,说明暑热入营血成热毒迫血妄行。湿热毒邪一  相似文献   

16.
明代医家张凤逵对于暑病证候特点、诊断和治疗有独到见解,在温病学认识暑病方面起着先导和开创性作用。故从明辨暑病病因、详论暑病诊断、立论善于推陈出新和防治暑病方药特色等4个方面对张凤逵《伤暑全书》中暑病论治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医学思想和对暑病的独到创见,对于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充实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二、暑温挟湿的病因病机特点与化湿法暑温是夏令感受暑热之邪的时令热性病,多发生在夏末秋初季节。其发病初起即可见到壮热烦渴,汗出等气分症状,并且传变迅速,多见闭窍和动风等变证。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相当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流感等疾病。暑温虽为阳热之邪,但多挟湿为患,因为暑季多湿,人处湿中故暑温多挟湿伤人,又因暑季气候炎热,人们多喜凉饮冷,所以暑湿之邪又易被寒所遏而成为暑湿挟寒。暑温挟湿证特点是除了有暑热的症状  相似文献   

18.
<正> 风寒感冒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外感疾病。病因是感受风寒邪毒,病变部位在肺卫。本文观察病全部为风寒型。凡属风热型或因感冒因不同季节挟暑挟湿挟燥病例全部除外。自1992年11月~1993年10月用压耳穴治疗100例风寒感冒。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观察对象: 100例风寒感冒患者,男52例,女48例。年龄最  相似文献   

19.
<正> 夏季热,又叫暑热症,是我国南方、华南华东地区在夏季中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它属于祖国医学“疰夏”、“暑病”、“消渴”的范畴。因本病和一般暑病有所不同,故名夏季热。笔者多年来根据疰夏、暑病、消渴等证的理论对夏季热进行治疗,多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辨证分型及治疗介绍如下: 辨证治疗:本病的发病特点,是以长时间的发烧,口渴多饮,无汗或少汗,多尿清长为主症。气温升高,则患儿身热亦随之升高,至秋凉发热才渐消退。病程长达1~3个月。根据上述主症再结合其它临床表现分三个症型: 一、暑伤肺气:身热持续不退,皮肤灼热无汗或少汗,有时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红,苔白而干,脉多滑数,指纹深红。此属气虚邪实阶段。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临床实践中,我认为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中虚湿盛,以湿为主。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且多不知饥饱,又不能自避寒暑,最易感寒伤暑,停食伤乳,损伤脾胃。脾胃受伤,脾失健运,则病泄泻。因此,调治小儿疾病,总以平和之剂、攻补兼施为宜。用药应注意轻灵活泼,勿伤元气,照顾脾胃,做到中病即止,攻不伤正,补不碍邪。在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