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CT技术     
动态扫描(又称 CT—血管造影术、血管—CT、动态血管 CT),是近年来采用的 CT 检查新技术,即为①用不同方式快速注射大量造影剂。②在血管或脏器内造影剂浓度达最高峰时同一平面作一次或多次扫描。③在尽可能短时间内一层次或多层次扫描以研究血管动态功能和组织内增强效果的差异。作者自1980年12月以来采用二种程序进行1000余例血管—CT 检查。第一种方法为在11.5秒时间内同一层面五次扫描,主要用于同一层面的动态研究。第二种方法为在30秒时间内进行12个连续层面  相似文献   

2.
作者设计了一种造影剂团注CT连续快扫方法(BRS-CT),用于46例疑有胰腺疾患者(年龄24~82岁,平均57岁),研究其对胰腺疾患的诊断价值。采用第四代高速CT扫描机TCT900S。方法为:用自动注射器由肘部静脉以10秒时间快速注入碘异酞醇300或65%泛影葡胺40~50ml,从注入开始15秒后屏气、20秒后开始扫描;每层扫描时间1秒、层厚5~10mm、间隔8~10mm、扫描台每次滑动时间1.7秒,共扫6~10层,此期间屏气约25~30秒。本组25例正常者用本法能使正常胰实质各部均等增强,胰管、胰周围血管能较好显示。本组6例慢性胰腺炎中多数表现为胰实质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3.
作者应用动态CT分析脑梗塞,特别是急性期脑梗塞及出血性梗塞的循环动态。造影剂为65%amidotrizomeglumin,1ml/kg经尺侧肘静脉置留18G弹力注射器或手推,约5秒内速注。一次扫描时间5秒(CT/T8800为4.8秒)。注入造影剂的同时开始扫描,连续扫描8—10次。兴趣区包括病灶部位,取左右对称的5对,共10个兴趣区,比较左右相同部位的时间密度曲线。作者检查了CT平扫明确见到低密度区的40例脑梗塞,检查时间自发病1.5小时到60天,年龄11~75岁。其中25例初次动态CT扫描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其中20例,为了解不同病期动态变化,在不同时期进行23次动  相似文献   

4.
作者提倡应用大剂量团注加动态扫描的方法发现肝转移瘤。具体方法是大剂量造影剂静脉推注开始后45秒(而不是15秒)开始动态CT扫描。作者认为解决下列4个要素,动态CT可作为常规应用。1.需要有能作快速CT扫描的CT机并取得病人的配合,控制好呼吸及屏气;2.造影剂量在心肾功能正常者可达50g碘,60%造影剂180ml于140秒注毕,  相似文献   

5.
作者复习了30例支气管肺癌病人的临床情况、胸部X 线片和CT 扫描片。所有病人都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作者使用的CT 扫描时间为48秒,每层间隔1厘米,所有病人都作了增强扫描,为区别血管结构和肺门肿块,8例病人还作了快速动态扫描。观察肺门轮廓和支气管异常时使用—500到—600H 单位的窗位和1000H 单位的窗宽,观察纵隔结构时用20—50H 单位窗位和500H 单位窗宽,后者亦可用于检查肺门血管和支气管异常。所有病人平片都有异常X 线征象,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6.
腹部CT评价正常解剖及异常肿块已初步应用于临床。最近又有关于动态CT研究的报导。作者研究通过肾平面的连续CT扫描,估价此动态技术在分析人的血流和正常时间密度曲线中的意义。另外对肾皮质、髓质的时间密度曲线和主动脉、下腔静脉、肝、正常肌肉做了比较。方法是先做对照扫描,再快速(10秒内)静注50毫升diatrizoate,注射后15秒开始连续扫描,间-隔3秒,直到15分钟获得延迟扫描为止。同时记录主动脉、肾皮质、髓质、肝、下腔静脉及椎旁肌的CT值。时间密度曲线用增强单位EU表示,代表  相似文献   

7.
心内血栓形成是某些心脏病的严重并发症。直至不久前心内血栓形成仅在少数患者作出诊断而且只能用心血管造影来进行诊断。近来报告可用非损伤性的超声检查和CT 来查出心内血栓。作者一年来对92例患者(57例局部缺血性心脏病,30例二尖瓣病变、3例心肌病、1例左室先天性动脉瘤,1例心内膜纤维化)作了CT 检查。使用有快速扫描仪的动态连续CT,在静脉内先快速注射30—40毫升65%碘造影剂后再慢速注射50—60毫升,扫描时间5秒,分层厚度8毫米,床移6—8毫米。结果37例患者有心内血栓形成(30例在左心室、4例在左心房、1例在右心耳),左心室血栓大多附于前壁和位于心尖部,较少在间隔部,偶然在侧壁或后壁(血栓的大小和位置经外科手术或活栓证实)。心内血栓在CT 上的表现均为有光滑轮廓的壁部充盈缺损。血栓大多是单个、有时是两个或多个。多数病例血栓相当大,也见到小于1厘米的血栓。血栓内  相似文献   

8.
过去一直认为CT上腹腔液体增强是由于肠腔、泌尿道及血管活动性造影剂外渗的一个少见表现,作者复习了50例腹水(32例恶性,18例良性,临床上均无活动性出血或肠腔、膀胱穿孔)患者的初期团注射造影剂动态图象和常规检查后延迟图象,发现延迟图象上腹水的CT值常常增加,明显增加者27例(54%),平均25HU,最高50HU以上。初期动态图象与延迟图象CT值变化大于13HU者23例;小于7HU者13例,CT未显示腹水增强;介于7HU~10HU之间者10例,  相似文献   

9.
本文目的是检验应用 CT 能否较常规 X 线检查提高术前诊断。作者对18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病人作了 CT 检查。检查用5秒的旋转扫描器(SomatomⅡ)。全胸连续作8mm 层厚断层。常规 X 线检查包括后前位及侧位平片以及体层摄片。作者见到,18例中10例肺实质内见一孤立性软组织密度的结节影(20~50HE),其中8个病灶位于胸膜下约1cm;  相似文献   

10.
动态CT 给常规CT 研究增加了新的领域。动态CT 是一次大剂量注射碘化物对比剂对拟检查区域进行快速连续的扫描。用这种无害的方式从生理学方面能间接地估价血流,加强了CT 在诊断颅内梗塞、肿瘤和血管病的特性。计算机产生的时间—密度曲线同其他作者所得到的相似,能表示不同疾病的特有的形状。技术用美国GE 公司的CT/T8800扫描机作动态CT研究。动态CT 前先作非增强和增强常规CT 扫描。重点研究区根据常规CT 扫描的发现而选择。扫描开始后,在第一个CT 层面完成2/3后在前臂静脉注射Conray 400 30ml 或Conray 60 50ml。第一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临床症状不一,诊断心内占位性病变是困难的。在采用超声心动图和CT 之前,主要是借助于损伤性心室造影作出诊断。心脏原发性肿瘤约占心脏病的0.0017%~0.1%,而转移瘤则高10~20倍。75%的心脏肿瘤为良性,其中35~55%均为粘液瘤,其次是纤维瘤,脂肪瘤,血栓。本文的CT 检查系Siemens 公司出产Somatu-ng 2型全身扫描机,扫描时间为5.4秒,125KV、230MAS,扫描层厚度为8毫米,扫描前均采用76%Urogratin50—90毫升作造影增强剂。超声心动图检查是ATL 公司90°扫描机。作者于1981—1982年作了19例,其中肿瘤6例,心内血栓13例,均作了CT 检查,18例作了超声心动图检查,1例疑诊心内占位性病变作了血管造影,除1例为5岁儿童外,其余均为29—73岁成人。检查结果如表1:  相似文献   

12.
作者前瞻性分析了50例临床疑诊胰腺癌病人的CT和1.5T MR检查。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7岁。41例(82%)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34例系动态扫描。平均层厚5mm,层间距5.7mm或10mm。增强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10mm。动态CT扫描于静脉快注60ml造影剂(2ml/s)后开始,另继续团注入40~90ml造影剂连续作3~6次动态扫描。48例(96%)行MR检查者均采用1.5T超导系统,假门控自旋回波:T_1加权象TR250~300,TE20;T_2加权象TR2000,TE70;梯度回波成象翻转角为30°~50°,层厚10mm,间距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CT和MRI平扫与增强检查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作者报告48例,共50个脑膜瘤,其中43个病理证实,7个依CT表现诊断。女5例,男43例,年龄27~81岁。全部病人均作平扫和增强CT检查,层厚8mm。而且还作平扫和增强MRI检查。增强MRI检查是经静脉给予0.1mmol Gd-DTPA后用T_1加权扫描。MRI检查中多数病人用横断层面成像,于颅底和顶部的肿瘤加作冠扫,中线的肿瘤还选用矢状扫描,层厚10mm,矩阵256×256。就四种检查术术对肿瘤显示、影像对比及轮廓进行了目测评定,并将其分为无、不佳、良、优四  相似文献   

14.
CT在评价腹内病理学改变方面已有良好证明。在病理学上具有迅速增殖特点的小细胞肺癌使病人在发现时,已有许多胸腔外的转移,大多数位于腹内。为了确定CT是否值得作为常规检查手段,作者对65例活检证实尚未治疗的小细胞肺癌病例,作了CT腹内扫描。采用ohio Neclear 2020全扫描机从髂嵴至横隔水平作2秒CT检查。扫描前给予病人静脉注射Diatrizoate溶液300ml,或用稀释的Diatrizoate溶液250ml口服。结果:肝及肾上腺2例,肝及鼠蹊部后淋巴结1例,65例CT扫描共发现腹内转移24例。计肝脏10例,肝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例,肝伴右腰内及肾后间隙旁增厚1例,肾上腺伴胰腺侵犯1例,肾上腺7例,左肾1例。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导用计算体层动脉造影(CTA)检查57例肝脏转移性病灶的结果。CTA前均作CT平扫或增强扫描。CTA检查时,导管顶端置于肝总动脉。如果肝血管迷走则置于一侧肝动脉。根据不同的血管解剖位置,注射5~10ml造影剂,先用数字减影检查,然后作CTA,再作常规肝动脉造影。有10例CT扫描延时到1小时以后。作者见到,CT增强在17例检查中,有7例优于平扫,9例二者相等,逊于平扫1例。延时CT在10例中有8例优于平扫,二者相等2例。动脉造影、增强扫描和CTA结果对照,54例中与CT增强比较,动脉  相似文献   

16.
目前CT增强检查技术,都是采用静脉慢注(或滴注)大剂量造影剂后进行的。能否注入较少造影剂,而且又减少扫描次数,达到良好的CT增强效果呢?本文就心腔和腹部动脉的检查作了这方面的研究。首先对200例病人,按心率从50/分-109/分分成5组,经肘静脉注射含18-23mc锝~(99)生理盐水0.5毫升,紧接着以每秒8毫升速度注入16毫升生理盐水。从注射开始作核素追踪扫描,每秒摄影20-25张,连摄1000张。同时配合心电图检查。得出各组核素到达右心室、左心室、腹部动脉后的最高浓度峰值所需要的时间。到右室时间为2.31秒-3.46秒,左室为6.92-11.37秒,腹部动脉为8.2-13.6秒。经过与各组心率对照,发现核素到达指定部位的峰值与心动周期有比较恒定的关系,到右室约在注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107例18~65岁妇女,拟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无垂体腺或下丘脑功能失调的症状和体征。垂体激素测定正常。用Somatom 2 Siemens 机扫描。条件:46mA,10秒,120kV,准直仪2mm,象素0.5mm~2,做高分辨率、直接、冠状、造影剂增强CT 扫描。检查正常垂体腺的大小、形状和密  相似文献   

18.
大多数良性骨病变应用传统的X线检查即足以作出珍断,但仅根据平片所见并非常常能够可靠地区分其类型。因此有些学者对平片诊断有困难的病例采用动脉造影或作CT 并测量病灶的CT 值,以确定病变的性质。然而,仅测定CT 值有时也易引起误诊,故本文作者主张用动态CT 扫描以提高良性骨病变的诊断正确性。动力CT 扫描采用GE8800CT/T 扫描机。每例均作增强前CT 检查以决定动态CT 扫描的层次。静脉迅速注射Renografin60 50毫升。造影剂注射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由手术(n=22)、活检(n=9)或临床和影象随访(重复 CT 检查观察至少18个月,n=7)证实的34例病人的38个肾上腺肿块进行快速梯度-回波 MR 成象和 Gd-DTPA 增强的动态研究。作者在1.5T,时间 TR=30,TE=16和70°翻转角度获取8~10个10mm 厚的连续横断层图象。获取时间15秒(象素256×256,两种激励)与10秒的呼吸间隔交替进行,共用时间3—4分钟。为了进一步观察其特征性,作者在肿瘤最大直径的单一  相似文献   

20.
获得性心脏病术前通过心导管检查加心血管造影确诊,采用超声心动图显示心瓣膜形态学及其运动功能紊乱,而心腔形态,大小,大部分也能判断。CT 直到目前仍是术前诊断心瓣膜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作者检查38例(男性14例,女性24例)二尖瓣病变,年龄由15~72岁,所有病例均通过心脏检查得到明确诊断,其中17例还作了心脏手术。所有病例均作了CT、超声心动图,电影心血管造影,标准心脏X 线摄影,心内手术及组织学检查所见作比较。CT 检查是采用快速扫描的全身扫描机,扫描时间是3~5秒,截层厚度为8mm,所有检查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