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重组干扰素α-2b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和减少肝癌发生的作用.我们应用α-2b干扰素(安福隆)治疗慢性丙型肝炎6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基因工程干扰素αb治疗丙型肝炎临床研究协作组 《实用肝脏病杂志》1997,(1)
本研究应用基因工程干扰素α1b进行多中心第Ⅲ期临床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共318例,其中249例应用干扰素α1b治疗,第1—4周每日肌注30μg,第5—16周隔日肌注30μg,对照组69例。ALT完全应答率分别为163/249(65.46%);2/69(2.90%),P<0.05。血HCV RNA(PCR法)转阴率分别为48/171(28.07%);2/69(2.90%),P<0.05。治疗前后两次肝穿活检病理学比较,两组明显改善者分别为8/19(42.11%);0/2(0%)。干扰素α1b对HCV RNA各型ALT完全应答率Ⅰ型9/11(81.82%),Ⅱ型11/22(50.00%),Ⅲ型5/7(71.43%),Ⅰ型Ⅲ型的疗效高于Ⅱ型,P<0.05,血中HCV RNA(PCR法)转阴率Ⅰ型7/9(77.78%),Ⅱ型1/11(9.09%),Ⅲ型4/5(80.00%),Ⅰ与Ⅲ型的转阴率高于Ⅱ型,P<0.05.α1b型干扰素的不良反应有发热伴流感样症状为70/249(28.12%),红斑点皮疹,脱发,WBC减少,BPC减少各2例,各占0.80%,全未影响治疗。总之,干扰素α1b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ALT复常、HCV-RNA转阴、肝活检病理的改善皆有显著疗效,不良反应率比其他基因工程干扰素α-2a、α-2b少而轻。 相似文献
5.
近10年来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最初的单用α干扰素治疗发展为α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到近几年来提倡采用聚乙二醇化(Peg)干扰素α-2a或2b加上利巴韦林治疗,使得持久病毒应答率(SVR)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认为Peg干扰素α-2a或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是最有效的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治疗方案,其次是普通α干扰素或复合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效果均优于单用α干扰素。 相似文献
6.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六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世界约有 1.7亿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 (HCV) ,相当于世界人口的 3%。我国HCV感染率为 3.2 %。目前对慢性丙型肝炎多应用干扰素α 联合利巴韦林 (RBV)治疗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对此治疗方案无应答。我院从 2 0 0 3年 7月起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 2a(PEG IFN α2a ,派罗欣 ,罗氏 )联合RBV治疗 6例慢性丙型肝炎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6例均符合 2 0 0 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2 2~ 5 4岁 ,平均 34.5岁 ;病程 2~ 7年 ;治疗前所… 相似文献
7.
8.
输血后抗HCV和HCV-RNA(RT-PCR法)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43例,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22例应用重组干扰素α1-b治疗,对照组21例用一般护肝药,12周后SALT的复常率分别为50%、4.76%(P<0.05)。血中HCV-RNA阴转率分别为27.27%、4.76%(P<0.05)。对治疗组SALT复常病人停药后3、6、12、18、24个月追访,复发率分别为37.5%、44.44%、60%、60%、60%。应用重组干扰素α1-b的最初4周内SALT复常者4例,无一例复发,5周以后延缓复常者全部复发。5例复发病人再用干扰素α,2例有效,并连续用至38周,病情稳定,HCV-RNA阴转。本品的流感样综合症发生率为18.18%,比其他类型干扰素轻。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2b(IFNα-2b)与病毒唑(Ribavirin)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分组,30例采用IFNα-2b30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3次,合并Ribavirin每天1050mg分3次口服,连用6月,作为联合治疗组。另32例采用IFNα-2b30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3次,连用6月,作为对照组。停药后两组均继续观察6月。以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RT-PCR技术)转阴考核近期和远期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停药时及停药观察6月,联合治疗组ALT复常率分别为70%、50%,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46.9%、2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组HCV RNA转阴率分别为63.3%、46.6%,对照组分别为37.5%、18.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较单独用干扰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CV感染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全球性疾病,全球约有1.23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大部分丙型肝炎患者发现时就已经慢性化,而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表现多样,除了有肝脏病变外,还会有多个肝外系统的损害,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0年后发生肝硬化的几率是10%~15%,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可以使50%~70%的患者治愈[1,2].因此本文将对丙型肝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接受48周的抗病毒治疗及24周的随访,其中两组分别接受5MU和3MU的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另一组单用利巴韦林治疗。结果 5MU组、3MU组在48周治疗结束时ETVR分别为68.2%和61.9%,两组均显著高于单用利巴韦林组(5.6%)(P0.01);干扰素5MU组、3MU组随访24周结束时SVR为50.0%和42.9%,两组均显著高于单用利巴韦林组(0%,P0.01);不同剂量α-2b干扰素治疗组间肝纤维化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剂量α-2b干扰素治疗结束时均能获得较高的病毒学应答率和持续应答率,5MU组疗效优于3MU组,两组均可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改善肝脏组织学,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概况。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HCV基因分型;采用PCR法测定HCV RNA定量。结果在570例患者中,HCV RNA阳性552例(95%),其中1b型400例(72.4%),2a型63例(11.4%),3a型20例(3.6%),3b型20例(3.6%),1b+2a型12例(2.1%),1a型2例(0.4%),6型7例(1.26%),1b+3a型1例(0.18%),2a+1b型3例(0.5%),未定型24例(4.3%);不同HCV基因型感染者血清HCVR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组患者HCV基因型以1b型为主,2a型次之,多种混合型的出现提示HCV基因型呈现多样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它容易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应用干扰素(IFN)等抗病毒治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其疗效仍欠佳,且受到许多如铁代谢等因素的影响。铁是细胞存活所必须的金属离子,机体内铁过多或过少均可引起发病,并影 相似文献
15.
慢性丙型肝炎是血友病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比起单独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艾滋病病毒(HIV)可促使HCV复制和增殖,加快病程进展,更早进展到肝硬化期[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不同基因型患者对于扰素治疗的反应性差异。方法 4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33例为基因Ⅱ型,9例为基因Ⅲ型。所有患者给予干扰素-α2b 3Mu治疗,每周三次,连续十二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十二个月。结果 治疗结束及随访结束时,33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基因Ⅱ型患者中,HCV RNA阴转率为45.45%(15/33)和27.27%(9/33),ALT的复常率分别为63.64%(21/33)和33.33%(11/33);而在基因Ⅲ型患者中则分别为66.67%(6/9),55.56%(5/9)及88.89%(8/9),77.78%(7/9)。结论不同基因型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的疗效不同,基因Ⅲ型对干扰素的疗效反应优于基因Ⅱ型。 相似文献
17.
18.
重组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29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采用重组α-干扰素(α-IFN)每日600万单位,疗程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3个月、6个月或1年,2年采集血清,测定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并动态观察其丙氦酸转氨酶(ALT)的变化。结果表明:12例(41.4%)呈持续应答,HCVRNA持续阴转2年以上,ALT亦持续正常;9例(31.o%)呈暂时应答;8例(27.6%)为无应答反应。并提示血液中含有高滴度HCVRNA的CHC患者可能对干扰素治疗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9.
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干扰素(IFN)治疗后复发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对IFN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的应答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100例IFN治疗后复发的CHC患者中,50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50例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CIFNα—1b),均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联合治疗48周,停药随访24周,分析HCVRNA载量、病毒基因型、药物种类对联合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100例复发患者联合再治疗后,36.00%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其中PEG-IFNα-2a组48.00%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24.00%,P〈0.05)。56例低病毒载量(HCV-RNA〈1×10^5拷贝/mL)患者中,PEG—IFNα-2a组28例,其中57.14%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25.00%,P〈0.05)。HCV非基因1(2a或2b)型组29例,其中55.17%取得SVR,显著高于基因1型组(28.20%,P〈0.05);在CIFNα—1b治疗组,病毒非基因1型17例患者,其中47.06%取得SVR,明显高于基因1型患者(12,12%,P〈0.01);在基因1型组,PEG—IFNα-2a组38例,其中42.11%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12.12%,P〈0.01)。结论 IFN治疗后复发的CHC患者IFN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存在部分患者无应答;对于HCV病毒载量低、基因1型的复发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疗效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的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肝脂肪变与慢性丙型肝炎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丙型肝炎(CHC)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肝病,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目前世界上约有1.7亿CHC患者,且部分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的治疗主要是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然而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较低,仅为54%~63%[1,2]即还有近一半患者有向肝硬化及肝癌进展的危险.影响SVR因素除基因型外,年龄、性别、种族、感染时间、纤维化程度及体重指数(BMI)等与SVR相关.近来研究发现肝脂肪变的存在影响SVR,且与CHC疾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