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许小芳  柴姣  朱卫伟 《癌症进展》2021,19(2):167-170
目的 探讨蒽环类药物化疗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血清心肌、氧化应激标志物及心脏彩超指标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 将200例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女性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化疗前后、对照组体检时(默认为化疗前)的血清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I(cTnI)、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氧化应激标志物[一氧化氮(NO)、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心脏彩超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EDVI)、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ESVI)、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GRS)及心肌综合指数(MCI)].结果 化疗前,两组受试者血清心肌标志物、氧化应激标志物、心脏彩超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化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TnI、LDH、CK-MB、α-HBDH、NO、丙二醛水平均高于本组化疗前和对照组受试者,GSH-PX、SOD、GLS、MCI水平均低于本组化疗前和对照组受试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癌患者血清cTnI、LDH、CK-MB、α-HBDH水平与GLS、MCI、NO、丙二醛呈正相关,与GSH-PX、SOD呈负相关.结论 乳腺癌术后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心脏毒性可通过血清心肌标志物、心脏彩超指标评价,且氧化应激反应激活是引起心脏毒性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完全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心脏粘液瘤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脏粘液瘤患者81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35)。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完全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记录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气管插管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及体外循环时间)和术后恢复指标[住院时间、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及疼痛程度]。于手术前后,比较2组患者心肌谱酶指标[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及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气管插管时间、手术切口均显著少(短)于对照组,体外循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ICU时间及VAS评分均显著短(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LVEDD、LVESD水平均降低,LVEF水平升...  相似文献   

3.
王凡  巩平 《现代肿瘤医学》2016,(16):2610-2614
目的:研究炙甘草汤改善含蒽环类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40例接受含蒽环类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病案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组和联合治疗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和随后第2、4、6周期治疗后的 LVEF、BNP、CK - MB、cTnT、心电图等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两组患者,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LVEF 呈下降趋势(P ﹤0.05),cTnT、BNP 及 CK - MB 呈上升趋势(P ﹤0.05)。结论:炙甘草汤能有效改善蒽环类药物化疗所致的心脏毒性,且未观察到毒副反应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心肌做功指数、心电图以及心肌钙蛋白)的变化,评价其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1例,患者接受TAC(多西紫杉醇+吡喃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丙亚胺(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比值为10:1);化疗组21例,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化疗前、化疗后每周期以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的心脏毒性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周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做功(Tel)指数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其测量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Tel指数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改变,均未出现明显特异性改变;在未达到吡喃阿霉素最大累积量前,血清中心肌钙蛋白(cTnI)与体内吡喃阿霉素累积量呈现零相关性(P〉0.05)。结论:蒽环类药物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使用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对两组患者心脏彩超、LVEF、心电图、cTnI等检查研究发现,上述指标对评价蒽环类药物所造成的亚临床左室结构与功能异常方面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差,在临床上并不能及早有效评估化疗后患者早期心脏毒性,而Tel指数较之传统心脏超声、心电图、cTnI等能够更早、更敏感地评价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化疗患者心脏早期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联合肌钙蛋白I(cTnI)在蒽环类化疗药所致心脏毒性早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医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06月用蒽环类药物完成化疗的9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左心射血分数(LVEF)下降幅度及充血性心衰症状为参考标准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心脏毒性组)与对照组(非心脏毒性组),统计其QTd、cTnI水平,用SPSS 25.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入组的97例患者中18人发生心脏毒性,发生率18.6%。化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QTd、cTnI基线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各化疗周期后QTd、cTnI水平均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P<0.05);相同化疗周期观察组QTd、cTn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QTd、cTn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7、0.871,敏感性分别为85.4%、82.6%,特异性分别为96.5%、93.4%,联合应用时AUC为0.876,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4.0%、97.3%。结论:QTd、cTnI检测均可作为无创性评估蒽环类化疗药所致心脏毒性发生的前瞻性方法之一;QTd、cTnI联合应用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小剂量联合使用卡维地洛及坎地沙坦对预防乳腺癌辅助化疗中的蒽环类药物产生的心脏毒性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选择56例接受乳腺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8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环磷酰胺的化疗方案,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卡维地洛、卡地沙坦。化疗期间分别于化疗后6周、12周,观察患者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肌钙蛋白变化及其副作用。结果治疗一段时间后,实验组患者超声心动图观测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对照组LVEDD及LVESD与实验组相比,均明显增大(P<0.05),实验组患者LVEF(左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相比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心电图检测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心电异常,化疗后,实验组QRS波、ST段及T波异常者较对照组少(P<0.05)。实验组心律失常及肌钙蛋白异常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联合使用卡维地洛及坎地沙坦预防乳腺癌辅助化疗中蒽环类药物产生的心脏毒性,效果明显、毒副作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间辽宁省抚顺石化总医院收治的194例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化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化疗1周期末和化疗后的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统计比较两组患者3年内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化疗1周期末和化疗后,两组患者的CK-MB、c TnⅠ和LVEF均较化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化疗第1周期末和化疗后CKMB和c TnⅠ均低于对照组,LVE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发生心力衰竭2例,发生率为2. 1%,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发生心力衰竭11例,发生率为11. 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新辅助化疗过程中采用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可减轻患者的心脏毒性,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血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cTnI)联合脑利钠肽(BNP)检测在乳腺癌化疗相关心脏毒性早期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DA方案进行化疗,化疗前1天,每次化疗周期结束后第2天清晨采集静脉血液,收集血清,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TnI、BNP水平,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化疗过程中心脏毒性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25例乳腺癌患者中有20例(16.00%)患者发生心脏毒性事件,心脏毒性患者中LVEF平均降低(15.38±1.23)%,8例患者出现明显的胸闷症状,心脏毒性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绝经状态无关;无毒性组与心脏毒性组化疗前血清cTnI、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无毒性组与心脏毒性组患者血清cTnI、BNP水平均随着化疗周期的延长呈进行性升高,且同一周期下心脏毒性组血清cTnI、BNP水平显著高于无毒性组(P<0.05);ROC曲线图分析可知,6次化疗完成后血清cTnI、BNP水平诊断乳腺癌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3、0.887,诊断分界点分别为6.559 1×10-2 ng/mL、5×10-2 ng/mL,敏感性分别为90.00%、90.00%,特异性分别为84.76%、92.40%;血清cTnI、BNP联合检测对乳腺癌化疗相关心脏毒性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94,敏感性为94.60%,特异性为95.72%。结论:血清cTnI、BNP在乳腺癌化疗相关心脏毒性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且二者联合对乳腺癌化疗相关心脏毒性具有更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防治阿霉素心脏毒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我科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共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使用含阿霉素的方案进行化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粒/次,每天3次,温水吞服,化疗期间及化疗间歇期间均坚持服用),于化疗第3个周期结束后及第6个周期结束后分别接受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舒张早期与晚期充盈速度比值(A/E)、肌钙蛋白(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尿钠肽(B-BNP)检测.结果:第6个周期化疗结束后,观察组的LVEF、FS、A/E的降低幅度均较对照组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TnⅠ、CK-MB、B-BNP值升高幅度较对照组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可以明显减轻阿霉素的心脏毒性,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石伟利  吴瑛琦 《癌症进展》2018,16(2):214-216,221
目的 对比研究坎地沙坦联合小剂量卡维地洛或右丙亚胺对乳腺癌患者使用蒽环类化疗药物过程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 对10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在化疗方案中加用右丙亚胺;试验组患者在化疗方案中加用坎地沙坦联合小剂量卡维地洛.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4、8个周期后心电图变化、肌钙蛋白水平、心肌重构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化疗8个周期后,试验组患者QRS波群电压下降、心律失常、ST-T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化疗前两组患者LVEF、LVEDD及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4、8个周期后,试验组患者LVEF下降程度低于对照组,LVEDD、BNP上升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化疗4个周期后肌钙蛋白异常情况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未发生明显的肌钙蛋白异常情况(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坎地沙坦联合小剂量卡维地洛能降低蒽环类化疗药物对癌症患者的心脏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较轻,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右丙亚胺对乳腺癌患者采用蒽环类化疗时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乳腺癌术后接受CAF(环磷酰胺+阿霉素+5-氟尿嘧啶)方案和TE(多西他赛+表柔比星)方案化疗的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及实验组均采用CAF方案和TE方案化疗,试验组在给予阿霉素或表柔比星30 min前给予右丙亚胺(奥诺先)静脉滴注(右丙亚胺:阿霉素或表柔比星=10:1),30 min内滴完.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12个月以后出现血清BNP升高,对照组治疗6个月以后出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试验组血清BN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6个月以后血清cTn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试验组血清cTn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K-MB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2个月以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期间,LVEF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6个月以后LVEF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以后,对照组LVEF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丙亚胺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可以明显减轻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保护心肌细胞,且不增加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化疗药物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DC)在预测表阿霉素对恶性肿瘤患者心脏毒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并用含表阿霉素方案化疗的140 例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化疗前后CK-MB、cTnI 、动态心电图资料,根据计算出的DC值分为DC> 4.5 ms组和DC≤ 4.5 ms组,对比两组含表阿霉素方案患者化疗前、化疗2 、4 个周期后CK-MB、cTnI 水平及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计数。结果:两组患者化疗前相关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4 个周期后DC≤ 4.5 ms组的血清CK-MB和cTn Ⅰ浓度与化疗前差值的均数高于DC> 4.5 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2、4 个周期后DC≤ 4.5 ms组的平均心率、室上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计数与化疗前差值的均数高于DC> 4.5 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后DC≤ 4.5 ms组中23例患者cTn Ⅰ异常升高,且cTn Ⅰ升高患者与cTn Ⅰ正常患者在化疗前CK-MB和cTn Ⅰ浓度、平均心率、室上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Tn Ⅰ升高患者的DC值明显低于cTn Ⅰ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表阿霉素导致心脏毒性发生的风险随患者DC值下降而增加,化疗前检测DC值能较好地预测患者发生表阿霉素心脏毒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右丙亚胺单药与联合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对阿霉素所致相关性心脏毒性的影响,并对比其疗效。方法选取恶性肿瘤患者1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药组(右丙亚胺单药,61例)、联合用药组(联合应用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75例)与对照组(不予用药处理,30例)。3组患者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阿霉素的化疗方案。对照组化疗前不予用药处理;单药组化疗前30 min给予注射用右丙亚胺,按与阿霉素剂量比20∶1确定右丙亚胺剂量;联合用药组在化疗前同时给予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15 ml,右丙亚胺用法用量同单药组。结果经4个化疗周期,(1)心脏毒性发生率方面:对照组53.3%,显著高于单药组(29.51%)、联合用药组(8.0%),P<0.05;单药组显著高于联合用药组,P<0.05。(2)心电图方面:3组病例在化疗开始前心电图均无异常改变。化疗过程中右丙亚胺单药组心电图异常者9例(14.75%)、联合用药组7例(9.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例(73.3%);联合用药组的心电图异常比例显著低于单药组,P<0.05。(3)CK、CK-MB、TnI方面:单药组与对照组化疗后较本组化疗前显著上升(P<0.05);联合用药组化疗后CK、TnI较本组化疗前显著上升(P<0.05),CK-MB与化疗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化疗前3组差异不显著(P>0.05)。化疗后单药组、联合用药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显著低于单药组,P<0.05。(4)超声心动图参数LVIDD、LVISD、A/E、LVEF、FS方面:单药组与对照组化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联合用药组化疗后较本组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前3患者各超声心动图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后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对阿霉素所致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联合用药可明显降低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以及毒性程度,维持正常的心电图、心肌酶以及心功能变化,从而增强恶性肿瘤患者对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耐受能力、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右丙亚胺单用、参麦注射液单用, 或者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和右丙亚胺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所致心脏不良反应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探讨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途径。  方法  本研究入组120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共分为4组, 每组30例。A组为参麦组, 在化疗基础上单用参麦注射液, 50 mL/d连用lw; B组为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和右丙亚胺, 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30 min快速静脉滴入右丙亚胺及阿霉素(剂量10:1), 非阿霉素蒽环类药物折合成阿霉素。且在化疗开始之日起, 予以参麦注射液50 mL/d, 连用1w;C组为右丙亚胺组, 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30 min予右丙亚胺及阿霉素快速静脉滴入; A、B、C 3组为实验组, D组为空白对照组, 予以常规化疗; 4组患者均按要求完成2个化疗周期, 观察化疗前后4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以及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 B型利钠肽(BNP), 肌钙蛋白I(TnI)的数值变化。  结果  通过比较化疗前后4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TnI)、B型利钠肽(BNP)的数值变化, 实验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LVEF下降百分比、TnI和BNP的数值升高均小于空白对照组(P < 0.05)。  结论  右丙亚胺、参麦注射液单用以及二者合用, 降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所致心脏毒性, 均有一定疗效, 其中右丙亚胺及参麦注射液联合疗效最佳, 而右丙亚胺单用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好于参麦注射液单用。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同时配伍使用参麦注射液及右丙亚胺, 可减低心脏毒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ardotoxicity from 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rh-endostatin)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METHODS A total of 12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rh-endostatin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were selected,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collected. Their symptoms, including cardiopalmus,chest distress, dyspnea and changes in their electrocardiogram (ECG), myocardium enzymogram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drug treatment. These indicators were used for early diagnosis of cardiotoxicity.RESULTS Compared with a pre-therapeutic valu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CK-MB value at one week after startingthe treatment as well as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P<0.0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ECG at the end of treatment,compared to a pre-therapeutic condition (P < 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comparing the pre- and post-therapeutic LVEF values.CONCLUSION It was recognized that mild cardiac adverse reactions exist in the regimen of 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This therapy caused definite injury to the cardiac muscle, but cardiac functions were not obviously changed. CK-MB and ECG may be used as indicators for early monitoring cardiac toxicity. Vigilance against cardiac adverse reactions should be heightened during a course of rh-endostatin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