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法治疗肛肠病验案举隅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277300)周继喜孙晋玲和法,即用疏通调和的药物,调和脏腑气血功能使之协调的一种治疗方法。笔者在10余年肛肠病诊治实践中认识到,多数肛肠病是以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为其形成的主要内因,尤认肝、脾、胃、肠等脏腑失和...  相似文献   

2.
钱小洲 《光明中医》2013,28(2):257-259
张照兰教授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可涉及外感、内伤等方面,终致脾失运化,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功能失常,气机郁结不畅,升降失调,大肠传导失司而发病。肠易激综合征病位主要在小肠,与肝脾密切相关,也可波及胃、肾、大肠等脏腑,早期以实证为主,久则虚实间杂,寒热错杂。其核心病机为肝脾不调,故治疗上以调和肝脾为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与辨病、辨症相结合,中医药治疗IBS有独特的优势,并在临床上已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探讨虚证的临床辨证论治,本文从脏腑功能失调的角度,就调和脏腑五法治疗虚证,对调和肝胆、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调和心胆、调和心肾等五个方面作一简述,以弘扬歧黄之道。  相似文献   

4.
胃痞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从肝论治胃痞病时,主要从生理、病理、病机与治法上进行探讨,生理上肝、脾、胃脏腑相关,气血相连,功能相互为用;病理上肝疏泄功能异常引起气机失调或血行瘀滞,均会导致胃痞病发生。该文从调和肝胃、调和气血两方面论述从肝治疗胃痞病的治法,以疏肝和胃、清肝降胃、泻肝补脾、疏肝活血、柔肝养阴之法治疗,为胃痞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湿热证病性湿、热与病位证素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证素辨证的方法筛选出312例慢性胃炎湿热证患者,探讨湿热证病性湿、热与病位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312例慢性胃炎湿热证患者的常见的病位证素出现的频数从高往低的分布情况为:胃脾肝肾肺=胆;湿与脏腑病位证素的相关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肝肾胆肺。结果表明湿与脾、胃、肝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1),与肾、胆、肺不存在相关性(P0.005)。热与脏腑病位证素的相关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胆胃脾肺肾。结果表明热与肝、胆、胃、脾存在相关性(P0.005),与肺、肾不存在相关性(P0.005)。结论:湿热证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证型,病性证素湿与热均与胃、脾、肝相关。  相似文献   

6.
和解法为中医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调和,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临床上根据病邪性质和病位,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情况,又将其分为和解少阳,疏肝和胃,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不同治法.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疏肝和胃适用于肝胃不和证;调和肝脾适用于肝郁脾虚证、或肝脾失调证;调和肠胃适用于胃肠不和,或上热下寒证.本法应用范围颇广,笔者将其用于皮肤病的辨证治疗,常有意外之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牛德录 《山西中医》2011,27(4):59-60
中医学的脏腑不完全等同于西医解剖所见的脏腑实体器官,主要研究功能概念。脏腑的命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心、肺、脾、肝、肾五脏和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为例,以经典论述为据,进行分析。可以体会中医学中脏腑的命名不仅形象,而且与其功能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著名老中医李寿山教授,诊治脾胃疾患疗效卓著,研究脾胃学说造诣颇深.李老根据祖国医学脏腑相关的理论,特别重视脾之升清、运化、输布功能及与肝、肾、肺的密切关系.强调肺主气、脾益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为胃之关、胃为水谷之海的相互生化作用.而脾虚证在病因病机上又与肝、肾、肺脏及胃、肠、胆腑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之在临床上以辨治脾虚证为主,对其他脏腑疾患可收到异病同治之功效.我们随李老临证多年,深有体会,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临床上把既患有胃病 (慢性胃炎、消化溃疡病等 )又患有慢性胆囊炎的病人 ,从中医诊治角度将其归属于慢性胆胃同病。据不完全统计 ,这类病人约占胃脘痛病人的 2 0 %~ 30 % ,而且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近几年来 ,我们采用和法与消法兼用 ,以四逆散合枳实消痞丸为基本方 ,随症加减 ,收到较好效果。1 胆胃同病的病理基础从生理上讲 ,胆为“中精之府” ,具有“藏”与“泄”的双重作用 ,且与肝之疏泄 ,胃之消谷 ,肠之化物 ,脾之运化关系密切。而胃为“水谷之海” ,主要作用是受纳腐熟水谷 ,在脾胃共同协作下 ,消水谷 ,摄精微 ,营养全身 ,实…  相似文献   

10.
徐慧媛教授是北京市级第4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脾胃疾病方面学验俱丰。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徐教授认为该病以肝气不疏为主要病机;其病位在于中焦;临床以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证型多见。中焦之证以调和为上,调和之剂首选小柴胡汤。文章总结了徐慧媛教授以小柴胡汤化裁自创"胃炎方"疏肝和胃治疗慢性胃炎等上消化道疾病的经验,并举临床验案2例以飨同仁。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演变规律。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面对面访谈法收集临床资料,确定中医证候,按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受损的脏腑、证素分别统计,分析其病因病机演变规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随着病情进展,单纯虚证、单纯实证减少,而虚实夹杂证增多;损伤的脏腑主要有肝、胆、脾、胃、肾、三焦等,其中肝、脾是其主要的受损脏腑,随着病情进展,肾、三焦、胆、胃受损频率均增加;单纯慢性乙型肝炎以气虚、气郁、湿、湿热为多,早期肝硬化以气虚、气郁、湿热、血瘀为多,肝硬化腹水以气虚、湿热、血瘀、阴虚、水为多。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在病性、病位及证素上均有自身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2.
总结朱生樑教授辨治慢性便秘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便秘病位在肠腑,与脾、胃、肺、肾、肝、心等脏腑关系密切;治疗上不唯肠腑,不离肠腑,慎用苦寒泻下之品.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认为便秘发病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肝、脾、肾、肺、胃等脏腑密切相关,因此治便秘需从脏腑入手,从整体着眼,辨证施治,使诸脏调和,则大便自通。  相似文献   

14.
理气通降汤治疗胃脘痛1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炎、胃痉挛、胃粘膜脱垂症、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每每以胃脘痛为其主症.其发病原因多因情志不调、饮食失节、劳倦内伤和感受外邪,从而导致胃、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胃气阻滞,不通则痛.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认为,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肾与膀胱,肝与胆,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在生理和病理上互相影响。经络沟通联系构建了脏腑互为表里的基本框架,气、血、精、津、液是实现脏腑互为表里功能的基本物质。近年来现代研究成果从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等方面证实了脏腑互为表里的科学内涵,尤其是在肺与大肠、心与小肠互为表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胃溃疡、胃息肉和胃癌常继发于慢性胃炎,彼此关系非常密切。目前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间阶段,在治疗上倾向于从治疗浅表性胃炎开始,冀其恢复为正常胃粘膜。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一般将慢性胃炎归于“胃脘痛”、“痞满”、“嘈杂”、“腹胀”、“呕吐”、“血证”范畴。其病因多起于情志失调或饮食失节,或脾胃素虚等。其病位主要在胃。其病机从脏腑讲涉及肝、胃、脾三脏,主要是气滞、血  相似文献   

17.
消化系统多脏腑病变指消化系统二个或二个以上器官同时发生病变,如胃与十二指肠复合病变,胃与食管并病,胃与肠并病,胃与胆并病,胃与肝并病等。部分病 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肝、胆均同时有不同程度病变。本文就运用中医药疗法诊治消化系统多脏腑病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常认为,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是表里相关的脏腑.而五脏穿凿论则是脏腑关联的另一种形式(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本文通过对其相通机理进行讨论,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以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男性性功能主要与肾、肝、心、脾、胆、胃等脏腑有关,其中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包括和解少阳、透达膜原、疏肝和胃、调和肝脾、分消上下。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薛一涛教授认为胸痹之气滞血瘀证的发生与情绪因素关系密切,重在调理肝脾肾等脏腑之间的关系,即和法之中的疏肝和胃、调理肝脾;其在临床治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亦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