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精技绝德美才高——方略行医治学思想探讨青海医学院中医系(810001)毛永森关键词方略方略,字南薰,清嘉庆、道光年间名医,江西武宁人。博通经史,精研医理,远绍轩岐,近追张(介宾)喻(嘉言),一生游医民间,论证别有见地,治病多有效验。其行医治学颇多擅...  相似文献   

2.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是近代中医史上的著名医家、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民国初期,张氏曾在沈阳行医6年,这是他一生中一段十分重要的医事活动。张氏祖先累世业懦,兼习医业。张  相似文献   

3.
著名维医阿布力米提·玉素甫阿吉阿布力米提·玉素甫阿吉(1924~1994)新疆著名维医专家,主任医师。1924年出身于新疆和用的一个维医世家,幼年曾在喀什、和田麦德勒斯经学院攻读医学、语言、历史等学科,有着坚实、雄厚的基础。1950年开始独立行医,后...  相似文献   

4.
张介宾(1562—1639),字会卿,又名景岳,别号通一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张介宾是明代名医,钻研《黄帝内经》历三十年,深有体会。张氏不仅精于医理医术,还通晓《易经》、天文、兵法等学问。他著有《类经》32卷、《景岳全书》64卷及《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等医著传世。后世医家及养生家最推崇张氏的,就是他在融贯《内经》、《易经》及道家精气神学说的基础上,吸取了前代医家的阴阳学说与命门学说,自创了更为充实、详尽的“阴阳一体”思想及“命门学说”。张氏的这些学说在他的著作中都有所阐述。但若以无药…  相似文献   

5.
王清任,字勋臣(公元1768年—1831年),直隶省(今河北省)玉田县人。自幼习武,好拳术,曾考中武秀才,又捐资当过“千总”小官,后复习医。20岁始行医,30岁时于本县在医道上已负有盛名,后在京行医数十年,名噪遐迩。他是我国清代具有革新精神的医学家。...  相似文献   

6.
张锡纯是近代中西汇通的临床实践家,推崇“医学以活人为宗旨,原不宜有中西之界限存于胸中”,张氏中西汇通临证处方思路主要包括:引经据典析医理,病证汇通制新方;古今汇通解医理,承古创新用经方;深研药性析医理,中西互补添新剂.虽因主客观原因,张氏某些观点难免片面和牵强,但其探索中西汇通的创新理念、思路方法,仍可为当今中西医结合面临的许多难题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骧云(1855~1925),名世镳,字骧云,又字景和,清末民初上海名医。出身于世医之家,因少年丧父,遂从伯兄晓云、叔兄蔚云习医,尽得其传,后在上海浙江路浙江里和泥城桥平桥里悬壶。张氏以擅长医治伤寒时症闻名于世,“得了伤寒病,去看张聋■(即张骧云)”,成为当时上海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之语。对内伤杂病,张氏亦善于诊治,往往药到病除,故被苏州抚台陆元鼎誉为“江南第一名医”。张氏对医学精益求精,强调“娴熟医理,必求诸书”,“凭脉分经用药能圆通活变,全赖于阅病多积累经验,两者决不能偏废”。同时,他注重医德…  相似文献   

8.
《菊人医话》是北京已故名医张菊人口述,王洗笔记,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第三次印刷。张氏在北京行医,卓有声望,解放后参加中医医院工作。此书为其一生从事医疗工作的经验总结,弥可珍贵。爱于工作之暇,写成评述,聊供读本书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省斋,清·江苏常熟人。行医乾嘉间,著有《张氏医案》三卷,成书于嘉庆四年己未(1799),继由门人邓珩抄录于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观其医案,辨证用药精思独到,医论阐说颇多发明,故此书又名《应机草》。今爰将该抄本所载医论摘出一段,以飨读者。立方大要(此为笔者所加)  相似文献   

10.
张蕾  邵军雁 《中医药通报》2007,6(3):42-43, 50
喻昌,字嘉言,江西新建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1585年~1664年),与张璐、吴谦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喻氏深究医理,颇多创见,著有《医门法律》、《寓意草》、《尚论篇》等书。  相似文献   

11.
张镜人教授,名存鉴,是饮誉沪上的张氏医家第十二代传人,张氏家族自明末迄今执业行医代有传人,尤以擅治伤寒热病而名著江南。张老行医60余载,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热病主张祛邪为先,疗杂病独崇脾胃学说,他在治疗伤寒热病时强调的“表透”和“透表”,为医家所折服,著名中医学家、诗人裘沛然教授在诗中赞扬道:“醍醐重振旧家声,两字精严客尽惊”,这里的“两字”就是上述经验之谓。张老不仅是医术精深的医家,还是一位学识渊博、兴趣雅致的文人。他幼承庭训、国学功底深厚,少年、青年时期随父张益君学习中医期间,即秉承医文相通、注重文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重视调补脾胃诊治经验举隅江苏省中医院(210029)徐景藩关键词调补脾胃〔作者简介〕徐景藩(1927—),出生于吴江盛泽镇中医世家。1940年即随父徐省三学医,后又从师朱春卢继续学医,1947年起在家乡行医。1952年考取卫生部中医研究班学习5年,1...  相似文献   

13.
江阴素称"中医之乡",文脉昌盛,代有名医。到晚清,东乡有周庄柳宝诒,发明伏气温病;南乡有凤戈庄朱氏,以善治伤寒名世。朱氏世医,至少鸿已九世。朱少鸿(1873-1945),14岁即侍诊于父侧,渐通医理。28岁父殁,始弃儒行医。40岁后定期至无锡应诊,50岁后移居上海,悬壶于静安寺同福里,并补推举为江阴同乡会会长。朱氏平素钻研《伤寒论》,  相似文献   

14.
浅谈陶弘景的学术思想长春中医学院(130021)阎琪张凤瑞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杨晓村杨艳秋【关键词】陶弘景学术思想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间著名医学家,著有本草名著《神农本草经集注》。陶氏初涉医界,乃受葛洪影响,虽祖父及父也通医理,但细研其生平记述...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祖郑寿全字钦安(1824~1911年),成都名医,清末著名伤寒学家,温补专家,享“火神”之盛誉,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等专著传世。祖父郑方字仲宾(1882~1942年),幼随其父辈行医,后毕业于京师大学堂(现北大),精通医典,擅长温病,曾任刘伯承部军医,著《枕中宏宝》办“昭文  相似文献   

16.
《瘦吟医赘》,是清吴县薛福撰述,薛福号瘦吟,约生于1769—1844年?是一位儒医,从袁枚弟子方大章习医业,陆以湉《冷庐医话》中谓其精医理,雄辩惊座,流寓行医于浙地秀水(嘉兴)之王江泾,惜业务不旺,故著述未得能梓行于世。一生穷愁  相似文献   

17.
张梅舫(1878—1962年),出身世医之家,张氏第九代传人,近代上海浦东名医。张氏学术上以“内外兼治”著称,精内外科,尤长外科手术,治疗疽、疔、疮、流注、臁疮等疾患,应手取效,医名溢扬。张氏积数十年临床经验,创制多种疗效卓著之方药。如专治下肢溃疡的“张氏臁疮膏”,治疗疔疮的“疔疮神验膏”,善医痔疮的“白玉散”等。张氏临床内治,尤长吐泻二法,其发明“喉肿吊痰法”治缠喉风,“八厘散”用生军治痢疾,疗效尤著。其遗著有《张氏验方》、《张氏膏方存稿》、《未折肱汇集医案》等。其手稿书法清秀,理法方药娴熟精当,炮制服法严谨认真,确具名医风范。张氏传略、方技见《川沙县志》和《浦东名医集萃》。  相似文献   

18.
王昭文治疗胃脘痛临床经验举隅赵希锋镇原县第一人民医院(744500)主题词胃脘痛/中医药疗法辨证施治@王昭文王昭文老中医系我院副主任医师,年逾6旬,行医30余载。熟谙医理,精于临床,擅治内科杂证,深得群众信赖。余幸随尊师侍诊8年,深得教诲。兹择其诊治...  相似文献   

19.
张汝伟,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专职馆员。其学术贡献:1、精研经典,阐发医理。张氏研读经典著作,每有心得见地,便剖析入微,启人思路。2、为医之道,第一要理气。张氏发出"为人之道,不必先于补血,第一要挣气;为医之道,不必先于治血,第一要理气"之诤言,并认为"气本无形,耗之难复,阴有实,象缺者可补耳。"3、卫生真旨,首在节欲。《论语》中有君子三戒之说,张氏认为其要首在节欲,"……提醒少年,使其力制色心,悚然自爱以保养柔嫩之驱,……他年元神不亏,可作掀天事业。"其临证,1、注重心理治疗。2、治病须审年龄。3、治胃贵通。  相似文献   

20.
<正>张兆智(1910-1989年),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罗店人,15岁随父学医,20岁经金华县中医协会考试合格,获中医证书和开业许可证,遂在罗店独立悬壶济世。行医期间深研《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并汲取民间医疗经验,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在中医治疗妇科和疑难杂病颇多效验,医名渐隆。1961年张氏被金华专署评为金华地区名中医,在婺州地区有一定影响。现将张氏治疗不孕症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